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汉代合浦港在南海丝绸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汉代合浦港在南海丝绸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覃主元

内容提要  在过去海上丝路研究中,对合浦是南海丝路始发港及商贸抠纽地位多有忽略。本文以文献记载,考古成果为据,论述合浦在地理、资源、交通、航贸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证明合浦港是中国汉代南海丝绸之路最早最繁荣的始发港和海上交通枢纽与贸易中心。

    早在汉朝,中国就开辟了邮日南,合浦、徐闻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合浦港是《汉书》所记载的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三个始发港之一。但在过去海上丝路研究中,学术界曾把泉州作为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联台国教科文组织在有关海上丝路港口的图片上,只标了宋代始发港泉州,却没有汉代始发港合浦。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徐闻(雷州)、番禺(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而对合浦是海上丝路始发港多有忽略。或把投代的三个出海港口日南、合浦,徐闻都定位为军事要地,认为日南是面向东南亚的要塞,合浦、徐闻则是局部地方性的军港及港口,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并不存在,只是官方外贸使团离境放洋的地点。 
    随着大量文献考证、考古发现、遗址遗迹等证据的出现,均表明合浦古港是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繁荣的一个,它时合浦地区,乃至整个岭南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合浦港是汉代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是我国最早与东南亚海外贸易的链接口。 
    一、合浦古港是南海丝路的最早始发港 
    1.合浦古港是最早始发港有确凿史实记载可据 
    西汉时中国西南的海上交通贸易,一以日南(今越南中部)为中心,一以合浦为中心。这可从《汉书》中得到证实。《汉书•地理志》两次淡到汉代“丝路”航船启程:“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式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朱崖郡……”“自日南障塞,徐间,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四门门,有邑卢没国;又船行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返还矣。”“这是有关中国汉代“丝路”最早最详细最权威的记载,是中国官方与西方进行海上贸易的最早记录,它详实地记载了当时海船从中国港口出发,历经数国到达南亚地区进行海上贸易的情形,这也是被学术界认定是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的标志。合浦被列入三个始发港之一,并且是与中国内地交通最为方便的港口,可见其在这条商路上的地位非同一般。这两段史料充分表明,合浦作为中国汉代“丝路”始发港的历史地位,应该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日南是汉代版图最南端的一个郡,距东南亚、南亚等国最近,故中外富商和使者多在此进出。西汉开辟的“徐闻、合浦南海道”只能通过印度和斯里兰卡,还不能与罗马直接通航。印度洋西部的一大段航程,中国船还没走过。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l66年),“大秦(罗马帝国)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及通焉”。这是有史记载以来公认的中西方首次直接通使,是从徐闻、合浦道之海路而来,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从此,这条航线在西汉开始的航路基础上突过了印度和斯里兰卡,“并以其为中介港,把东西两段航路接通,使中国与罗马有了直接往来的海上航路”。由于交趾,九真、日南是新归汉朝的版图,且距汉都遥远,汉皇鞭长莫及,从西汉起该地址就有少数民族反汉的记载,至东汉时反叛事件更加频繁,失控、动乱、劫杀中外来往富商和使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日南港的进出港业务,最终被迫关闭,因此才有日南“障塞”之说。因此合浦取代日南,成为汉朝版图上次南端的始发港,是最佳的选择。日南这条通道闭塞以后,合浦港便被选为对外交通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其他位至为重要。 
    2.合浦古港是最早始发港有丰富考古成果可凭 
    相应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址也是始发港的重要依据。合浦(北海)出土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址较多,可以充分印证了它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最大始发港。在《汉书》提到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都能在合浦汉墓出土的物品中找到佐证。 
    合浦汉墓群全国最大。古汉墓群范围,遍布县城廉州镇北、东.南三面,南起环城乡禁山村,北至偏东的清江村,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18公里,古汉墓群面积达90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连片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汉墓群。汉墓数量,据考古调查和专家估计,仅地面保留有封土可数的汉墓就达六千多座。其中绝大多数是西汉中叶至东汉时期的墓葬。 
    迄今合浦汉墓已出土物品超过1万件以上,大部分是舶来品,主要品种铜凤灯,陶器、玛瑙、琥珀、琉璃、水晶、玉块、金、银、铜等,与《汉书》记载的舶来品相吻合,1971年挖掘的望牛岭1号墓出土随葬品245件,有两件陶提桶内壁书写“九真府”等款,推测墓主曾任九真郡太守;1975年发掘的堂排2号墓出土随彝品230件;1986年清理的风门岭一座东汉墓随葬品近260件;1990年清理的黄坭岗西汉末期的一座墓,出土大量铜、铁、漆、金、银器,其中有龙首金带钩,錾刻花纹铜仓模型。这些墓都可能是郡守一级的高级官吏的墓。许多器物制作工艺水平很高。出土的铜凤灯制作精巧,造型庄重美观,达到了当时的艺术和技术的最高水平,由此可见当时极度繁荣的盛况。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港口城市的汉代舶来品比合浦多。目前徐闻发现汉墓200多座,均为中、小型平民墓,尚未发现大型汉墓。广州也不过几百座,且零星分散,两地相加只为合浦的零头。而合浦古汉墓范围之广,汉墓数量、随葬品、出土国家级文物之多,墓体之大,墓结构之复杂,随葬品铸造与烧制工艺之高,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充分反映了汉时合浦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因此,合浦作为汉代南海丝路贸易大港的形象日益凸现。 
    合浦汉墓全国罕见。1987年以来,合浦县在廉州镇草鞋村、老哥渡、福城上下窑、山口罗羹、北海匙羹岭等合浦周边地区发现多处汉代陶瓷窑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有10座马蹄形的烧制板瓦,简瓦的士窑,窑体内径约1.5-2米,这在汉代已达相当规模。出土和采集到汉代简瓦、板瓦、罐、钵类陶器及其残片,表面饰有绳纹,呈棕灰色和灰褐色,与合浦县城汉井出土的汉砖相似。它们的生产量很大,看来大多是为出口服务的。说明汉代以前合浦就是生产秦砖汉瓦,出口陶瓷的重要基地。 
    县治遗址和码头遗址可为佐证。2002年9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在合浦县东北约14公里的石弯镇大浪村委古城头村挖掘了一座西汉时期的合浦城遗址,其年代为西汉中期前后,与合浦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的年代相当,该城的构筑方法,规模也与其他地区发现的汉城大致相同。主持现场发掘的广西文物队熊昭明副研究员认为,“从该城护城河和城墙过度较缓的坡度看,明显不太注重其防御能力,而足偏重象征性和贸易便利”。 
    从考古学意义上说,因为古代人口稀少,陆路交通不便,港口不可能脱离城市相对密集的人群而单独存在,可以据古城址来确定港口的位置。2003年6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在古城遗址西城门外发掘了一专用码头遗迹。发掘所见的古港码头,地层叠压请楚,夯筑的弧形平台有三级台阶下水,平台北亦有台阶莲着船步(供停靠船舶、装卸货物用.也称班头),船步长约8米,为夯土筑成,东与城墙边相接处宽3米,外撇呈弧形直伸入吉河道中,最宽处为5米。同时还发掘了两个相隔l米的柱洞,其中一个柱洞还残存有木屑,应是当时固定船只所用的木桩。这些遗迹与城墙相连,表明为同期夯筑。并且城址南北东三面为护城河.仅西面临近古河道,从西城门通往水路的道路仅此码头。据此,学者们认为,发现的码头遗迹应是《汉书》所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古港码头的发现,为合浦是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提供了实物的、更为充分的考古学证据,进一步佐证了合浦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3.合浦古港是最早始发港有深厚历史渊源可依 
    早在新石器时代,史称百越族系之一的西瓯越先民,就已生活在合浦沿海地区,从事渔农业生产和狩猎,已经有了肮海活动,陈炎教授根据文献记载和河姆渡考古发现论证了“早在7000年前,百越民族就开始了原始的航海活动,为以后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准备了条件”。也有论著指出:凡是出土了有段石奔的岛屿,便是百越人海上活动的所到之地。百越人从中国的东南沿海逐岛漂航,一直到达了拉丁美洲西岸。可见,百越人在无文字记载之前,在大迁移的过程中,早就开辟了我国东南沿海至东南亚各地的远洋航线。 
    古越人在西周时期,海上航行已相当发选。越南《越史略》卷一《国初沿革》载:“至周成王时,越裳氏始献百雉”。而从越棠国到中原。道路悠远,山川阻隔”,沿海则是越棠国向中原“朝贡”必经的便捷水道。王充在《论衡》中也提到“早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中国与日本、越南已有海上交通”。而此时只能从北部湾出发,利用海流航海。因此,可以说瓯骆人在西周时期,已经可以从合浦或北部湾沿岸航海到今越南区域。 
    到战国,越人已“呈现主动肮行的迹象”。《庄子•徐无鬼》和《吕氏春秋•有始览•听言》都曾明确记载:越人从北部湾出发,在海上漂流达一年之久。参照《汉书•地理志》记载的行程,当可到达身毒国(印度)。尼赫鲁在其著作《印度的发现》中亦明载:“中国丝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开始运入印度”这也与上述史料吻合。成书于公元前315年的《政论》一忆也有“支那国产丝,丝在当时已贩至印度的记载”。由此可见,北部湾沿海一带的“越之流人”和越人中的“流于海者”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就成为中国至印度远洋航线的最早拓通者。 
    清同治年间,曾在廉州九头岭下发现战国时代造船厂遗址,挖掘出造船木材,坚硬如铁,其中一方形大木长达30米,可以想象当时船厂规模之大。这就更增加了远航的可信程度。说明从北部湾北岸的合浦港区肮行到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通了。这条从华街到印度洋的航路在先秦时代就应已经存在,只不过汉代才见于文献记载。 
    二、合浦古老是南海丝路对外航运的枢纽和商贸中心 
    1.地理区域得天独厚,合浦古港成为南海丝路的审舶要冲 
    依山临海,天然良港。合浦古港所临的北部湾沿崖,是中国南部洋流,季风、海上航线都十分理想的地区。它依托宽阔的河流,水道深遂,又地处亚热带,终年不冻,四季可通航,无论转运货物,还是船舶安全停靠,都十分方便。中山大学张荣芳教授进行充分论证后指出:“外国使者和商人,要取得与中原的联系,必经合浦”,所以,合浦是国内外物资集散地”。梁嘉彬的《广东十三行考证》也认为“东吴以前,盖惧以徐闻、合浦、日南为南海市舶要冲路”。 
    河流纵横,便利交通。在陆地交通欠发达的汉代,水上文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合浦河流众多,纵横交错,大小河流93条,总长558公里多。以南流江为干流,境内河流水网交织,舟楫可行,水上交通甚为便利。所有这些大小河流及其人海之便利与内河航远,编织成以合浦港为中心的内外交通贸易网络,为开发和发展合浦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2.交通条件独具优势,合浦古港成为南海丝路的商贸枢纽 
    江海之交,交通枢纽。合浦就是江河汇集于海的地方。汉代合浦处于江海之交,是南流江、北流江、西江的出海口。《新唐书•地理志)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必由交趾之道。”合浦东连广信、番禺,西控交趾,北连中原和长江流域,南通东南亚和印度洋,是中国出人东南亚最近最便捷的海上通通。不仅比从中原经长江沿东南海岸入南海的航程近,而且比从中原过灵渠入西江经番禺(广州)入南海的航程也近。水路捷径的形成,舍远求近,谋求最快最大最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顺理成章。限于当时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水平,汉代航船只能靠近海岸航行,并且尽可能走最便捷的航线。前往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地的贸易船只,从国土最靠南部的合浦沿岸等地区出发,是最便捷的。这就决定了合浦古港处于我国对外商贸交通的前沿地带和其在对内外商贸交通中的特殊地位。成为当时国内物资集散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它对发展中西交通和贸易,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3.经济繁荣,物质丰厚,合浦古港成为南海丝路的外贸中心 
    西汉时期,合浦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外商船的中转地,海外贸易繁荣,成为南海丝路的外贸中心,通过合浦港,促进中外商贸大交流大发展大繁荣。 
    地产丰富,货源充足。主要表现在: 
    其一,采珠业兴盛。合浦早在先秦就盛产珍珠,世称“南珠”。以质地上乘而冠群珠之首。故中国历代都把合浦珍珠当作向朝廷进贡的稀世珍宝。据《后汉书•盂尝传》载,早在汉代以前,合浦采珠业已相当兴盛。汉以来,合浦已经成为岭南闻名全国的珍珠生产基地。史载,合浦,地瘠不产谷,人民但以出海捞珍珠到别地贸籴粮食为生。中原许多有识之士抵合浦,从事珍珠贸易,或以采珠为业。“致产数百万”。可见当时合浦珍珠贸易之盛和贸易规模之大。采珠业的发展,提高了合浦在岭南的经济地位。 
    其二、资源丰富。合浦的桑蚕、麻布、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汉代合浦地区的桑蚕业便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合浦还是芒麻主要产区,丝布、麻布向来闻名,是中国出口和向朝廷进贡的珍品。由于海外交通的便利,合浦人在汉代已向西方学到了烧制玻璃的技术,利用当地的原材料,烧制出大量既不同于西方的钠钙玻璃,又有别于中原内地的国产铅钡玻璃的钾玻璃,大量投放中外贸易市场。 
    其三、货源充足。合浦东部的雷州半岛,盛产的菠萝麻布,汉时就已具轻薄、爽凉等优点而闻名全国,其工艺水平已达到“细者可当纱用”。合浦东南部海南岛出产的葛布,薄爽凉快,宜为南方夏衣,其主要产品首推广幅布,布宽5尺(中原布幅一般宽2.2尺),折合令为1.15米,这是中原任何产品不可比的。这些名贵高档产品,既是出口的畅销品、珍品,又是进出朝廷的稀世品。合浦北部的玉林、贵县及西江流域生产的丝绸、锦绢、麻布和葛布(又称郁林葛),也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出口特产。云、贵、川、湘等内陆省份的名特产品,如云南的茶叶、四川的蜀布、蜀锦、蜀绣、枸酱、邛竹杖,湖南的湘绣、湘莲等等,分别通过西江不断运到合浦港,远销国外。这些名优特产,保证了合浦港充足的出口货源。《廉州府志》载:“武帝(汉武帝)威得远播,薄海从风,外洋各国夷商,无不梯出航海,源源而来,现在幅辏肩摩,实为海疆第一繁庶之地。”所以合浦作为对外商贸中心,经济繁荣,物源充足,有雄厚的物质基础。造船技术高,船舶规模大,造船技术的提高,不仅为岭南地区的内河航运交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海外通商贸易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这是合浦港表成外贸中心的关健因素。 
    考古发现也证实岭南当时造船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汉墓中出土的刻画船纹形象和船舶模型可窥其大概。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大铜鼓上刻划的船,船身窄长,首尾高翘,船身中部有12道横梁,船后有尾稍,船下有锚。西林普驮西汉早期墓中出土的一件铜鼓上有羽人划船纹6组,船身两头高翘,船身颈长呈弧形,每船有八九或十一人,有数人划桨,船后有人搬梢。这些船纹形象,反映了当时造船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这些船纹可以看出,当时的船体结构比较合理,首尾狭长并且翘起成弧形,可以使划船更有力,提高行船速度,而且也能减少风浪的袭击。船身中部有横梁,使船身牢固,能经受海浪的侵袭,船后出现尾舵。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航向, 
    综上所述,汉时合浦港区位优越,腹地巨大,具备优良的地理、交通条件,是当时国内物资集散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在北部海区域乃至整个岭南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在汉代三个始发港中最具优势。是汉代南海丝路最早最繁荣的始发港和南海丝路的贸易中心。它对发展中西交通和贸易,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