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童年记忆中的北海民俗(之一)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我的家在北海近郊农村。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儿时家贫,生活清苦。从小干农活,但有许多东西玩,很有乐趣很调皮。
    捉蟋蟀 、打雀仔 、打陀螺 、打野战 、打鸡公尺,捉鱼钓鱼 、捉田鸡,游水 、踢足球 、窑番薯。一次玩得忘形,天黑了却忘了放牛,父亲拿着一条棍子寻来,方知大事不好,立即飞跑而去把牛牵回来。因天黑了三头牛急于回家,我解脱绳索后牛便飞跑起来,把我拉倒在地,跌破了膝头皮,贪玩也有深刻教训。
   今日故园寻踪,沧桑巨变。当年捉蟋蟀的旱地建起了高楼,打雀仔的树林难觅踪影;在河床踢球的运河成了湖海路;辛勤放牛 、耕耘过的农田上修了北海大道;钓鱼戏水的水塘成了住宅区。然而,世事沧桑未能改变我对故乡的眷恋,未能阻断我对儿时的美好回忆。人过中年,时常想起那已经远去的艰辛而充满乐趣的童年。有关过年过节 、婚丧嫁娶 、生辰死忌 、入屋 、闰月等民俗,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这些不仅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应是家乡文化的一部分,拾掇起来,也许不无裨益。
    细蚊仔想过年,大人怕过年。
    那时过年的意义,一是改善生活,二是祈福。家乡人把好事好生活也喻为"过年"。小时候很想过年,过年很好玩,有新衣服穿,能烧炮玩,有猪肉鸡鸭吃,有点封包钱花,有热闹看,到城里有舞狮 、舞龙 、烧烟花等等。又不用上学,不用干活。年非常重大,是节日之最。要很多花销,要做许多工,所以大人们怕过年。家里人好像做什么都是为了过年,为了年好过,为了过好年,再贫再难不能过不好年 、过不了年,叫做“乞儿佬也有年”。要及早准备一些钱,养猪种菜等,计算好到年底能卖,那时一般比较得价能攒钱过年。家里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菜,考虑到春节前好卖得价,便在过了立秋秋风起天气转凉后即多种蔬菜,但有时由于太集中出现供过于求现象,母亲称之为“塕年塕节”。许多人家平时无法添置新衣服,年前要每人针一套新衣服,过年时穿上。有的给小孩做新衣服时考虑长远做得太大不合身,穿着惹人发笑。儿时一年中,父亲对我说,勤勤读书,春尾(年底)卖猪摞银纸针一套灯芯绒给你穿。
    忙碌的年卅晚。家乡人称除夕为“年卅晚”。有老话:年卅晚工最多”,年卅晚的狗,顾得厅底无顾得灶面前”。许多事都想做完做好,安心过年。过年前要还债,儿时家贫,因我们缴交学费 、母亲治病等向人家借的钱,千方百计要在年卅晚前还人家,不能拖过年。借人家的农具等也要还了过年。过年要维修房屋,家里住泥瓦房,瓦面被猫搞乱漏雨,放寒假了我爬上去拣盖好,把为防台风盖上去的禾草(稻草)一并清扫干净,谓之“扫瓦面”。还要把屋阶 、屋檐 、墙根坑洼填平。要准备充足的柴草,特别要劈树头以备母亲炊大笼糕。要清牛栏 、搞清洁 、烧垃圾积肥备耕。室内大搞清洁必须在大寒之后,说是大寒过后灶君等神已回玉皇大帝那里过年了,无禁无忌。腊月二十二以后,一般要“还福”,备牲头(祭品 )拜神还愿,因年初一许了愿,年尾要还愿。年前要挥发(理发)过年,有的妇女则“剃面”。
    炊大笼糕是儿时过年的一大项目。其主要原料为米和糖。
    一般要做20来斤米,糯米 、粘米适量,捣磨成粉,过箩斗,筛细幼。煮好糖胶,拌米粉 、碱水,稀稠适度,倒进一个篾织加芭蕉叶垫的大笼中炊。后来生活好一些了,就用铁皮的笼了,这笼有时也相互借,轮着用,一家炊好了,两天倒笼拿去再炊。用大柴大火蒸煮六七小时才熟。灌糕进笼过程有禁忌,忌人多尤其是生面人或烂酒者在现场,忌有人坐着。有时大笼糕久炊不熟,说是有饮酒者来过,有时糕面有一个屎忽(臀部)印,说是放糕入笼时有人坐着。大笼糕做好了放到神台上贡年,待年初二才能开,分一块一块拿去拜年。
    一般人家过年的准备叫“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只唯心诚礼到,不可以过高要求。大笼糕或者粽子 、煎堆 、茶果等是拜年用的,既节省,又体面不失礼。过年要贴对联,年卅晚贴好对联才拜年。父亲是乡里的小秀才,读过几年私塾,也有点天分,会“写对”即撰联,毛笔字也写得好。过年前都帮乡亲写对,常常写到很晚,天寒地冻还要自己磨墨,还真苦。
    年卅晚拜神是过年的第一件大事,以鸡 、鸭 、猪肉 、墨鱼 、生菜等五牲和茶酒,在下午至晚饭时间祭祖敬神。父母口中念念有词,三跪九磕,心诚至极。家中供奉神主牌有十一条衔头,各路神仙位加上陇西堂上历代先祖宗亲位。有一次,拜年时已很晚了,本人饿极,伸手抓了神台牲头中的一个鸡腿就吃,被母亲阻止,父亲说等一下拜了就得食了。拜了神,就吃过年饭了,自然是尽情享用。是日家家都尽量做多些菜,有俗话说“年卅晚的砧板无得借”是谓某物紧俏。年饭的饭菜必须有剩余,不能吃光,说是年年有余,就得多准备一些。饭后,母亲立即着手准备年初一一早拜年的用品,黄芽白菜 、油炸鬼(炸豆腐 ) 、针菜 、粉丝 、米等。这米必须当晚从米缸中拿出来,而不可以明早一早拿,说是这样来年才丰足。我们儿时没有得压岁钱的记忆,可能因为家贫。到了女儿出世后,我爸妈给她一点压岁钱。
    也没有守岁的记忆,吃饱洗了身就睡了,后来有春晚就看看春晚。一起吃这顿饭是“过年”的最要,许多人在外地的,不远千里回家过年,必须赶上这顿饭。有些老人儿女多,选一家过年,吃年饭。有一年过年,父亲给我们讲一个故事,其实是进行孝道教育。说是古时有一老者,生九儿,收养一儿,长大都分家了各自过年。一年过年吃年饭,九个生儿都以为有人请老父亲过年了,养儿吃饭前叫孩子去请阿公来过年,妻子说,这么多亲生阿伯,早请去了吧,还轮到我们。养儿说,别人请是别人的心事,我们也要去请。老人那里,却坐等无人来请,见养儿的人来请,既喜出望外,又悲从中来,说:说是亲生亲,岂知养亦好,谁说篾不如藤得力呢?神圣的大年初一。家乡的人们非常重视年初一,它预示一年丰歉,是否好运。这一天清早,父母很虔诚很小心地做着重要的拜年活动,说好话说吉利话。母亲坚持年初一早餐食素,说是一次可顶一年。以米饭 、面条 、蔬菜 、豆腐等素食敬神。早晨最怕打烂碗碟等用品,那很不吉利。可是越是小心越出麻烦,也还有打烂条羹等事发生,母亲也是自圆其说。那时家里有十只景德镇造的饭碗,父母说很珍贵,平时舍不得拿出来用,只是初一早上敬神用 、早餐用。后来我认真看,碗口都不够圆不够平,花也粗糙。年初一要闭门谢客,既不串门到别人家里去,也不欢迎人家进门,说初一开门财会跑掉。外甥们常来玩,一年初一,两个外甥一大早来了,母亲平时待他们很好,那天却说,今天不得来,明天拜年再来玩。但他俩还是不愿走,父亲说没那么多讲究,来了就让他们在这玩吧。年初一初二不梳头不洗头不洗衣裳,也不扫地,说会把财扫没了,有垃圾只能暂放屋里墙角,初三才可以丢掉。初一不杀生,只食年卅晚的剩菜,可以喝酒,但不请客。家乡过年还有一习俗,就是于年卅晚年初一初二连续三晚夜间在神台 、厅 、厨房等处点长明灯,彻夜不息,说是可以驱邪避灾。过年不吃药,说初一吃药预示要吃很长时间甚至常年都要吃药。
    热闹的大年初二。“剦鸡怕过年初二”,年初二早晨拜神是过年的第二件大事。必须杀一只阉鸡拜神,且比年卅晚的还要肥大,所以有此俗语。年初二是拜年的好日子,几乎家家户户都出门走亲戚,茶果 、烟酒特别好卖。重要的亲戚必须初二去拜年,特别是年前结婚的女儿,结婚后第一个年,这一天一定要夫妻双双带上一整个大笼糕,烧酒 、猪肉 、茶果等,到外家拜年,谓之“拜新年”,且须在中午12时前到,有的还烧炮(放炮仗)欢迎。还要到附近叔伯家拜年,留下一手(块)大笼糕,一些糖果 、茶果等。猪肉 、烧酒一般不给人,留着到处拜年,给人看的。有的拜年走了三四天,那条猪肉都变质了。家乡人拜年,一般都把小孩带上。拜年的要给小孩发封包,成年就不给了。主人也要给来拜年的小孩发封包,没带小孩就有点吃亏,而小孩也非常乐意去收封包。拜新年的要给小孩发封包,老人也给他们发封包以祈吉祥如意。初二当晚外家要请新年酒,摆上三五台 、十台八台,亲戚兄弟叔伯大饮大食。过后也有叔伯接着请新年酒,大家族有的连请三四日,很热闹也颇破费。“恭喜发财,封包跌落袋”这句过年常说的调皮话,是说我给你讲拜年话,你要给我封包钱。“啊聋公拜年大家是唝”,这句廉州话更调皮,说有调皮仔给聋公讲拜年话:阿聋公你今年要死了”,欺负他聋听不到,聋公以为是拜年好话,回答说“大家都是唝(这样)”,来了个歪打正着,讲调皮话想占便宜的人自讨没趣。
    年初三年将过,要做工了。年初二算是高潮,初三年就开始淡出了。一早,父亲牵牛扛犁出门驶地去了,叫“开犁”。我有些怅然,年还没过够瘾,又要干活了。母亲忙着打扫卫生,洗衣裳。当然还有一些亲戚来拜年,爸妈还会差使我和姐去亲戚家拜年。初三至初六,都有走亲戚拜年的。有俗话说“初五六,有酒无肉”,就是说过年到了初五六,亲戚来拜年,当然晚了一点了。按习惯,初二拜年是最重要的,初三初四渐次之,初五初六便是可有可无了。有亲戚来拜年也没有多少好肉了。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先民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但这天为什么以年糕 、粽等拜神?问父母亲也未知其义,说是惯例。有说煎粽是为了帮女娲补天。初七一早母亲煎大笼糕 、粽等拜神,没有牲头。
    早餐自然也以这些为主了。至此,年味将无,要做寒假作业,要帮干农活,心里觉得,这么好的年,一晃就过去了,下一个年要等一年,多漫长啊。
    正月十五还是年。家乡人称正月十五为口小(注:方言,小的意思,读nie)年,儿时城市有放烟花 、演大戏等。听说以前有华光游神,有花灯展览什么的。这一天家里的活动主要是敬神,其程序和初二差不多。有的人家是正月十六做小年,或者是商人,十五这天生意好做忙赚钱,到十六才做节。或者是渔民出海捕鱼回来晚了,只能第二天做节了。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从祖先沿袭下来的。这是过年的最后一次敬神了,此后这个“年”就真的过完了。敬神之后自然还是大餐,还邀请三五亲朋一起畅饮。过年拜神以牲头或素食为供品,按“茶半酒满,先茶后酒”之例陈三茶三酒,烧香燃烛,祭拜祈福,烧金银纸宝奠茶酒,最后烧一封三几千头的炮,砰砰嘣嘣,风调雨顺,健康吉祥。后来我们有了女儿,逢年过节母亲还捧一些鸡鸭腿等到的床前“拜床头公 、床头婆”,祈求女儿平安健康,肯高肯大,此项一直坚持到女儿十四五岁,孩子长大了才理解阿妈这份苦心。民间年节拜神的做法是“有例照例,无例不立例”。有些家庭在老家设有“祖公”即神位,逢年过节祭拜,沿袭不改。儿女分家出去住新房,就不设“祖公”祭拜了。也有因事“问花”、问神”,神灵提示要设祖公祭拜,又恢复这套复杂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