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辛亥风云中的珠浦人文(上)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之期。一百年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武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宣告了封建帝制从此在中华大地上灭亡。笔者在收集整理合浦辛亥革命史迹的过程中,深为珠乡先贤在追随中山先生辛亥举义,创立共和的事迹所震动。现整理成文发表,以示缅怀之情。
 
    辛亥前的两次钦廉起义
    辛亥革命前的1907年,1908年两年间,孙中山亲自组织了两次钦廉起义。地方史料在记述这两次钦廉起义时,多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为仓促行事或清军统领郭人漳的背信弃义所致。其实,这两次钦廉起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孙中山组织西南边境起义,建立海外后勤保障通道战略中的重要部分,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曲”。
    1907年3月4日,孙中山接受了日本政府密赠的5000日元后,以此作军费和胡汉民等离开东京,取道新加坡抵达越南河内后,立即筹备广东、广西、云南三省的武装起义,孙中山认为两广和云南边境与越南等国相邻,回旋余地大,群众基础也好(1903年至1905年广西全省发动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又便于接收从国外输送回来的武器弹药和人员,按照孙中山的设想,建立两广、云南的军事基地之后,进可以控制南部七省,退可以固守西南边境与清政府对抗,以军事割据去影响长江流域和华北各省,从而实现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目的,这就是孙中山的西南边境军事基地构想。为此,1907年、1908年两年间,孙中山在西南边境共组织了六次武装起义,两次钦廉起义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1907年4月,经过筹划,孙中山确定了在广东西部的钦州、廉州(时钦廉属广东 ),广东东部的潮州、惠州四地同时举行武装起义。但是,由于各地革命者激奋之余,泄露了消息,加上各种报刊也大肆渲染革命党人即将起义的消息,致使清政府加大了搜捕革命党人的力度,如调广东水陆提督李兼任北海镇总兵,会同署钦廉道王瑚办理该地清乡善后事宜”《清实录·德宗卷》)等,就是要增强兵力以备镇压钦廉革命党起义。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势态下,钦廉起义被迫推迟,原先确定的东西策应起义,只剩下东部的潮州、惠州单边起义。起义军虽然成立了军政府,但很快就被清军四面合围而失败。这样,计划中的钦廉起义也就胎死腹中。
    同年9月,经过了一番准备之后,孙中山任命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军提督,主持钦廉军务,并派黄兴协助,负责在日本购置军火,准备大举起事。但是,正当军火即将从日本启运之际,设在东京的革命党总部发生了分裂事件,使得军火不能运出,而钦廉起义的日期已定在9月14日,箭在弦上,不发不行。迫不得已,王和顺率军按时起义,先进攻防城。15日,攻下了防城,捕杀了知县之后,又立即挥师直攻钦州府及灵山县城,但因清军兵力太强,双方激战了三天三夜,均未得手。加上先前倒戈的钦州守将郭人漳背约,按兵不动,致使起义军前后受敌,为保存革命力量,起义军退入粤、桂交界的十万大山。这次起义前后历时半个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军力量强大,郭人漳背约只是一个小插曲。
    第一次钦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并没有因此失去信心,于是,1908年3月,他又再次派黄兴前往钦、廉策划新一轮起义。
    黄兴未到钦、廉之前,先在越南河内向法国商人购置了枪械, 接着又在香港购得大量子弹,并在旅越华侨中组织了200多人的“中华国民军南军”。3月27日,黄兴率起义军由河内开赴钦州,一路奏捷,4月间进入廉州,七战七捷,不但击败了郭人漳率领的三千追兵,还缴获了郭的军旗坐骑、枪支五百。起义军的队伍也扩大至600多人。可惜,当战况有利于起义军之际,弹药却接济不上,致使起义军在向广州进攻途中,到达湛江时因弹药断绝而不能再战,只发解散队伍,一部分潜回十万大山以待时机,一部分乘船到达越南海防,进入河内。第二次钦廉起义从3月27日起至5月5日,历时四十多天。体现了钦、廉革命党人英勇善战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和坚定信仰。
    为策应这两次钦廉起义,孙中山同时还发动了惠州七女湖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由此可知,辛亥革命前的这两次钦廉起义是孙中山策划西南边境起义,建立军事基地战略中的核心战役之一。
 
    赵声海角亭慷慨悲歌
    在合浦海角亭门楼的内墙上,有一块诗刻,上面的为铭文《海角亭口占二首》:一晓风吹角九天闻,万里旌旗拂海云。
    八百健儿多踊跃,自惭不是岳家军。
    二决战由来堪习胆,杀人未必便开怀。
    宝刀持向灯前看,无限凄凉感慨来。
    这两首诗的作者就是辛亥钦廉起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赵声所作。
    赵声(1881—1911年 )原名毓声,字伯先,号百先,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人,著名的辛亥将领。他17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1903年2月,东渡日本考察,与黄兴结识,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曾撰写七字唱本《保国歌》,秘密散发。1905年秋后,任江阴新军教官。不久辞职,随郭人璋到广西,任广西巡防营管带。1906年任暂编南洋新军第九镇(师)十七协(旅)三十三标(团)标统。同年2月,加入同盟会,并被举为长江流域同盟会盟主。冬,因鼓励士兵剪辫子,纵容士兵焚烧曾国藩神祠画像,筹划起义,被削去兵权并离开队伍。12月,回任第九镇营中军官。1907年春 为策应孙中山,赵声奔赴广东。任广东新军二标二营管带,旋即升任二标标统。
    1907年春,廉州发生了大规模的抗捐运动,这主要是清廷官吏对老百姓的土法制糖征收糖捐后,又加征粮税引起的。官府的这种加收捐税的做法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因而采取了 拖滞的办法去对抗。官府见状,不但不体恤民困,反而派兵弹压,村民抵抗时,清军开枪轰击,打死了几十个村民,因此激起更大的义愤。村民们在刘恩裕领导下组织“万人会”,举行抗捐起义。钦州方面的张得清也聚集了千余人加入到抗捐起义中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廉州刘恩裕抗捐起义”。
    两广总督闻警,便派新军统领郭人漳带兵二营,新军第二标标统赵声带兵一营,另拨炮兵一队,前往剿办。当时,赵声已在清军中做策应工作,并已策动郭人漳参与起事。郭人漳在山西任道台时因贪污曾被革职,在其穷极无聊时乃与革命党人黄兴、赵声往来。1904年郭人漳因刺杀案牵连被捕,后经保获释放。基于曾经有过的这种关系,赵声才约他在阵前倒戈响应起义,郭人漳也满口答应。这次二人奉命到廉州征剿刘恩裕抗捐起义,对于策应孙中山的钦廉起义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赵声到了廉州后,立即暗中派人与刘恩裕联系,策动刘恩裕参加起义,得到了刘恩裕的响应。按计划,起义时,赵声率领的新军与刘恩裕的义军联合在一起,与孙中山派出的队伍会合后,先攻下钦州和廉州府城,然后以此为基地,进军广州。但到了约定时间起义时,郭人漳见清军的力量强大,却作壁上观,致使起义被清军镇压,义军领袖刘恩裕战死,义军战士大部被杀,剩下少数余众退入了十万大山。
    赵声策动刘恩裕义军起义失败后,刘恩裕的侄儿刘显明也带了数百人枪在“三那”(那彭、那丽、那思三镇 )一带活动,伺机再起。赵声知道情况后,又去多方策动刘显明,刘显明也表示愿意响应革命党起义。但由于各方内部沟通协调不好的原因,导致参与各方互相猜疑,因此延误了时间。而刘显明长时间得不到起义的消息,加上粮饷不足只好带领几百部属转移到乡下活动。正是因为出现这样的漏洞,给了清军充足的时间准备,组织了强大的清剿军队,很快就把刘显明的队伍打散了。
    清军镇压了刘恩裕义军和刘显明队伍后,对所属军将进行封赏,并在合浦海角亭设宴以贺。赵声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悲愤难忍,写下了《海角亭口占二首》,以寄托当时欲吐不能的伤感。
    1908年春赵声调任黄埔陆军小学监督。其间以黄埔陆军小学堂为基地,大力培植革命分子,积极筹划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1909年10月根据孙中山的指示,赵声到达香港,担任广州起义总指挥,并制定了具体的起义计划。1910年组织领导庚戌广州起义。起义失败。清政府获悉赵伯先是这次举义的主谋,悬赏缉捕,赵伯先与黄兴等匿名藏于香港。1910年6月底孙中山、赵声、黄兴在南洋商议大举之策,赵声任香港同盟会会长。中国同盟会总部从东京迁至香港并设总机关部,举孙中山为外部总长,赵声为内部总长。1911年1月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成立,赵声任副部长兼交通课长。3月10日,赵声任起义总指挥。3月29日赵声率部赶往广州参加起义。由于先期到达广州的副指挥黄兴运筹不当,起义失败。1911年4月8日赵声积劳忧愤,盲肠炎发作。4月19日 病情恶化,临终前赵声强打起精神,连声吟诵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此表达自己不能再参与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的悲愤。4月20日下午13时,与世长辞,时年31岁。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追赠赵声为上将军。
    赵声虽然未能看到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但他在廉州为推翻封建帝制所开展的革命活动,以及在海角亭留下的悲壮诗吟,却成为珠浦辛亥史迹中最辉煌的篇章。
 
    反清暴动总队长苏慎初
    苏慎初(1882—1936年)字子奇,乾江人。清末秀才,后投笔从军,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入同盟会。同年,苏慎初组成反清暴动队,吸收了邓世增、卜汉池、钟继业等反清志士参加,展开对驻守合浦的清兵的袭击。1909年任广东新军第二镇见习官,不久返高雷地区进行反清活动,为同盟会高雷主盟人。1911年4月,广州起义爆发,苏慎初当时负责新军、防营及民军联络。起义失败后,返高雷地区策动各县光复,任高雷民军总指挥。高雷地区策动各县光复,任高雷民军总指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苏慎于11月在西江起义,克复高雷地区,11月29日,高州军政分府成立,林云陔为督,苏慎初为司令长,执掌军事。
    1912年任循军第三路司令、广东军政府第三军军长。同年秋循军改编为广东民军第二师,任师长。1912年10月18日授中将。1913年1月任广东陆军第二师师长。同年8月将陈炯明逐出广州,宣布取消广东独立,自任广东临时都督兼民政长。同年8月被北京政府授予陆军上将衔。授三等勋位(民国时期仅授69人)。8月18日,袁世凯通令褫革苏慎初军职。1915年冬,潜往肇庆一带,策动军队起义反袁,因事泄被追捕,曾被云南当局扣押数月。后释放。袁世凯死后,调北京,历任谘议、顾问等闲职。后任粤军总司令部高等顾问,1925年后,苏慎初返回广州湾(今湛江)创办同善社,从事宗教活动。
后去香港,在香港逝世。
 
    辛亥英烈罗侃廷
    罗侃廷(1887—1916年 ),原名人炎,字绰双、侃廷(本为其妻名 ),广西合浦总江口人。周岁丧父,由母亲邓氏抚养长大。先后在党江螺江小学、广州光华医科学校读书。他憎恨清政府的腐败而投身革命。辛亥革命前,和同县苏乾初回合浦开展革命活动。以廉州城内学前街攀龙书室为秘密据点,发展革命组织,多方刺探府县和军营内情,在清军中策反。还与同县的丁守臣、卜汉池一起组织策划农民起义。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七日(1911年11月27日),宣告廉州起义,任起义军司令。参加起义的约400人,打开军械库,全部武装起来。清总兵陆建章、知府许莹章闻风逃遁。侃廷率兵围攻县衙门,活捉清军分统杨尊任,并于次日在小南门将其处决。接着,成立革命政府—— —廉州都督分府。几天后,侃廷又率武装人员到北海,促使清驻军响应反正,安抚地方。
    1912年2月,罗侃廷被任命为广东陆军第二师师二等委员,随即带职赴北京进入军校学习,六月毕业后,曾一度任团军需长。但不久便辞职,与一些革命党人东渡日本,在当时革命党人创办的军事学校—— — 大森浩然庐学习军事。二年后毕业回国参加讨袁护国运动,由革命组织委派到汕头发动讨袁起义。途中,运送枪支弹药的船只被官府查扣。为补充弹药,罗侃廷组织革命党人赶制弹药,不幸事发被捕。于1915年6月被杀害于汕头。1921年,国民党政府将罗侃廷的棺柩迁回合浦,安葬在廉州南郊风门岭(即今合浦县炮竹厂后门附近)。当时国民党的重要官员如邹鲁、范其务亲临主持安葬仪式,并颁发了烈士证书给其家属。与此同时,汕头市也为罗侃廷修建了烈士墓碑。1985年,合浦县政府还拨款对罗侃廷墓进行了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