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合浦港的调查与研究
广西文物考古工作队课题组

    内容提要:《汉书》记载二千多年前西汉中期前后的一条从合浦郡始发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的最早的国际贸易航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团,那就是作为始发港的合浦港在今天的具体地理位置。最近,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该项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发现了合浦第一个相当于西汉早中期的一个文化活动区,包括有大浪古城、双坟墩墓葬在内的文化遗存,结束了当地这一段有史载而无考古物证的历史;证实大浪古城为西汉城址,而且应该就是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所设的合浦县县治;在古城北约一公里的双坟墩村旁发现、勘探予以确认两座大型汉墓。这一发现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浦汉墓分布的北界往北移四公里多,而且通过今后的考古发掘,极有可能填补合浦汉墓西汉早中期的缺环;发现应是《汉书》所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码头遗迹,这是目前仅知的世界上第一个西汉时期的港口遗址。它的发现,为深入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的航海史、对外贸易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  关于课题组 
    本课题是广西文物工作队实施的五大课题之一,在区文化厅文物处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3月成立,由四人组成: 
    熊昭明   课题组组长,副研究馆员,主攻方向为秦汉考古。 
    韦  革   文物队队员,馆员,国家水下考古第二期培训班学员,主攻方向为秦汉考古。 
    覃  芳   文物队队员,副研究馆员,主攻方向为文化人类学。 
    王伟昭   合浦县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对合浦汉代文化和古代建筑尤有研究。 
    二  相关背景史料 
    西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8年 
    《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合浦郡,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将岭南原来的三郡扩充为九郡,其中合浦郡辖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五县。按现代地理度之,汉之徐闻县相当于今之广东海康、徐闻、遂溪等县地,高凉县相当于今广东阳江、阳春、电白、化州、吴川等县地,合浦县相当于今广西合浦、北海、浦北、灵山、钦州、防城港、博白、陆川、北流、容县及广东廉江等县地,临允县相当于今广东新兴、开平等县地,朱卢县相当于今海南琼山等地。 
    《汉书•地理志》:“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来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廪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国,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景祜、殿本作“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黄门”是汉代皇帝近侍内臣的衙门,以宦官为主,设有“给事内廷黄门令、中黄门”诸官。在这支由官方派遣使者率领的船队中,也有一部分是敢于冒险的商人“应募者”。可见,当时积极探寻海外市场已是官私双方的殷切要求,加上汉代通往西域的道路不是很畅通。因此,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即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地名考证:都元国       在马来半岛,或在今苏门答腊岛 
              邑卢没国     在今缅甸萨尔温江入海口西之直通 
              谌离国       缅甸蒲甘城附近悉利,或在南端之那悉林 
              夫甘都卢国   在缅甸旧蒲甘城即太公城附近 
              黄支国       在今印度东南海滨之康契普拉姆 
              已程不国     今斯里兰卡 
              皮宗         今马来半岛西南端的甘蔗岛 
      新莽     公元9年—24年 
      东汉     公元25—220年 
    《后汉书•郡国志一》:“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 
    《后汉书•郡国志五》:“合浦郡。五城,户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口八万六千六百一十七。” 
    三  课题发起的缘由 
    (一)西汉合浦港的研究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既是个重要的问题,更是一个难题,包括区内外的几代学者都把目光投到这里,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深入。我们在谈论合浦港作为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时,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尽管有确凿的文献记载,但最需要的还是能提供实物的考古学证据。 
    (二)见诸于报刊杂志和专著涉及合浦港现今地理位置的论述纷杂,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意见: 
    一是位于现合浦县城的西城区。 
    二是位于现南流江出海口附近。“合浦古港在今北海市东北约12公里的合浦县乾体乡(现乾江村委,编者注)、南流江出海口的‘三汊港’,从江口进入数公里一段,江阔水深,俗称‘西洋江’。” 
    三是今县城西南靠近县城处。“我们认为汉代合浦港的出海港口应在今廉州镇西南附近,但也不可能远至‘西洋江’一带。” 
    四是在浦北旧州。 
    我们阐述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港是依据《汉书•地理志》的一段记载,所指的年代为西汉中期前后。前三种观点均认为合浦港在现今县城的西或西南面,于是就很难解释为什么近几十年来在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浦汉墓群范围内发掘的近千座汉墓中西汉墓所占的比例很低,而且缺乏与合浦港年代相当的西汉早中期墓的事实。我们也考察过浦北旧州古城,在这个城址内没有发现汉代的历史文物和遗迹。今浦北县境内虽然发现过一些汉墓,但时代较晚,数量很少,相反,则发现南朝墓较多,所以,当地应是到了南朝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三)国内外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热烈讨论和争论使然。人民画报社1985年组织有关记者、专家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察亚、非、欧多个国家,并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后又刊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一时引起世界的关注。近年来,出于打造当地文化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等目的,泉州、宁波、广州、徐闻等地为论证当地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不惜重金相继召开了全国性、国际性的研讨会,大规模组织专家新闻媒体进行考察、宣传。泉州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即大力做这方面的工作,多次召开有国内外学者参加的论证会,最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和支持,并直接与当年“丝绸之路”通商国开展商务和旅游往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0年8月,广东省组织了由“著名的文史学家、地理学家、海洋学家、文化学家、作家和记者”一行二十人到徐闻考察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十多家媒体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之后还召开了研讨会;2001年12月宁波也邀请五十多位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专家召开“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国际研讨会”,设立长期性的论坛,会后达成“宁波共识”,其中提到在广州、宁波、泉州达成共识后,拟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据报道,广州也拟召开“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港的研讨会。在众多声音中,作为最早的最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港似乎已被漠视,这对于广西考古工作者来说,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接受的。 
    (四)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申报课题立项前后,区文化厅文物处、区博物馆、区文物工作队等单位的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该课题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区文化厅、区文物队毅然拿出经费,保证了课题在充足的经费情况下运作。区文化厅还把本课题列为2003年度两个重点扶持的考古项目之一,分管的于副厅长在多个场合均表示了对开展该课题的肯定;合浦县委县政府的分管领导为考古发掘召开多次协调会,做到“考古队的事情立即办”,在人力物力方面提供很大帮助。一些长期从事合浦汉文化研究的老专家,对于年轻同志挑重担,表现出高风亮节,为课题出谋献策,提供自己多年的心得和资料。这些支持在课题进行的不同阶段都化作了课题组成员的巨大动力。 
    (五)合浦港的地位与作用重大。第一、汉代三个最早的始发港之一,同时也是最繁荣的始发港。从《汉书•地理志》来看,徐闻也是一个始发港,但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又无内河流向海湾,内河航运及陆路交通都不方便,可以推断出汉代这个港口的规模不大。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徐闻县东起龙塘红坎村、西迄北部湾的滨海一线的狭长地带,发现数量众多而时代大致又属东汉的遗址、墓葬,应是当时人烟稠密之地。1973年冬至1974年春,在徐闻县陈华丰村、龙塘红坎村、附城槟榔埚村三地发掘51座汉墓,都是东汉时期的平民小墓,没有发现西汉时期的墓葬,西汉徐闻县治的具体位置更不能确指。而汉代日南港现属越南,出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也鲜见论述,更谈不上深入研究。合浦则不同,现县城廉州镇周围则遍布汉墓,据历年调查,地面保留有封土的汉墓就达6000多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配合基本建设,历年在合浦清理发掘的汉墓屡计已接近1000座,并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从已发表的材料看,其中绝大多数是西汉晚至东汉时期的墓葬,而且有不少墓的规模较大。而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广州虽始于东汉,但都与泉州、宁波一样盛于唐宋以后,已是不争的事实,它们的年代与历史意义不能与合浦港同日而语。第二、汉代合浦处于江海之交,以南流江为干流,境内河流水网交织,舟楫可行,水上交通甚为便利。秦始皇攻打岭南时修筑了灵渠,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使水路运输变得畅通无阻。而且南流江和北流河的分水坳很低,由北流河经鬼门关(今桂门关)可进入南流江。从合浦溯南流江而上,经桂门关,进入北流河,接西江,溯桂江而上,过灵渠,便可沿湘江进入长江水域,这是一条沟通岭南与西南、岭北与中原联系的重要交通线。第三、汉代合浦港是对东南亚、南亚贸易的主要港口,这条徐闻、合浦出发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是我国正史记载的最早的远航航线。限于当时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工具,琼州海峡东入口及经海南岛附近海域浪大礁多,都是航海的危险区,环北部湾的合浦、徐闻和日南三大港口因各自优越的地理环境应运而生,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贸易往来的纽带。 
    四  课题组的工作记事 
    2002年3~5月,查找资料,主要是史籍、地方志及以往的研究成果。 
    6月,进行野外考古调查,初步确定合浦古海湾的范围,认为大浪村古城头遗址可能为西汉的合浦城,而西汉合浦港应从城址的西面临江处寻找。 
    课题组主题为“合浦港的寻找可能面临重大突破,几代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有望在近期结出硕果”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7月6日,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远璋研究员和文物工作队队长蓝日勇研究员一行在陈松副县长、文体局冼小进局长等的陪同下到古城头村考察,之后参加了由陈副县长主持,宣传部谢能部长出席,石湾、廉州两镇领导参加的课题动员大会。会上,陈远璋和蓝日勇两位领导均表示:“(这个课题)要坚决干到底!”。 
    8月,自治区文化厅追加课题经费三万元。 
    9月3日,陈副县长再次主持召开”古城考古协调会”,冼小进局长在座,大浪村的支书、主任受邀参加。 
    9月4日,考古试掘工作正式开始,至2003年4月基本完成,前后历时八个多月,其中考古发掘时间近四个月。 
    2003年1月,合浦县为方便考古工作,拨款修建通往古城的简易公路落成。 
    3月30日,区文化厅文物处覃溥处长与蓝日勇队长在占副县长、冼小进局长等领导的陪同下到考古工地指导工作。在其后的座谈会上,两位领导对课题组前期的工作表示满意,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占副县长代表县政府表示,全力支持课题组的考古发掘工作。 
    4月22日,蓝日勇队长与常务副队长谢日万等到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5月4日,蒋廷瑜先生到工地参观指导工作。 
    在课题进行的不同阶段,还有下列专家学者光临工地指导,仅表谢意:黄启善、张镇洪(中山大学教授、岭南考古中心主任、广东“丝路,,课题组成员)、金博士(中山大学地学院副教授、博士)、郑超雄、梁旭达、林强、韦江、黄志涛、王頠、莫敬尤等。 
    五  考古调查 
    我们从现外海岸沿南流江西岸和西门江东岸直至浦北的旧州进行野外考古调查,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并为下一步的工作和正确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确定古海湾的大致范围,在南流江和周江之间,北至石湾镇周江口附近,距现外海约27公里。受邀的广西自然博物馆的地质专家目前正在做该方面的深入研究。 
    2、这是我们在合浦发现的第一个西汉中期前后的人类活动区。具体位置在石湾镇大浪村古城头村民小组至石康镇多葛村,是长约1500米、宽约200米的狭长沿江地带,它包括: 
    ①数量众多的刻划纹和几何印纹陶片。为泥质陶,灰黑色为主,问杂红陶或上红色陶衣,纹饰有方格纹、米字纹、水波纹、回字方格纹、席纹等十多种,纹饰纤巧繁缛、拍印清晰,与发现的东汉墓甚至西汉晚期墓迥然不同,经与广州等地的出土遗物比较,我们认为其年代属西汉早中期。 
    ②大浪古城。位于县城东北约13公里的古城头村,周江在其北面约1.5公里处与南流江分流后,从古城西面约三百米处流过。该城址六十年代被文物工作者发现,198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当时的工作没有深入,古城的年代被笼统地定为“明以前”。古城边长220米左右,略呈正方形,城墙及护城河清晰可见,城墙基本为正东西向,从断面观察,土质纯净,无包含物,系挖护城河生土上筑而成。从地表采集的陶片及城的规模、构筑方法等并综合文献关于“合浦故城在县东北约十五里多欢乡(多欢乡,在今石湾镇周江口诸村)”一说,该城址有可能是西汉中期最初设立的合浦县治。 
    ③墓葬。城北约1000米的红花坎村,解放初期前一直叫“双坟村”,现村民多沿用此名称。在村的北边有两个直径均在30米左右的大型封土堆,根据我们以往在当地工作的经验,应是与城址相关的汉墓。 
    3、汉合浦港应在古城的西面临江处。古城三面护城河环绕,仅西面临江,从城门通往古河道水路处应有港口的遗迹。 
    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村民曾在古城西南角建房屋时挖到十多个陶罐(后扔到深水塘中,还没有证实),从他们描述的形状等情况来看,应是汉代的遗物。另还有村民说某人多年前在西门外捡拾到一枚钱币,“一面是字母,一面是牛头”。 
    六  考古试掘与勘探 
    发掘面积共474平方米,分五处。 
    1、在北城墙布一条34米长的探沟,编号为Gl,跨护城河、城墙和城内,其中护城河段的探沟宽度为2米,其余为1米。主要目的是弄清了城墙与护城河的规模。确认了城墙与城内地层的叠压关系。城墙为一次筑成,不见夯窝,不见遗物。底宽15.25米,1.5米以上收分为5.9米。据推断,原城墙的高度在5米左右。护城河宽9米,往下约0.5米收分为5米,呈袋状,深度约5米。城墙直接压在生土上,而第三层(由于当时没有遗物,后扩大发掘面积后才确认为西汉文化层)压在城墙上。该城墙基本为正东西向,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于测定方向的高超技术。 
    2、在城内北部布4X4平方米的探方两个,编号分别为AT0610和AT0710。有两个时期的文化层:第一是明清文化层,厚15~20厘米,出土瓦片、青花瓷片及粮坛、瓮等残件;第二是西汉文化层。由于该处村民挖土破坏严重,地层中仅出土少量的几何印纹陶。 
    3、城中央编号为BT1818、BT1819、BT1918、BT1919、BT2018和BT2019的探方六个。在西汉文化层中出土了砺石、建筑石构件以及一定数量的刻划纹和几何印纹陶陶片,并在该层底部发现完整的柱洞二十二个,从BT2018和BT2019已出现的部分柱洞来看,大致是对称的两组,两组之间的间隔约4米。这些柱洞规范标准,洞内大都含有炭屑、夹砂陶片或有卵石垫底护边。直径24~51厘米,深度17~58厘米。从这些柱洞的排列和所处的城中央位置来看,可能是相当于“望楼”性质——用于嘹望、报警、报时的大型建筑,其底层为干栏式,间隔的4米可能是兼作街道通行。该建筑遗址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关键是它说明了这个古城并非空城,而是一个有严格布局的城市。此外,在这个不到15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的范围内,与柱洞同一层还发现有十多个较大的树头洞,说明当时这里是茂密的森林,古人砍伐完树后直接在上面起房子。 
    4、探沟两条,编号为G2和G3。位置在距西城墙18米开外,主要供地质采样。经与勘探结合,我们知道当时流经西门外的河流宽阔深邃,总宽度在250米左右。 
    5、港口码头的试掘。西城墙与探沟之间,编号CT1001(5×10平方米)、CT1101(10×10平方米)和CTl201(5×10平方米)。遗迹现象表明,该处为专用码头。西门在探方的东南角已有露头,同时我们往东25米作考古勘探,也得到了证实。出西城门,往北走是一个弧形的平台,这个平台有三级台阶下水,平台北亦有台阶连着船步,船步长约8米,东与城墙边相接处宽3米,外撇呈弧形直伸入古河道中,最宽处为5米。在船步的西南角背水面,见两个相隔1米的柱洞,直径约20厘米,由于受挤压,洞口略往下歪。其中一个柱洞还残存有木屑,应是当时固定船只所用的木桩。这些遗迹与城墙相连,表明为同期夯筑。从船步叠压地层与没有叠压的同一地层的深度分析,该船步的西端最多已下陷32厘米。由于我们只发掘到河床的边缘,仅发现印纹硬陶两片,但地层的叠压清楚,且陶片与城内地层所出相同。 
    考古勘探还围绕红花坎村的两个大型封土堆进行。探明其中的一座长度约5.2米,宽度约2.8米,深度在6米以上,从该文化区的地表遗物、从封土勘探出的几何印纹陶片、墓葬填土、墓葬形制及墓葬与城的空间距离等因素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这两个墓葬的年代与城的年代应该一致。墓葬表面的勘察没有发现被盗的痕迹。 
    七  初步结论 
    (一)古城头遗址应是西汉时期的合浦县治。“合浦”顾名思义,就是河海交汇处,古城往南不到一公里就是古海湾,现古城西门外的水质还是偏咸,不能饮用。《大清一统志》:“合浦故城在县东北十五里多欢乡。道光十三年修《廉州府志》引用此说。多欢乡,在今石湾镇周江口诸村,史载与古城地望上吻合。出土的遗物经过我们的研究,其年代为西汉中期前后,与合浦公元前111年建县的年代相当。该城的构筑方法、规模也与其它地区发现的汉城大致相同。从其规模来看,我们基本上排除古城作为郡治的可能。另外,西汉合浦郡有人口仅“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辖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五县。按现代地理度之,汉之徐闻县相当于今之广东海康、徐闻、遂溪等县地,高凉县相当于今广东阳江、阳春、电白、化州、吴川等县地,合浦县相当于今广西合浦、北海、浦北、灵山、钦州、防城港、博白、陆川、北流、容县及广东廉江等县地,临允县相当于今广东新兴、开平等县地,朱卢县相当于今海南琼山等地。估计当时的合浦县人口最多是在二万人左右,在如此广阔的范围,现在合浦县地域内充其量也只有三几千人。能动用如此大的人力物力筑一个城,并非易事,城中央的大型建筑也侧面说明该城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城。有学者指出,西汉的县是一行政区域,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县城,就是这个道理。从地下的包含物来看,我们没有发现同时期桂北已使用的瓦,表明了文化的发展滞后性。因没有东汉的遗物,可以认为该城居住的时间仅限于西汉一百年左右,东汉因河道淤积、航海技术的发展等原因,政治中心就转移到廉州镇,从文献和汉墓群的分布等来分析也吻合。此外,考古证据也表明该城在废弃后直至明初一千年左右无人居住。 
    (二)发现的码头遗迹应是《汉书》所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由有四: 
    其一,从考古学意义上说,作为一个早期的遗存,由于人El稀少的缘故,城址、墓葬和港口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只要确定其中的一项,其余在理论上均可予以认同; 
    其二,城址南北东三面为护城河,仅西面临近古河道,从西城门通往水路仅此码头,其余城墙边坡离河边仅二、三十厘米,陆路人货都无法通行; 
    其三,当时的航船小,难以抵御巨大海浪,甚至后来历代的名港,包括广州、泉州等无一不是建在靠近海湾的河汊,更早的合浦港不会例外。当时的合浦港依托宽阔的河流,水道深邃,又地处亚热带,终年不冻,四季可通航,且离我们初步勘察确定的海湾约一公里,无论南流江转运货物,还是船舶安全停靠,都十分方便,是个天然的良港; 
    其四,考古发掘所见的码头,地层叠压清楚,虽经漫长岁月,夯筑的弧形平台、台阶步级及其北面连着平台伸出江面供停靠船舶、装卸货物的船步(也称步头)都清晰可见。船步与现代沿海沿江小港口的码头搭出水面的船埠原理是相同的。从城址年代分析,这应该是《汉书》所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合浦港。 
    (三)新发现的两座墓葬,使我们以前划定的汉墓分布北界只到堂排一带的认识得以拓展,而且极有可能填补合浦汉墓早中期的缺环。更多的详细的内容有待于今后的发掘证实。 
    八  今后的工作重点 
    (一)申报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对古城址、港口码头及其中的一座墓葬进行正式发掘。 
    1、大浪古城是目前确认的中国最南的一座西汉城址,同时它的保存基本完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汉代南中国经济文化的实物资料。目前关于汉代县治一级的城址发掘资料缺乏,对于城的结构、布局还不甚清楚。另现住城内的居民有二百多人,他们一直在城内取土做砖,其生产生活对古城的破坏不容忽视,急需发掘。 
    2、试掘探方在船步以西距地表的深度多达6米,最底部还有2米沙层,前期由于安全保障和经费等原因我们仅在局部切割探沟,但是要寻找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直接证据包括可能出现的沉船、进口货物等物证,还是应该往西做深入的考古发掘。 
    3、从墓葬出土的器物一方面可能可以间接证明港口与海外贸易有关,另一方面其出土的完整器物组合可以为城址及港口的年代提供佐证,所以对墓葬的发掘也很有必要。另我们根据线索判断,这两座汉墓附近有小型墓葬分布,今后可有选择地进行考古勘探,把这一墓群的资料完善。 
    (二)建议有关部门对码头遗迹采取适当的技术保护措施。包括砂土探方壁的加固、排水和盖保护棚等。 
    (三)邀请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对古海岸线进行科学的勘测,绘制“汉代海岸线示意图”。 
    (四)扩大宣传,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古城及其相关文物点的重视,提高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品牌的知名度,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契机。也期望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合浦港,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在宣传中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不夸大当时合浦港的作用,就当时的人口、航海技术和条件,从合浦港到印度和斯里兰卡一带的往返周期要两年以上,这就决定当时的贸易规模,如果描绘出当时的合浦港”商贾如云,货如轮转”是不太可能的;第二,合浦港并不是西汉时期唯一的始发港,根据史实,国内的徐闻也是。一个港口它有船在这里始发,也为路过的船只提供补给或中转贸易,合浦港无疑应具有上述的两个基本功能;第三’本课题仅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要做到问题的真正解决,还需要大量的勘探和发掘,主要是前文所提到的今后重点工作的内容。考古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全面复原历史,要做到这一点,“同志仍需努力”。 
    以上粗浅认识是经初步整理而成,观点及其表述以发表资料为准。不当之处,请方家教正。
(2003年5月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