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乡古有“廉阳八景”。“廉阳八景”起于宋,盛于明清,至今已大部湮没。虽然各个朝代对“廉阳八景”的列名排序各有不同,但也是在大同小异之间,比较一致的认定了珠乡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名胜景观。
“廉阳八景”的由来
既是对珠乡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名胜景观的约定称谓,为什么不称之为“廉州八景”、珠乡八景”或“合浦八景”,而以“廉阳”冠之呢?这与中国传统的地名命名规则有关,中国古代的地名命名以“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山南为阳,水北为阳”之说,最早见于《榖梁传》。《榖梁传》是《榖梁春秋》、春秋榖梁传》的简称,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榖梁俶(亦名榖梁赤,字元始),榖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成书时间通常认为是在西汉。
“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记载在《榖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中:“冬,公会晋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温。
讳会天王也。天王守于河阳。全天王之行也。为若将守而遇诸侯之朝也,为天王讳也。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温,河阳也。壬申,公朝于王所。朝于庙,礼也,于外,非礼也。”本来在这段记载中,只是讲述了周天王“守于河阳”守通狩,指帝王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在鲁僖公的地盘会见诸侯的时间、地点、人物,重点解释了“天王守于河阳的“阳”的方位所在,即以“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但是,到了晋代范宁(339—401年),字武子,南阳顺阳即今河南淅川东人。历任馀杭令、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豫章太守,大设庠序,兴学重教,学生至千余人。《后汉书》作者范晔是范宁的孙子)撰《春秋榖梁传集解》时,认为“天王守于河阳”是“日之所昭曰阳”,把鲁僖公在自己地盘参见周天王指作是“以臣召君”的“逆常”非礼之举,就是违背了“山南为阳,水北为阳”的规律。范宁以“水北山南之训为自古不移易之定名”来引申为君臣不变的礼节。此后,中国地名命名大略依此规则即因此起。如山西寿阳县于寿水之阳,故名寿阳;湖南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故称衡阳:安徽的凤阳因在凤凰山之南,故名。凡此种种,形成了中国地名命名的文化特征。
了解了“山南为阳,水北为阳”的由来,就容易理解八景冠名“廉阳”的原因了。“廉”,是指廉州府,山”是指因汉代合浦太守费贻清廉勤政而留名的大廉山。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廉阳”所冠的廉山是指大廉山脉,而不是特指那一座山头。
廉州是在大廉山脉之南,山南为阳”廉阳之名因此而来。
古廉阳的区域范围是指廉州府(今之合浦、钦州、灵山、防城 )而言,而不只是局限于今天所说的廉州,这就是为什么在历史上的廉阳八景中,景点并不尽然相同,有些景点并不在今合浦廉州境内的原因。
如明代廉州推官刘子麒、王一鹗的“廉阳八景”有:合浦晓霞、廉山时雨、三洞天光、五池云影、古寺灵钟、石桥仙舟、冠岭秋霁、海角春风。
明代廉州知府饶秉鉴的“廉州八景”有:东山叠翠、北府灵祠、孟太守祠、还珠亭、廉江、海角潮声、泮池夜月、阜市人烟。
廉州知府朱勤的“廉州八景”有:东山叠翠(东山寺 )、南浦生珠(古珠池)、西门古渡、北府君祠、天涯驿路(钦州)、阜市人烟、泮池夜月、海角潮声。
合浦县令马倚元的“珠浦杂吟”有:大廉山、古珠市、珠池、海门、阜市人家、白龙城。
卜宪义的“大廉杂咏”有:大廉山、铜柱、东坡亭、观海楼、雁湖、三洞天光、五池云影、珠市。
此外,乾体港(乾体远眺)、还珠亭、朝阳钟鼓(钟鼓东门楼)、珠浦潮声、海北雄蕃(珠官古郡坊)、文昌塔、魁星楼、大士阁(山口永安)、海门书院、长春亭、清乐轩、爱园、三贤祠、关帝庙、双贞亭、双英坟,以及海角亭前的砥柱亭、漾江亭、浮碧亭、逝者亭、观海楼等都是珠乡具有代表意义的,传扬古今景观名胜,也都被列入过“廉阳八景”或“廉州八景”吟诵。
由此可见,廉阳八景”起于何时,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也没有固定局限于哪八个景点。由于各个时期的景点景观不同,各时期的“廉阳八景”也各有不同。廉阳八景没有排定名次,自宋以来,各取所需,各有各的精彩。事实上,在“廉阳八景”的概念没有约定俗成之前,其中许多景观的代表意义及文化内涵已在诗家骚客的作品中形成共识。
又如还珠亭。虽然因海角亭的存在,在后期的八景中还珠亭并不像其它景点那样,被聚焦关注,但作为八景中年代最早(宋代),组合景观最多的景点,还珠亭聚集的历史文化内涵仍是相当深厚的。在没形成廉阳八景之前,已在历朝历代中广泛的传诵,成为还珠文化的标志景观,即使某个时期没有将之列入廉阳八景之中,但并不因此而影响它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再如海角亭。海角亭以其丰富的人文史迹彰显了苏东坡、陶弼、伯颜、范梈、康基田、鲍俊、赵声等珠乡先贤的风范。它能几经迁移存续至今,并不只在于历朝历代对其建筑特色的维护修复重建,而在于海角亭寄托了千百年来民众对吏治的期待,以及朝廷对官德的规范。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廉阳八景”看作是珠乡的风物景观,事实上,这已成为合浦历史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这种物质载体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吏治期待的同时,沉淀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元素。这就是今天人们在说“廉山”时,不是只在提起一个地名,而是在叙述一种精神的标志;人们在说“还珠”时,不再是复述一个历史事件,而是在期待一种品德的回归。人们在寻觅“廉阳八景”的史迹的同时,更多是注重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因此而产生的教化作用和影响。这正是“廉阳八景”能够在时代风雨的洗刷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且不断地增添新的文化内涵而长久流传的力量所在。
本文试以“廉阳八景”中较有代表性的廉山时雨、海角潮声、石桥仙舟、冠岭秋霁(五池云影 )、北府灵祠、泮池夜月、东山叠翠、南浦生珠(古珠池 )、还珠亭、乾体远眺、阜市人烟(珠市)、西门古渡(天涯驿路钦州 )等景观为例,探究其史迹所在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北府灵祠
提到北府灵祠时,地方报刊及许多文章都指称为“城北孟(尝)太守祠堂遗迹。清代已无考,贤宰孟尝“为官合浦去珠还,万古流芳天地问”而为后人景仰,当之无愧。”其实,这是极大的误会。
据《廉州府志》记载:北府灵祠即北府庙,在治东一里,八景之一,有宋史李师中摄帅事,以檄定交趾及农智高子宜旦降之。祠称李大人,疑此人也。成化十七年知府刘垣复立,嘉靖元年提举魏校毁。”这就是说,北府灵祠祭祀的是一位宋代名叫李师中的先贤。此君曾“摄帅”檄定交趾及农智高子宜旦”。
《廉州府志》虽然没有对李师中的事迹多作介绍,但查史料得知,李师中(1013—1078年),字诚之。北宋楚丘(今山东曹县)人,举进士,其传详见《宋史》。嘉祐三年(1058年)到桂,先后任广南西路(时廉州府属广南西路 )提点刑狱(司法、刑狱、监察官员)、转运使(主管地方财政税收和水陆转运)、经略使(地方军政长官),后为吕惠卿所排,贬和州团练副使,稍迁至右司郎中。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六。《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著有《珠溪诗集》。
李师中在广西任职四年期间,先后疏浚古老的灵渠,使南来北往的运输船只畅通无阻;制定募集办法,解决了镇守南疆兵源不足的问题;开田辟地,鼓励农耕;教谕百姓和睦相处。这些措施,使广南西路的社会得到安宁,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他强调仁义道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社会的协调,教育民众“勤于田农,孝养父母,内外和顺,不相欺凌”。
他在给朝廷的报告中建议:岭南从古代时起就不利于用兵戍守,应该在本地招募士丁,农闲时训练他们,免除他们的丁税和劳役。他还提出了通行盐的交易,以便利百姓;恢复市场等便民措施。
史书评价他“政尚清净,不喜用兵”。李师中在处理地方治安事务时,敏感地发现了边疆的隐患,他对边疆官员为了邀功,往往轻起战事的做法不但予以劝阻。还向朝廷的报告,批评这些轻率的邀功举动会导致边民人心不安,对边疆的安宁没有好处,希望朝廷及时地告诫这些官员不要滋生事端。李师中可谓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此,当地百姓很敬佩他,吏民为之建生祠祭祀纪念,尊称其为“李大夫”,祠名为北府灵祠,亦称北府庙。
明代廉州知府饶秉鉴有《北府灵祠》诗记之:灵祠离措向城东,祀典承来事不空。故老尚谈当代绩,遐方犹绘昔时容。
空阶叠叠苔痕合,荒径阴阴数影重。千古兴亡眼前事,夕阳回首思无穷。
明代的另一位知府朱勤的也有《北府君祠》一首赞之:夙文勋业著边城,今见祠堂接近埕。雾气晓胜香篆蔼,星光夜烛月华明。
天涯过客时求贶,海角居民每乞灵。见说英雄原不死,遐方祀典永相承。
从两位知府的诗中可知,北府灵祠是在府城东,祭祀的是勋业戍边城的边帅李师中。由于李师中是一位对地方有建树的官员,廉州府及周边的钦州、邕州、桂州等地也都建有北府灵祠或北府庙来祭祀他。北府灵祠之所以被列入廉阳八景,就是因为他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这也是廉阳八景的重要条件之一。
泮池夜月
北海一些资料称“泮池夜月”是“原廉州府衙(今合浦体育场)左方,有一泓方池,池水月影为二,称“双月池”。也有的文章认为是月照珠池。其实都是望文思义的误解。
“泮池夜月”指的是廉州府学孔庙的泮池。泮池,也称月池。泮池意即泮宫之池,泮宫是古代学宫的代称,因春秋时鲁国建宫于泮水之上,后为诸侯读书的地方,到了汉代,称生员入学为入泮,泮宫也就成了学校的代称。古代廉州府学孔庙辖今钦州、防城、廉江的科举。进入廉州府学孔庙内读书,需要秀才以上的资格才能进入其中深造。府学中设泮池意是有科学身份的人聚集之所。泮池上有状元桥,为圆拱石桥,只有考上状元的人才能从桥上通过。泮池旁还立有一块两米高的石碑,石碑上刻八个大字:文武宫员至此下马”。由此可见,廉州府学孔庙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出自如的。
“泮池夜月”之所以名列八景,是因为其庄严气氛,景色优美。明代廉州府知府朱勤有《泮池夜月》诗云:泮池深夜水溶溶,月色澄来景自容。
莹澈岂殊水鉴洁,泓澄应与玉壶同。
楼台影倒波初动,河汉光侵露正浓。
此去广寒浑咫尺,好攀仙桂莫人容。
朱知府是科举过来人,他深知考取功名对仕途的重要性,好一句“此去广寒浑咫尺,好攀仙桂莫从容”,正是反映出应试科举的紧迫和艰辛。即便是官至知府的朱勤进了府学孔庙也不敢怠慢与松懈。府学的地位与权威在读书人乃至做官者的心中,分量轻重可见一斑。
而在另外一首关于泮池夜月的诗中是这样描述的:水满池塘月满天,夜深水色绝胜妍。
天边露卷蟾斜映,波底云收镜倒悬。
光湛玉壶清皎皎,影涵银汉净娟娟。
登临自觉殊人世,疑到广寒宫殿前。(明廉州知府饶秉鉴《泮池夜月》)这是一首写景的诗。“天边露卷蟾斜映”句中明显地告诉人们,这是在城里登高向郊外眺望所见的景致效果。因为,如果是郊外登高所见的应是山峰树林顶边上高挂的明月(古人称明月为蟾宫,蟾是简称)。蟾斜映,一般是指月亮斜照在城郭楼台之上。苏东坡词中描述的“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也是如此一番的景色。“泮池夜月”被列为廉阳八景之一,可见当年府学孔庙的优美景致,确是读书修心养性的好地方。
由于廉州府学孔庙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期待,庙里的草木也成了有灵性的神物。廉州孔庙泮池畔有红棉树,春暖花开,绽放如燃,是文人骚客,雅士书生仰慕之处。这株木棉树的花朵橙红色,每年花开的时候,府城中的居民都会去把落地的花朵捡回家晒干作药备用。据称该树对小儿具有镇惊宁神之功效,如有小儿受惊啼哭不止,一些老人就把之抱到树下安抚,由于泮池旁,古树下的环境安宁幽静,小儿往往到此就不再啼哭,老人因此视为神树,还到树下设了香坛,岁时祭拜。明正德三年(1508年)五月,泮池旁突然长出了一株五色的大灵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认为是圣朝德政所致。后来,官府还为此专门在附近建了一座“瑞芝亭”。此后,孔庙于庄严之中又多了几分神奇。
“泮池夜月”,虽然只提泮池,其实是包括了整个府学孔庙。
可惜,如此好景如今却成了卖彩票之所。
还珠亭
在一些地方史料中,常把还珠亭的建成年代说作是明代,这是不对的。宋代的廉州团练使陶弼(1015—1078年)有《合浦还珠亭》诗一首:合浦还珠旧有亭,使君方似古人清。
沙中蚌蛤结胎满,潭底蛟龙睡不惊。
又有《题廉州孟太守祠堂》诗记云:昔时孟太守,忠信行海隅。
不贼蚌蛤胎,水底多还珠。
陶弼两诗中描述的还珠亭、孟太守祠堂都是还珠亭景观中的景点,由此可见还珠亭起码建于1015年以前。
还珠亭规模颇大,景观壮丽,由四部分景点组成,其中包括孟尝风流坊、还珠亭、孟太守祠、孟尝衣冠冢。因为还珠亭居中并且建亭最早,故以还珠亭称之。据史籍记载,还珠亭始建于宋代时,只是一个单独的亭子。后因“屡见兵火,漫不可识”(明·李骏《合浦还珠亭记》),也就是说还珠亭在战乱中湮没了。
“景泰五年,郡守江右李君逊,构地于稍南而新作之,既建亭其中,又立祠其后”(明·李骏《合浦还珠亭记》)。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 )重建的还珠亭是在原址向南移建,并且还在亭后建有一祠,这个祠就是孟太守祠。因此,时人作诗云:合浦还珠世所称,危亭移建事更新”(明·林锦《还珠亭》)。
还珠亭是纪念孟尝功德的,重建时又在亭后增建了孟太宋祠,为了彰显孟尝的高风亮节,人们在还珠亭前建起一个石雕牌坊,名曰“孟尝风流坊”。牌坊门柱镶嵌有一副对联:孟尝何处去了;珍珠几时飞回?”这座“孟尝风流坊”极尽精工细雕,坊顶瓦当上有镂空的双龙抢珠,翘檐角上雕有丹凤朝阳,从梁架到门柱甚至基石、瓦顶无一不是精工刻的雕花或飞禽走兽图案。可以肯定地说,孟尝风流坊”在当时应该就是一件精致绝伦的建筑精品。
穿过“孟尝风流坊”,走进还珠亭,来到孟太守祠。由于史料欠缺,无法了解到孟太守祠的建筑景观,但从明代诗人的诗歌中仍可见一斑:祠古人犹仰,庭空雀自喧。柩衣重瞻拜,怀感思悠悠”明·饶秉鉴《孟太守祠》)。从诗中可知当年孟太守祠香烛烟火之盛,同时从“柩衣重瞻拜”一句中还知道,孟太守祠后还有一座坟墓,这就是孟尝的衣冠冢。据记述,合浦人民为了感念孟尝,专门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每年春祀秋祭,焚香奠酒。衣冠冢为半球状,以花岗岩作基座,冢身以泥土堆起,冢前立有墓碑,篆书刻字“故汉孟尝太守衣冠墓”。置身于还珠亭景观环境中,不禁使人霍然产生“为官合浦去珠还,万古流芳天地间。富贵心轻如蔽屣,贞廉名重并高山”(明·甘泽《孟太守祠》)的警醒顿悟。
还珠亭是毁于民国二十年(即一九三一年 ),如斯是,还珠亭在珠城存续的时间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还珠亭址在今县城北,东山寺西侧,原轻化设备厂内。
南浦生珠
“南浦生珠”是指古珠池,南浦生珠”是描写珠池景色的。
明代有《南浦生珠》诗云:天临南海浩无涯,海底明珠世新稀。
瑞彩晓涵川自媚,寒光夜映月交辉。
连城岂向明时晦,照乘终为上国奇。
寄语鲛人须爱惜,莫将轻授主人归。
古人在诗中说蚌感应了月光而孕育珍珠,认为珍珠是这样产生的。“瑞彩晓涵川自媚”,取水怀珠而川媚,媚川是合浦的古称。“寄语鲛人须爱惜”,是认为海中鲛人眼泪化成了珍珠。
因此“媚川瑞彩”和“南浦生珠”都是指珠池。
合浦古有七大珠池:平江、青婴、杨梅、乌泥、断网、永安、白龙。珠池是古代对分布在合浦海域中,生长着孕育独步天下的合浦珍珠的合浦珠母贝的珠池的统称。其实,自古以来存名的合浦古珠池有十七个之多,只不过能记诸于一般史册中存名至今的只有这七个古珠池罢了。
珠池孕育了珍珠,珍珠成就了合浦,合浦因此有了珠市,珠市招来八方贾客,诸夷商贩,带动了一片商机;催生了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珠池中沉淀的历史文化元素也最丰富厚重,历朝历代关于合浦珠池的记载更是不绝于史籍。有悲欢离合,有惊险传奇。有人间期盼,也有病苦吟哦。珠池最能反映出社会状况、珠乡民生。珠池是合浦郡民赖以为生的聚宝盆,但也是记录珠民血泪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