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次
南流江变迂与合浦港的兴衰
廖国一 曾作健
【摘要】合浦港是我国古代南方一大名港.早在汉代便成为沟通岭南与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通往东盟古代各国及印度、欧洲等地的重要港口,在历史上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但近百年来,合浦港逐渐被昔日的子港口——北海港所取代。合浦港的兴起、发展和衰落与连接它的南流江有密切的关系。
一、南流江的自然地理概况
南流江位于广西东南部.发源于北流市大容山南侧,向南流经北流、玉州、博白、浦北、合浦5县(市,区),于合浦县南注入北部湾,全长287公里,流域面积9704平方公里,其中流经合浦境内约100公里,是广西独流入海的第一大河。南流江多年平均流量为166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入海水量68.3亿立方米,占广西沿海入海总水量的27.3%,入海年输沙1500万吨。南流江沿岸平原广阔,主要位于合浦县境内,称南流江平原,东北起自常乐镇平心,西南迄于南流江入海口,长达50余公里,面积70余万亩,占全县平原总面积的70%,为广西第二大平原。其中沙岗的白沙江至环城镇的望州岭一线以北属河流冲积平原,由北至南长40余公里,宽度由2.5公里~4公里扩展到10公里左右,海拔由20米逐渐降至10米以下。地面平坦,农田遍布,河渠交错,沿河平原上偶见河流改道形成的“牛轭湖”。夏秋季上游连降暴雨时,常受洪患危害。沙岗的白沙江至环城的望州岭一线以南为南流江三角洲。南流江下游分支较多,将三角洲分割成群岛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沿岛岸筑堤造田,除七星岛外,其他小岛巳围成万亩良田,俗称“田框”,是合浦产粮区,有“稻蛋基地”之称。
南流江终点是合浦县。其经玉州、博白后,汇张黄、武利江水合为廉江,至合浦城北分为四支,其一称州江流出县城.成为由廉州入海之要津。往北溯南流江而上,徒步可经南流江与北流江的分水坳——桂门关进入北流河,再接西江,溯桂江而上,过灵渠,便可沿湘江至长江流域。溯南流江而下,过合浦县城,自州江而出,分五个支流入北部湾。合浦境内海湾曲折,港湾众多。其中乾体港扼“江海之交”,为合浦门户。大观港海面辽阔,为钦、廉二州通航要道,其东抵高州、凉州、雷州、琼州,西达越南北部;外临北部湾,南连冠头岭乃合浦右腋,为合浦之西门户。永安港(今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处廉之东海,水深可泊巨舶。“扼高、雷、凉、琼海道之咽喉,港汊错综。左傍英罗港,右依白龙港,为合浦之左腋,乃海防要冲之地。白龙港(今广西北海市福成镇一带)为龙门港至永安港之呼应,往雷、廉、琼必经之道,与永安港成骑角之势。英罗港东至广东廉江,南系南海,扼雷、廉海道之咽喉,为合浦之东门户。
总之,从地理上看,南流江是广西独流入海的第一大河,是岭南与中原内地重要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与海外交通一大动脉。合浦位于南流江下游,濒临北部湾,处江海之交,以南流江为依托,向内陆与海外发展,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南流江在古代交通中的作用及合浦港的兴盛
在合浦县城东南27公里发现的牛屎环塘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丰富的陶片出土,其中以夹砂陶较多,也有不少几何印纹软陶,硬陶最少。该遗址年代为距今五六千年前,这表明距今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南流江两岸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了。
先秦时期,合浦地区骆越人就已生活在南流江的两岸,过着“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由于南流江下游河道众多,濒临海口,因此当地的越人都善于划船航海。据《越绝书》记载:古代北部湾一带的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行若飘风,去则难从”。这段话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当地航海交通的发达。
公元前218年,秦灭楚后,挥戈南下。秦始皇“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分兵五路进攻岭南,其中第二路军由湖南经萌渚白芒岭达今广西贺州,再经北流江、沿南流江抵合浦。为了解决秦军转运粮饷问题,秦“以卒凿渠而运粮道,以与越人战”。即在广西兴安县的湘水与漓水间开凿了一条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的交通。这不仅加快了珠江流域的开发,也沟通了合浦地区与中原的联系。由于当时南流江与北流江分水坳——桂门关地势很低,由北流江经小段陆路可进入南流江,再经合浦港出海可通交趾。
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57年),“交趾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光武帝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发长沙、桂阳、苍梧兵马万余人征交趾。马援在进军途中“辄为耶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马援从苍梧率师抵博白后,在此开凿桂门关,并立下石碑,然后沿南流江而下抵合浦,至合浦汇诸路军,共率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士兵二万余人”,从合浦出发,在海上大败交趾军队,稳定了汉王朝的南疆,合浦由此成为南方海上运输中心。如日志记“马援征交趾时,驻军合浦,由外海运粮”。
马援楼船水师曾驻泊今台浦县一带的大风扛入海处的大观港。汉军从福建运粮抵此,在乌雷岭附近经常遭遇狂风恶浪打翻运粮之船,造成很大损失。马援“苦乌雷岭风涛之险”,于是命水军“夜凿白布峰腰之地,以通粮船”。这条渠道沟通了大风江与龙门港之间的联系。这是史籍记载的合浦县境内最早的人工建筑工程,这“实钦廉舟楫之利”,它有力地促进了合浦港的发展。
秦代开凿灵渠,汉代兴建合浦港,东汉马援凿通桂门关,使从中原南下过灵渠,入南流江,经合浦出乾体港,过乌雷岭达交趾的这条贯通中原、岭南、交趾的交通路线豁然开朗,畅行无阻。这条水道,从秦汉到明清,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首先,在军事上,由于合浦是岭南的一个重要郡县,自古为兵家要地。通过南流江流域既可运兵运粮至合浦。而且经南流江而下,出合浦港,可达交趾等东南亚各地,乃军事上的捷径。因此,古代南流江在军事上的作用非常大,是中原内地和环北部湾地区古代重要的出海通道。其次,它使合浦港成为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原与岭南的货物通过南流江得以互通有无。再次,它使合浦港成为中国与外国联系的中外交通市舶要冲。东南亚的朝贡者、商人通过合浦港沿南流江水路直通中原,而中原的货物通过南流江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国,从而促进了合浦港的兴盛。同时,自秦朝“以谪徙民,与越杂处”以来,大批北方汉人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促进了合浦地区的开发。合浦港逐渐发展成为南方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和中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一)合浦港成为岭南的军事要塞。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蜀国王子乘乱取象郡,秦南海尉赵佗由合浦率兵征讨。据说在“廉州府西北四十里有糠头山,一名军头山,相传秦尉佗驻军于此”。南越王赵佗以合浦港为军事基地,兼并挂林、南海、象郡后自立为南越王。今合浦县城东门外的东山寺,相传为南越王赵佗行宫所改建。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南越王国丞相吕嘉杀南越王赵兴及汉朝使者,反叛汉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发五路大军征讨。其中一路由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扬仆征集“楼船十万人”,水陆并进,“会至合浦征两瓯”,并取得了胜利。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岭南设置九郡,合浦也正式出现在此九郡之中。
到东汉时,在平叛征侧、征贰的叛乱中,马援不仅以合浦港为军事基地,而且从粤、闽等处漕运粮食至此,极大地促进了合浦港口的发展。
南北朝时,各地割据政权林立,合浦先隶属交州,后改属越州,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战火纷分,但合浦港在当时不仅能幸免于战事,而且由于地方统治者的重视而得到缓慢发展。三国时,当时的交趾郡太守土燮、合浦郡太守土壹,治理合浦,交趾“四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咸蒙其福”。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年),交州李赉叛乱。起兵反梁,并占领了交州。梁武帝派陈霸先率水师由番禺溯西江抵合浦。同年,陈军以合浦为基地,从大观港出发,从海道“讨交州贼李赉,平之。此后,陈霸先占据交州,势力日大,遂拥兵灭梁,自立为皇,国号陈。由于陈霸先由合浦起家,对合浦港口的海上交通比较熟悉,因此重视合浦港的海上贸易和港口的建设。
合浦沿海一带优良、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之不仅成为国内统治者的必争之地,也是我国抗击东南亚一些国家对我国沿海骚扰的重要地点。
隋大业元年(605年),林邑(今越南中部)侵占“日南郡象林县”,威胁隋朝南疆的安全,隋炀帝派大将军刘方和钦州剌史宁长真率兵万余,从合浦出发攻打林邑。隋军分海陆两路挺进,陆路“宁长真以步骑万余”,由合浦、钦州沿北部湾海岸而进;海路由张孙等以舟师出北景浪至海口,从海道直取林邑。两路大军所向披靡,林邑国弃城投降,井“遣使谢罪,于是朝贡不绝”。隋以宁长真为合浦郡太守,坐镇合浦。自此至唐朝时期,整个环北部湾地区相对较为安定,廉州、钦州等地人民安居乐业。
宋朝时候,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此时,交趾与宋朝的海上贸易发生了磨擦,屡次骚扰廉州沿海地区,给宋朝边防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七月,宋太祖发兵讨伐交趾。宋军“由邕、廉二道并进”,大败交趾,交趾国王不得不上表请罪。此后,宋朝与东南亚一带的海陆来往更加密切。
元朝时,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廉州为廉州路,设总管府,由海北海南道宜慰司管辖,辖合浦、石康两县,于是廉州成为元军驻扎的重镇。元朝时候交趾与安南不断骚扰我东南沿海一带,元世祖以合浦港作为北部湾地区重要的军事基地,调集“海船三百,期以八月(至元二十三年八月)会钦廉”,大败安南、交趾水军,迫使他们不得不“遗使臣陶于奇等来贡”。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两县,属广东布政司。正德二年(1450年),将“兵备道移驻灵山”。当时“占城、暹逻、满剌加、安南诸番易达廉州之境,尤为全广重险,故兵时劄于灵山达宝增屯,于卫北海寇之警,壮獠之扰,外夷之侵,有兼忧焉”。灵山离廉州镇有近百公里,很难防止海寇突击,因此北部湾沿岸居民饱受倭寇之苦。明朝廷因苦于倭寇,大大加强海防力量,派重兵屯扎于港口,使合浦港成为闻名的岭南雄蕃。这使合浦港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但对港口商贸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合浦港成为沟通岭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和中外交通市舶的要冲。
秦汉时期,合浦港已获得了初步的发展。秦征西瓯开凿的灵渠.东汉马援征交趾开凿的桂门关,使中原至岭南的变通畅通无阻,而且也为中原开辟出了由北部湾海岸通往交趾的水道,从而使中原的货物能运到岭南与之交换,并且通过合浦港运往东南亚;而外国的朝贡者也通过这条水道进入中原。西汉桓宽在其《盐铁论》中记载:蜀郡的货物运到南海交换珠玑、犀、象等珍品,中国的丝绸也由徐闻、合浦、日南等处出口,在海上售与大夏、安息、天竺的商人,然后转卖给大秦(罗马)。繁荣的贸易活动,使处于南流江入海处的合浦成为西汉王朝的重要港口。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在岭南置合浦等九郡,当时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高凉、临允、失序五县,地跨今两广地区。起初合浦郡的郡治在徐闻、其地理位置在整个合浦郡的中心位置,便干管辖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
西汉的中外交通,主要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出玉门关、阳关往西域,到达印度和西亚等地,是举世闻名的“陆上丝绸之路”;海路则由徐闻、合浦、日南启航,经东南亚诸国到达印度半岛,技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由于西汉王朝的强盛,中国的政治声威远扬,因此从印度半岛到东南亚一带的国家或部落,纷纷开始了和汉朝的交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白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多献见。”这是史籍中关于中国与东南亚、印度之间海上航程的最早记载。都元国在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邑卢没国在今缅甸勃固,谌离国在今缅甸蒲甘城附近的悉利,夫甘都卢国在缅甸卑谬附近,黄支国在今印度南部的康契普拉姆。
合浦、徐闻等地是汉王朝的重要港口。西汉初年,合浦的郡治在徐闻,是一个港口,其故址在今雷州半岛的西南端。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汉朝商船从番禺等地前往东南亚,或外国商船抵番禺,必须经过琼州海峡,在徐闻补充淡水、粮食和物资。由于当时航海技术的限制,商人急于舍舟就陆,而合浦港是当时中国大陆离东南亚最近的港口,加之西汉后期汉朝派兵在湖南增开“零陵峤道”陆路,并且对灵渠进一步治理,使湘江一灵渠—桂江—北流江—南流江这条由中原到北部湾,再到交趾的水道变得畅通无阻。从合浦港沿南流江,过北流江,溯桂江,过灵渠,进入湘江,直抵中原,合浦港成了联系中原重要的中转站和交通枢纽。而徐闻港无水路直通中原。因此,合浦港较徐闻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两汉时期,中原与岭南两地交往十分频繁,中原的产品蜀锦、丝绸、瓷器等经南流江从水路大量涌入合浦,而合浦的珠玑、犀、象、农产品也大量销往中原一带,这使得合浦城的交通与贸易异常华。随着对外贸易的频繁,印度及东南亚商人多从合浦港登陆,然后经合浦港沿南流江前往中原。因此使合浦港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合浦不仅是连中原、抵交趾等地的中转港,同时还是以盛产珍珠(南珠)而闻名的商港。秦汉时期,合浦沿海居民已经“赖以采珠为活”。《后汉书•盂尝传》云:“(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宝珠,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晋武帝时,交趾剌史陶璜上疏:“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晋武帝时,于太康二年(281年)下诏:“非采上珠时,听商旅往来如归。”因此,中原和浙、闽沿海等地的商户、东南亚各国的商旅,纷纷前来合浦买卖“南珠”,合浦港的水陆交通因此更加繁忙了。
唐朝时,合浦由越州改名为廉州,仍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这时,广州港因其地理、物产诸多因素比合浦更为优越,而发展成为华南最大的港口;但这时的合浦港还没设置市舶使,课税低,并且桂东北兴安县的灵渠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水上交通更为畅达,合浦的采珠业也非常兴旺,这些有利因素,吸引了大批中外商人的到来,促进了合浦港的发展。此时,合浦港虽让位于广州港,但仍不失为岭南一大港口都会。
隋唐以来,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巨大的船只从州江沿南流江航行已很困难。因此外商一般从合浦沿海到达海门港(今廉州镇至冠头岭)一带,汇集于廉州镇,然后换小船沿南流江北上,廉州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宋朝时,合浦曾改名为太平军。合浦港的清盐业大为兴盛,迎来了又一发展高潮。廉州依山傍海,“海岸皆沙土”,“斥卤之地尤多”,发展盐业十分有利。并且南流江水路交通十分方便,可直达中原,因此宋代时合浦港口发展成为广西漕盐集散之地。廉州漕运海盐以南流扛为干线,把海盐运往广西各地。据《宋史》卷一百八十三记载:廉州海岸建有许多盐场,其中廉州的白石、石康两个盐仓最大,乃全国四大盐仓之二。南流江是宋代广西漕盐的主线,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五载:“盐场滨海,以舟运于廉州石康仓。客贩西盐者,自廉州陆运至郁林,而后可以舟运……自改行官卖……乃置十万仓于郁林州,官司以牛车自廉州石康仓运盐贮之,庶一水可敢于诸州。凡请盐之州,曰静江府、融、宜、邕、宾、横、柳、象、贵、郁、林、昭、贺、梧、藤、浔、容州,各以岁额请。静江岁额八千箩,融二千七百箩,宜四千三百九十,邕七千五百,宾二千五百.柳三千五百有奇,象三千,横二千七百,贵三千一百有奇,郁林三千,昭三千九百,贺五千,梧二千,藤二千五百,浔三千,容三千。凡五万八千二百箩有奇。取其息,以八分归漕司,二分归本州。”从以上记载来看,漕盐由廉州官办“取其息八分归漕司,二分归本州”,这每年给廉州带来了很大的税收。而此时,宋朝与东南亚一带国家关系密切,由合浦港上岸的商人与使者也特别多,北宋在此设置了沿海巡检司,专职接待商舶。巡检司对商品征收十税一的商税,贵重物品则由巡检司专卖,各曰“收币”。这样,廉州官府获得大量的赋税收入,城市也获得较大发展。
宋朝元符三年(1100年),翰林大学士苏轼遭贬岭南后,遇徽宗即位,获赦,由海南岛儋州谪移廉州当太守。他由琼州海峡抵海康,又由海康下舟抵廉州,当时在廉州城近郊修有“海角亭”,这是以示“南辕穷途也”,这原是船舶从今北海港溯江而上抵廉州镇必经之道。海角亭由“南流江走入海,海潮汐至,潮声轰烈”。亭面临大海,大船从州江口驶至海角亭附近停泊,官吏或商旅搭乘商船多在海角亭内停候等船。苏东坡当时有感于海天一色,挥毫在亭内写下了“万里瞻天”四字,后人临摹其手迹于额匾上。今合浦县廉州中学尚留有海角亭,且有“万里瞻天”额匾留下,由此可见当时廉州港在宋代是比较繁华的通商口岸。
元朝时,元朝廷改靡州为廉州路,设总管府,由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管辖,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不断增派军队驻扎于此,使廉州成为元军驻扎的重镇,合浦港逐渐变为一个军港,这使得港口只能畸形发展,给港口的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三、明清以来南流江交通作用的逐渐丧失及合浦港的变迁
随着广西水陆交通的发展,经南流江而下过合浦港再抵交趾已不是岭南人交趾的惟一路线了。《新唐书•地理志》中叙述了唐与外国交通的路线,其中有一条是自中原至交趾通天竺的线路,其线路正好横贯广西中部和西南部,它是从桂州、邕州的陆路而下,然后溯左江出,或从镇南关(今友谊关)至交趾,这就使中国内地和交趾长期以来的传统路线改变了。同时,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船只的变大、航线的增长,各种大船不需要在合浦港停留便可直接到达广州、扬州、泉州等更大、更接近中原的港口了,从而使南流江的作用与地位都降低了。尽管如此,南流江还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明初,南流江水运还是比较畅通的,来往船只也比较多。史载:“安南人入贡过州县差夫数多,自静江水路可至容州”,又经北流江至郁林,“自郁林水路可至廉州。皆有回程盐船,运盐牛车可雇,自廉航海一日之程即交趾。这反映出今廉州镇至乾体港一带沿海海港在当时还是比较繁华的口岸。明朝中叶以后,合浦港遭到了致命打击,其发展的依托——南流江水域本身出了问题,从而使合浦港逐渐被自己的子港口——北海港所取代。但合浦地区繁荣的珍珠贸易和漕盐业的发展,使得合浦港还能得到继续发展。
近代以来,南流江航运和合浦港一样不断衰落。20世纪60年代以前,30吨船从合浦溯江而上可直达玉林船埠,50吨船只可直达博白沙河。航道在春夏季河水较深时,木帆船从合浦党江至船埠一次需15天左右,秋冬两季河水较浅,行船困难,一航次约30天。20世纪70年代,南流江上游因水库筑坝增多,航道堵塞,30吨船只能航行到沙河;20世纪80年代后,出合浦县境上游航道已无法通航。而合浦县境内航道至总江口尚可航行20吨左右木船,总江口船闸以下至叉陇江口乘潮可航行30吨船。
四、合浦港逐渐走向衰落并被取代的原因
(一)合浦港自身的缺陷
合浦港处于江海之交,川流环抱,面向大海,是优良的出海口。但它的海面较为狭窄,从合浦港出海往中原或其他地区,必须南下走200多海里绕过琼州海蛱,再往北上转广州或浙江、福建一带。由于海面狭窄,且附近港口海面暗礁众多,加之环涠洲岛一带地域珊瑚密布,所以大船航行不便。两晋以前,由于航海知识及造船技术的限制,船只体积不大,只能沿海岸行船,而且合浦港是通往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最近通道,外来商人急于舍舟就陆,因此,在两晋以前合浦港的贸易比广州还发达。后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指南针的发明)及航海知识的发展,中外海上船只续航力增强,已无须沿海岸行驶,也无须借助内陆的水运,满载货物的大船可直接驶往南海海面、台湾海峡及东海、黄海、渤海等中国大陆沿海各大港口。因此,合浦港逐渐失去了优势,自唐代以后,合浦港逐渐转为中小型的港口。
(二)广西水陆交通的发展
隋唐以前,广西的货物一般以水运为主。南流江是沟通岭南与中原,联系东南亚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广西的陆路交通、内河航运得到发展。临桂县相思埭、防城港天威遥运河的开凿,交州至天竺路的开通,使广西的交通线遍布整体,促进了桂、邕、梧等城市的发展。中国内地与交趾的传统交通路线由过去的从长江过灵渠,入桂江,经绣江,跨南流江,从合浦出海至交趾,改为由桂州、邕州的陆路出发,溯左江出交趾,或从镇南关(今友谊关)至交趾,使得南流江的作用逐渐降低,也使得合浦港的发展赶不上其他城市的发展。
(三)南流江流域变化对港口的影响
自秦汉始,南流江不仅成为岭南与中原、内地与东南亚商贾百物的流通要道,而且能“灌溉近郊田亩”,使合浦成为鱼米之乡。但是南流江合浦段地势低平,河水缓慢,泥沙沉积,自汉代以来,经2000多年的变迁,加之历代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造成南流江水利年久失修,河流经常淤积,洪灾频繁。到明朝中叶以后,每当夏秋之交,南流江经常暴发洪水,淹没整个县城。据乾隆(廉州府志)记载:每年洪水泛滥,淹没稻田,不仅使老百姓颗粒无收,而且因泥沙淤积阻塞河道交通。明朝正德矗靖年间虽多次疏塞,都事倍功半,无济于事。《合浦县志》载:“州江水口甚高,沙易壅塞,舟行必转出海口,始得随潮而下,民甚苦之。”该书又载“明正德嘉靖间曾两次疏之,今仍壅塞”。每当洪水泛滥后,南流江从六万大山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于下游,日积月累,河床升高,且侵蚀入海口。到了明朝中期,合浦港中心廉州镇已无出海口了,通往北部湾的州江也不能通航。州江水道曾是南流江主要航道;船舶从乾体港海口直达廉州,经州江口八南流江主干流,但现在州江也于此淤浅,大船抵廉州镇十分困难。如果说宋代的苏东坡在今合浦县廉州中心内的海角亭里,遥望蓝天白云苍海的开闻境界,挥毫写下“万里瞻天”四字,那么到了明朝末期,海角亭附近已成为一片平原,原在廉州镇附近的大海已荡然无存。由于廉州镇至乾体港一带的淤浅,抵港船舶吨位的增大,港口的主要埠地由廉州镇至乾体港一带向南移至港阔水深的南澫及冠头岭一带(即今北海市北海港一带)。因此,合浦港逐渐被兴起的北海港所取代。明朝中叶后,虽然合浦的政治中心还在廉州镇,但合浦港实际上是指今北海港了。清朝以后,尤其是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以后,北海正式对外通商,北海港口发展特别快,为日后北海港取代合浦港打下了基础。经过清末、民国直到建国后,北海港以其紧靠大海,交通方便,终于从昔日合浦沿海的一个渔村逐渐取代合浦港,成为北部湾北岸的最大港口。
结束语
回顾古代合浦港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可知合浦港历史悠久,几度兴衰。而它的历史进程与合浦的母亲河——南流江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南流江的作用,使合浦港成为中外交通贸易的抠纽,使其成为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西汉中后期,合浦港凭借其有南流江这一可达中原的水路,使郡治山徐闻移到今合浦县城一带,迎来了其港口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唐宋时期,由于陆路交通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船只的增大,商船已不能从海港直接航行到合浦,因此,合浦港才逐渐被广州港取代。但合浦港利用南流江这条航线,根据自身特点大力发展珍珠贸易,漕运海盐,迎来了合浦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到了明朝以后,由于泥沙的淤积、堤岸的崩塌,南流江通航能力大大减弱,出海口廉州一带已变成平原,合浦港发展日渐停滞。因此,港口又向更深、更阔的北海港转移。可见南流江水域的变迁与合浦港的兴盛衰落紧密联系,可以说没有南流江的变迁,就没有合浦港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