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次
汉墓发掘的文物印证合浦曾是中外贸易桥头堡
韦继川
连日来,广西文物工作队正在合浦县进行近年来最大规模汉墓抢救性挖掘。在县城西北郊风门岭发掘4号墓现场,文物工作队员打开一个刚刚从女墓室中提取的陶瓷香炉,竟发现了残存的已碳化了的香料。“这种香料曾在广东的汉墓中出土过,它的原产地为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一带。”现场主持挖掘工作的《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港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研究的课题组组长、广西区文物工作队副研究馆员熊昭明告诉记者。
为了解中国与东盟诸国的贸易历史、交易商品、规模、方式等情况,目前记者怀着浓厚兴趣独家专访了熊昭明。对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现状与前景,熊昭明很是激动,他说: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基本上就是两千多年前中国与现东盟诸国的官方贸易活动,这条著名“海上丝绸之路”是目前能证实的最早的官方海洋贸易航线。
中国最早的国际贸易航线
熊昭明介绍,先秦时期,在中国大地上的燕、齐、吴、越各国都有发达的航海活动,但其性质应是民间贸易,官方的贸易起于何时,学术界较为认同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正史《汉书•地理志》作如下详细记载:“自日南(在今越南中部)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在今马来半岛或苏门答腊岛);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在今缅甸萨尔温江入海口西之直通);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缅甸蒲甘城附近悉利或在南端之那悉林);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在缅甸旧蒲甘城即太公城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在今印度东南海滨之康契普拉姆),民俗略与珠崖相类。……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马来半岛西南端的甘蔗岛);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在这支由官方派遣使者率领的船队中,也有一部分是敢于冒险的商人“应募者”。可见,当时积极探寻海外市场已是官私双方的殷切要求,加上汉代通往西域的道路不是很畅通,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即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船队带着黄金和各种丝绸(杂缯),去到上述记载提到的现东盟的多个国家,交换回“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这种以物易物的低层次交易并不容易,囿于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从南部沿海到印度一带往返一次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人身安全也难以保证,“亦利交易,剽杀人”和“苦逢风波溺死”。不过,从文献和出土的文物来看,正是这艰难的第一步,不但影响了东南亚诸国,而且通过他们辐射到西亚和欧洲,对当时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曾使广西“火”过
汉代的广西,基本上分属合浦、玉林和苍梧三郡,在分属这三个郡的郡治合浦、贵港和梧州解放以来在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发掘了近两千座的汉墓,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从侧面反映了汉代时期广西的繁荣景象。
在这当中,合浦以其比邻东南亚独特的沿海位置,发展最为显眼,当时的城市地位可与广州比肩。在县城廉州镇周围68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重点文物合浦汉墓群,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汉墓群之一,据历年调查,墓葬保留有近万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配合基本建设,在合浦清理发掘的汉墓屡计已接近1000座,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玻璃器等珍贵文物逾万件。从已发表的材料看,其中绝大多数是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墓葬,而且有不少墓规模巨大,相当于郡守一级官吏的墓葬。
大量的“舶来品”琉璃、琥珀、玛瑙和水晶饰物的出土,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港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我国海外贸易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合浦曾是桥头堡
合浦处于江海之交,西汉之时从合浦溯南流江而上,经桂门关进入北流河,接西江,溯桂江而上,过灵渠,便可沿湘江进入长江水域,是一条沟通岭南与西南、岭北与中原联系的重要交通线。同时,北海的合浦港是当时对东南亚、南亚贸易的主要港口。可以说,汉代通过合浦港为窗口,不仅作为东南亚特别是中南半岛各国进入中国的门户,同时,还是中国尤其是大西南通往东南亚的桥头堡。
西汉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与现东盟国家的贸易从未间断。时至今日,200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16亿美元,通过海陆空交易的商品难以计数,这与历代特别是西汉不能同日而语的。
记者在采访中还获悉,课题组年初在合浦县石湾镇古城头村西面发现的码头遗址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日前已基本上完成了征地工作,一个投资十五万余元的保护棚即将动工,这个被初步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码头作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历史见证将谱写新的历史篇章,铸就新的辉煌。
(原载《北海日报》2003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