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客家文化 精彩纷呈(上)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明朝弘治年间的一个日落黄昏,珠乡大廉山脚下的坎坷小路上,又走来了几个衣衫褴缕,疲惫不堪的赶路人,他们在一个杂草丛生,荆藤缠绕,溪水潺潺的小山岗前停住了脚步,从腰间拨出砍刀,斩断枯树,劈开簕竹,搭起草棚安下家来。
    在这个简陋的“家”中,一位年长者从包袱里取出祖宗牌位和宗族谱谍,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刚用树干和藤条架起来的神台上,然后深深地躬身礼拜,接着,其他家人也依次行礼,他们都在默默中祈祷着,告诉远在闽赣的祖宗先人:又一个客家人的支系在千里之外的南珠古郡中,扎下根来了。
    这就是客家人从中原到山西大槐树、福建石壁再南迁岭南生存、繁衍、发展的一个缩影。
    于是,以后的《廉州府志》就有了“廉州俗有四民”的记述:一曰客户,居城廓,业商贾;一曰东人,解国语居乡村,业耕种;一曰俚人,深山独处,不解汉语;一曰蜓户,舟居穴处,采海为生。”由此可知,四民之中,以耕种为业的东人就是客家人。
    因为四民之中,懂得“国语”也即是中原语音的只有东人,其他“三民”中,做生意的外来人口是客户,不解汉语的俚人,是少数民族壮族。疍家也即是舟居穴处没有陆地居住权的蜓户。东人是指居住在廉州的东部而言,这里正是客家人的聚居地。
    “四民”之中,只有客家人以耕种为业,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骨干力量。
    据史书记述: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合浦古时农耕不兴,粮食靠珠市商贸调剂。这种状况至元朝的史籍中也有记述,元朝在廉州设立了采珠提举司和盐政机构,也只是注重了合浦地区的采珠业和盐政税收。元末明初之后,客家人从中原转辗闽赣迁徙而来,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丰富的物种,改变了珠乡人口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南珠古郡千百年间单一的物产结构。
    从此,珠乡的大地上,增加了客家人这个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群体。珠乡的客家人在创造珠乡辉煌业绩的同时,也在浓墨重彩地书写着珠乡客家辉煌的文化。
    珠乡客家历史文化是多元而有独具特色的。
    以其载体而言,主要有农耕文化、崇拜(宗教)文化、历史人文文化、风情礼俗文化、尊师重道教文化、居住文化和饮食文化。
 
    一、农耕文化
    珠乡客家人的农耕自成一体,体现着浓郁的中原特色。
    春夏两季的耕作,客家人称之为“钉田”。这是非常形象的称呼。客家人依山而居,人多地少田稀,四季耕作必须十分讲究农时节气。春夏两季插秧,客家人清晨即起,备足午餐。一气干到日落西山才歇息。斯时从早到晚,人都是“钉”在田间,劳作异常坚毅艰苦。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当地人都是空垌晒田过冬。客家人却另有一番作为:做冬”。“做冬”就是抓好冬天一造,如种上小麦、薯类等,勤耕细作,刚好接上第二年春耕,客家无闲田。
    客家人的农耕,讲究的是精耕细作和立体复种。在同一块田,起垄种上红薯,再种上木薯或甜薯,垄边是各类蔬菜,如“香麦菜”等。垄沟还养一些鲤鱼、草鱼之类。天道酬勤,一年四季,客家田垌都是收获的季节。
    珠乡客家物产。山区的贫瘠,地少人多的限制,使得客家人的农耕艰苦更甚,自耕自足是客家农耕的原则。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客家一年四季几乎无闲月。从早春秧苗下田到大冬的麦苗播种,从三鸟、猪牛的饲养到桑麻蒲草的种植,一切都是按照自耕自足的需求去进行。为了配合自耕自足的需求,每一个客家村场都有相应的各类作坊,如织布(以麻布为主,制作衣服和蚊帐),织蒲(蒲草凉席)、染坊、油坊、酒坊、磨坊(以水磨为主,是珠乡客家特有的景观),米粉作坊等。由于客家特有的农耕方式,也给珠乡增添了新的知名特产,如客家的麻织蚊帐,蒲草凉席、水磨细米等,都成为享誉珠乡的特产。可惜,随着时代进步,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这些特产均无复存在了。
    其它如黑叶荔、大糯米、大冬豆、青皮芒果、大肉芋、甜薯、猫爪豆、三角麦、禾麦、竹节果蔗、香麦菜等,都是珠乡客家特有的物产。这些物产的引进种植,对改善当地的农作物结构,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客家的大冬豆,是豆类中的上品,青皮芒果肉色金黄,味极鲜甜,大肉芋产量极高,芋芒稍为腌制即可食用,不痒嘴,香麦菜原是苦旱作物,仅客家栽种度荒,现已成为时菜新宠。近年来,竹节果蔗虽已扩大到其它地区,但仍以客家原产果蔗为上品,遗憾的是,三角麦已绝迹多年,猫爪豆也少见,青皮芒果也所剩无几。客家物产种的保存保护,是一个得注意的问题。
    珠乡客家农耕文化的表现形态除了丰富的物产及因此而产生的生活习俗、轶事佳话之外,与客家的农耕有关的工具如水磨、砻谷土磨、谷柜、谷斗、米升等;水利设施如山塘、陂坝、水转等,都是珠乡客家农耕文化的表现形态中,最具鲜明特色、最能体现珠乡客家人“以农为本”的物质创造。
    珠乡客家水磨 客家村场都有水磨坊,凡有水流的地方就有水磨声。吱吱呀呀的水磨声彼起此伏,通宵不歇,相互呼应。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举步于大廉垌中,濑濑水车响,吱吱水磨声,在空旷的田垌中回荡着。此情此景,仿佛使人感受到远古时代的深幽回音。
    水磨坊制作并不复杂,只要在水渠边盖一间房子,再引一小段水沟,流量不要很大,在这段引出的水沟下面装一个大水车,水车大小视磨坊的大小规模适当制作,利用水的冲力推动水车滚动,再利用水车的滚动来带动磨坊里的石碾子不停地围着大磨盘的石槽盘的石槽转。就这样转呀转呀的,直到把砻好的粗米磨成雪白的细米为止。砻谷也是利用水车的滚动带动石磨转动来脱谷壳。脱了壳的谷倒进大磨盘的石槽中去,连糠带米一起碾,碾出来的米很细腻,煮饭又香又软又滑,家乡人叫作水碾米。水碾米比火碾米好得多(家乡人把机碾米叫火碾米),价钱也贵些。那时,在一般情况下,家乡人是不吃“火碾米”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火碾米一来粗糙,二来有“热气”。家乡人到县城去探亲访友时,喜欢带上一小包水碾米去。
    水车的构造虽然简单,但非常奇巧。偌大一个水磨坊,几十个转轴,上万片格板,十多个曲轴连动,居然不用一根铁钉,全部是用木料制成,而且其精确度非常严密,稍有一片格板不到点都会影响整个传动装置的脱位。特别是整个传动机构都是靠水力来推动的,除了自身的平衡之外,还要具有平衡水力作用的功能,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却包含了复杂的制作工艺。因此,村中能制造水车的人不多,而且都是独家秘传的。自古以来,客家人都崇拜做水磨坊的师傅,掌握了一套水车制作工艺,等于拥有一个“金饭碗”。用家乡的话说:看水磨坊,是一个家家依赖的职业。
    客家的水磨声,吱吱呀呀的响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一首歌,一首永恒的乡恋之歌。这首歌永远在诉说着祖先的艰难开拓,诉说着客家乡亲们对昨天的依恋,对今天的热爱,对明天的祝福……客家山塘 客家人依山而住,开垦田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源,筑塘蓄水也就成了农耕的必要条件。在山场间筑起堤坝,积蓄山中的清泉,接纳天上的雨水,也就形成了山塘,成了客家人最早、最实用的水利工程。
    客家山塘,不论大小,一般都建有一个钓鱼台,而作为排灌的控制平台,钓鱼台上都安装有水闸,用于掌握蓄水量排灌。
    更多的时候,钓鱼台是客家妇女聚会的地方,早上洗衣啦,中午洗杂粮啦,下午带小孩冲凉啦,客家大婶伯娘们集合于斯,因而无形中钓鱼台便成了村场的“新闻发布中心”,谁家娶媳妇花了多少钱,谁家男人怎么怎么啦,甚至哪家的母猪公狗发情之类的消息,都会在这里飞快传扬。
    山塘里都放养有各种各样的鱼苗,每年过了清明祭祖大忙之后,客家男人们便集中在山塘的堤坝上,讨论山塘的承包经营,谓之“标塘”。谁中标,谁就获得一年的山塘管理权,就要在山塘边搭起茅棚,当起“鱼塘佬”,收成丰歉就全靠自己的努力啦。每年农历十二月山塘放水捉鱼之时,就是检验该男人的本事的时候。
    由于多年经营,山塘四周大都是修竹拂岸,松柳成阴,因此,山塘附近又成了客家青年男女的伊甸园。清风明月之夜,月上柳梢之际,树阴丛中,塘面倒影着成双成对的客家儿女,他们或喁喁私语,或耳鬓厮磨。高山作证,山塘为媒,成全了多少有情眷属。
    珠乡客家荔枝寄给毛主席 客家人迁徒珠乡,开发珠乡,给珠乡带来了新的物产。著名的公馆香山鸡嘴荔的传说及曾经作为珠乡客家人的心意,寄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办公室为此专门复信致谢的故事,成为珠乡客家世代口碑传诵的佳话。
    1962年,正当客家特产合浦公馆香山鸡嘴荔丰收的季节,望着门前几株鸡嘴荔树上沉甸甸的果实,香山村72岁烈属朱日道怀着对毛主席的深切敬意,萌发了给毛主席寄鸡嘴荔枝的想法。于是他精心挑选了约200颗鸡嘴荔通过邮电所寄去了北京给毛主席收。荔枝寄出后不久,朱日道就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寄来的复信,信中感谢他寄给毛主席的鸡嘴荔。朱日道就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复信的消息传开后,公馆香山鸡嘴荔枝的名声更响了,这段佳话因此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成为珠乡客家的骄傲。
    珠乡客家的农耕文化,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珠乡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绽放出灿烂的光华。
 
    二、崇拜(信仰、宗教)文化
    珠乡客家人的崇拜(宗教)文化既保留了中原祖地崇佛道,重儒术、信鬼神的习俗,又融合了本地的崇拜(宗教)文化元素,自成一体,卓然而立。
    祖先崇拜 客家人通过尊祖敬宗、祭祀祖先的活动形式,来加强内部的团结协力,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发展的需要。
    客家崇祖活动的序时有:春节期间,除夕日要给祖祠上供,除了香花宝烛之外,各家各户都要把做好的年糕摆上案台与祖先共享,到过了初三行村(拜年)才取回来,带给亲友。有的甚至放到了元宵节。大年初一是各家各户全家拜祖,初二是全族或全房进行祭祖活动。
    客家人敬重祖先,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祭祖。
    诸多的祭祖活动中,最隆重,周期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要数清明扫墓祭祖。清明扫墓,客家人又称为挂纸,是崇祖活动大高潮。
    清明祭祖得从始祖墓祭起。一个姓氏有姓氏的始祖墓,一个宗支有宗支的始祖墓,一个家族有家族的始祖墓,只有拜祭了始祖墓之后,才可以拜祭支家庭祖墓,否则就被当作背祖忘宗,不受欢迎。
    这里,是一视同仁的,不论身份地位,职务职业,只要违反了这一“定律”,就要被族中宗亲处罚,最严厉的处罚就是不准犯规者的祖先牌位进祠堂。某姓族中就有一任正县职领导者,以工作不便为借口屡次不回乡祭祖,也不派家属代表参加祭拜者,从而被予以祖先牌位不得进祠堂的处罚。由此可见客家清明祭祖的制度性,约束性是严厉的。
    祭祀始祖墓的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必须要由辈分高,有德行的长者担任主祭,这是不可错位的。祭拜时严格按程序进行,跪拜、叩首、奠酒、进馔要遵照次数顺序,年长辈分高者在前,其他人依序列排后。主祭者宣读祭文时,大家都得跪在地上用心听宣,不得交头接耳的说话,更不准乱走动。
    过去,祭拜始祖时是不准妇女参加的,近年来有了改良,妇女也可以参加了,但是,姓名仍然不得写在祭文上。宣读完祭文以后,上香、奠酒、叩首、进馔、跪拜、鸣鞭炮、烧纸钱元宝,一切都有规定的套路,不可马虎。
    祭祀了始祖墓之后,就把猪羊抬举回祠堂,焖鸡炖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男女老少、天地同春。接着第二天,第三天都是按此规例各宗支、各家族、各家庭进行祭拜扫墓,宗支长的人家有时要进行为时一个多星期的清明扫墓祭祖活动。因此,客家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清明大过年”。
    中元节,俗称“七月十四鬼节”,是崇祖的一个小高潮。家家户户要备酒莱香烛纸钱,供奉于祖先神位,以资祖先阴间享用。
    珠乡客家人的节日,总寄托着客家人对祖先的敬重和追思,如选择九月九重阳迁移祖先的遗骨,是因为秋高气爽,遗骨宜于保存,是移葬祖先骨殖迁建或修葺祖坟的好时辰,祖先保佑福泽长长久久。
    此外,端午节、中秋节、冬至以及嫁娶和祖先的生、忌日,都要祭告祖先。
    建祠立祭 客家祠堂是客家人居住地最显著的特征。因为,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必定有祠堂,祠堂越大,客家人就越多。而且,祠堂也是客家人姓氏地望的标志之一,只要一看祠堂门前的对联,这家祠堂的姓氏也是就基本明瞭,无需多费推敲猜测,客家祠堂的多功能化,由此可见一斑。
    客家人敬祖崇宗,宗庙祠堂的建筑也是一种明显文化特征。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每个村场都有自己的宗庙祖祠,宗族之间还有各房的祠堂和祖祠。这些祠、庙的建筑格局和规格非常分明,不能越轨。宗祠下面是祖庙,祖庙下面是各房的祠堂。里面分别供奉始祖、世祖、房祖的牌位,不得掺杂,这是为了认祖归宗。祠堂里飞檐画梁,诗词楹联,各彰其事。祠堂结构为三进,前面均挖有池塘,大门均雕刻或撰写固定的对联,使人一看便知姓氏、辈分。因此,客家祠堂可以说是一个姓氏宗族的兴衰缩影。
    客家人重视祠堂,与客家民系的生存历史有关。珠乡的客家大多始于明代,根在中原。经历了千年迁徙,万里流离,背井离乡,一路艰险,来到珠乡已是孑然一身。但是,随身不离的是祖宗的牌位,祖宗的居所就是祠堂。珠乡客家人基本来自中原,几经离乱,由河南到江西、到福建,再到梅州,最后到珠乡。因此,珠乡的客家祠堂与梅州、福建、江西、河南的祠堂一脉相承,基本相同。
    走进客家祠堂,你就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这里并不是那些宗教庙堂的模式,也不是所谓迷信活动的场所,而是一个巨大的陈列馆。这里除供奉大量的客家的祖宗牌位之外(大的祠堂里,供奉的祖宗牌位上千位),诗词楹联,石碑木雕,墙壁画廊,到处都是一种历史的见证。这些历史物件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家祠堂经历过的沧桑岁月,时代变革。只要你用心的寻觅下去,你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一起走进祠堂的昨天,走进客家人的历史。
    每一个客家祠堂都有各自的堂号,通过堂号去确定堂联,通过堂联可以认知姓氏地望,这就是客家祠堂最鲜明的民系特色。如珠乡的客家祠堂中,李姓陇西、彭姓淮阳、张姓清河、廖姓汝南、陈姓颍川、吴姓延陵、杨姓弘农等。根据这些地望去撰写堂联,也就是紧扣姓氏的地望、历史、人物及祖宗功德。如张姓祠堂的堂联是:清河世泽;唐相家声。这里包含了张良、张九龄等先辈名相。又如花姓堂号敦煌,其堂联是: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籍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复敦煌之遗风”。从联中可知花姓的迁移过程,耕读传家及祖先业绩。总之,走在客家村场,到处可见这些堂号堂联,无需多问,凭堂号堂联便可知居者姓氏及祖先功绩,不失为一大乐趣。
    客家祠堂岁时祭祀是宗亲聚会议事的地方,平时的功能,则类似是一个村史,族史陈列室。客家祠堂除供奉历代祖先牌位,观音大士神位和本祠始祖神位之外,更多的是本祠宗族衍生发展的历史记述。这些历史记述或用碑记、木刻的形式记录或以亭台牌坊来反映。如公馆陂塍彭氏祖祠里就用“进士第”牌匾,陈氏宗祠就用“上将第”牌坊。
    而范氏宗祠则用撰联方式彰显其祖“义田助麦”的功德。身处客家祠堂之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种厚重深远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祠堂的碑廊铭文,大多是记录先人艰苦创业及宗族中英雄故事,对后代有警策激励的作用。
    当然,客家祠堂曾经作为宗法制度的载体,也曾有着绝对的权威,除了一此重大事件都在祠堂议决之外,甚至可以决定族中不屑子弟的生死。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客家人与时俱进,祠堂的重要功用也就要体现在对族中子弟,宗亲后代的教育激励方面,世世代代的延续着强大的生命力。
    客家祠堂规格制度严密,祖有祖庙,宗有宗祠,支系有“厅”,不可越位。祠堂里布局各有定例,高矮宽窄,水沟瓦檐,天井廊房,甚至门厅柱梁都要按“既定方针”办。因此,客家祠堂是民间建筑中最稳定的格式。不论经过多少次翻新修复,原来的格局式样都不会改变。
    客家修祠 客家人修祠堂是一件盛事。首先是要确定日子。客家人修祠择日,并不像其他人看风水选取时辰那样完全听任风水先生的指点。而是要体现对祖先的尊重。因此,选日子时,要由本宗支的全体宗亲集体商议。每家每户必须有代表参加。如果在外地工作不能回乡的,也要派代表或带口信表明意见。一般情况下,重修祖祠是不允许改变模样的,个别调整时,也要把图纸画出来之后,供大家参考选择。
    确定了吉日良辰之后,就要“退座”。退座即是把祖宗牌位请下来,暂时移居别所,并要设置土地神位供奉。“退座”的工序包括拆除旧祠,重新挖基础。挖基础也要按原来的基脚开挖清理。
    客家人修祠最重视屋梁的制作。斯时,就要到各地去选择好的木材作屋梁。确定了梁材之后,就要请工匠进行精工雕刻,务求精细。屋梁有上面下面之分,不可错位。梁下面一般都要刻上修祠的吉时良辰,或用烫金描字,或朱漆题写。由于屋梁选材好,有的客家祠堂往往几经翻修重建,依然是要使用原来的屋梁。
    屋梁制作完毕之后,就要选择良辰吉日举行“祭梁”仪式。祭梁仪式是非常隆重的,本宗支内的宗亲都必须参加。如果无故不参加者,视为不孝,在宗亲中就会被看不起,今后宗族中商议任何事情,也都被排除在外。这一约定俗成的规例是非常严厉的,甚至可以拒绝缺席者的祖宗神位进入祠堂。因此,为了慎重起见,在祭梁仪式举行之前,都会反复通知,力求无一疏漏。这时,各家各户都会准备祭梁的礼担,礼担里装的是香烛元宝和发糕,统一集中到祠堂前恭候。
    “祭梁”仪式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升梁。
    在传统习俗中,升梁是不准借助机械作业的。这也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升梁必须由每家每户派出一名代表来做护卫队,并且用人工把屋梁安放在指定的高度位置。
    选定了升梁的护卫队之后,要先进行演练以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护梁成员的手不能触摸已制好的屋梁,每人发一条毛巾包住屋梁,仪式结束后,毛巾由护梁成员带回保管存放,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祭梁开始,先由宗亲中辈分高,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仪式,宣布祭梁开始。这时,炮仗鼓乐齐鸣。护梁队在主持的引导下,始终保持着平衡状态把屋梁抬到现场,安放在事先准备的两张八仙台上,每张八仙台上都放有一盆大米,大米里面有红枣和榄子,屋梁就四平八稳的安放在米盆上面,红枣表示红红火火,祠堂早落成,榄子表示子孙兴旺,榄接福禄。
    安放好屋梁之后,还要给屋梁两头缚上用红绳系好的粽子和红布,每根屋梁两头各系一对粽子,中间用红布挂起来。接着就由主持宣读祭文,献三牲礼果,三拜九叩,奠酒上香。祭梁的三牲是整猪、整羊(黑羊)和全鸡。在整个祭梁过程中其他人是不准说话的,要听从主持人的引导去完成祭梁程序。祭梁的队列也有讲究,主持人之后是护梁队,护梁队之后是长辈,长辈之是妇幼青年。跪拜有序,秩序井然。
    祭梁之后是“行砖脚”。行砖脚就是下基础。行砖脚要用原来祠堂的砖块。先从东边行起,按东南西北行完四处墙角。行砖脚时,其他人不准乱说话,由主持人高呼礼号,大家跟着重复。礼号都是些吉祥语,如“子孙兴旺”、基业永固”、福禄齐全”等。呼号声要整齐洪亮。大家憋足一口气,齐声呼喝,可谓震天动地,万众一心,奋发张扬,气势浩荡,场景动人。
    行完砖脚,要等升梁的时辰到了之时,才举行升梁仪式。升梁仪式是修祠最重要的程序。时辰一到,护梁队齐心协力,四平八稳地将屋梁抬到架下,然后分梯次爬上梁架,接力式的把屋梁传递到事先设定的高度位置。接力梯次视祠堂梁高度而定,一般分三个梯次接力点,就像叠罗汉般一层一层地往上升递。每升递一层就齐声呼喝一次“升梁大吉”!直到升到顶层为止。在这个升递过程中,全部都是用人手人力完成,而且相互之间不得跨越位置借力,十分讲究整体协调合作。
    升梁完毕,接下来是燃放爆竹烟花,鼓乐齐奏,宗支大的祠堂,往往会持续一两个小时。这时,大家都要静候观礼,不可早退,因为仪式结束之后,家家户户都要带回一把祭梁时垫梁的大米,红枣和榄子回家保存,寓意吉祥喜庆长留家中。
    升梁仪式结束后,由事先推选出来的修祠理事们负责监造,必须要在选定的日子内完工。因为,在选定“退座”日子的同时,也选定了“升座”(即祖先牌位回位)的日子。容不得半点马虎延误。
    待到祠堂竣工“升座”之时,又是客家人的一个重大庆典盛事的到来……崇拜神灵 珠乡客家的神灵崇拜,除了中原常见的关圣、财神、土地神、灶神和财神之外,也有不少的居住地氏族神灵,这些神灵又多与珠乡客家的生存繁衍发展史有关。
    三宝岩仙祠 从曲樟的中城村委渡口搭船,大约十多分钟的航程,便来到了三宝岩山脚下。仰头望时,但见三宝岩仙祠有如悬在山崖中间。
    据老人介绍三宝岩仙祠是为了纪念成仙的吴道全而建的。昊道全是曲樟人,未成仙前,经常钻进到三宝岩内与洞中的仙人下棋,每次下棋的时间长则十天半月,短时也有三五天,时间长了,也就修炼成仙,从三宝岩洞中成仙后,直接从洞里进入大海,渡海游方去了。曲樟的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位土生土长的仙家,就在三宝岩洞口建了这座仙祠来供奉他,还在祠中为吴道全塑了一尊仙像。
    三宝岩的得名,相传是因为岩下的洞中藏有金龟、银鹤、银蛇三宝,为此还引来无数图宝之徒,前来探险挖宝,但一无所获,吴道全成仙后,还专门仙驾返乡告诉乡亲,洞中三宝是全体村民的福佑,任何人不得私自挖取。并在岩边刻有劝诫之词。
    三宝岩的洞口就在神案下面,要看洞口或进入洞内,就得俯身从神案下钻过去,然后进入洞内。洞口不大,约一米高二米阔,但有一块长卧石从洞内伸出来,使得洞口的形状就像张开的大嘴,这块从洞内伸出来的长卧石就是舌头,占据着中间的位置。人如要进入洞内,只能从“舌边”的空隙爬过去大约二十米之后,才能站立起来,传说洞内可通大海。
    山心灵隐寺 山心灵隐寺,珠城东去一百二十里,傍曲樟六湖之滨,藏廉山叠翠之怀,曲水流溪环绕,青山翠岱拥抱。春日花香拂盈寺院,夏至山泉映月相伴,秋来松涛奔涌山脊,冬月山茶滴绿庭前。斯寺也,若仙境之飘灵,若蓬莱之神逸。
    细究寺中遗物,于一断碑铭文中查得“永乐”字样,究之寺中老者,得知此石乃老者在重建寺庙时挖出,并搬回寺中保存至今,碑文中隐约可见寺庙界至及捐款字迹,但因残缺太多,无法成文,难以成释义。搜寻于大雄宝殿顶梁之上,发现隐约字迹,因顶梁使用岁月名远,梁上油漆斑落,加之香火薰燎,难以逐一辨认。顷刻,于第一进大殿的顶梁上,又发现刻有同治年间重修等字迹,知是乡民捐款集资重修之铭文。
    今之山心灵隐寺,庙宇古典华丽,佛像庄严辉煌,香火鼎盛。那双龙戏珠的屋脊,那彩绘雕梁的巧艺,那青山缘树中禅语梵音,总给人以无穷的憧憬和想象,深山古寺,灵台法相梵音妙,隐处菩提莲花灿,珠乡仙景是也。
    闸口仙人桥 仙人桥是“闸口八景”中最具人文特色的自然景观,早在明代的史籍中多有诗家词客吟唱位于闸口镇西南。传说当年闸口一青年抗击倭寇,因被奸细出卖,出征之时,所乘战船被倭寇设陷阱冲入山沟而无法行驶,后青年羽化成仙,战船化成石船。石船形状极为逼真,船头船台恍若真迹,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览抒怀,言志寄情之处,明代列入“廉阳八景”。当时诗人为之作诗:石桥分合处,仙踪古今天,感慨伤前事,兵戒谈昔年。”由此可证传说之事。
    闸口仙人船 仙人船与仙人桥相近,是由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而产生。古传闸口有一美丽的女子,为追求婚姻自由,与情郎相约于仙人桥下,被巫婆施计,放水冲走了正在等待情郎的女子。女子痴心不改,情意永在,被冲下海溺死后。一缕芳魂夜夜驾舟溯江而上,来到仙人桥下守候情郎。久而久之,舟化为石。仙人船又称仙人艇,与仙人桥合称为石桥仙艇,同为明代“廉阳八景”之一。明代诗人王一鹗有诗云:遥知仙子留芳踪,指点飞腾向此中”即指此传说。
    闸口普云庵 普云庵是位于镇东观音山上,建于明、兴于清,是珠乡知名古刹之一。庵中供奉观音大士、文昌公、三佛三帝各路仙家神圣,当年香火鼎盛时,乡人还在观音山下建一香纸作坛专供普云庵使用。几百年间,普云庵屡有兴废,几经更替。而近百年间仅轮换两任主持,前任主持十姑九十岁仙游后,现任主持钟喜英接管庵堂事务。钟喜姑十四岁依归普云庵,至今已80多岁,主持庵堂近七十年,是修行有德,珠乡名尼。
    观音山 观音山位于镇东,为大廉山余脉,面临铁山港,背靠大廉山,山势极为壮观。观音山之得名相传是因观音大士曾经过此山,点化青龙白虎而得名。观音山下有一古潭,每当霞飞云蔚之时,彩虹便从潭中升起,乡人视之为观音祥光。更有铁山港波光浪景相映,海市蜃楼景象屡观,乡人更将之视为观音圣殿现形,故在观音山上建庙以奉观音。观音山前又有瀑布,虎跳崖,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闸口老鸦洲 老鸦洲位于闸口镇南,是铁山港中的一小岛。相传明末清初之际。倭寇屡次沿铁山港湾乘潮而上,到闸口沿海乡村掠抢。时闸口圩街设置于码头边。圩街有一女子名珍娘,善骑射,精刀剑,率领众人抗击倭寇:在一次战头中珍娘不幸被倭寇射中跌入海中失踪,乡民们沿海找了三天三夜,只见铁山港中突然现一小鸟,岛上空乌鸦云集,岛中有一小屋,珍娘正端在屋中,乡民们进屋探视,珍娘已牺牲。小岛却是乌鸦们来树林筑成的,后人便称此岛为老鸦洲,还在岛中筑庙祀奉珍娘。老鸦洲有一神奇之处,就是任凭海潮涨退,小岛都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堪为珠乡一绝。
    闸口香粉潭瀑布 香粉潭瀑布位于镇东观音山下,分上、下二瀑布。相传潭中有青龙神居住时与白虎神相斗,致使潭水翻腾,洪灾泛滥,观音大士知道后,用莲枝点水在潭中筑起两道瀑布,将青龙、白虎用瀑布隔开后,各安其所,潜心修炼,得成正果,香粉潭瀑布因为龙虎相斗传奇而成,有好事者传瀑布旁龙虎修炼处有龙窝虎穴风水宝地,引得古往今来,探穴者络绎不绝,欢喜而来,失望而去。
    闸口红娘子姻缘石 红娘子姻缘石位于香粉潭瀑布之下,相传香粉潭中曾有一龙神居住,每当月夜便化作人形在潭边现身,自感形单影只,诉之上天。上天派红娘为撮合婚姻。得与白龙珍珠宫中珍珠公主结为夫妻。成亲之日,红娘子专程前来庆贺,船到潭边触礁搁浅,红娘子用脚蹬礁移船,在礁石上留下了脚印。后人便将此石称之为红娘子姻缘石,于石上建庙塑红娘子像供奉。相传有求姻缘者,到此石上庙前焚香祈祷,必能百年好合,婚姻美满。
    崇拜风水 珠乡客家的崇拜风水大有学问,每一姓氏、每一村场、每一山脉都有各自的风水福地,而这些风水福地大多与先辈的创业故事和英雄人物有关。大廉山的“杉叶飘洛阳”的传说,就是珠乡客家风水的集大成者。大廉山的主峰,左襟铁山港,前拥千峰秀色,汉时,大廉山有一灵杉,每逢秋天,杉叶便飘入洛阳王宫,汉王见而怪之,召众臣询问,众皆不知。后一风水术士名叫廉盛,他告诉汉王,这些树叶是从合浦大廉山上的一株灵杉上飘来的,这是合浦隐藏神异,当出王者的象征。
    汉王派人到合浦了解,果如其事,于是就派兵把这株灵杉砍毁,因此伤死无数。《交州记》、南方草本状》等史籍中都记载有这个传奇故事。大廉山因此成为珠乡客家风水的象征。陈铭枢将军就是出生在大廉山脚下的曲璋村,更为乡民所津津乐道。
    崇拜天妃 客家人信奉的海神天妃是南宋福建莆田一林姓人家的女儿,因其贞烈死后为神,到了明朝被封为天后(也称天妃),后世逐一将供奉之庙称为天后宫或天妃庙,是东南沿海至北部湾一带最受敬奉的神灵。沿海有港口码头处必有天妃庙或天后宫。
    珠乡客家天妃崇拜的代表性建筑有,涠洲三婆庙、合浦廉州中学天妃庙,闸口的天妃庙等,而合浦廉中天妃庙、定海南的天妃庙则是涠洲三婆庙的派生,不但有着神奇的传说,还是清初“迁海”的重要见证。
    珠乡客家的天妃崇拜是和清朝“禁海”事件紧密相关的。推而远之,珠乡的天妃崇拜最早源自客家人,据史书记载,珠乡最早的天妃庙建于明代,那就是涠洲天妃庙(三婆庙),而当时的涠洲则是客家人进入开发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