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童年记忆中的北海民俗(之十)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老人过世的习俗。儿时见有村中老人过世,心里十分惧怕,怕听到人们的哭声,怕见到抬棺材出去。父亲常说:人死如虎,虎死如人。后来才渐渐知道乡人为什么怕死人,要给过世的老人做那么多事情,设立灵堂祭供、做斋(道场)、安葬、招魂、烧麻、上高台等等,整个过程有七个七日共49天,甚至一百日。这源自有神论,源自迷信,人们认为人死之后还有魂魄,如果魂魄没能安顿好不得安息,就要闹事,搞得家里人不顺遂、不健康、不安宁,多病痛、多灾难或遭不幸。

所以人们很重视有关老人过世的有关事情,务必做好办妥,以祈后代、活着的人幸福平安。老人过世是有关家庭的重大事件,家乡人有关老人过世有许多风俗、有许多陋习。

其一,死道之说。老人过世的日子在哪一天,也有好与不好的讲法,说死落什么道:佛道、畜道、人道、天道,佛道为好,畜道最差。乡人中有人很讲究这一点,老人即将不行了,就算算哪一天能死进佛道,刻意找一点参什么的给老人吃,延缓三两天,却偏偏不能如愿,死落畜道,也应了那句俗话“生有时辰,死有日子”,不可强求。其二,子孙送终。老人过世时,子孙跪在跟前送终,乡人认为女生外向,女儿是不能参与这事的。前些年老父亲过世时,母亲叫姐姐们都离开现场各自回家去,其实子女皆亲人,多些人为老人送终有什么不好呢?其三,老人必须在自家屋里过世。有的老人在医院留医治病的看看不行了,就要求回家,争取在家里过世,谓之死时“得屋入”,到那边也有屋住。其四,老人过世前,须拿一些银纸(钱)袋进衣袋随身过世,之后分给子女,说是有钱财留予后人。其五,老人过世忌“背床”。老人过世前适时从睡床上搬到地上,叫“放落地”,席地而卧,如果在床上过世,谓之“背床”,对子女不利,会妨碍发展,影响健康稳定。其六,老人过世最好不在年头正月初几,说那会影响子女谋生,即揾食艰难。其七,老人过世了,即时移至大厅,买回一块红布遮过全身,谓之过头红。烧香烧纸钱,亲戚人等瞻仰祭奠。装身入殓也在这厅进行,出殡从这里起行,所以乡人起屋这大厅的门要考虑这个因素,做够宽。其八,装身入殓时,亲人须避忌,请来有关大员为其“装身”,穿戴整齐。其九,以玉器陪葬。那时乡人多不富裕,也无厚葬之习,有的会以生时用的一两件玉石器皿陪葬,而不以金银陪葬。据说陪葬过的玉器很值钱,能辟邪避灾添福。若干年后拣骨再葬时,兄弟姐妹往往争着要这些陪葬过的玉器。其十,如果是老太太过世,一定要等外家人特别是舅舅来看过,确认没有什么不正常,认可许可才可以入殓出殡。乡人认为舅舅地位很高,俗话说“天上雷公,地上舅公”。其十一,出殡时年命相冲之人避忌,这由师傅开出单子标明什么年龄的人要避忌。

其十二,做斋(道场)。那时老人过世,最麻烦的是做“斋七”,即每逢第七日(又称“七眼”)都要做佛事道场以超度亡灵、招魂安魂。过世之后一两天内,要做开路斋,这是最大最隆重最复杂最麻烦的一场斋事,是出殡安葬前为逝者开路的。

几个师傅吹D哒、打锣镲,口中念念有词,有的拿着一个小本逐篇诵读,众人长时间跪着。开始是请佛,之后还有上刀梯、过火海等高难动作,得搞一个通宵。到中间,人人都困了累了,膝盖跪痛了,说这是要偿还父母养育之大恩,有的人五十多岁做孝子,跪了一夜脚腿都受伤了,痛了几个月。这确实太累太苦了,有人就提出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师傅们都说:做这事偷工减料,那叫做“师傅老哄鬼”,是冒犯佛祖的事,做不得。这些师傅拿了钱,也讲点职业道德,做够一整套动作。这做斋其实是做给生人看的,是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最后的表现形式,是活人为了自我感觉好,免受死者骚扰妨碍。母亲常说,做斋做斋,把这钱斋(丢义的当地音)了就安心了。开路斋之后,就出殡安葬,入土为安。其十三,送丧的人不能从原路回家。出殡时,孝子持孝棍持幡披麻戴孝紧随棺材,亲戚人等一、两行纵队跟着行,大声哭喊,谓之送丧。一路烧一些与办喜事不同的小炮仗,送至村口,放下棺材,众人跪着辞灵,这是最后道别。之后,孝子人等及送葬队伍绕道回家,而不能走原路回。其十四,由三、两个非孝子的亲人送灵柩出村外到墓地,监督安葬下去。那时是土葬,还没推行火葬。其十五,下葬时以红丝绳缚一只生鸡放进“金井”(墓穴),溜达一下。在场人避免日照身影落在在墓穴金中,葬的日子时辰,有的经过择吉也很讲究,须按时下葬。其十七,三朝复坟。乡人称坟墓为“坟山”,灵柩安葬后填平墓穴,稍稍堆起坟山,待三朝(第三日)子孙人等再去“复坟”。

挖土担坭把坟堆高起来,铺上草皮,修整好拜台、坟手、后土等等,以供品祭拜,再哭一场,这“送终”的任务就完成了,以后每年清明时节都再到位祭拜。其十八,在送丧过程中,有的还请几个内行会哭的妇女帮哭,哭得大声又哭出一些情理话,有的还哭唱合浦山歌,以助哀荣。替人家做这种工,主家请吃一顿饭,谓之“哭食”。其十九,百日烧麻。开路斋之后,还要连续做七次斋事,即每一个七日都要以祭品贡拜灵位,还要到屋外路口招魂。其中,除了子女要负责外,还有以亲家名义做的,谁主办就由谁准备牲头。到100天,经过一个程序,谓之百日烧麻,把这亡灵送上祖公神位的高台,把守孝办丧事的用具如孝棍、麻布头盖等等通通烧掉。这漫长麻烦的后事过程才圆满结束。花了一大笔钱,这心就安了。

日后的日子,还得生人们艰苦悭俭地过,已过世的老人又怎能帮得到呢?其二十,老人过世怕“死无落七”。就是没有一个七眼(死后的某个第七天)正好是(落到)农历的初七或十七或二十七,死者魂魄不得安息。其二十一,做人情。乡中有老人过世,亲戚村邻等主动给当事人一点钱,不必多,这也不是吃喜酒,不叫“封礼”,而叫“做人情”。主家也要煮几台菜,请亲戚人等吃饭饮酒。这系列活动,确实花费不少资财。

这当中的陋习,近年逐渐有所移易,但也有极少数人越搞越复杂,有的公务人员,过世后也回农村老家做斋,安葬遗骨。

乡中人把这种将遗体放进棺材中埋葬的做法称为“血葬”,有的地方称为“大葬”。有的葬下去三几年,至少得三年之后,挖开坟墓拣骨以陶缸装整重新择地安葬,另造新墓,是谓重修,而这拣骨的过程叫“枯山”。乡人还有一习俗,就是人之将老及早准备棺木,有的早年种下树木如苦楝树、古杨树、米梨树、胭脂子树等,人老了树也大了能应用了。有的趁早买好备好寿板,放在屋角,小孩有点害怕,老人却很安心。

乡人有的厚葬薄养,老父母在世时,兄弟几个互相推托,不愿赡养,有病不请医问药,临终时叫喝水都没有得,死了却大办后事,花许多钱做“斋七”,哭喊之声震响村中四邻。有句俗话:死后全猪全羊祭,不如生时四两清羹”。乡中有一户人家,老父病重卧床在家,请来中医诊治开了药方,儿子嗜赌成性,到北海街上捡汤药,却想以这买药救命的钱为本去搏一搏,多赚一些钱,到一种叫“抓摊”的赌局参赌,乡人都说“十赌九输”,这儿子一下就把买汤药的钱输光了,回到家谎说钱被抢了。不久老父病死,儿子向亲戚借钱买棺材安葬老父,办理后事。到街上买棺材,抵不住赌瘾,又去赌“抓摊”,全部输光了买棺材葬父的钱,回到家里,生钱借债已无门,只能用草席裹葬老父。这是乡中赌鬼之最,也是不孝的典型了。

解放前乡中人讲究、迷信风水,有钱人会请卜地师、先生踏遍岭头,为祖先寻访宝地。据说一位富人为其母亲找宝地时,卜地师遍寻附近山岭,未得福地,到牛尾岭看到一处封堆,即有人选中并堆了一堆土以标记位置并表示所有权,却是一个假局,好看不中用,因时间紧迫找不到更合适的地方,就找到这封堆的主人,是附近一睇(看)牛仔,说你这口风水是假局,不如我们做一笔交易,多给你一些银两,两家对半分。这有钱不知,接受了这宝地,为其母亲大办后事。

“五口坟”的传说。“五口坟”,以前称庙山“五口坟”。原址位于庙山黄屋村附近,现丫叉岭立交桥旁北侧。1993年迁往牛尾岭。据说此坟葬于清朝嘉庆年间(1800年),是横路山陈姓的祖坟,是一口血葬、四口骨缸一齐安葬的。五口坟并排,以沙子坭拌石灰、糖等夯筑,墓碑有一人高,颇具规模,墓主当中一人为八品官。这坟山对面隔廉州湾海面与西场相望,据说是一块风水宝地。令人称奇的是这五口坟一齐拦腰有一条裂缝,有几毫米宽。早年曾经多次修补仍然裂开,今年补好了,第二年来做清明,又见裂开了。儿时听父亲说过“五口坟”当年下葬时颇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陈姓先人选中这地方安葬祖宗,卜地师(即风水先生)择地时明确这块是一块宝地,又是有风险的,它直硬地向对着西场,须在下葬日时等方面进行技术处理。于是,选择了一个“吊宫”日子,即有巧合因素的日子时辰,并说:人骑马,马骑人,晴空飘白云”这三种情况出现时才可以下葬。时值夏天,晴热天气,时辰为午时,人们酷热难耐。时辰已到,扛重佬”即干这活的工人们看到一人骑马经过此地,人骑马”有了,不久又见一耍把戏的人扛着一个纸马走过,最少见的“马骑人”又出现了,人们认为都应了师傅的话,抬头看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彩,看来这“晴空飘白云”是卜地先生忽悠的。大热天烈日下人们汗流浃背,等了一阵不耐烦了,就安葬下去了。刚安葬下去,抬头向前望时,却见一条船扬着白帆缓缓驶过海面,正好挡在坟地与西场之间。人们才恍然大悟:时间没把握好,早了一点。由于下葬时没有这船帆的遮挡,使得这坟山直硬地向对着西场,致使那地方出现异常,几天不分昼夜,鸡不啼狗不吠。当地有一师傅绰号叫“花猫”,就到处访查个中原因,发现是由这五口坟引起的,就组织了一场法事,以九口大镬盖住自身,请人将一条犁头符打入地中,于是乌天暗地,电闪雷鸣,雷电把八只大镬击烂了,仅有一只护着“花猫”师傅,这边五口坟山被齐齐一字型拦腰震裂了一条缝,西场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生态,而那条缝直到迁坟时还存在。

这故事固然是一个没有科学根据、没有正史记载的民间传说,但这五口坟山的裂缝从何而来,是因为地震,或地基沉降?也是一个谜,有待专家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