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辛亥风云中的珠浦人文(下)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鲜为人知的陈铭枢辛亥事迹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爱国将领、有中国共产党“诤友”之誉称的陈铭枢将军,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九十周年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文中曾深情地回忆:我参加同盟会时,年仅十六岁,迄今已有半个世纪以上了。当时我刚入黄埔陆军小学不久,在偷读东京出版的‘民报 ’时,始知有先生其人,及其革命主张的大略。此为我服膺革命事业的发轫。辛亥革命军兴,我在南京陆军中学肄业,闻讯后率同学中同盟会的同志数十人,赴武汉投军,被编入黄兴的学生队。失败后回上海,参加粤军总司令姚雨平的北伐军。胜利后回南京,适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我随姚雨平入总统府晋谒致贺。先生与我们亲切握手谈话。先生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对我们充满了同志的关怀。此为我与先生晤面之始。先生当时的声音笑貌,以及我在当时的思想感受,至今犹历历镌在脑际。”从这段回忆中可知,辛亥革命前后的陈铭枢不但直接参加了武昌起义,还亲身经历了其间的许多重大事件。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陈铭枢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事迹极少在有关资料中被提及。这也成了陈铭枢将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缺项。
    陈铭枢是在黄埔陆军小学就读时开始接受新思想的。黄埔陆军小学是清朝光绪年间开办的一所士官性质的军校。按陆军部所规定,陆军小学学制三年,每年招学生一百人为一期。第一期教日文,第二期为法文,第三期为德文,第四期为英文。三年毕业后,在外语方面要达到能看书与翻译的水平。所以,黄埔陆军小学名虽为小学,所有教授的程度与当时的高等学校一样,同时也是为升到高一级陆军学校打下基础。在当时,许多热血青年都认为救国的捷径就是兵强械利,因此掀起了报考黄埔陆军小学的热潮。陈铭枢就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报考黄埔陆军小学,成为黄埔陆军小学第二期学生。黄埔陆军小学的生活学习经历,改变了陈铭枢的命运,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树起了坐标,奠定了方向。55年后,陈铭枢在回忆《我在辛亥前后所接触的人和事》中,对此记忆犹新:我入校时,第一期同学尚未毕业,其中同盟会员仅有陈汉柱 、何卓俦等人(何于二次革命时,被黎元洪杀害于汉口)。陈汉柱同我都讲“客家话”,他经常向我宣传排满兴汉的思想,不久即介绍我加入了同盟会。因为我是广东客家,而广州同盟会秘密机关的主持人,也多是东江客族(如邹鲁 、姚雨平 、张醁村等人),所以不久我就同他们建立了密切的组织联系。此外,我如有机会,就向我所物色的对象宣传同盟会的革命宗旨。”十六岁的陈铭枢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后,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担任了联络员,全面负责对外联络任务。在黄埔陆军小学和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开展同盟会活动期间,陈铭枢因为负责对外联系任务,在许多辛亥首要人物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因而和这些首要人物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关系。
    不但对陈铭枢在辛亥前后的人生经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
 
    陈铭枢与姚雨平
    姚雨平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曾参与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辛亥革命时担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后参加讨袁护法运动 、讨伐陈炯明的斗争。新中国建立后,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主任。
    陈铭枢加入同盟会时,就是在姚雨平的领导下开展对外联络工作,并把陈铭枢直接介绍给赵声,这为陈铭枢此后在陆小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1911年11月,陈铭枢在广东军队姚雨平部任连长,参加包围南京张勋清军的战斗;12月南京光复后,又随部队追击张勋直逼徐州。任北伐军经理局委员 、连长。
    1912年1月民国建立。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天晚上,姚雨平率领北伐军中的同盟会员多人到总统府祝贺,陈铭枢也随同入府。姚雨平用客家方言与孙中山先生交谈时,也向将陈铭枢介绍给孙中山先生时,说陈也是客家人,孙中山先生亦高兴地与陈铭枢地握手,并致慰问。孙中山先生的这次接见对陈铭枢的影响很大,奠定了他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信念。1920年,粤军改编队伍,组建了第一师,邓演达为师司令部少校参谋,全权负责部队的改编整顿和组建工作。邓演达介绍陈铭枢进入第一师任第四团团长。1922年5月,陈铭枢率第四团担任左翼攻击,与北洋军阀江西督军陈光远部的方本仁师激战,双方相持了十八天。邓演达率工兵营增援陈铭枢,二人合力把方本仁师击退,攻占了赣州,共同为北伐立了第一功。
    1923年2月,孙中山平定了陈炯明之乱,重返广州设立大元帅府,重建第一师,确定邓演达任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兼广州警备司令,邓演达向孙中山力荐陈铭枢出任第一旅旅长。孙中山同意了邓演达的推荐,任陈铭枢为第一旅旅长,第一旅中的第一团团长为张发奎 、第二团团长为蒋光鼐,戴戟 、蔡廷锴分别担任副团长和营长。后来组建的十九路军的基本队伍及将领就是在此时形成的。
 
    陈铭枢与宋教仁
    宋教仁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后,参与筹建临时政府。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任代理理事长。因反对袁世凯专权,1913年3月20日,国会召开前夕,袁世凯派人暗杀,时年仅32岁。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满怀悲愤的陈铭枢曾赴香港,想联络有志之士再度起义,但没有成功。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陈铭枢决心退学前往参战。因为当时校方为了防止学生私自离校参战,把所有的枪支都收了起来。陈铭枢参战心切,连请假手续都不理办,就悄悄越墙逃出学校,和一帮同学赶到上海找宋教仁请战。此时,宋教仁正要离开上海去武昌,已走到了大门口。陈铭枢见了宋教仁立即表明参战的来意。宋教仁很赞赏陈铭枢的勇气,就问陈铭枢一行有多少人?当陈铭枢回答:大约有四五十人”后,宋教仁立即在他皮包内取出五百元钞票交给陈铭枢,让他带领同学们去参战,并告诉了接头地点和方式。受宋教仁的指派,陈铭枢率学生敢死队前往参战,并担任第一队队长,带领的队员有蒋光鼐 、李章达 、范其务 、袁煦圻 、张廷辅 、陈果夫等。到了武昌后与宋教仁汇合,随宋教仁乘船到武汉,参加了保卫武昌的战斗,编入中央第二敢死队,被推为督战官(队长),在黄克强指挥下参加著名的琴断口战役。
    1913年4月,宋教仁案大白天下,7月陈铭枢赶回广东参加反袁,筹划炸死袁世凯的亲信龙济光,因计谋泄密被捕入狱,由“陈李济”药店保释后转至香港。
    
    陈铭枢与黄兴
    黄兴,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陆军总长。8月,同盟会等组织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
    1913年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黄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10月在上海病逝。
    11月3日,黎元洪在武昌阅马厂筑坛拜黄克强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陈铭枢奉宋教仁指派也带领学生军到达武昌。黄克强知道陈铭枢等是南京陆军中学生,志愿前来投效参战的后,感到很高兴,随即改编为学生队(带有督战性质),直属总司令部,驻扎在昭忠祠的总司令部。稍后由南京陆军中学来的第二 、三批同学也相继到达,连同第一批共达100余人。在编队时,同学原拟推陈铭枢为督战官(队长),陈铭枢认为自己还负责着同盟会会务而推辞。
    陈铭枢所在的学生军在黄克强的指挥下,在汉阳琴断口搭浮桥渡过汉水,向敌人展开进攻。陈铭枢后来再回忆战时的情景,是这样写的:我们的队伍刚越过张公堤后,敌军即用猛烈炮火阻止我军前进。我们在水田内散开,前进到一村落时,就地休息,预备做饭。因我们前一晚由汉阳出发,行军一整夜,至拂晓始渡过汉水,接着又继续前进,至此还未吃饭。正于此时,忽见左翼的湘军纷纷后退,翻过张公堤向襄河方向退却。我队因受友军影响。亦跟着向后撤退。刚退至搭浮桥的地方琴断口时,看见河滩上一片密密麻麻的人群,队伍争先恐后地抢渡。
    因为人多,浮桥被挤断,许多士兵落水,被河水冲走。幸而此时扼守铁路线之敌,未继续追击,否则我们将全军覆没。其时我们学生队也溃不成军,经过相当时间才集合起来,陆续由小船接运,渡过浮桥,先后回汉阳归队,查点人数,尚无损失。”“我们随黄克强先生抵达上海时,上海已为光复军占领,陈英士任沪军都督。我们起初驻扎在北火车站附近的南海邑馆,黄本人则住在法租界内,我们轮流到黄的寓所守卫。大约经过了半个月,姚雨平由广东率领北伐军到了上海(其先头部队由林震率领,先已开抵沪宁线,并参加了收复南京之役)。时姚任北伐军总司令,邹鲁为军队的经理局局长,邹见着我立即委我为该局委员,而姚部的营长刘某则要我做他的连长。我自以带兵为宜,故接任了连长职务,而经理局委员名义则仍保留。”由此可见,在整个战役中,陈铭枢作为总司令部的直属战斗队员,始终都是跟随着黄克强转战。其间所经历的辛亥战火洗礼,对他此后成为职业军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1913的年底,袁世凯搞复辟,革命进入了低潮,陈铭枢约同吴吉甫 、吴艺五等七八个同学一起亡命日本。当时,孙中山和黄克强以及其他重要骨干,都云集东京。后来,四面八方来到日本的同志,文的武的都有,在此革命新受挫败之余,大家都感到有重新学习,重整旗鼓的必要。经过一番酝酿,黄克强即委托殷汝骊主持其事,先成立军事学校,设在东京郊外的“大森”,把“浩然庐”作学校的代名,后来都叫作“大森浩然庐”,陈铭枢就在大森浩然庐学习,主要学习军事,为回国效力做准备。 
 
    陈铭枢与赵声
    陈铭枢在黄埔陆军小学堂及参加辛亥革命 、讨袁活动中的人生经历中,特别是在黄埔陆军小学堂期间,有一个人对他的革命思想影响很大,那就是赵声。
    赵声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党人,1906年春,在南京加入同盟会,1909年参与策划指挥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11月,应孙中山之召,与黄兴等再次筹划广州起义,并被推举为统筹部副部长。
    陈铭枢童年时随父亲读书,也积累一些旧学的功底,在和同学交谈时,有意无意间也遂大谈了一番宋明理学的言论。有一次,他在和同学张竞生交谈中,又引用了宋明理学中“其心若正,莫不是福;其心若邪,莫不是祸”语录,没想到赵声听后,立即疾言厉色地说道:中国的礼教,经过朱熹已是变本加厉,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 ’,更是走到邪路上去,成了吃人的东西。我们投身革命的人,对待这些东西,应该感到深恶痛绝,不能再受到它们的毒害!”赵声的一席话,对陈铭枢无异于当头棒喝,醍醐灌顶,闻所未闻,终生难忘,这一夕长谈陈铭枢找到了拨云见日的革命导师,也让赵副监督发现了孺子可教的革命种子。
    以后隔三差五,他们就聚到赵声的寝室,聆听教诲,接受指导,并且悄悄地联系了蒋光鼐 、邓演达 、李章达 、吴奇伟 、王鸾等都参加进来。赵声把孙中山先生那“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革命理想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讲解与宣传,又从鸦片战争开始,历数满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与丧权辱国,大家听了以后,无不感到热血沸腾,义愤填膺。
    赵声将谭嗣同的《仁学》交给陈铭枢,另把《扬州十日记》 、《嘉定屠城记》等禁书分送其他同学,并嘱咐大家千万要注意保密,读完一本后再互相交换轮流阅读。陈铭枢就是此时在谭嗣同的《仁学》中看到“真如”之句而有感悟,用之作为自己的名号的。
    1911年春,陈铭枢向学校请了十几天的假,托辞回去省亲,实际是去香港和赵声见面,请求参加反清军事起义。到了香港后,赵声对陈铭枢说:你们军官学生,是将来革命的种子,以后推翻清廷,掌握军队,全靠你们这一批人,怎好轻易牺牲呢?况且这次起义,成功与否还不可定。你赶快回去吧!”陈铭枢听从赵声的安排,到广州的秘密机关接受姚雨平安排工作。陈铭枢在广州时,经常到朱执信(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 、思想家辛亥元老,参加著名的黄花岗起义。1920年9月21日,被桂系军阀杀害于广东虎门,时年35岁)家中或他领导的秘密机关汇报工作,也得到了朱执信生活上的关怀,工作上的指导,受教良多。
    陈铭枢在负责同盟会对外联络工作期间,经他介绍加入同盟会的有志之士,很多都为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如:蒋光鼐(后在陈铭枢部任国民革命军团长 、师长 、军长 、十九路军总指挥,新中国建立后任纺织工业部部长),朱锡昂(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加入中共后参加广州起义,先后任中共广西特委书记 、广西临时省委主要负责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