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合浦汉墓文化
周家干 陈祖伟
自秦始皇挥戈南越,开凿灵渠和桂门关分水坳,沟通了珠江水系、漓江水系和湘江水系及北部湾水系,打通了长安或中原地区至合浦的水道,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航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选择地理优越、物产丰富的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汉书.地理志》一书中,证实西汉时,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以合浦为中心,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沔水人长江进洞庭湖、入湘江过灵渠,进漓江、入桂江、浔江,进北流江过桂门关分水坳、人南流江,经合浦乾体港出海。一可过南海直达爪哇国,一可过马六甲海峡进孟加拉湾,过印度洋、人波斯湾或红海到达地中海沿岸的大秦(罗马)诸国。
西汉时,外国夷商跨洋越海,纷纷来中国的合浦地区或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当时的民间贸易是以货物平等交换为主。另一方面是外国使团以“贡献”的名义,将土特产“贡献”给汉朝皇帝,博得汉朝皇帝的“赏赐”。西汉元始三年(公元前3年)“黄支国来献犀牛”。汉居摄元年(公元前6年),“越裳国以三象重译献白雉”。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 (公元l01年),“安息王满屈复献狮子,条支献大鸟,时谓安息雀”。汉永建六年(公元166年)“叶调国遣使贡献”。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l66年)“大秦(罗马)安敦遣使,自日南檄外献象牙、犀角、玳瑁”。汉光和六年(公元l83年),“日南檄外多来贡献”。汉朝皇帝“厚遣”这些国家,也即是将丝绸、陶瓷、珍珠、茶叶、黄金等等,赏赐给他们。并为这些使臣“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
海上丝绸之路,虽然是以丝绸、陶瓷等民间贸易而开端,但其意义却远远地超过丝、陶瓷的贸易范围。它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国,如印度、希腊、埃及、波斯、罗马和中国文化连接起来。使这些古国的文明经过海上大动脉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和丰富。
中国的丝绸和陶瓷等商品,通过海路外传,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商品交换。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发展为政治、外交、文化、艺术乃至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且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还远远不只是同外交换丝绸和陶瓷,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医学、中草药等传送到世界各国。同时也把外国的特产,如宝石、象牙、犀角、璧琉璃、琥珀、玛瑙、香料和玻璃器皿,以及外国的珍奇动植物等新品种传人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合浦汉墓的出土文物中证实了这一点。
在合浦廉州镇附近东南的清水江至禁山一带的汉墓群,面积约68平方公里,长约l3公里,宽约5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外著名的大型汉墓群之一。据勘探调查,汉墓保护区内,约有汉墓近万座。近三十年问,清理发掘的汉墓约l000多座,出土了珍贵文物逾万件之多。其中有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古钱币,以及舶来品香料、玻璃器皿、璧琉璃、玛瑙、水晶、琥珀等饰物及工艺品和外国风格的黄金饰物。
从汉墓的结构及随葬物来看,不少汉墓的墓主是相当于郡守一级官吏,或属富商大贾。合浦的汉墓葬文物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中国商人从长安或中原地区出发,经合浦乾体港出海,前往东南亚等国。“俱人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黄金、杂缯而往……”(见《汉书?地理志》)。中国商人以黄金和丝织品,远航东南亚等国交换明珠、璧琉璃、琥珀、玛瑙等奇石异物……”。“杂缯”为丝织品的总称,“缯”古音读“丝”。“明珠”并非珍珠。《通典》一书中的黄支条,于明珠之下加一“玉”字,乃玉类也。“璧琉璃”《梵书》作吠琉璃,《一切经音义》言稠利夜,亦言稠梨或云毗琉璃。以山为名,头梨山出之宝石之类,即青色的宝石,也即绿宝石和青金石,“奇石”也属于宝石之类。
在合浦发掘的每座汉墓中,基本上每座汉墓都有外国的饰物和器物。如璧琉璃、水晶、琥珀的饰物及玻璃器皿等随葬物。1975年,合浦汉墓出土有用琥珀雕成的狮子、青蛙、扇坠等工艺品。狮子不产于我国,而产于印度和欧洲、东南亚、非洲和叙利亚等国。合浦汉墓出土的琥珀狮子是从罗马(大秦)经东南亚及非洲和叙利亚输入我国。玛瑙,《三国志?魏志》和《唐书?拂麻传》等史籍记载:“大秦(罗马)多产玛瑙”。合浦汉墓出土的玛瑙最多,出土的玛瑙饰物的雕刻风格,也是外国风格,属舶来品当是无疑。
20世纪50年代,合浦汉墓出土一批玻璃物珠、管、耳、鼻塞、环、璧、杯、盘、碗的随葬品。以上出土的玻璃饰物和器皿,经鉴定属高温烧制的钠钡玻璃,也属舶来品。
1975年,在合浦堂排三号汉墓中,出土玻璃珠l0800颗,其中有透明的和半透明的,颜色有青、淡青、绿、墨绿、淡蓝、天蓝、湖水蓝、黑白、粉红、紫褐等l0种颜色。形状以扁圆最多和椭圆、棱形、橄榄形、网坠形的,中心均穿孔。
1984年,合浦环城凸鬼岭7号汉墓出土两件加圆环形、深蓝色、半透明的玻璃饰物。据鉴定也属高温烧制的钠钡玻璃,属舶来品。
1985年,廉州炮竹厂一号西汉墓出土了椭圆形玻璃饰物,也属钠钡玻璃。1987年,合浦文昌塔70号汉墓出土一件属钾硅系统的玻璃杯。其造型与纹饰属外国风格。1988年10月,合浦环城乡母猪岭一号西汉墓出土一件半透明、天蓝色的玻璃盘。在合浦堂排三号墓出土一件玻璃碗,也属钾硅系统,其造型和纹饰属外国风格。l988年11月,环城乡红头岭ll号西汉墓出土一件玻璃杯。l990年6月,合浦环城乡红泥岗一号新莽时代的墓葬,出土一件湖蓝色、半透明的玻璃杯,属钾硅系统,造型属外国风格。
从已发掘的1000多座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珠宝佩饰品,基本都有琉璃、水晶、玛瑙、琥珀佩饰品随葬,还有玻璃器皿及外国风格的黄金饰物。
世界上生产玻璃最早地区在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应在公元前2700年。中国生产玻璃,应在公元前l l00年。汉代的玻璃进口,可分两路进行:一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二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合浦乾体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汉墓出土的玻璃器皿,是海外经印度西海岸,穿马六甲海峡,经合浦乾体港进口。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埃及的玻璃制品便辗转传人中国。据《宋书》云:“大秦(古罗马)国曾遣使呈文帝五色玻璃”。还有一位玻璃制造的工匠来中国,能变火石为水晶,并把他的秘密传授给他的徒弟。汉文帝时,外国高温烧制的钠钡玻璃技术开始传人中国。是时中国开始烧制钠钡玻璃。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论仙》一书云:“外国作水晶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而铸作之者”。这里说的“水晶碗”,即玻璃碗,交广即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这是说晋代以前,两广地区的人民已掌握烧制玻璃技术。又据《南州异物》云:“玻璃本质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冶之”。由此可以推断,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两广地区的人民,早在汉代便向西方学习到了烧制高温玻璃的技术,从而克服了中国传统的铅钡玻璃不耐高温的缺陷。
近代在马来西亚半岛及新加坡(古属揉佛国),出土有我国汉代印纹夹砂陶和印纹硬陶;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的沙捞越河口发现五珠钱;在越南中部(汉日南郡地)出土了秦代青铜剑和秦代三刃山字型青铜剑及汉代青铜刀鞘;在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的中国汉代陶瓷器,其中有印纹硬陶和青白瓷及白瓷。所有这些出土的陶瓷器与合浦汉墓中出土的及合浦汉代陶瓷窑遗址出土的陶瓷物,在造型和彩釉、花纹上是一致的。这可证实汉代合浦生产的陶瓷器物,早在汉代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送到东南亚各国。
通过海上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也就是说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文化与印度、两河流域、波斯和埃及文明连接起来,从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输送带,它把中国灿烂而独特的文化和创造发明,如丝绸、陶瓷、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等技术输送到国外,外国的玛瑙、水晶、琥珀等工艺品,以及香料和各种奇异动植物等输送到中国。
合浦原属百粤之地,被称之为“蛮荒”。自秦始皇帝平定五岭后,大批中原汉人南迁,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了合浦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合浦港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外国商人和外国使团,远涉重洋,接踵而来。在合浦港登岸,以琥珀、水晶、玛瑙、香料、象牙、犀角等交换到丝织品、陶瓷、珍珠和茶叶等商品。部分外夷商人则溯江而上,直抵古都长安及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当时的民间贸易是平等交易。合浦人民在与外国商人的贸易交往中,受外国商人的影响,使自身的文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写于2004年3月)
北海史稿汇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