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论合浦乾体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兼说乾体港(三汊港)的兴衰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论合浦乾体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兼说乾体港(三汊港)的兴衰 
钟定世 苏景道 李瑞声 苏立柽
(广州合浦学会)

    我国丝绸之路有海路和陆路两条,均始于西汉。陆路由渭水流域经西北地区穿越西域阿拉伯半岛,抵达欧洲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等地,输出品以中国丝绸为主,故有“丝绸之路”之称。海路据最早的《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可行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始还矣。”“日南”、“象林界”在今越南境内,文中所列几个国家在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缅甸、印度。该路的输出品以“杂缯”(丝织品总称)为主,故也有“丝绸之路”之称。这是至目前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献记载。至于文中的“徐闻”和“合浦”哪个是最早的始发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文献记载、汉墓陪葬物、文物古迹等各方面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合浦应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 
    合浦最早始发港的港址又在何处? 
    一、合浦古港应在合浦县城西南乾体一带 
    首先要说明,乾体非现今的乾江村,古乾体管辖范围很大,包括从廉州城西的海角亭畔九头岭(庙)一前将一烟台、水儿--北海冠头岭沿海所有地方和汉古墓分布的大部分地区。 
    其次,我们认为,作为西汉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的合浦古港所在地,应具备如下五个条件:①它应在南流江的出海口处或其附近,有足够水深,可供远航船靠岸停泊;②它应是一个有避风屏障的良好港湾;③它应距郡、县治不远,交通方便;④它的周围具有一定的经济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和空间;⑤它应有便于造船和修船的工场和码头。据此,《县志》所列在合浦海岸线上自东至西较大的港口有:英罗港、沙田港、营盘港、白龙港、铁山港、北海港、乾体港、木案港、大观港等,虽共有9个之多,却唯有乾体三汊港最符合上述五个条件。我们不妨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文献记载和汉墓群陪葬物进行分析和考察。 
    1.地理位置 
    合浦全境大小河流共有80多条,最大的南流江全长82.5公里,由博白从东北流经合浦全县,入境后一分为四入海,其最东的支流流经县城从西南由乾体出海。从江口进入数公里一段(西门江),江阔水深,可泊巨舶。乾体位于北部湾沿岸中心,西南不远处有北海冠头岭作为屏障阻挡风浪(尤其是台风)袭击,是个良好港湾。它处于江海汇合处,由西南出洋可通东南亚和西亚,内陆则自南流江上溯过桂门关,由北流江转漓江、桂江过灵渠,可通长江流域和中原。且距县、郡治(廉州)不远(约几公里),有水路和陆路相通,走水路,1小时可达,走陆路,步行1个半小时可达,联系方便,便于行政管理。可见,乾体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对外贸易理想港口的首选之地。 
    2.自然条件 
    合浦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无冰雪,夏季无酷暑,全年暖和,热量高,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雨量充足,秋冬季干旱期短,对水稻、桑、麻生长十分有利。乾体西南面向大海(北部湾),海产品丰富;东北背向大片丘陵地带,土质松软,宜种桑、麻和旱地作物;西北有南流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宜种水稻。因此,合浦乾体所属地方,农渔产品极为丰富,为港口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基础和空间。 
    3.文献记载 
    修于道光年间的《廉州府志》称:“廉郡合浦,附郭面海背山,南十里乾体海口,为廉州门户。乾体至冠头岭大观港数百里海面辽阔,迫外郡城。由乾体过大观港、乌雷岭便到越南”;《合浦县志》称:“南流江河口,古称三汊港”,“在汉代即为中国与东南亚交通贸易的重要口岸。”具体是指南流江在县城西南人海的最东的汊陇河口,也就是“处于汊陇西北约1.5公里的乾体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合浦对外贸易交通的重要口岸。”《太平寰宇记》载:“大观港至冠头岭之海域即称海门”(乾体港海面),“它是一个依山傍海的良好港口,是海疆的一大都会。”“乾体港‘扼江海之交,为合浦门户’”,“自秦汉至明清,此港为我国对外贸易交通之重要港口。”位于廉州县城西南有一处地方称“海门”(解放前此地有海门中学),是有缘故的。“现在的廉州镇在唐代称为海门镇,古称海门,意为海之门户。故称海门镇”[1]又县城西南的今廉州中学内有一座海角亭,其碑记云:“郡故有亭日海角,盖因其地在南海之角。”该亭建于明朝,原址在城西南半里,说明此地明时为海滨。在清代修的《廉州府志》所附的地图上,海角亭南还是一片大海,而现在则离海岸线已有10多公里了。可见“两千多年前,南流江当在今合浦县城西侧入海,廉州镇的西面应是一片汪洋”。[2]由于西门江出海沿江南岸的望牛岭(又称九头岭)、关冲、禁山、日头岭一带均为约海拔30米左右的红壤丘陵地带,故这一带可形成优良的海港。《廉州府志》称:“廉州九头岭下,有战国时造船(战船)遗址。”说明该处早在战国时代已是海港。 
    《广西通志·自然地理》明确指出:“在历史上合浦(即三汊港)曾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3],认定乾体港(三汊港)是始发港所在地。《合浦县志·地理篇》载:流经县城由乾体出海的西门江水道历史上曾是南流江主要航道,船舶经乾体港口直达廉州。在《廉州府志》图上可见:乾体港(三汊港)正处于廉州府城的东南,在南流江出海口处。民国时人们可从廉州县城的惠爱桥码头乘船至乾体和北海,后因河道淤塞才改为下游的老哥渡。可见自古这是一条重要的交通河道。林宝光等指出:“西门江与今下游的乾江分界线在距海角亭不远处的文昌塔后九头庙,庙与乾江镇的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文昌塔地处乾体海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形成,“乾体港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形成一个港市,商业也繁荣起来。”[4]故可以得出结论:古合浦港应在西门江口(海角亭畔)至今乾体的范围。具有航行灯塔意义的文昌塔在其附近也说明这一点。《廉州府志》称该塔为“全郡砥柱,最关重要”;合浦籍台湾教授周胜皋先生指出:“文昌塔在乾体海口”;而“海角亭当时濒江临海,烟波浩渺”[5],等等。 
    还有一点很重要,乾体自古是我国通往越南、东南亚乃至西亚的海上交通要道。公元前213年,秦南开五岭统一中国,其中一路“从南流江而下,抵合浦乾体港,向西往过大观港、钦州乌雷岭可达交趾”[6]。《方舆纪要》称:“由乾体海口西过大观港、乌雷岭便到越南。”《后汉书·马援传》载:东汉马援南征交趾,到合浦后“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干余里”,并在钦州港附近的乌雷岭一带令水军“夜凿白布峰腰之地”,沟通了大风江和龙门港。马援过了钦州港,再经北仑河进入越南。这也就是后人所走的经钦州湾到越南的海上通道,其出发地是合浦乾体港[6]。《新唐书》载:高骈征南绍,也是过灵渠、越桂门关,沿南流江南下到乾体港,然后西达交趾。《岭外代剳》称:越南海路“自其境永安朝发暮到,入乾体港,溯江上廉州”[7]。潘明辉引越南黎史籍称:外国船舶“(由)安南四屯岳山水道,绕防城白龙岗,出钦州乌雷岭后,直望冠头岭到廉州乾体港”[8]。可见乾体自古是联系我国与东南亚、西亚的海上交通港口。翦伯赞指出:西汉时我国已有三条商路通达中亚,其三为由合浦“沿安南海岸,经南洋以达印度,再人中亚”[9]。《汉书·地理志》称:南洋诸国“武帝以来皆献见。”可以推断,使者所走应是这条路线。 
    文献记载“乾体港”就是合浦古港。不少学者和地方史志名家如黄启臣、林宝光、潘明辉、黄家藩、刘明贤、周家干、李志俭、苏立柽等均认为乾体港就是合浦古港,即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中山大学黄启臣教授称:“(古)合浦港口则在今合浦县城廉州镇西南5公里的三汊港(今)乾体墟旁”[10]。 
    北海黄家藩认为:“合浦古港在今北海东北约12公里的合浦县乾体乡、南流江出海口的‘三汊港’,从江口进入数公里一带,江阔水深,俗称‘西洋江’。此处‘港汊交错,可泊巨舶’,故知为古港区所在。”它内通珠江、长江流域和中原,海通印度洋和西亚[11]。 
    北海刘明贤分析了合浦古港应具备的条件和乾体有关的情况后称:“合浦港最早的始发港是乾体港,而古乾体港最初在今廉州镇海角亭畔的当年西门江与海交界。乾体港后因南流江的淤塞而迁至今天水儿村一带,并建立了乾江天妃庙”,其地在“今海角亭到文昌塔和九头庙附近”[12]。 
    合浦县志办公室周家干认为:南流江“在县境州江分三条支流出海,最东一条支流廉江,经县城至乾体出海。这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13];李志俭称:“作为扼江海之交的乾体形成主要口岸”,“商人由廉州海门启程扬帆,顺北风只需几天就可抵安南”[14];林宝光等认为:“北海港是古合浦的一个港口,当时港口主要作业区在今北海港东北约10公里的三汊港(今合浦乾体)”[4];苏立柽称:“合浦乾江,即古之乾体。乾体港为合浦门户,自古为中国南方军事要塞和通商口岸”[15]。 
    我们对过去的了解,主要参考文献的记载,文献对古代地理,如河流、山脉的分布,城市的位置和经济、文化、风俗的记载一般是真实可靠的,不像某些历史事件会因政治需要而造假、歪曲。因此,本文引用的文献关于乾体始发港的记载是可信的。 
    4.汉墓群陪葬物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一个地方文物古迹的多寡、规模、级别以及文物上的图画文字、制作材料、造型工艺等,可以说明该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合浦的汉墓群是合浦最重要的文物古迹。 
    据介绍:廉州县城附近的汉墓群总数约6000座(2t掘和清理仅数百座)。其规模大(其中不少是大型汉墓),数量多,出土文物之丰富(每墓出土文物十件到几百件),档次之高,国内少见。目前合浦拥有国家一级国宝21件,是全国“县级之最”。其中的铜凤灯、铜魁、三足盘等作为中国文物精品曾在亚、欧、美等洲展出,铜凤灯还被选为展览会的会标,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第二册)(1978年版)图版就有“广西合浦望牛岭西汉墓出土铜凤灯、鸭首铜方厘”。出土的舶来品品种繁多(杂),其中有玻璃杯和各种颜色的水晶串珠;有利用琥珀、玛瑙雕刻成的工艺品,如狮子、青蛙、龟、耳当、串珠;有透明和有色的水晶串珠等。西汉时,我国还不能生产玻璃(当时印度可以生产),也不产琥珀、玛瑙、水晶(当时意大利、印度、缅甸等国有出产)。这些工艺品都是“舶来品”(进口货)。既然,地下的陪葬品有进口工艺品,那么不管这些进口工艺品是墓主家里收藏的或是亲友赠送的,都是从社会上商品的流通、交换中得到。在当时交通很落后的情况下,一般只在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才有这些进口货的流通、交换。这就可以证明乾体当时已是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此外,这些汉墓群分布在东西宽约l0公里,南北长约l8公里的地带。有两个特点:一个从东、南、西三面包围廉州县城,并全部集中在流经县城的西门江的南岸(左侧),北岸(右侧)一座也没有。这说明县城(廉州)在汉代是合浦县治、郡治的所在地(以之为中心),而西门江南岸是丘陵地带,北岸是海和海滩,因为人们不会把死者葬在海底或海滩。二是西汉中、晚期墓多在县城东北约3公里的堂排一带,而县城附近多为东汉墓,呈现汉墓逐渐由东北向西南乾体方向移动的趋势。这说明城市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向乾体靠拢,也可以说明乾体是当时合浦古港的所在地。 
    有人认为,到目前为止,在乾体附近一带还没有发现始发港的码头和造船、修船厂等的遗址,故说乾体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缺乏物证。其实,作为始发港的物证,可以有多种。汉墓中的“舶来品”是重要的物证之一。至于码头遗址,我们认为,在西汉时,造船技术很落后,那时对外贸易来往商船都是吨位小的风帆船,对靠岸起落货物的要求不高,只要有足够水深,船靠岸使用桥板搭岸即可起落货物,无需专门建筑一个码头和有关附属设施。因此,西汉距今有了两千多年,由于南流江的冲积,地面环境的变化,城市的建筑等原因,现在要想寻找当年的古港码头和有关附属设施是很难的。再说造船修船遗址,中山大学邓家培教授在《合浦,海上“丝路”最早起点》一文中说:“清同治年间,乡人曾在廉州九头岭脚下发现战国时造船厂遗址。挖掘出来的造船木材坚硬如铁,其中一方形大木,长达20丈,可见当时造船厂之大”。黄家藩先生在《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一文中提到:“在合浦的三汊港水儿村亦发现古代造船场址”(注:水儿村属乾体港),可以造船和修船。发现造船厂遗址,更是重要的物证之一。 
    二、文物古迹见证乾体曾是兴旺发达的港口 
    乾体的文物古迹之多,是合浦除县城之外其他地方远远不能相比的。 
    先说“官道”和文昌塔、三界庙、双贞亭。 
    合浦有一条从县城经乾体到北海的小道,它是郡县官员到乾体、北海视察的必经之路,故称为“官道”[16]。具体说,官员出巡从小南门出城,经学宫、车沟底、冠带桥(又称官带桥)、金鸡岭、“急功兴学”牌坊、烧灰窑、三界庙、高岭(即望州岭,又称望牛岭)、封浩牌(为清末任皇帝蓝翎侍卫韩烈彪夫妇事迹碑)、禁山、乾体、沙墩、烟楼、叉路、高德、茶亭,最终到达北海。这条官道又称“廉乾大道”,不但是连接合浦与乾体、北海的交通要道,在军事上也是沿海防守的要道。由此可见乾体的重要地位。 
    文昌塔、三界庙和双贞亭三足鼎立,远近闻名。文昌塔为明朝廉州知县陆基虞于1613年所建,位于望州岭旁,距今乾体7.5公里,是古称“乾体海口”的地方。故《廉州府志》称之为“全郡砥柱,最关重要”。塔为八角形叠涩重檐的楼阁式空心砖塔,高约34米。塔层垒七级,顶有葫芦,塔基外径8.7米,壁厚2.75米,造型挺拔,远望宏伟壮丽、巍然独峙。登塔南望大海,北抚城垣,东有山岗,西临河水。它实际上具有类似现代灯塔(航标)的作用,该塔的建造说明乾体曾是合浦古港港口。 
    文昌塔东越官道,有三界庙。“三界”即佛家所谓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是凡夫俗子生死往来的世界,故庙联有“灵通三界”之语。文昌塔东北有双贞亭,是纪念两个贞女的。亭内有碑传其事。亭已折,碑表也失。但知其一为嘉庆年间倒流村侧贡林炳章之女,幼许某氏,迄长,闻婆家阴谋娶后卖给青楼,悲愤投江而死。另一女也姓林,事迹已失传[15]。 
    次说九头庙、红坭城和炮台。 
    文昌塔南行,过金山桥有九头庙(又称天后宫、天妃宫),因九头岭得名。《廉州府志》称:九头岭“脉自大廉山,逵府城东,折而西,过廉江,江行见之,其头有九,故名山。山麓有天妃宫。”该庙建成年代早于乾江天后宫,规模颇大,远近闻名,信崇者多,常年香火不断,惜毁于“文革”。现民间捐款在原址旁另建一座,但规模小得多,可仍十分兴旺。又称岭下“有战国时造船(战船)遗址”(或说汉马援征交趾的造船厂遗址)。往南油红坭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国侵略越南,法军舰窜扰冠头岭南沥、炮轰北海,清政府下令自冠头岭至乾体沿途筑土垒防守,红坭城为其一。同时还有白坭城(现已湮没),城址约在当今盐坡尾瓦窑附近,扼守永兴桥,为廉北官道的要隘。红坭城当其后卫,原有铁炮四门,装有木架,可推行。平时大炮放置文武庙,有警则推城上。今仅存城框,城外战壕亦渐崩塌[15]。另高德东北方也有一座红坭城,长100米,宽80米。这三座坭城当时构成三道封锁线,保卫合浦县城[16]。红坭城南有名为“屋街水”小溪,由其名可知溪(河)边古时为兴旺的街道。 
    乾体东南角八字山人海处有炮台一座,称“八字山炮台”(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康熙56年(1717年),当三汊港人海处,屹立海边。遗址长方形,原高一丈,围十二丈,四周用石条砌筑,中填黄土。有门楼一座,官署三间,兵房八间(现房屋已毁),火药库一间,官兵编制40名。台上置1000公斤火炮两门,500公斤火炮两门,250公斤火炮四门。火炮长约2米,比红坭城火炮长约70~80厘米。火炮均固定,不能随时运转。嘉庆半年(1830年)遭匪袭击,炸毁250公斤火炮一门(后从廉城北门楼调来一门补充)。《道光廉州府志》合浦三汊港途中标有“廉营八字山炮台”和“廉营冠头岭炮台”,两座炮台拱卫着乾体和县城。 
    除上述红坭城等外,合浦沿海海岸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颇多[15],单烽火台就有七八个之多。八字山东北一里许的烟楼村和今乾体中学操场及附近下禁山日照岭都有“古烟墩”,即烽火台,建于明代初年,是目前保存较好的明代军事通讯设施。烟楼村的烽火台,距海边约半公里,距禁山烽火台约4公里。由于地势较低,搭有高大木楼以便了望;禁山村的烽火台至今仍留有燃烧柴草的痕迹,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再说大牌坊、六庙、八社和六宗祠。 
    从县城入乾体,入口原有一座高大的三门大牌坊,宽约6.5米,高约4.5米,正门宽2米,两旁侧门宽1米。其宏伟程度不亚于合浦廉南烧灰窑附近的牌坊。建筑年代待考。牌坊建立在“戍乾亥”的方位,三个拱门前后顶上方都有石匾。由于地名和牌坊方位均为“乾”,故牌坊正楣取《周易》乾卦的“元亨利贞”,门内楣为“乾德大生”(乾江第一街名为“乾德街”应由此而来),牌坊左右两旁门内外分别嵌上“地灵、人杰、俗美、风谆”八字[15]。乾体牌坊在“文革”被毁,但上述牌坊的六块花岗石的题匾(“乾德大生”为阳刻,其余为阴刻)可为乾体昔日辉煌历史的见证。
合浦有“三寺三庵十二庙”,乾体则有“六庙八社和六宗祠”[14]。 
    六庙为天后宫、文武庙、龙王庙、康王庙、三婆庙和观音堂。 
    六庙首推天后宫(即天妃庙)。该庙建筑宏伟(有数百平方米,在沿海同类建筑中规模较大),画栋雕簷,鹅膆瓦当,甍瓴吻,并缀有蛟龙彩凤,鳌鱼瑞狮。其陶瓷彩雕,人物故事,栩栩如生,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惜毁于“文革”,现仅一间小厅。天妃庙是港口标志性建筑,是船主出海前叩拜天妃娘娘保佑的场所。 
    文武庙(即后来的乾体学堂,今乾体中学前身)祀潼梓文昌(周文王)与义勇关圣。中座供至圣先生(即红庙),两庑供乡先贤牌位,为宾兴馆(为乡设宴招待应举之士的地方)。文武庙现已改建,仅留左右两楼(称东西楼):北曰吕仙阁,南曰藏书楼[17]|。前者供奉吕洞宾,后者存放经书。该庙后辟为小学和中学(今乾体中学)。校内收藏仅存的碑刻一块,记载建庙的过程、时间(同治十年)、建筑师名。东楼两层,宽8.3米,长8.5米,底高4.75米,顶高约4.5米。正面月两旁均有拱门,是较典型的阁楼。东西楼历经l30多年,至今依然能挺立于乾体的高坡之上(可惜脊梁和二楼栏杆的装饰物毁于“文革”)。它不但具有建筑上的价值,而且也是近代中法战争和乾体中小学发展的历史见证。 
    龙王庙龙王(海神)六手,蓝面。庙前有字纸亭,上有“敬惜纸张,功德无量”八字,是全村烧毁纸张的地方。可见当时乾体文化程度之高。门前建有戏台,节日演戏。庙旁为十五户祠,后共辟为“海汇小学”(今乾体中心小学前身)。邻近有康王庙。庙前有古榕树两棵,约有十数人合抱之大,枝叶扶疏,根干虬曲,风景绝佳。惜在“大跃进”中被砍去烧炭炼铁。该庙有祝工,长年香火不断,解放初仍兴旺。三婆庙甚为民拥,天旱之年抬三婆(或观音)游行求雨。现已作民房。观音堂(现已置人乾体中学)前祀真武帝,配祀十八罗汉。罗汉塑像形象生动,后祀观音,其对面为护法韦驼。房内有藏经阁,曾有女尼潜修其中。该堂原名接龙观,传说乾江的龙脉,从东来京此地蜿蜒南行,结于文山里(乾江墟尾)为莲花地。庙联句“山势接正龙”便是此意。观音堂旁有八角亭,为俗称“大虫人村问土地”的土地神处。 
    乾体“八社”(“社”为乡行政基层区域)为:文兴、中兴、中屯、仁里、厚福、东兴、兴贤和永庆。其中以文兴社建筑为大,一连三进。除殿堂外,还跨街结拱,屋宇轩尚文。惜或改为工厂、民房,或已毁坏。乾体还有郭李氏、苏氏、钟氏、麦氏、洪氏和周氏等六大宗祠。尤以郭李氏最大。因其族多富有,功名也多,其祠也宏,今尚存。洪氏宗祠改为今戏院广场,其余或毁或改为民房。 
    乾体有重文兴武的传统,乾体学堂对联为“乾兴文武”。曾设有武馆,辟有箭道。武馆在今街委会后球场附近。箭道在乾体中学西边道路,是练武的地方。 
    此外,乾江墟旁有“魁星楼”(现仅存村名)。不知和廉州中学内的魁星楼是否同时所建。如是,则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原文圭阁也。乾体东北约半公里,有方井一口,旁竖“乾体”碑,颇有名气。水清澈,比重比他处井水为高,过去廉城达官富户多来此汲水。尤其鸦片烟贩称其水煮烟烟味好、成数高;以其酿酒度数也较高。乾体过去还有一个公园(地址在今乾江中学内),有亭、池、庭舍,有茶阁可品茶。 
    从“官道”可见乾体地位重要;从文昌塔、天妃庙、龙王庙等都与海有关,可见其地曾为古港口;从大牌坊、“六庙”、“八社”、“六宗祠”可见其历史悠久,人口兴旺。总之,这些文物古迹见证了昔日乾体的辉煌。这些都是合浦的其他港口所没有和不能比的。红坭城、白坭城、炮台、烽火台都是国防军事设施。这些也说明了乾体港不但是对外贸易商港,也是边防军港。 
    三、乾体港的繁荣与衰落 
    在我们的记忆中,昔日乾江河宽水深,五、十月间,海潮往往溢上沿江街市,端午节龙舟竞赛,几艘龙船并驰江上,绰绰有余。那时,江上船只木筏,均从大坡沟入乾体停泊,再开往高德、北海。北海与乾体之问,三五艘木帆船天天对开,数小时可达。渔船归帆也泊乾体。江上帆樯林立。如遇台风海啸,大小船只更是驶来躲避。乾体港可谓繁荣昌盛。 
    乾体有集市的传统,有海产肉菜市场和农产家禽市场各一个,且每天早、午、晚三市,不同于别处的三天一市。赶集者包括廉州和党江远近商贩乡民多达二三千人,热闹非凡。市场有百货、饮食、农产品、手工业品等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场地由街道店铺到墟场地摊,安排规范,固定不变。甚至连家肥都有贩卖定点,如卖灰亭、猪屎坡。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曾有高矮当铺两座,前者高达数丈,后者宽阔数丈。可见其时经济繁荣。 
    工业方面以加工工业和小手工业为主。有染布厂三间——钟锡祥、新发记和新色和记,收染市内各户和廉州各市机织布匹。所用染料有植物染料和进口染料。有织袜和绒衫的机织厂和规模较大的织布厂,生产各种“基布”和花布。 
    乾体的机械修理厂,颇有名气。修理各种机械、电机,能铸造各种汽车汽缸和零件,昼夜不停,还能修造小机轮,载重150万公斤,往返北海与越南海防之间,由北海鼎昌隆行代理。 
    酿酒业发达。由于水质好,所酿的酒也有名气。酿酒户约有十余间,销售以北海、廉州为主。碾米业也很发达,即磨、即筛、即捣一天完成,贩卖至廉州北海一带。 
    渔业、淡水养殖不多,主要靠海上捕捞。有深水捕捞(在北部湾海面)和近海养殖。后者由元明之际来此养殖的“十五户人”人家组办,并于乾隆二年经政府树碑立案批准,其海殖范围几乎包括整个三汊港。垦殖海域内普遍建“箔地”。其中一部分有名称者有56所,鱼课米30石8斗。按有关资料推算,估计原有“箔地”200所以上。这些“箔地”,如“竹根儿”、“大树根”、“崩沙口”等现已上升为陆地。其后有些“箔地”已经荒废,改为“网门”,共22筏。各筏有优劣,故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在“十五户祠”拈阄使用。 
    海业运输又叫“赶鲜水”,相当发达。有驾船海上追踪采购,也有挑担步行远至地角、高沙龙、白虎头和近处渔村购销。船购以春秋两季为多。每当海鲜船随潮返回卸鱼时人声沸腾,鱼贩取得鲜鱼后立即向各地发卖。他们无须资金,不用议价,卖后按行情合理结账。贩卖咸鱼者更远至灵山、武利、博白以至玉林等地。 
    文化教育方面,乾体学堂成立于l901年(先于廉州中学5年),规模颇大。来读者全县各地都有。其后三年继有“秩序学堂”、海汇学堂和峙山学堂。当时乾江墟范围不过1华里(合0.5公里,下同)左右,却有学堂4所,其后基督教又成立德华女子小学。足见其地方文化教育之发达。此外还有私塾,唐阶、黄焕图、包朱缓、陈元鉴、洪以祥等多人为远近闻名的塾师。而“养正学堂”则是较高的学塾,聘有名望的老师主讲,上午讲“五经”课程。附近乡村有的也有私塾,以开蒙为主,约当现在初小二、三年级水平。乾体学堂后改为第一区小学,秩序、海汇、峙山也改为初小。l942年又成立乾体中学(属私人筹建)。这样,乾体便完成了初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乾体前朝功名、入帏者不多。现所知者陈濯连为清末秀才,曾任阳春、阳江、吴川等县长。还有明清时代的“进士”两人,一姓钟,一姓苏,其宅均有较大的几进园庭和门口上挂有耀眼的牌匾。 
    但后来乾体便逐渐走向衰落。究其原因: 
    其一、由于南流江冲积平原的扩大,陆地环境逐渐上升,商港渔港变为箔地,箔地变为网门,这一情况清乾隆年间已经开始,其后沿海出现不少滩涂,不断围海造田、蓄水煮盐,是乾体由滨海深水港逐渐变为临江的海涂,海涂变良田,从而失去了昔日贸易的港口地位。 
    其二、明嘉靖以后,实施海禁,焚烧船舶,严令不准出海,沿海50里无人。清顺治、康熙朝曾七次颁布海禁令,合浦自大观港东历高坡至新圩为海禁线,整个乾体港遭封锁,对外贸易衰落。光绪二年(1876年),英帝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开放北海为通商口岸,乾体地位受到削弱。民国初年,北海划为合浦第二区,过去属乾体港海域的冠头岭沿海划属北海,乾体虽仍属第一区,但由以往临海变成临江,已不再是海港。 
    其三、中转站作用丧失。乾体南距北海20公里,北距廉州10公里,在两者之间起中转作用。解放后,交通发展,单车、摩托车、汽车方便快速,向来作为依靠人力肩挑步行中转站的乾体也就失去作用。廉北公路的开通,两地货运直达,“官道”失去作用,内运也就衰落。 
    其四,政策失误。1975年起实行填海堵江造塘,致使江流不通,船舶不到,水运断绝,乾江变为闭塞的死角,断绝了航运和出海捕鱼生计。江河里蟹鱼苗消失,临江放养鸭群也缺乏天然饲料,鱼塘成了污水池。 
    于是,乾体昔日的光辉已成陈迹。此中教训,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广西新华通讯社网站·景点名称·海门 
    [2]蒋迁瑜,彭书琳.汉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几个问题.见:“海上丝绸之路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下简称《集》).岭南文史,2002(增刊),105~106 
    [3]见《集》,276 
    [4]林宝光等.大西南的门户——北海.北京:海洋出版社.16 
    [5]周胜皋.何日珠还话合浦.转引自刘明贤:《最早的合浦始发港在何处》 
    [6]吴小玲.钦州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见:《集》,117~118 
    [7](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正,岭外代剳校正.北京:中华书局.l999,104 
    [8]潘明辉.合浦古代水运交通.见:舶提举司与明代合浦的航运——合浦古代水运交通史.北海日报,2002—02 
    [9]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46 
    [10]黄启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3,43 
    [11]黄家藩.合浦、徐闻形成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条件.北海文史.(第13辑),22 
    [12]刘明贤.最早的合浦始发港在何处.北海Et报,2003—03 
    [13]周家干.合浦乾体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见:《集》,98 
    [14]李志俭.北海港的形成及其发展 
    [15]苏立柽.乾江述古.北海文史(第16辑),168 
    [16]周德叶.合浦至北海的“官道”与坭城.北海日报,2002-12 
    [17]周德叶.乾体东西楼.北海日报,2003—04

选自科学出版社2006年《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