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廉阳八景的史迹及其文化内涵(下)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西门古渡
    “西门古渡是泛指,而不是西门江上的渡口或桥。西门江上早在明朝就有了桥,时称金肃桥,因桥在古城西金肃门外而称。当时西门江府城段共有四个渡口码头,也称四码头。西门古渡作为始发港码头所在廉州西门江,其航运历史已有二千多年。西门古渡之所以能列名于廉阳八景之中,与它所处汇合江河入海口的地理位置有关。自宋代朝廷在廉州设置太平军传舍以来,廉州水路就成了朝廷对交趾及东南亚一带海外交往的主要官路。廉州西门江同时又是朝廷重要的海盐运销通道。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记述:朝廷岁拨本路上供钱 、经制钱 、盐钞钱及廉州石康盐 、成都府锦,忖经略司为市马之费。广东产盐多而食盐少,广西产盐少而食盐多,东盐入西,散往诸州,有一水之便。这一水之便就是:盐场滨海,以舟运于廉州石康仓。客贩西盐者,自廉州陆运至郁林州,而后可以舟运。斤两重于东盐,而商人犹艰之。自改行官卖,运使姚孝资颐重,实当是任。乃置十万仓于郁林州,官以牛车自廉州石康仓运盐贮之,庶一水可散于诸州。凡请盐之州,曰静江府 、融 、宜 、邕 、宾 、横 、柳 、象 、贵 、郁林 、昭 、贺 、梧 、藤 、浔 、容州,各以岁额来请。此外,自汉开通了灵渠以后,廉州西门江还是朝廷官员升迁贬斥安置的通道,被贬斥的王太后 、国舅 、宰相 、尚书 、太守等,都在此留下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在这个意义上说,西门古渡积沉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乏厚重苍凉的色彩,寄托着去国乡思的情怀。
    
  天涯驿路
  “天涯驿路是特指。指廉州府通往钦州的官道,也称钦廉古道。天涯之説,见于宋朝钦州教授周去非《岭外代答》中有天涯海角一条中称““钦州有天涯亭 、廉州有海角亭,二郡盖南辕穷途也。意指天涯海角为边远之地。古代钦州属廉州府辖,管理体制有点像现在的市管县。这种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清代道光年间,因海防的需要,钦州才从廉州划出成为直隶州。作为廉州的辖地,官员调动,课农巡视,战事防务,往返钦廉,走的就这条路。为此,官府专设了驿站,这是的天涯驿路。由于古代从廉州到钦州要经过四个渡口,虽然增加了旅途的波浪风险,但在文人骚客 、过往吏民的眼中又会另有一番风景。此外,在平常的时候,乘船又可减少步行的风尘和险阻,一叶扁舟漂流于山光水色间,不亦乐乎!古人《天涯驿路》诗中称:天涯有驿枕遐荒,南望交州去路长。地接殊方山不断,境连边塞草偏黄。来人络绎无虚日,行旅充盈有余粮。最喜华夷归一统,共沾圣化乐唐。指的就是这种景象。
    
  阜市人烟
  “阜市人烟是指廉州古市场。廉州古市场原是依江而建于城西门外,明代是廉州市场的鼎盛时期,并由此奠定了廉州古城市场布局。上了年纪的老廉州们都知道圩地街这一街名。
  其实,圩地街并不是现在所指的街道,而只是圩地。早在明代,廉州就设有阜民圩 、西门市 、卫民圩等市场。初时,这些市场并不有固定日期,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只是一种货场式的交易场所。如阜民圩 、西门市是靠近西门江而设的,既有河道航行的便利,又是钦廉古道的必经之中路,每当水陆货运到期时,这一带便成了货物集散地,货物销完了,交易场所就只剩下一块空地。有货成圩,无货便是空地一块,用圩地称之,正是廉州方言的特色之处。岭南四大古市之一的廉州古珠市 、卖盐街 、卖鱼街 、缸瓦街等专业市场大都分布在古城西门外一带,因此成为盛极一时的天涯埠市。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中,就描述有廉州珠市的状况。古人描述《埠市人烟》的诗歌很多,今录其二如下:一市廛杂遝物交陈,更喜居民庶且殷。      
  扑地阁间相上下,连城烟火自朝昏。
  饭炊山稻无饥士,酒酌村醪有醉人。
  自是圣朝多德化,熙熙民俗自还淳。
  二埠市东来接海涯,市中烟火起楼台。
  几家俊宇相高下,无数征商自去来。
  民俗喜从今日厚,柴门应为故人开。
  圣朝自是多丰年,常听欢声动六街。
  诗中给人描述了这样一种景象:商铺和民居相掺杂在一起,呈现出高低参差的城区布局,当早晚炊烟升起的时候,城内弥漫着大米饭的芳香和自制米酒的醇香,不时地还见去祭祀的居民路过,好一派安居乐业,娱乐升平的社会环境。正是廉州埠市人烟真切的写照。
    
  海角潮声
  海角亭重建于北宋年间,约成于1004年。海角亭原址在今文昌塔南一公里,亭为亭阁式结构,为四柱方形重檐两层建筑,高台基四周回廊,前后石级上迭。后毁于大火。元代建海角亭的时间延祐四年(1317 )。事见元朝海南海北肃正廉访使范梈的《重建海角亭记》。范椁的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特使,官秩从二品。他在亭记中说:延祐三年秋,余始过郡,访址。得于荒芜乱水之间,欲复之未能也。属之郡吏,曰:诺。明年来告成,请记之。这是说,范大人责成郡吏重建海角亭,郡吏不敢怠慢:第二年范椁再过廉州,亭已建成,郡吏请范大人为之作记。这里的延祐年间比成化年间早180年。
  明成化年间(1465—1467年)佥事林锦福于城西(即今泮塘处)重建时改为重檐 、歇山结构。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夏又重建。重建的海角亭,为亭阁式结构 、重檐 、歇山顶。正园门上方有石刻海天胜境四字,书体端庄秀逸,为清康熙年间,廉州知府徐成栋所书。正门有石刻门联为:不到此亭那知象郡朱崖关山万里;试观于海才见龙门冠岭云水千重。此联为钦差大臣工部尚书杜臻所书。笔力沉雄 、苍劲古朴。两旁耳门上方均有石刻濑月、澈云四字。此后,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又再复修。
  公元1100年,海角亭迎来了一位惊世骇俗人物,他就是曾经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主宰宋代词坛的苏东坡。此时,他正奉诏获赦,从海南岛北归,路过廉州小住,应地方官绅之邀,登临海角亭,极目北望,在惊涛拍岸声中,挥笔写下了万里瞻天四字。从此,海角亭便有了万里瞻天这一深邃和意境,有了一块绝世珍贵的镇亭之宝,也收藏了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世界。从此,海角亭自珠还合浦的律贪之义以外,又多了一层万里瞻天的遗憾。从此海角亭便成了人凭吊前贤的寻梦胜景。
    
  乾体营
  合浦自古是边防重镇,历朝多有在此建军事设施。乾体营便是其中最具规模的军港基地。位于今廉州乾江。强盛的清王朝在这里建立了襟带两广,遥控琼崖 、安南的海防基地,庞大的北海镇标水师营就设置在乾体。
  乾体营距廉州府驻地廉州镇只有五公里,有专门的官道直通,时称为廉乾大道,并建有专门的牌楼。在《合浦县志》的记载中,当时的乾体营是城西十里柳营新,大将星旗扫海尘。编竹重园皆壮士,临渊徒手半渔人。乾体营即今乾江港,可见斯时一半驻军,一半渔人,军威整肃。此外,乾体营不但配套有烟楼 、禁山等军事设施。还设置有乾体炮台 、八字山炮台,共装配有二千斤大炮二尊,一千斤大炮二尊,五百斤大炮六尊,与乾体营隔岸相对还设置有坭江口炮台,装配有千斤大炮一尊,五百斤大炮四尊。当时在今北海市区冠头岭设置的一座炮台也是归乾体营所属。乾体营常年有二 、三十艘铁壳兵轮游弋巡逻,常驻兵将逾千,还配置有红坭城,白坭城,还修筑了连接自乾江圩至冠头岭的二十多里战壕营垒,时称海岸长城。小小的乾江圩,因此成为雄藩海北的军事要塞。
    
  冠头秋霁
  “冠头秋霁是指北海市区内的冠头岭。冠头岭长6公里,其主峰高120米。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辑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记:冠头岭,在府南八十里,形势穹窿,山石皆黑如冠,亦曰冠山。自此涉海,北风顺利,一二日可抵交之海东府。其中还记,冠头岭下有古洞。据史籍记载,明代洪武八年在冠头岭下建有一座镇海庙。镇海庙与王龙岩相邻,王龙岩位于冠头岭主峰的西南麓峭壁之下,岩下有洞,称廉阳古洞
  在明代名士王一鹗的《冠头秋霁》中,冠头岭别有一番景观:独冠诸峰障怒涛,云霞飞尽海天高。
  目空千里浑如练,谁写清光入紫毫。
  登上了冠头岭,但见脚下峰峦叠翠,如波山浪谷般奔涌而来。举目望处,正是落日霞飞,海天相连,五光十色,就像是一幅出自名家之手的精美图画,使人目空千里间,更感受到冠头岭的雄奇峻秀。
  清代乾隆年间曾任天津知县,开州知州的廉州人士李符清,写了一首《登冠头岭呈李幼文总戎》:中原南徼尽廉州,南到冠头更尽头。
  明月五池疑甓社,青天一发是涠洲。
  渔人网晒高沙树,卤户家栘判港舟。
  万里氛元波浪静,始初边帅是权谋。
  在这首诗里的青天一发是涠洲句,是说诗人站在冠头岭上,眺望涠洲岛就像是青天边的一条发丝。冠头岭下,渔人网晒高沙树。高沙,是海中的沙洲,疍家正在沙洲上把渔网晒到树上。卤户家栘判港舟晒盐的卤户们正在盐田的栘(盐槽)里收盐装上小舟。正是一派国泰民安景象。
    
  石桥仙艇
  “石桥仙艇位于闸口,但石桥仙艇的景观并不只是指并不只是指石桥石船一处。
  在《廉州府志》古迹篇的记述中:仙人桥,在府治东五十里,新寮堡之前溪中,之南岸斗石联穹,北岸条石横架,上有巨人迹,南有石人来侍。西岸有地址如城池之状,过东又一石桥,桥架小溪,桥头有石佛石盘。俗传仙人撑石船引大廉山港北北通石康,至此闻鸡鸣乃止,又名石鸡桥
  民国《合浦县志》的古迹篇也记述:仙人桥,在府治东八十五里,新寮堡之前溪中,一石突起俨如巨舟,长四丈阔,半之上有巨人迹,南有石人夹侍。又一石桥驾小溪,桥头有石佛石盘,桥头西岸有地址如城池之状,过东又一石桥,桥架小溪,。
  俗传仙人撑石船引大廉山小港北通石康,是夜此,闻鸡鸣乃止,又名石鸡桥。或出后人附会。明代王一鹗在《石桥仙艇》一诗中描述:驱石何年恍卧虹,中流系舸匪人工,遥知仙留芳踪躅,指点飞腾向此中即指此传说。这首描写闸口仙人桥最生动传神的诗歌,把仙人桥喻作是仙女留下的芳踪足迹。
  清代林有声的《游仙人桥》中描述:徘细桥畔树撑天,峭壁悬崖锁翠烟。百道流泉湾几曲,一犁春雨过前川。乘槎夜泛归何处,对奕闲评傍水边。洞口花开迷钓艇,桃源咫尺暂留连
  有如此奇山奇水奇石景致,列为明代的廉阳八景,可谓实至名归。 
 
  东山叠翠
  “东山叠翠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廉州府城东部的梯子岭 、老虎岭 、望洲岭一带的丘陵起伏,古木苍翠若叠的景观。二是指廉州府城东北偶的东山寺(含古寺灵钟,虎迹石)。
  东山寺中的东山不是指方位,而是指佛教进入中国籍派生出来的一个流派:东山法门,因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县破头山以东宣明大法而得名,是禅宗产生的标志,合浦东山寺是源出东山法门之意。
  秦汉之际,南越王赵佗驻军合浦,设行宫作大本营。后来郡人在行宫故地建灵觉寺,是为广西现存最早的两间寺庙之一,故有三廉古刹之称。
  东山寺为历代历朝名人雅士,官宦谪臣 、居士僧侣探胜寻踪,抒怀寄情,问禅悟道 、皈依佛缘之所,时人或理屐携琴看舞鹤,邀朋扶杖伴僧间。或镇日论诗频击钵,白云深处不思还。宋礼部尚书,大学士苏东坡居廉时,至寺访僧,欣然留书题句云:孤云出岫岂求伴,锡杖凌空自要飞。为问庭松尚西指,不知名奘几时归。极尽古寺禅意精妙。
  东山寺原藏有一铭文即事多欣的石碑,相传达摩到了合浦后,来到灵觉寺参观访问。在参观访问中,达摩详细听了主持介绍灵觉寺是在南越王赵佗行宫的故址上建立起来的,以及灵觉寺建成后出现的灵钟斗金龙 、白虎听经等灵异之象后,非常高兴,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远渡重洋泛三重寒暑,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能够在合浦见到有如此深厚佛缘,规模如此宏大的寺院,使自己产生了如同回到故国佛境的感觉。于是挥笔写下了即事多欣四字。意即能够在合浦与大家一起,又一次了解佛教的精妙理义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达摩离开合浦后,东山寺住持便将即事多欣制成匾额悬挂于禅房之中,还精心描绘了达摩的画像与即事多欣匾额一起悬于禅房。到了明代永乐年间重修东山寺时,寺中住持又把达摩画像刻于石碑上,并取名为达摩讲经图达摩讲经图、石刻像到了清代为个人收藏而不知所踪。
    
  廉山时雨
  “廉山时雨是指大廉山脉,自公馆的乘马坳至南山一带因汉合浦太守费贻清廉勤政而留名。大廉山主峰位望海嶂和梅嶂,海拔分别为554 555米。站在峰顶可见大廉港(今称铁山港)波光帆影。大廉山下有大廉垌,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
  如大廉山中的合浦杉叶,在晋代刘欣期所写的《交州记》和西晋时曾任广州刺史的嵇含所撰《南方草木状》中记就记述了这个传奇故事,书中称:杉,一名披煔。合浦东二百里,有杉一树,汉安帝永初五年春,叶落,随风飘入洛阳城。其叶大常杉数十倍,术士廉盛曰:合浦东杉叶也。此休征当出王者。帝遣使验之,信然。乃以千人伐树,役夫多死者。其后三百人坐断株上食,过足相容,至今犹存。北朝的大文学家庾信(513—581年),是六朝诗歌艺术之集大成者,他也用合浦杉叶来比喻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隋代诗人薛道衡也借合浦杉叶来抒发自己被妒忌的孤单和寂寞:杉叶朝飞向京洛,文鱼夜过历吴洲。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六月,宋之问被贬廉州府钦州。他在途中写下的《桂州三月三日》中,也以合浦杉叶为寄托: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后世的《艺文类聚》 、太平广记》等史料也相继引录,由此可见合浦杉叶的传奇故事在当时及对后世影响之大。合浦杉叶的传奇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大廉山的知名度和普及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