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汉代合浦丝绸、陶瓷业与海外贸易及其他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汉代合浦丝绸、陶瓷业与海外贸易及其他
周家干  陈祖伟

     
    合浦的丝绸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合浦丝绸生产便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自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合浦乾体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后,合浦的丝绸便成为联结东西方文化的使者。当时,我国对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丝绸、陶瓷、珍珠和茶叶。 
    由于当时合浦盛产丝绸、陶瓷、珍珠和茶叶,而出口东南亚各国的口岸又在合浦,在当时交通运输困难,汉朝政府的商业使团和中原商人,就不必从长安和中原筹集丝绸、陶瓷等商品,而是直接在合浦采购丝绸、陶瓷、珍珠和茶叶,从合浦乾体港出口东南亚各国。东南亚各国商人携玛瑙、璧琉璃、琥珀等奇珍异物,远涉重洋,抵达合浦乾体港,便可以在合浦交换丝绸、陶瓷、珍珠等。东南亚等国商人也不必长途跋涉到长安和中原。因此当时合浦不但是丝绸产地,也是丝绸集散地。 
    合浦最早生产丝绸的地区是合浦北部(今属浦北县)。当时北部地区山高林密,以天然树蚕(木蚕)为主,量足质优。常乐、石康一带则以桑蚕为主。合浦地区生产的丝绸,一为交趾郡商人所购,一为外夷商人所购。“交趾、蕃夷皆来市焉,虽赋重困穷,民未庐室空虚,此蚕桑之厚利也。” 
    为适应海外贸易的需求,合浦丝绸生产应运而起,发展蓬勃。东汉时,常乐、石康的桑蚕丝绸,无论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北部地区的树蚕丝绸。当时常乐、石康一带农民几乎家家种桑、户户养蚕抽线织布。 
    为适应外国商人的需求,合浦的丝绸品种日增,制作工艺日高。常乐丝绸薄如蝉翼、柔软滑润,色泽鲜艳,经久不变。其中以荔枝绸和点梅纱两个品种为最著。荔枝绸是用传统工艺制作,染料以茹良为主,所制作的荔枝绸,布面为纯黑、底为荔枝核色且布面有暗花图案,色泽经久不变。如制作夏衣能爽汗透风,如遇雨淋,雨水也不易渗透,且易干爽。 
    点梅纱为银白色,且有暗花纹,布质柔软、细滑,色泽艳丽,经久耐用。制夏衣通风爽汗、冬天作衬衣则暖如羊毛。丝织品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深受东南亚各国友人的青睐。 
    由于合浦丝绸、陶瓷、珍珠和茶叶闻名于世。外国夷商薄海从风,无不梯山航海,源源而来,争购合浦的丝织品、陶瓷、珍珠和茶叶。东南亚各国元首贵妇人也以穿合浦丝绸为荣,并将合浦丝绸、珍珠和茶叶赏赐给皇亲贵胄及有功之臣。是时,合浦丝绸供不应求。 
     
    近十多年来,在合浦沿海地区先后发现众多的汉代及宋、明时代的陶瓷窑址和实物,全区罕见。这些陶瓷址和陶瓷文物,是合浦瑰丽的古陶瓷文化。 
    相继发现的合浦沿海地区的古陶瓷窑址有:合浦山口英罗村的汉、宋陶瓷窑址三处,福成上、下窑村的宋代窑址五处,乾体老哥渡汉陶瓷窑址两处,廉州镇窑上街的汉陶瓷窑址群一处。这些陶瓷窑址与合浦海外贸易密切相关。 
    汉代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是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丝绸,其次是陶瓷和茶叶。我国丝绸在周朝便已经得到了发展,到了汉初,我国手工业和农业空前发展,丝绸的质量和产量也相应提高,当时的丝绸薄如蝉翼,柔软细滑。在陶瓷方面来说,在周朝已生产白瓷和青白瓷、乌金釉陶瓷。到了汉代我国陶瓷业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造型、彩绘或釉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当时我国被誉为陶瓷之国。然而在漫长的运输途中,陶瓷器皿不但笨重,而且在起落中极易打碎。更重要的是当时由于匈奴的骚扰和战争的威胁,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被迫中断。寻求另一条安全、便捷的通往东南亚的贸易路线已刻不容缓。沿马援征交趾的行军故道,从沔水进洞庭,入湘江进桂江、漓江,过灵渠,入北流江过桂门关,进南流江,沿江而下,从合浦乾体港出海,沿海岸西行到达东南亚各国,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航道也即秦尉屠睢的行军故道。 
    从中原将陶瓷器皿运抵东南亚各国,路途遥远、运输极端困难,加重了陶瓷器的成本,远不如在合浦出海口烧制陶瓷器方便,且又减轻成本。故合浦沿海陶瓷业应运而生,发展蓬勃。 
    东汉时,合浦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合浦郡治从徐闻迁到了合浦,岭南的经济、文化中心随之转移到合浦,合浦已成为了“海疆一大都会”,是对外“互市口岸”。合浦不但是陶瓷产地,也是陶瓷集散地。东南亚各国商人纷纷到合浦以玛瑙、琥珀、璧琉璃和奇珍异物交换合浦陶瓷、丝绸和茶叶。汉朝政府的商业使团和中原商人也不必从长安和中原采购陶瓷和丝绸,直接在合浦采购运输出海,合浦沿海的陶瓷业也因之繁荣起来。 
    从合浦沿海的汉陶瓷窑址及出土的汉陶瓷器,便可得到证实。1957年间,在合浦山口镇英罗村的汉陶瓷窑址发掘出汉代的青白瓷和乌金釉陶瓷器,在福成上窑村的陶瓷窑址发现大量青白瓷片。1956年在乾体老哥渡附近的陶瓷窑址也发现汉代大量青白瓷片,其中有一件汉白瓷水盅完好无损,1959年经广东博物馆鉴定为东汉时的器物,该文物后藏广东博物馆。老哥渡汉陶瓷窑址,由于靠近南流江支流,被洪水冲刷,一部份堆积层被冲垮,堆积层的陶瓷片及器物露出地面,大跃进年代兴修水利时,汉陶瓷遗址已全部被毁。1982年在廉州窑上街附近发现汉古陶瓷窑址群,该窑址群陶瓷碎片堆积层丰厚,其中发现一青白瓷碗完好无损。这是十分难得的汉代陶瓷精品,在合浦则寥若晨星。这个瓷碗是研究合浦陶瓷发展史、合浦陶瓷文化及合浦对外贸易的重要实物资料。 
    
    合浦县地处江河汇合于海的地方,依山面海、江河纵横、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以盛产珍珠驰誉于世。乾体港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历为祖国边陲重镇。古时与中原很少往来,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传说中的“荆州南境”。春秋时,合浦地处越楚交界。战国时,越王无疆被楚国灭亡,越族后代逃到岭南,各据一方,自称君长,统称岭南为“百粤”(“粤”通“越”),合浦地属百越中的骆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占领百越(陆梁),设置南海、桂林、象郡,合浦属象郡地。秦末汉初,赵佗占据南海三郡称王,号称南越国,合浦地属南越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秦灭南越国,划出南海、象郡交界的地方,置合浦郡、合浦县。合浦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历为郡治、州治、府治和县治,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合浦生息的除了汉族土著居民之外,还有汉族的一支民系一客家民系(俗称客家人)。合浦客家人约17.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5%,大部分分布在县境公馆、曲樟、白沙、闸口、山口(一部分)等乡镇。客家人在语言上、生活习俗上有他们的特点。因为客家人非本地土著人,故称“客家”,其语系称“客家话”,因为客家人的第一人称“我”,在客家话中读“亻厓”(ngai)音故客家话也称
“亻厓”;又因客家人是从异地而来的“新民”,故客家话又称“新民话”。合浦的客家人从那里迁徙而来?合浦客家民系是怎形成的?这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从合浦客家人的“宗谱”、“族谱”可知他们的祖先自北南来的足迹。客家人在合浦较大姓有:陈、范、朱、张、彭、周、黄、徐、廖等。陈姓颖川郡汉置,在今河南许昌一带;范姓高平郡汉置,在今山东巨野县南,朱姓沛国郡汉置,在今江苏沛县一带;张姓清河郡汉置,在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一带;彭姓陇西郡秦置,在今甘肃临洮及陇西一带;周姓汝南郡汉置,在今河南中部偏南地区;黄姓江夏郡汉置,在今湖北云梦县一带;徐姓东海郡汉置,在今山东郯城县;廖姓汝南郡汉置,在今河南上蔡县一带。 
    据史料载,最早一批北方和中原的汉人南迁至合浦是战国时期。当时秦王朝为了固守边防,开拓疆土,发挥中央集权的职能和经略南越,曾大用兵于江南和岭南。公元前223年,秦命尉屠睢率60万大军灭楚,接着屯兵于湘、桂、赣、粤边,并以数万之众渡岭击越。屠睢战死后,遂遣任嚣、赵佗统领五万士卒,沿着入粤的三条通道南进,一举平定了南越。此后南征的秦兵便留守岭南戍边,定居岭外。这是历史上中原汉人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四月,南越宰相吕嘉反汉,杀死汉朝使臣。同年秋,汉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椤船十万人”,分水陆两路“会至合浦征西瓯”。平定南越国后,留下大批军队戌边。这是北方和中原汉人的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东汉建武间(公元25-57年),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征贰征侧反汉,寇掠岭外六十余城。汉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率军十万南击交趾。当时,伏波将军马援以合浦作为军事基地,部队沿海岸西进,平定交趾叛乱。这是历史上北方和中原汉人第三次大规模南迁。 
    南宋偏安及南明王南迁时,也有大批北方和中原汉人随南宋皇帝及南明皇帝南迁福建和广东。此外,由于战乱或其他政治、经济等原因,北方和中原汉人又多次从中原辗转迁徙到合浦。根据史料及合浦客家人的“宗谱”及“族谱”记载,可知合浦这支客家民系,大部份是在南宋偏安时期,从中原辗转迁徙至福建州试街瓦子巷一带定居,明末又随南明皇从福建徙至广东梅县和南雄现巷定居的。这些南迁的中原人希望不要走得太远,待战乱平定后,再归故土。可是,此后清兵入关,定都北京,清顺治皇帝挥戈南下,直捣南明王朝。这样战火又烧到了福建和广东,他们再次从福建和广东的梅县和南雄向南越迁徙至合浦。 
    北方和中原的汉人,辗转迁徙至合浦后,大部份聚居在合浦东北部交通不便的公馆、白沙、闸口的六湖垌、大廉垌等山区地带。六湖垌和大廉垌绵延十几公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在这儿定居的北方和中原汉人,在这块土地上开荒种田、纺纱织布、制造皮具、开办学校,促进了合浦经济文化的发展。 
    北方和中原的汉人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与当地的百越诸民族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和互相融合,有的转化为汉族的其他民系或其他民族成员,有的则在交流过程中影响和融合当地的民系和居民。南迁合浦六湖垌、大廉垌的北方中原汉人,因为他们相对集中于交通不便的山区,地广人稀,交通闭塞,其从北方和中原带来的习俗、文化和语言,得以保存和延续,进而以自己的习俗、文化和语言影响直至同化周邻民族或民系的土著居民,处于后来者居上的地位,因此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独特的汉族民系客家民系,也铸造了他们特别勤劳、勇敢、节俭、崇文、尚武和开拓、拼搏的精神。现在客家人和当地人民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用自己的双手去开拓新的生活。

(作者县合浦县县志办和县府办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