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从考古资料看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发展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从考古资料看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发展 
傅举有
(湖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

    合浦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西亚、欧洲、非洲距离最近的中国海港之一。自秦始皇开凿灵渠,联结湘、漓二水之后,中原和长江流域,就通过合浦港和西方交通,贸易往来,形成了古代中国和西方距离最短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在古代已很著名,《汉书?地理志》就已有了明确的记载。但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是自汉代始,《逸周书?王会解》记载:殷商时,西瓯(今广西)人,曾请以象齿、文犀、玳瑁、珠玑、翠羽等物“为献”,这些货物,都是中国所缺少的,是西瓯人通过合浦港,从海外贸易所得。可见,早在殷商时期,合浦港对海外的贸易就已经开始了,以合浦港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可能诞生了,只是到了汉代,才蓬勃兴起。现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对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形成和发展,作一个简要的论述。 
    一、秦汉合浦始发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兴起 
    1.秦灵渠的开通为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条件
古代中原以及长江流域,与广西之间有南岭阻隔,耸千仞之层峦,难以交通,故商贸往来很少。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开凿灵渠,沟通了广西与内地,所谓:“北会於湘,南会於漓。湘达洞庭江汉,漓通两广南海。”(明?孔镛:《重修灵渠记》)“北通京师,南入於海。”(宋?李师中:《重修灵渠记》)从此,内地广大地区,通过长江、湘水、灵渠、漓水到达合浦港,与海外国家进行频繁的商贸往来。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由此蓬勃兴起,海外一些国家纷纷经由此路,向中国贡献。《后汉书》对此有许多的记载。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 
    元始二年(公元2年),“日南之南黄支国来献犀牛。”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南越徼外蛮夷献白雉、白菟。” 
    元和元年(公元84年),“日南徼外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 
    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日南徼外叶调王便遣使贡献”。 
    熹平二年(公元173年),“日南徼外国重译贡献。”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日南徼外国复来贡献。” 
    《后汉书?郑弘传》又记载: 
    郑弘“建初八年(公元83年),代郑众为大司农。旧交址7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汎海而至,风波艰阻,沈溺相系。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於是夷通,至今遂为常路。在职2年,所息省3亿万计。”原注:“东冶,县,属会稽郡。《太康地理志》云:汉武帝名为东冶,后改为东侯官,今泉州闽县。”这条记载是说东汉初,灵渠失修,零陵、桂阳峤道不通,交址7郡和海外商贸,均改绕远道福建泉州港海运,路远费多,且限险。郑弘修好灵渠,重开零陵、桂阳峤道,由合浦港登陆,走漓、湘水路,运至京城,为国家节省3亿万的运费。海外一些国家之商品,也由合浦港入境,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全国各地和京城。所以明代方昇的《灵渠赋》云:“广西古百粤地,旧无河道,舟楫不通。秦时史禄始凿山导水,名日灵渠……南则达於两广,北则会於三湘。由是雕题文身之国,鴃舌螺髻之乡,毕献琛而奉贽,见重译而来王。羽毛鳞介,珠玑犀象,海错山珍,千形万象。皆得乘长风,破巨浪,登金门而进皇上也。”清?陈元龙《灵渠凿石开滩记》也说:“自秦臣史禄凿渠通粮,始分其流而会漓江,遂为南入於海。由是通舟楫,便商贾,利益於民,不可胜数。”清?张运昭《重修陡河记》也说:灵渠使“湘入楚,漓达越,通商运……灵渠一水,为楚粤咽喉,舳舻云接,今则帆樯相错,”一幅热闹繁荣景象。 
    2.考古资料证实汉代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1)长沙马王堆汉墓。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遣册简二九二记载:“木文犀角、象齿一笥”。
与出土实物对照,就是放置在西边箱的339号竹笥上挂着“文犀角、象齿笥”的木牌,笥内装满了木文犀角和木象齿。其中: 
    木文犀角共13件。形作角状,根部涂朱色一周,并加划斜方格纹,其余部分遍涂黑色,划有条纹。大的7件,长27厘米左右,根部径7厘米左右,朱涂4~5厘米;中等的1件,长19厘米,根部径7厘米,朱涂宽4厘米;小的5件,长15厘米左右,根部径6厘米左右,朱涂宽3厘米左右。 
    木象牙共8件。素面无彩。大的6件,长38厘米左右,根部直径7厘米左右;小的2件,长25厘米,根部直径5厘米左右。 
    又,遣册简二九四记载:“土珠玑一缣囊”。 
    与墓中出土实物对照,置于西边箱的327号竹笥上挂着写有“珠玑笥”的木牌,笥内有一绢袋的泥丸。 
    上述木文犀角、木象齿、泥珠玑均系明器,表明墓主家拥有此种财富,只是因为它们太贵重了,只好做成明器随葬。 
    1974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了大量玳瑁制品。计有: 
    玳瑁卮:1件。高13.6厘米,口径8.4厘米。盖及腹璧用玳瑁。铜扣。.  
    玳瑁梳:1件。黑褐色,器表玳瑁纹路清晰。马蹄形。梳齿20根,很均匀。梳长8.4厘米,宽5.4厘米,厚0.45厘米。 
    玳瑁篦:1件。黑褐色,器表玳瑁自然纹路清楚。马蹄形。篦齿59根,细密均匀。篦长8.4厘米,宽5.4厘米。 
    玳瑁璧:大小2件。黑褐色。璧表有玳瑁的自然线纹。大件肉径16.6厘米,好径6.2厘米,厚0.05厘米;小件,肉径10.4厘米;好径4厘米,厚0.05厘米。 
    马王堆西汉墓墓主软侯家,有如此多的象牙、文犀角、玳瑁、珠玑,是从哪里来的呢?据《汉书》、《后汉书》记载,它们主要是外国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到中国来交换丝绸的,或者中国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用丝绸交换得来的。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绸,其中1号墓出土了6大箱丝绸;3号墓出土的丝绸比1号墓更多,满装丝绸的箱子就有10个,其中2箱是丝绸衣服,8箱盛着成匹的丝绸。这些箱子上挂着箱内丝绸品种的木牌:“锦缯笥”、“绣缯笥”、“素缯笥”、“绀缯笥”、“帛缯笥”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丝绸出土?笔者认为汉代长沙国的首都临湘(今天的长沙市),是一个向海外输出丝绸的集中地:通过长江,各地的丝绸都运到这里集中,再由临湘,通过湘江、灵渠、漓江到达合浦港出口。此外,广西贵港市罗泊湾西汉墓也随葬了大量丝绸,这是因为贵港市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丝绸运到合浦港之后,其海上的航行路线又是怎样的呢?《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湛离国;步行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可行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上述都元国、邑卢没国、谌离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已程不国,经考证,分别是现今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地。这段记载,我国汉代往海外经商之船队,带着大量丝绸和黄金,以合浦作始发港,即《汉书》所载的“自合浦、徐闻南入海”,沿中南半岛,分别航行到东南亚各国,通过印度中转到欧洲进行贸易往来。他们不但用丝绸交换到犀角、象齿、珠玑、玳瑁等物,甚至贩买了生犀牛。同样的记载,还见于《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记载中的“大秦王安敦”,“近人已考定其为公元121年至180年在位之罗马王Marcus Aure1ius Antonius,安敦即Antonius之译音,今作安多尼。盖安敦之部将伽西乌斯(Avidius Cassius),曾于公元162年至165年之间征安息,奠定小亚细亚一带。故当时在安息一带,罗马人必不在少数,此来华使节容或为商人所委托,而非罗马王所派遣,然其为罗马人即欧洲人,则读《后汉书》原书上下文,实无可疑。”(方豪:《中西交通史》)可见,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即公元166年,欧洲至合浦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已是畅通无阻的。长沙马王堆2号墓的年代为西汉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1号汉墓为汉文帝晚期,即公元前164~168年左右,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形成,墓主西汉轶侯家大量的犀角、象齿、珠玑、玳瑁,就是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合浦港,再由合浦北上,通过漓江、灵渠、湘江到达长沙的。 
    马王堆1号汉墓的“文犀角”,根部涂有朱色一周,并划有斜方格纹,其余部分为黑色,划有线条纹,这就是《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传》记载大秦国出产的“骇鸡犀”。注引《抱朴子》曰:“通天犀有一白理如线者,以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往啄米,至辄惊却,故南人名为‘骇鸡’。”罗马帝国出产的“骇鸡犀”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这是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明证。 
    (2)合浦、贵港市考古发掘。汉代合浦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兴起,必然给始发港合浦及其周围城市如北海市,还有始发港与中原内地交通必经之路的城市如贵港市等,带来空前的繁荣,使这些地方成为广西地区汉代最繁华的商贸之城。 
    合浦县。据考古调查,在合浦县城周围68平方公里范围内,有汉墓数千座,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汉墓群。半个世纪以来,已发掘汉墓数百座,其中重要的有合浦城郊、望牛岭、堂排、凸鬼岭、杨家岭、丰(风)门岭、九只岭、禁山七星岭等汉墓,共出土文物逾万件,其中有不少舶来品。2002~2003年,合浦县石湾镇大浪古城村发现了西汉时期的汉代城址、护城河及城外的海湾、海岸遗址;在城内发现了十多个汉代地面建筑留下的柱洞和陶片;城东北发现了两座大型汉墓;西城门外发现了古码头遗址,该遗址的遗物木桩残片经鉴定已有2500年以上。所有这些,都是汉代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物证。 
    贵港市。贵港市是合浦港与中国内地交通线上必经之地。考古发掘资料证实,这里在汉代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市。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了非常著名的罗泊湾1号汉墓和2号汉墓,该墓规格宏大,随葬器物近千件。并且,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一样,有“象齿”随葬。墓中《从器志》记载有“象齿四”;同时,也像马王堆汉墓一样,随葬大量丝绸,墓中《从器志》记载:“缯六十三匹三丈”。用63匹丝绸随葬,其数量很多。墓中一方面是象齿,另一方面是丝绸,这正是中国和海外交易的两种主要的进出口商品。1996年至1997年在贵港市马鞍岭发掘三座汉墓,出土了极丰富的随葬品,其中不少玛瑙制品。1955年贵港市高中M14出土一件人形陶灯,人物为双脚并拢屈膝而坐,双手抚膝、盘发、浓眉大眼,络腮胡须,很高的鹰鼻,舌头外伸,颈粗短,颈上有一条项饰,胸有毛。从整个人物形象、打扮,尤其是高高的鹰鼻来看,应是一个胡人,即是通过合浦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贸易的西方商人。同样的情况,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出现了。该墓遗册记载,墓主人家有“胡人一人”,“胡骑二匹,匹一人”的记载。胡人,即西方商人形象,在贵港市、长沙市汉墓中出现,证明不仅合浦港,甚至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如贵港市、长沙国的首都临湘等地,都有西方的商人往来或居住。 
    二、唐代合浦海上丝绸、陶瓷之路的繁荣 
    唐代是继汉代之后又一个世界强国,唐代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很多,在海上交通方面,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再度繁荣起来了。 
    唐代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又是海上陶瓷之路。 
    唐代长沙窑是一个以外销为主的瓷窑,它的产品主要是销往国外,其外销路线,主要有四个港口,即扬州、泉州、广州、合浦。这四条路线,以通过湘江、灵渠、漓水到达合浦出海的路线,与东南亚、西亚、欧洲的距离最短。在这条线路沿途,都发现了唐代长沙窑的瓷器。如1973年湖南衡阳市唐代水井中,出土了不少长沙窑瓷器。1972年,在广西昭平县庙蚜出土有长沙窑釉下褐彩花鸟纹瓷壶,高18.81厘米。1973年广西藤县三合村出土有长沙窑褐点叶形图案的瓷罐。1974年广西平乐县二塘出土有长沙窑黄釉褐斑贴花壶,高21厘米。此外,在西沙群岛出土有唐代长沙窑武土贴花壶,高21.7厘米,这应是当时外销途中遗留下来的。 
    在国外,至少有13个国家出土了大量唐代长沙窑瓷器,即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阿曼、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肯尼亚、坦桑尼亚。这13个国家中,除朝鲜、日本是由湘江北上,经长江扬州出口外,其余国家,应是由广西合浦港出口路线最近。运输距离短,可以减少瓷器在途中的损耗。所以,合浦海上外销路线是较理想的路线。

选自科学出版社2006年《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