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童年记忆中的北海民俗(十三)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村人攞老婆即娶媳妇的习俗。其一,注重门当户对,家景相当。其二,相貌过得去,不能太丑,有俗话:一代丑媳妇,三代丑儿孙。其三,身体健康,个子大小、高矮比较合适,是谓“登对”。宁大勿小,有俗话:十大九毋输。因为农村娶媳妇要干农活,个子太小干不了活,女子个子矮小也是受嫌的。当然,身体高大粗壮,即样子“山蛮”、“雷堆”也受嫌。其四,一般男比女年长,而不接受女比男年纪大。
    “破嘴”,这是乡中很特别的一个俗语,特指对正在谈婚的男女方说不利于“成事”即结合成功的话,产生破坏作用。以前男女婚姻大事多有保媒、说媒。因为农村人活动范围小,找对象选择范围窄,男女之间没有机会认识,所谓“买主毋见卖主”,找对象多由媒人或亲戚朋友介绍,双方彼此不了解,信息不对称。自己的短处、缺点,老是遮住掩住,不让对方知道。乡中有的人对某人有意见,心怀忌恨,不希望人家找到好媳妇,就说人家的坏话。或讲出人家鲜为人知的缺陷、缺点,不良行为历史,等等。这“破嘴”的事,多属小人恶人所为。害人不利己,正直善良的人不屑为之。
    “文革”前,村人爱看大戏即粤剧,是用广州话唱的。村里有一群粤曲爱好者,自愿组合起来,也成一个小戏班,有文武生,有花旦;有二胡、板胡、D打、锣、鼓、镲等乐器,空闲时一起练唱,练好了就唱给大家听,热闹有生气。村里不少乡人对粤曲有些天分,但凡读过几年书,识一些字,懂曲调,爱唱勤练,也能跟着哼唱。那时的粤剧多是一些古典曲目,讲帝王将相,讲仁义孝悌。“文革”来了,这些被当作封资修,不能再唱。就有人编出适合潮流的“斗私批修”的粤曲,练练唱唱,聊以自娱自乐。有时候,城里人在“人民礼堂”(今人民剧场)演大戏,乡人也有出去睇(看)的。
    看电影,是村里的主要文化生活之一。那时,北海街上只有人民电影院、红星电影院,买票看电影、要好的位置不容易,票价却很便宜,一角几分钱一张。但那时的电影内容不丰富,“文革”开始后,很多电影不给放了。而此前,我们年纪尚幼,看电影机会不多。记得上世纪70年代人们对电影的内容有这样的说法,“越南飞机大炮,朝鲜哭哭闹闹,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中国样板戏……”说的是:反映越南题材的电影,多讲越南战争,讲中国人民援越抗美,最后是“中国胜利,美国扫地”。有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等,多是悲剧,自然是“哭哭啼啼”的场景多了。阿尔巴尼亚是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是我国的友好国家,输入的影片多是一些反映二战题材的,可能因文化不同,叙说故事多用倒叙方式,或过多使用蒙太奇方法,不易看懂,自然就“莫明其妙”了。国内的样板戏就那几个,我们这一代人都熟知了。
    尽管如此,村里有的人还是不得不看电影,比如,青年人谈婚(谈恋爱)约会,多选择看电影,男的主动请客,女方能赴约一起看电影,可能就有些“成数”了。这种约会一般要保守秘密,怕小人知道后“破嘴”。经过一来二往,几次看电影,可能也培养出感情,谈成恋爱了。这“人民电影院”就成了媒人,成了爱情的摇篮了。青年男女“睇电影”就成了谈婚约会的代名词。
    乡人把青年男女谈恋爱,叫做“拍拖”。这可能源于捕鱼,渔民出海捕鱼有“刊拖”的方法,即两条大船合作,各拉住大网的一头,张开大网向前行驶,也叫“拖网”,拖了一段两条船就驶拢会合,收网把鱼收上船。乡人还将谈婚喻为“压马路”。许多男女青年谈恋爱喜欢走在路上散步聊天,走来走去就像修路时压路车压路基。所以“压马路”也成了谈恋爱的代名词。
    那时,家乡人比较迷信,大小事或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环节,都要“睇日子”,即择吉日。有什么不顺利、不顺心的事,就要问神、问花,问问先生。给小孩取乳名,也要请先生排八字,定花根,或算算命,根据命理命运取个有利小孩“肯高肯大”的乳名。“起屋造舍”,“婚丧嫁娶”等大事,要请人择吉日,以图吉利顺遂。家中有人生病,久治不愈,也去问花问神,查一查是否有祖宗责怪,有鬼神作祟,以采取相应措施。有人掉进茅坑,也去问仙婆,按仙婆的“指导”,做一些迷信活动,以趋吉避凶。有的人家猪、牛走丢了,就去问先生,掐一掐、算一算,看走失去了何方,以便寻找。
城乡居民逢年过节敬神拜神,其仪式程序丰富,越来越繁琐。过年的活动,有许多迷信色彩。何时“还福”,何时“扫屋”,要选合适的日子。拜年也是初二、初四出门,很少初三出门拜年,后来慢慢也改了。年初一不杀生,不开门,不串门,不迎客,不扫垃圾、不梳头、不洗头、不洗衣服,都是为了保财。还有多重的敬神活动等等。以前,许多节日敬神祭祖只凑三牲,现在多凑五牲,做牲头的鸡更大只,猪肉更大条,以前是两斤即可,现在要四五斤了。以前只祭拜神位,现在还要拜天地。以前有些节日不拜神的,现在几乎凡做节都拜神,可能就剩下夏至吃狗肉、吃荔枝不拜神了。
    起屋,做大门,做大床等重要环节,既讲究开工、行墙、入屋的日子,也讲究尺寸“合生老”。解放前,小孩开蒙(入学)读书,还要避开“盲年”即没有立春的年份。
    如有老人过世,讲究、禁忌更多,各种道场(斋七)更是盛行,城里也搞得很复杂。要择日子择时辰入殓、出殡,要做“头七”直至“七七”,有的还有“百日”烧麻、上高台等系列复杂的活动。有的人对参加告别、送殡等活动,特别小心谨慎,更加讲究,更多禁忌,生怕沾上霉气,影响官运财运。多以各种理由尽量不近场,不沾边,不参加。唯恐躲之不远,避之不及。如年岁逢什么“一”,即三十一、四十一、五十一岁等,或者自家办什么喜事未过周年(以前一般说满月即可),或自家正在建房、装修房屋等等,都不肯去参加“白事”,也不管曾经是多亲密的亲戚朋友。人心自私,人情淡薄,由此可见。有的人梦见过世的长辈,认为是先人不安生而“托梦”,就相应搞一些活动,以安抚亡灵。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乡下的迷信之风渐渐改易,有关活动有所简化。但是,近年来,不论农村城市,各种阶层,迷信之风未减,并且出现一些“新封建”,比以前更加复杂繁琐、更讲究、更迷信。如:做清明要选“祭祀日”。有什么一点不顺利的事,都要问神、问花。如:某人出门路上小汽车坏了,就去问花;有的青年年纪稍大未物色到对象,
    有的人家孩子参加高考,也去问花问神。
    开工开业,讲究吉日良辰。许多官方活动也讲迷信,建办公楼也请人看风水,建一个什么站所等小小项目,也看风水、择吉日。有的官员、商人等,热衷于烧香、礼佛、捐功德,企求菩萨保佑。不少人身带玉器、护身符以辟邪。有的人不愿借车给人家接亲,说会败财或影响生意。
    村里人有比力气的习惯,大人跟大人比,小孩也互相比。大人比力气的方式有多种。其一,“顶肚屎”。是用一根抬东西的大竹杠,一人在一头,搁在肚皮上对顶,看谁把对方推顶退后。有的还用两头尖的“禾签”(即挑禾把的竹竿)顶肚屎,用两手抓住“禾签”,放在肚皮上对顶,如果没抓牢,可能会刺进肚皮里,看着也令人胆战心惊。其二,拗手骨。两人把手架在结实的台面或石板上,手腕搭在一起,看谁能把对方拗压下来,就是掰手腕。其三,扛重物,抬重物。或者把“石牛”掀翻,“石牛”就是碾禾的石轱辘,一个有三五百斤。比扛重物时有的还“相输”即打赌,输了的要买糕餲给对方吃。小时候看人比力气,对胜者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这样孔武有力。
    村里人有“相输”即打赌的习惯。有的赌食饭食粥,有时人们边干活边扯谈,说自己能吃、大吃,有人不服气,就赌一把,有人一次吃了两斤米粥,赢了白吃,输了要赔一倍。有的赌物体重量,收获冬瓜时,种瓜的吹牛说我种的冬瓜大只,一只三四十斤,听者不服气,就赌一把,拿秤称过,决定胜负。有的赌人的行为,赌过路人是否停下来歇脚食熟烟。夏天,几个男人在晒场干活,旁边有一棵躬背树,路人往往在此歇一下,吸一口水烟,叫“食一筒熟烟”,也有的人急于赶路不停歇的。这天,看见一人经过这里,有人说你猜这个“老仔”(男人)在不在这里歇一歇,另一个就跟他赌一把,输的买两只糕餲给对方吃,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