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合浦港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陈家宽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以传播丝绸等重要商品为主进行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而古代合浦港则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它曾经架起了我国在海上通往世界的桥梁,连结了五大洲人民的友谊,在我国古代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同时也促进了合浦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一、古代合浦港的形成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合浦始发港形成的先决条件。《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户一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琮、合浦、临允、朱卢。”当时的合浦郡辖境包括今广西横县南部、容县、玉林南部、博白、北流、陆川、钦州、灵山、浦北。合浦、北海及广东廉江等县市,面积33200多平方公里。
合浦濒临北部湾,港湾众多,海岸线长达468公里。境内共有河流80多条,其中最大的南流江贯穿合浦全境,是古代岭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合浦位于我国最南端,处于扼北部湾顶端的中枢位置,邻接交趾,扼两广西路边枢。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赞曰:“廉之海道直通交趾,……若史孚海而角,近则占城诸蕃,远则接于六合之外。”《廉州府志》乾隆卷载:“合浦通占城,暹逻、真腊、爪畦、满刺加、三佛齐、渤泥、大方西洋等国”。《新唐书?地理志》也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必由交趾之道”。而合浦郡与交趾郡为之比邻,是两粤通交趾的咽喉。由合浦沿海而西入,途经钦州南大海,扬帆一日至西南岸,即交趾。合浦东连广信、番禺,西控交趾,北连中原和长江流域,南通东南亚和印度洋,是中国出入东南亚最近最便捷的海上通道。
合浦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丰富的特产。西汉时,合浦县面积达33200多平方公里,有平原,有丘陵,仓储用地充足,交通方便,实有“川泽山林之饶”。南流江沿岸是肥沃的冲积平原,由东北向西南延伸50多公里,地势平坦,水网星罗棋布,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气候,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是良好的水稻和蚕桑农业区。合浦汉墓出土的多样化的粮仓模型明器及陶仓内盛有的金黄色稻谷,足以说明西汉时合浦的粮食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另据史料记载,汉代合浦地区的蚕桑业已得到了普遍发展,“合浦之蚕桑半稼,其织半耕”,“交趾、蕃夷皆来市焉,虽赋重困穷,民未至庐室空虚,舟楫之繁庶,胜于他所,此蚕桑之厚利也”。
合浦又以盛产珍珠闻名于世。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云:“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色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合浦珍珠的珠母主要是马氏珠贝,俗称珍珠螺。《旧唐书?地理志》载:“廉州合浦有珠母海。郡人采珠之所”。《广东新语》又载:“合浦海中有珠池七所,其大者曰平江、杨梅、青婴,次曰乌泥、断望、海猪沙,而白龙尤大”。合浦采珠业在秦朝时已相当兴盛,“适秦开疆百粤,尉屠睢采南海之珍以献”。“海产珠方内唯雷廉为然”。《汉书?王章传》载,西汉成帝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京兆尹王章“在朝廷名敢直言……章由是见疑,遂为(王)凤所陷,罪至大逆。……妻子皆徙合浦”,以采珠为业,七八年间,“采珠致产数百万,时萧育为泰山太守,皆令赎还故田宅”。可见当时采珠业的兴盛程度,充分说明合浦当时的经济已经比较发达。
汉代,合浦的陶瓷业也已比较发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合浦沿海的山口英罗、廉州的老哥渡、草鞋村一带,先后发现了许多汉代的陶瓷窑遗址,遗址地面均散布及堆积有较丰富的黄釉半陶碎片,砸钵、石槌和窑砖等,堆积很厚,瓷片多样精致。其中老哥渡、草鞋村汉窑遗址就在南流江出海口附近,说明了合浦的陶瓷生产,大都是为出口服务的。
优越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经济腹地,丰富的物产,比较发达的经济,为海上丝绸之路合浦始发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朝以前,合浦沿海一带已形成了原始港口。早在新石器时代,合浦的先民(越人)就在北部湾一带依山傍海,从事渔农生产和狩猎活动。繁衍生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合浦境内先后发现了牛屎环塘、清水江、大坡岭山岗等处新石器遗址,这些遗址均在南流江出海口或沿海一带,都出土了大量的石锛、石铲、砺石和石戈等石器。石锛是我国百越文化的特征,而百越文化的创造者主要是越人,这些出土的石器可以作证,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之一——西瓯越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开发了合浦沿海地区。当时海域从廉州往北一直深人到今浦北旧州以上地区,这一带曾是越人从事半渔猎半农耕生活的地方。越人在“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基础上开创了航海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越人们的航海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合浦地区的海上交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西周时,我国已与东南亚国家进行了海上交通和“朝贡式”的贸易往来。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1世纪),交趾南面的越棠国(今越南中部),经合浦向周期进贡,《粤江流域人民史》中云“四方贡献,南海贡鱼、珍珠、大贝。”合浦在西周时属南海,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越棠国等国前往中原朝贡,合浦是必经水道。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称霸,中国大量商品通过合浦水路销往东南亚,楚国扬威海外,越棠国改为“朝贡百越”,与中国南方沿海的越人来往。此时合浦所产的珍珠,已和南洋的象牙、翡翠等珍品一起流入中原。同时中原的物产则经合浦销往南洋。合浦的骆越人素善航海,很早就与南洋地区发生经济联系。《越绝书》称骆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行若飘风,去则难从。”合浦先民们航海活动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淮南子?人问训》也载:“由乘船而惑者,不如东西,见斗则寤矣。”,这说明我国与东南亚地区早已有相互来往的贸易船只。可见此时合浦沿海一带已形成了原始港口,海上已有民间贸易了。
灵渠的开凿,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合浦始发港的初步形成。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为了开发岭南地区,“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从转饷,又以卒凿渠,而运粮道,以与越人战。”监禄经过精心查勘规划,终于在湘江与漓江源头的分水岭上开凿了著名的兴安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灵渠修通后,由于当时南流江与北流河的分水坳很低,由北流河可进入南流江。因此,大批秦军经南流江源源南下,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服了西瓯,置南海、象郡,合浦属象郡,与此同时,大批北方农民和商人随军南下,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加快了合浦地区的开发。另外,秦征西瓯,开凿灵渠,也沟通了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海上通道。外国商人或使团由合浦登陆,沿南流江、经西江、溯桂江、过灵渠,进入湘江就可直抵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商人或使团也经南流江这条天然水道南下合浦,由合浦扬帆启航,前往东南亚各国。至此,海上丝绸之路合浦始发港已初步形成。
二、合浦始发港的发展
灵渠的开凿不但加快了合浦地区的开发,而且为中原开辟了出北部湾傍通交趾的天 然水道,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合浦始发港的形成。而汉代至唐朝的一千多年间则是合浦始发港的发展和兴旺时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蜀王子乘机攻取了象郡,秦赵佗由合浦率兵征讨。据《方舆纪要》记载,“在廉州府西北四十里有糠头山,一名军头山,相传秦尉佗驻军于此”。赵佗以合浦为军事基地,击并桂林郡、象郡后,自称南越王。今合浦县城的东山寺,“相传为赵佗行宫所改建的。”可见,秦时由于军事需要,合浦已成为通往交趾的要道,开发蛮夷之地的中心。
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率领“楼船十万人”,沿秦军故道,水陆并进,“会至合浦征西瓯”。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其中九真、日南、交趾是汉帝国最南边的郡治,此三郡的朝贡商船只能沿岸行驶,因此,合浦港便成为其必经之地。据《广东通志》嘉靖卷记载,公元前83年,因“风波艰阻,沉溺相系,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自是夷道,逐为常路。”限于当时的航海技术,外国商人急于舍舟登陆,汉朝便派兵在今湖南增开陆道,以利运输。外国商人由合浦登陆,沿南流江,经西江,溯桂江,过灵渠,进人湘江,直抵中原。这样,合浦港便成了我国汉代海上交通枢纽和主要贸易口岸。西汉后期,湖南南部增开峤道,并且又对灵渠进一步治理,使湘江、桂江、北流河、南流江这条天然水道变得更加畅通无阻。当时,汉朝使者和商人,大都由合浦港启航出洋;外国使者和商人也大都在合浦登岸,沿南流江直上中原地区或直接在合浦进行商贸活动。可见西汉时,合浦始发港已商使交属,十分繁忙了。2002年3月至2003年5月,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港》课题组对石湾大浪古城遗址进行了发掘考证,经过反复考证,课题组认定:大浪古城遗址为西汉时期的合浦城,西汉合浦始发港就在合浦城址的西面,古海湾的范围大致在南流江与石湾周江之间,北至石康镇多葛村的州江口约1.5公里的狭长地带,距今外海约30公里。
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南流江泥沙的淤积,陆域的逐步延伸,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大浪始发港逐步荒废。东汉时,合浦始发港已南移到了海门镇的海角亭——文昌塔——九头岭一带的古乾体港。
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征侧征贰反对汉朝,攻城掠地,自称为王。汉光武帝“乃诏长沙、合浦、交趾具车船,修道桥……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当时汉朝的造船技术已经很发达。船上建楼三层,可树幡帜,列女墙战格,开弩窗子穴,外施毡草御火,并且在船上置炮车。马援从苍梧率师抵博白后。由于楼船很难通过桂门关,马援便带兵修凿桂门关,并在此立下石碑,再沿南流江直抵合浦港。马援军至合浦汇诸路兵,共率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士兵二万余人”在合浦乾体港操练,并从乾体港出发南征交趾。《广东通志》雍正卷记载,“马援征交趾时驻军合浦,由外海运粮。”当时马援从粤、闽等处漕运粮食至合浦,有力地促进了合浦港的进一步发展。
汉代,中国商人或使团经合浦港出海,一可过南海直抵爪畦国,一可过马六甲海峡进孟加拉湾,过印度洋、人波斯湾或红海,到达地中海沿岸的大秦(古罗马)诸国。
自汉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想控制南海市舶要冲之地的合浦港。
三国时,东吴为了经营合浦的海外贸易,发动了两次海上战争,控制南海市舶要冲,使合浦港的交通和贸易更胜于前代。据《合浦县志》记载,当时交趾郡太守士燮和合浦太守士壹治理合浦交趾“四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咸蒙其福”。当时,中原有识之士纷纷到合浦避难,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加上安定的环境,交通的便利,合浦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快。《三国志?士燮传》载:“燮每遣使诣权,致杂异果,东■(此字左边是耳,右边是竖弯勾)以千数,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祁、龙果之属,元岁不至。壹时贡马凡数百匹”。合浦每年能够将大量的泊来品及本地特产送给东吴孙权,说明合浦港在三国时是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晋朝时——太守陶璜为了使合浦地区生产更快发展,向晋朝廷上疏言:“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而吴对珠禁甚严,惹百姓私散好珠。禁绝来去,人以饥困……今请上珠三分输二,次者输一,粗者益除”。太康二年(281年),晋武帝司马炎同意陶璜奏章,下诏“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旅往来如归”。因此,调动了合浦百姓采珠和商人易珠的的积极性。当时,中原和浙、闽地区的商人纷纷到合浦进行贸易活劲;东南亚各国经合浦抵中原的商旅,也大都停留在合浦做贩珠生意,大大地促进了合浦港的快速发展。
东晋时,东南亚各国的朝贡,大都从海上取道经合浦港进入中原。成康二年(336年)林邑国王范文“缴外诸国,尝齐宝物自海路来贸货”。林邑国(今越南中部)较穷,宝货不多,主要向东南亚和西方国家的商人收购,然后由海道经合浦港与东晋进行朝贡式贸易。林邑国西南的扶南国(今柬埔寨)也由泰国湾沿着今越南的海岸北上中国进行贸易活动,“贡赋为金银珠香”,合浦港是必经之道。南朝时,林邑,扶南等东南亚国家与我国来往十分密切,常常“奉贡献方物”,外国商船来时一次就连续十几批,这些船队均在合浦港登陆,再抵中原。《南齐书》载:“交州,镇交趾……外接南夷宝货所出,山海珍怪,莫与为比。”
隋朝时期,隋统治者始终把合浦作为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基地。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继位,此时,林邑侵占“汉日南郡象林县”,隋炀帝遂派遣大将军刘方和钦州刺史宁长真等人,率兵万余,由合浦港出发打林邑。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为扬国威,派出屯田主事常骏和王君政从南海郡乘舟,带着大批黄金和丝织品出使赤土(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受到赤土国王盛大接待。归国时国王派使者那邪加带着金珠宝贝和龙脑香,随同常骏回访中国。据《廉州府志》乾隆卷记载:“循海北岸,达于交趾。骏于六年春与那邪加于弘农谒,帝大悦”。海北岸,即北部湾沿岸,赤土国使者随同常骏经交趾,取道合浦港经南流江北上,抵中原谒见隋炀帝。此后,两国以“朝贡”和“赐赠”形式进行海上贸易。这样,隋朝通过征讨和遣使访问,大大加强了合浦与东南亚国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有力地促进合浦港的发展。《广东通志》载:“贡于隋者颇多,大抵皆南海中小国,其贡金宝檀香等物,亦有献牙舍利者”。合浦地处交通要道,隋代,世界各国经南海抵合浦港的船舶日益增多。
唐朝国力强盛,合浦经济更加繁荣,海上交通和贸易比汉朝进一步发展,据《新唐书》记载:“天竺国,有金刚,海檀、郁金,与大秦、扶南、交趾相贸易。”大唐皇帝为显示大国风度,“以其地远,礼之甚厚。”因此,各国使者和商人十分乐意到中国。正如《旧唐书?地理志》所载:“交州郡护制诸蛮,其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自汉武以来,朝贡必由交趾之道。”“贞观、开元之盛,贡朝者多”。外国使团和商贾由交趾进中原必经合浦,因此,合浦港口异常兴旺,出现了“舟船继路,商使交属”的繁忙景象。这是合浦始发港的鼎盛时期。
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合浦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合浦港的形成和发展,使合浦逐渐成为汉代我国主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岭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基地。
合浦是汉代中外商品的集散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合浦港便成了南海市舶要冲之地。汉武帝平南越后,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汉朝廷“欲耀威德”,经常派出使者和商人带着大量的黄金和丝绸等到海外从事贸易,一些民间商人也从特产丰富的四川运蜀锦等商品到合浦、交趾一带交换玳瑁、琥珀、珍珠、琉璃等。外国商人一方面仰慕中国的物质和文化,另一方面为博取汉皇帝的厚赐也纷纷组团前来。外国使者和商人从海上直抵合浦港,或从合浦直达长安和中原地区,或直接在合浦以璧琉璃、琥珀、玛瑙、奇石异物和中国商人交换丝绸、陶瓷、珍珠、茶叶等物。当时,凡是东南亚和西方各国的使者和商人,从海道而来的大都抵合浦。据《廉州府志》记载:“武帝(汉武帝)威德远播,薄海从风,外国各国夷商,无不梯山航海,源源而来,现在幅辏肩摩,实为海疆第一繁庶之地。”可见合浦当时是中外商品的集散地,对外贸易非常繁忙。
对外贸易的繁忙,促进了合浦蚕桑业、陶瓷业、采珠业的进一步发展。
秦时,合浦北部地区的越民已开始丝绸生产,当时主要是采集天然树蚕茧,缫丝织布。汉初,大批中原农民和商人南迁合浦,把中原的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到了合浦。地处南流江三角洲的石康、常乐一带开始种桑养蚕,缫丝织布。丝绸之路开辟后,因合浦桑蚕丝绸柔软细滑,透风凉爽,色彩鲜艳,很受外国客商青睐,获利甚丰。据《廉州府志》记载:“合浦之蚕桑半稼,其织半耕,舟楫之繁庶,胜于他所,此蚕桑之厚利也。”因此,石康、常乐等中部地区群众普遍养蚕缫丝,他们不断提高养蚕和缫丝、织布、印染技术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合浦蚕桑业的发展。
合浦盛产珍珠,她不但是合浦珍珠的原产地,也是珍珠的集散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外国商人纷纷携琉璃、玛瑙、水晶、琥珀等饰物慕名前来合浦交换珍珠,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合浦的珍珠生产。《汉书?王章传》载,西汉成帝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京兆尹王章“在朝廷名敢直言……章由是见疑,遂为(王)凤所陷,罪至大逆……妻子皆徙合浦”,“以采珠为业”,七八年问,“采珠致产数百万,时萧育为泰山太守,皆令赎还故田宅”。可见当时合浦采珠业的兴盛和珠市贸易的繁荣。
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的另一个中国商品是陶瓷。合浦高岭土资源丰富,很适合发展陶瓷生产,早在秦汉以前就有了陶瓷生产。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合浦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合浦廉州镇的老哥渡、草鞋村等南流江出海口处,先后发现了许多汉代的陶瓷窑遗址,这些窑址地面断面均散布和堆积有大量的黄釉半陶碎片、砸体、石槌和窑砖等,堆积非常厚,瓷片非常多样,精致。这些汉窑遗址均在南流江出海口处或沿海地区。这就说明了汉代合浦的陶瓷生产,大都是为出口服务的。2003年8月在岭脚村发掘的757号三国墓,左耳室内出土了随葬成套高大瓷器,这批瓷器胎质不但很薄,而且非常匀称,器表施以青白釉,光泽温润,可见当时合浦的制陶工艺已很成熟。
合浦是汉代岭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基地。汉代,汉朝廷为了加强对日南、九真、交趾等边远地区的统治,加快发展海上对外贸易,一直把合浦作为岭南的政治中心,始终把合浦作为郡、州治所,汉朝廷派官员在合浦进行一系列改革,推行汉朝法律制度,传播中原文化,向当地人民灌输儒家思想。即谓之“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马援征交趾时,每到一处便建城筑垒,开沟凿渠,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推行汉律。东汉光武帝时,统治者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扩大海外贸易,委派“莅政清简”的费贻任合浦太守。汉顺帝时又由“清行出俗,能干超群”的孟尝出任合浦太守。费、孟两人“访求民病,力革前弊,大弛珠禁,货物流通,百姓复业,人以为去珠复还。”汉统治者为开发边疆,将中原人口大规模迁移到合浦一带,促进了合浦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另外,合浦人民在与外国商人的贸易交往中,受外国商人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自身的文化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汉代,汉朝廷一直把合浦作为岭南的军事基地,以控制边疆,开拓海外贸易。《汉书?武帝纪》载,(元鼎五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杀汉使者及其王、王太后”,次年秋,“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征集“楼船十万人”,“会至合浦,征西瓯”。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征侧征贰反对汉朝廷,连掠65城,汉光武帝“乃诏长沙、合浦、交趾具车船、修道桥……遣伏波将军马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南征交趾。马援从苍梧率师抵博白,再沿南流江南下合浦,然后以合浦为军事基地,从合浦大风江一带出发,在海上与征侧的水军展开激战,大败交趾兵。当时马援驻军合浦,“由外海运粮”,主要从粤闽等处漕运粮食到合浦。据《廉州府志》记载,“合浦东北十里处有糠头山,相传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时驻军附近,‘居人舂谷积糠而成山’,故名。”在汉朝廷平息交趾这场叛乱中,合浦进一步成为了南方的海上运输中心。汉元初三年(公元ll6年),“苍梧、郁林、合浦蛮夷反叛”,他们占据南流江沿岸要塞地区,与官府作对,汉安帝刘祐表马上遣御史大夫任逴率领交州汉军平定。此后,汉朝廷又在公元l78年、l84年以合浦港15为军需基地,大规模出兵平息交趾的叛乱。
四、结论
合浦濒临北部湾,处于南流江人海口。早在西周时期,合浦的先民们与东南亚地区人民已有海上民间贸易往来,当时合浦已形成了原始港口。
合浦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经济腹地,丰富的物产:稻、蚕桑、珍珠、陶瓷……,还有“舟楫渔盐之利”。灵渠的开通,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人,孕育了我国汉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港。
合浦位于北部湾沿岸中心,邻接交趾,扼两广西路边枢,是与今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最近的地方,南流江又沟通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我国汉代南海市舶要冲之路——合浦始发港,从而使合浦港成为我国南方的中外商品集散地。
两汉时期,合浦县一直是合浦郡的治所,也是汉代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这与合浦的历史文化遗迹相符。
(写于2004年3月)
北海史稿汇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