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客家文化 精彩纷呈(中)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珠乡客家历史人文文化是多元存在的,对后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清廉警世方面 有张锡卿“人生十务”。张锡卿字鼎臣,合浦公馆人。自幼家贫,投效湘军,随之转战川甘楚黔,累积军功获记名提督,赏巴图鲁称号并赏穿黄马褂。先后担任过游击、副将、官至贵阳镇总兵,官秩一品。史称其御后临民,恒得法,人多颂之。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母亲年老,申请求回乡养亲获准。张锡卿不以显贵而骄横乡里。在乡间居住十多年间,都是土屋竹篱,躬耕田亩,种田养畜,自食其力,一般人都不知他就是功在朝廷,赏穿黄马褂的一品大员。张锡卿乡居期间,痛感自己年少家贫没得读书,于是就专门聘请老师来辅导自己的学业。他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人生经历,写下了“人生十务”作座右铭。一是处困务求穷泰;二是临财务求戒贪污;三是练兵务济恩威;四是御敌务防毋懈;五是治民务施慈惠;六是待士务重谦恭;七是事上务饬礼仪;八是对下务除骄慢;九是交际务推诚;十是检身务守简约。人们见之,都为之感动敬叹。
    在人际交往方面 有 “彭元辅一函三提督”。
    彭元辅是合浦公馆大廉人,道光丁酉科(1837年)举人。据地方史料记载,他在读书时就参与编修郡志和社会上的公益事业,又热心于扶危济困,在郡中很有名气。中举之后并不因此骄矜,而是继续于郡中教育,甘守清贫,掌教海门书院,史称其“勤于课士,裁成甚众”。就是说他的子弟中多有成器者。彭元辅到了晚年更是好学不倦,多有著述传世。以九十余岁高寿谢世。由此可见,彭元辅并不是达官显富,而是一个具有举人身份的教书先生,以他掌教海门书院的职务(教谕)来年,也只是相当于中学校长兼教育局长吧,而他能够“一函三提督”,主要是源于其人格力量。这得从冯子材廉州蒙难说起。
    青年时代的冯子材是靠打短工为生的。初时是在北海三皇庙码头一带干些抬抬扛扛的活计,虽然干活勤快,却因食量大而难得东家喜欢。最后又到一家粥铺做伙计,怎奈食量大的毛病又引起老板娘不满,冯子材只好来到廉州府城另觅生计。
    谁知冯子材才到廉州府城就因事被误为是匪盗之类而抓进监狱,后得彭元辅援手相救,保释出狱。
    时值廉州府匪患严重,府城防备甚严,正是招募兵勇剿匪之时,彭元辅将冯子材保释出狱之后,还为之写了一封推荐信给廉州知府沈棣辉,请予安置在军中为剿匪效力。沈棣辉见冯子材有彭元辅的推荐信,也就将冯子材接纳安排在军中。彭元辅在信中向沈棣辉推荐冯子材之外,还同时推荐了关松志、吴天兴二人。冯子材、关松志、吴天兴三人后来果然不负彭元辅所荐,都先后以军功升任提督,冯子材荣封太子少保,关、吴二人也获记名总兵,关志松还获得了赏“俊男巴图鲁”的称号,巴图鲁”是满语勇士,清代以此称号赐给作战有功的官员,一般封给满族勇士的最高荣誉称,汉族人士能获此殊荣者不多。
    后来,冯子材以钦差大臣太子少保之显赫尊荣,仍不忘彭元辅的举荐之恩,专程到廉州府城拜访恩公,并为彭元辅捐了一个内阁中书(秩从七品,由举人考授或特赐,任职一年后可外补秩从五品的知州或秩从五品的同知)的官职。但彭元辅坚持不受,仍然以掌教海门书院为乐趣。这就是彭元辅“一函三提督”的出处。
    在抗击外敌、保家卫国方面 有抗法三英将关松志。关松志,字铁珊,合浦公馆人。以战功先后任四川懋功副将(清为总兵属官,相当今之旅长),镇江参将(总兵下的统兵官,秩从三品),记名总兵(清为绿营兵最高长官,秩从正二品),同治九年梁天锡等踞河阳、保胜,全越南震动,越南王乞援,冯子材命关松志入安南平乱,越南王率大臣郊迎,待以天使殊礼。关松志深入敌阵,架浮梁,跨越堞,侦悉匪情。以兵断其粮运,并节节截堵,屡立战功,越南得以平定。不久,松志病逝军中,越南举国哀悼,安南朝廷还为之建了昭忠祠。
    在珠乡客家历史人文文化中,还产生了一个光辉的历史人文圈,就是爱国名将陈铭枢将军。
    陈铭枢将军1889年出生在大廉山下的璋嘉村。1906年8月,年仅16岁的少年陈铭枢离开家乡,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不久,陈铭枢秘密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东黄埔陆军小学毕业后,陈铭枢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仍积极从事同盟会活动,负责对外联络工作,发展新会员,积极参与讨袁护法。辛亥革命爆发后,陈铭枢受宋教仁指派率学生队前往武昌参战并担任督战官(队长),参加了汉阳战役守卫黄克强(武昌起义革命军战时总司令)司令部和收复南京战役。战役结束后,担任北伐军连长(总司令姚雨平),并由姚雨平引荐在南京总统府拜见了孙中山,得到了孙中山的握手鼓励慰问。陈铭枢还因积极参与讨袁护法而被袁世凯通缉流亡日本,在日本组织军事学校。此后,陈铭枢以战功显赫而有“北伐铁军战将”之称,升任师长、武汉卫戍司令、军长、广东省主席、京沪卫戍司令、国民革命军右翼军总司令,兼领十九路军,节制陈诚、卫立煌、上官云相、赵观涛、郝梦龄等五路部队。担任国民政府代理行政院长,副院长兼交通部长。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时,陈铭枢以京沪卫戍司令身份指挥十九路军发动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四万余兵力(其中十九路军为二万五千多人)与十余万日军精锐部队激战,打得日军死伤一万多人,五次增援,四次阵前换将,日本内阁还为之在国内发行了4000万元上海战事国债,最后以签订停战协定,日军退出上海告终。1933年1月,为了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对日妥协的方针,陈铭枢和蔡廷锴、蒋光鼐率十九路军同中央红军签订了停战协定之后,又缔结了联合反蒋抗日的军事协定,从此同共产党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是最早建立的抗日统一阵线。11月,联合李济深,冯玉祥等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在其中担任文化委员会主任和经济委员会主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陈铭枢在香港组建社会民主党,1935年改组为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铭枢担任世界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主席,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
    1943年2月,在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支持下,陈铭枢与谭平山、柳亚子、朱蕴山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7年赴香港与李济深、何香凝等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1日民革在香港成立,陈铭枢任民革中央常委(主席李济深、名誉主席宋庆龄)。1949年新中国成立,陈铭枢参与筹建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被任命为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农林部长。此后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要职。1965年5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六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在陈铭枢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上代表中共中央评价:陈铭枢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将领和政治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一位卓越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由陈铭枢而形成的十九路军人文现象及民国时期的珠乡客家将领现象,也在珠乡历史人文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其中十九路军的珠乡将领及人物有:邓世增(十九路军参谋长、中将)、沈载和(十九路军广州办事处主任、广东银行行长)、张君嵩(十九路军团长、中将);其他少将以上的将领有:范德星(中将)、范汝云(少将)、张枚(少将)、林翼中(上将)、张国元(中将)、黄质文(少将)、张绍勋(军长)。
 
    四、风情礼俗文化
    守岁习俗 珠乡客家人过年,最重一个“情”字。人情、亲情、友情、乡情都在年夜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除夕夜围着火塘守岁,最是令人难忘。
    为了准备守岁御寒的柴火,客家人会早早地上山挖柴头,以备应时之需。斯时,各家各户的屋檐下,都会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树头,整个村场到处弥漫着树根的芳香。
    每逢除夕之夜,客家人吃过团年饭,便在厅房烧起火塘。火塘是用烂铁锅做成的,有条件的人家就会做一个铁脚架把烂铁锅支起来,大多数人家则就地而作。火塘的位置一般都是相对固定的,年年守岁,火旺于斯,含有期待着来年的日子能像火塘一样,红红火火,旺旺盛盛,温馨热烈,代代传承。
    夜幕降临了。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之时,就是火塘旁围坐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客家人围着火塘守岁,并不局限于一家人。只要事先约好,大家都会准时来到。聚集在一起,一杯清茶,一支水碌竹(水烟筒),一盆自制的花生糖或五香炒黄豆,便摆开了守岁龙门阵。
    火塘边的话题无所不及,全年的收成啦,来年的打算啦,哪个山塘的鱼肥,谁家的猪肯长膘,村头嫁女的阵势,村尾满月酒菜式如何,总之,一年间的新闻旧事,都会在火塘边得到总结式的回顾。
    客家人过年注重春联的撰写,谁家祠堂的春联写得好与否,也是火塘边的热门话题。有时为了争论某副对联的内容与格式,往往会通宵执着于此,相持不下。客家人的春联寓意深刻,往往一副对联、堂联就是一个家族的创业史,或者就是一个姓氏的英雄故事。因此,每年围着火塘守岁,总是围绕着春联话题拉开舌战。这时,便是一个长长的故事的开始,老人们一边嘬着水碌竹,一边把花生、豆粒放在嘴中慢慢的磨,在沉湎中讲述客家人迁徙创业的经历,回忆祖先开基择居的传奇故事。
    虽然这些故事一年年的在守岁的火塘边重复着,但从老人们蠕动的嘴中说出来,依然充满着诱人的魅力。
    在讲够了春联中的故事之后,便是老人们的即兴发挥。这时的话题就会转向春节过后的耕稼生计中去。客家人的耕稼方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年四季无闲田,各家各户的耕作之外,还有许多属于宗族、村场的公共事务。如水磨、山塘、山林、宗祠粮田、果树、各类作坊等的管理事务,都是采取“开标”的形式去确定经营者的。这时,围在火塘边的后生晚辈要想参与竞争经营,就要虚心向前辈老者请教了。于是乎,话题的焦点也就相对集中起来。在客家社会中,老人长辈本身就是一种权威的象征。因为,宗族或村场中的许多事务,老人们往往有最终裁议权。在这种意义上说,一年一度的火塘守岁,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筹备会议。后生晚辈此时会受益匪浅。
    话兴正浓间,远处传来了稀疏的鞭炮声。这时老人们的话匣合理便会一下子戛然收住。因为除夕与新年交替的时辰就要到了,老人们要回去指导烧鞭炮、给祖宗敬香的仪式,这个头等大事是不能延误的,未尽的话题就这样埋进火塘的火灰里,留待明年再度点燃,到时又会有更多的祝福和寄托,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年夜祭祖习俗 客家人把过年称为年夜,即是从除夕夜起至正月十五的这段时间里,都属于客家年夜时效范围。在这个时效范围内,客家人的年夜活动中,最轰轰烈烈的项目是祭祖活动。而这个祭祖活动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除夕,客家人称之为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拜祖是一年中的头等到大事,这天一早,家家户户忙着张罗的都是与拜祖先有关的事,杀鸡啦,蒸扣肉啦,张贴对联啦等。其中最隆重的是各家各户把自己事先蒸好的大笼糕扛到各自的支系祖祠。大笼糕、既表示团圆之意,也寓意五谷丰登,象征来年的好收成。因此,一年的收获,当然要先让祖宗享受。接着是各家把过年的美食摆上供桌,点燃香烛纸钱,诚心祈祷。这就是大年三十拜祖先。拜完祖先后,大笼糕就留在祖祠的供桌上,直至过了年初三之后才各自取回。人丁兴旺的祖祠里每逢此时,供桌上的大笼糕堆积如山,蔚为壮观,就像是在举办大笼糕博览会了。
    第二阶段是大年初一祭祖。祭祖是要到始祖祠堂去的。客家人各姓氏都有各自的始祖祠堂,不论人口繁衍多大,始祖祠堂只有一家。因此,大年初一的祭祖场面是浩大壮观,轰轰烈烈的。村场中流行早行早得福的习俗,许多人家都希望给祖先上第一炷香。于是乎,一大清早通往祖祠的道路上便人如潮涌,涌到祖祠大门口便依次排队上供,依次摆出供品,依次燃放鞭炮烟花。这时,香火烟袅,鞭炮声震,烟花腾空,人声鼎沸。这一天,不论居住的地方有多远,即使搭飞机、坐汽车、乘轮船,也要赶回祖祠前,焚香叩拜,以尽孝道。即使有特殊情况赶不回来的,也事先托乡中亲友代为准备供品上贡。大年初一这天,从清早起到吃晚饭时分,客家祖祠香火旺盛,礼炮声震,极为壮观。此情此景,可与任何盛典媲美。
    第三阶段是年初二各个宗支祠堂的祭祀活动。客家人称之为“拜厅下”。也就是拜祭宗支的先人。“厅下”的人数虽然少,但祭祀的阵势并不见弱。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竞争对比的因素在起作用。
    每一宗支都趁此时显示一下各自的实力。而最能体现实力对比的就是看谁的鞭炮声响,持续时间长,那家宗支祠堂门前的鞭炮屑积累得多。这时,各家拜祖先时,不再是各自燃放鞭炮烟花,而是集中起来统一时间烧放。于是乎,客家村场过年最壮观的情景出现了,村与村之间,姓与姓之间,祠堂与祠堂之间,顿时鞭炮齐鸣,硝烟升腾,彼此响应,争鸣竞响。由于客家村场大多依山脚下而建,次第栉比,延绵几十里,山谷激荡着呼啸,田垌弥漫着硝烟,村落回响着欢呼,好一幅客家娱乐升平贺新春的民俗画卷!客家人过年祭祖,其中没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成分,而是纯朴地表达后人对先辈缅怀之情的集中表现形式。在客家人的祖庙宗祠里,都铭刻着先辈开基创业的事迹,以及报效国家的英雄故事。这些事迹与故事都用对联的形式集中概括,也有用碑刻纪事的形式来记述的,走进祠堂,有如走进族史、村史陈列室,往往会给后代以强烈的震撼和激励作用,客家年夜祭祖,其实也是客家人教育子女一种集中课堂吧!撰评春联习俗 珠乡客家人来自中原,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中原习俗,春节期间的客家春联在珠乡更是独具一格,鲜明地反映出客家人的沧桑岁月和人文历史。
    珠乡客家的春联,有着鲜明代表性和各自不同的姓氏堂号和堂联。在珠乡150多个姓氏中,有一半的姓氏属于客家人或与客家人有关。丰富的姓氏也就带来了丰富的堂号、堂联。春节期间,将堂号、堂联融入春联之中,加以构思创新,既成为客家春联的卓然独特的风格,也是客家人敬重先祖,思念故土的表现形式。
    在这些洋洋大观的客家春联之中有以姓氏直接入联的,如李姓的堂号是陇西,这注明了李氏的祖地故里。堂联是“龙门世德;柱史家声”。从联中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历史望族,并且都出现过许多“龙门”,史柱”大人物。而内行人一看便知,该联的主人姓李。这是有固定称谓和特指的,万万不可乱套,套错了就会引出数典忘祖的大笑话。如曾有一户乙姓人家,见李氏用“紫气东来”作横批,他也跟着用“紫气东来”。却不知“紫气东来”是指李氏祖先李聃,即老子骑牛入关时头上呈现的景象瑞气。后人用作专指李氏祖姓。乙姓人家不知内情套用,难免贻笑大方了。
    有以居住地名撰联的。客家人是迁徙民系,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筚路褴缕开创新家园。为了教育儿孙,继承和发扬先人的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居住地撰联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笔者祖居长汀,迁居珠乡南山开创基业后,每逢春联,便以居住地名撰联:南风吹腊去,山色送春来”。用“南山”二字作联首,属于地名嵌字联。以居住地名撰联,富于乡情亲情,有浓郁的归属感。
    有以祖先事迹撰联的。客家人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系。特别是各姓氏中的英雄人物或先哲贤达,更是各姓撰联的“热点”题材。这类春联中虽然多有将相功名,光宗耀祖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内容,如范氏的一副撰联是以范仲淹为事迹为题材的,上联虽有“兵甲罗胸将相功名隆远祖”的思想,下联却是“义田助麦先忧后乐启后人”。这是教育后代要学习和发扬范仲淹的美德,这种撰联的教化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此外,在客家春联中,也多有劝谕勤读诗书,诗礼传家,或以农为本,忠直做人的佳联妙句,还有鼓励耕读工商兴家的。总之,各姓氏、各村场之间,都会有体现各自特色的春联,表达着各自的愿望和期待。
    通过春联这一文化现象的折射,对客家人来说,等同于一次姓氏祖籍和文化知识的大汇展。春节期间,只要你去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走一走,不用多问,凭春联内容便可知主人的姓氏和祖籍,家中或宗族中是否有过显赫人物或事迹。如有人为陈铭枢故居撰联云:铭刻青史淞沪十九路军;枢机雄才珠乡第一杰俊”。一看便知陈铭枢将军的历史功绩和社会地位。客家春联以其独特的形式组成了客家文化中的绚丽花环。
    行村习俗 “行村”是客家方言,意即去亲戚家拜年。
    客家人过年,最使人回味的就是“行村”。客家人“行村”重情不重礼。每当年初二过后,客家村场之间的阡陌道路上,便见三五结伴的行人,挑着礼担,晃晃悠悠的穿行。一拨又一拨,从早到晚,络绎不断,浓浓的乡情洒满田垌,娓娓的乡音飘遍村场,悠悠的乡韵牵动人心。
    客家人过年行村的礼担里并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也不会装进太多的礼品。相反,都是些极其普通的农家土特产,却又寓意深刻,祝愿美好。这些礼物是:一把大蒜和芹菜,几只萝卜,一条完整的猪腩尾肉,一块年糕,这几样是必需的。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带上一两只阉鸡,桂香饼等。
    在这几样礼物中,大蒜表示在新一年的作为中事事合算,芹菜代表子孙读书勤奋聪明,萝卜在客家方言中叫菜头,寓意好财头,一条完整的猪腩尾代表着办事有头有尾,年糕即大笼糕,代表着举家大团圆,生活步步高。总之,客家人行村讲究的是心意和祝福,并不计较礼物的档次贵重,这些都是自种自养自己制作的土特产,没有谁会计较嫌弃。行村到了亲戚家,大家高高兴兴,喜喜庆庆地欢聚一堂,共话亲情。酒醉饭饱之后,主人家送客时要回礼,回礼也是同样的物品,同样的祝愿。这时,如果客人家中有孩子升学的,就多加一把葱,寓意聪明上进;如果客人家有嫁女喜事时,就加进些南豆,寓意婚后生一个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不尽的寄托和祝福乐在其中。
    开标习俗 客家人“开标”,是一种独特的竞争方式。在宗族社会状态,乃至集体所有制的生产队管理模式中,开标”都是确定某种拥有形式经营方式或的手段。
    “开标”,就是要将某种原是宗族共有或集体所有的财产,以公开竞争的形式去确定拥有者或经营者,中标的根据就是谁的标的高,就归谁。在客家居住地方,几乎对公有财产的处置都以“开标”的形式去进行。因此,形式也就多种多样,对山林管理开标的,叫“标山”;对果树收成开标的,叫“标青”;对鱼塘经营开标的,叫“标塘”;对水磨坊管理开标的,叫“标米”;对某种公益事务管理也采取开标的形式,如小卖部(当时叫三代主占),乡村中的各种作坊,甚至连放水员,守山的,也都要开标进行。“标”,在这里相当于现今的投标。中标者的有效期以开标物的周期状态为依据,一般管理行为一年期,但是,标塘或标青则不同,在鱼塘即放水,或果实即成熟之际,提前几天开标,这是短、平、快项目。
    客家人“开标”的过程,完全是公平、公开、透明、公正的竞争方式,是即时见效的。每当确定了某种物件要开标的时候,客家人就会在公共场所张贴公告,确定开标日期,然后由村中长者乡贤合议出一个标底。这个标底是不公开的,完全靠竞标者眼力和判断能力。在确定的日期内,就会准时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当即投标,当即开标,当即宣布中标者。开标的全过程是相当透明的。当宣布开标大会开始后,先由议标组简介开标物件情况和注意事项,接着就是开始投标。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合理,一般在投标前留有一段时间,约一个钟头左右让大家再现场评估考量。
    经过了这段时间的考虑之后,当即宣布开始竞投。竞投的过程也非常公开透明,一个乡村常见的大簸箕放在八仙桌上面,竞投者依次经过,把各自写好的标的放在簸箕里面,众目睽睽之下,议标小组当场公布由谁获胜。
    客家人的开标行为反映出客家人纯朴诚信的民风。这种开标决定经营行为和责任的方式,类似承包责任制。客家人开标,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没有间断过,可谓是开承包制的先河了。
    婚嫁习俗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与当地没有太多独特突出的地方,在习惯上,嫁女被称为“卖女”,这与客家人艰苦的生活经历有关,因为,卖女”当中,难免有讲价之嫌。但这个价并不是身价,而是一种象征。表示女儿出嫁是有价值的。未经双方父母讨价还价就私定终身,反而被族中宗亲视为“贱”。当然,这种“卖女”的价格不像当今婚嫁这样漫天叫价,铺张浪费,而是根据实际,一般都在几百元之间,双方的父母都满意了,择吉迎取,亲朋好友在祠堂、晒场中,欢宴一场,皆大欢喜。“卖女”之说,虽然有赤裸裸之嫌,但从数目及意愿来看,也反映出客家人朴实,坦荡的情怀。女方嫁到男家后,要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夫家的姓,成为复姓。
    祠堂议事习俗 客家人祠堂议事的习俗,延传久远。族中每逢有大小事务,由族长及族中辈分高的长辈主持召集,小到子弟读书,大到宗族纷争,祠堂议事有绝对权威。在封建社会,甚至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当然,宗族中的许多规章制度,也都是在祠堂议事中制订的,如村规民约等。
    这对规范村民的行为,还是起有积极作用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客家人祠堂议事的习俗依然保存下来,其作用性质不断完善。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客家人坚持封山育林中“标山”的做法,就是通过祠堂议事形式,强制性地推行封山育林,把看山护林落实到个人承包,对保护森林资源起了积极作用。
    称谓习俗 客家人之间的称谓,一般都是以辈分排行称呼。只要是同一宗亲,不论年龄大小,男女老幼,均按字辈排行称呼。小字辈称长字辈为“公”、伯”、叔”,长字辈称小字辈则以排行直呼,如十五、二十等。即使小字辈的做了多大的官,在长字辈面前也得尊称“公”、“伯”、“叔”,相互之间,称呼十分怡然自得,毫不做作。
    修谱习俗 客家人十分注重修谱,每个姓氏都有姓氏族谱,每个宗支都有宗族家谱。修谱由族人集资进行,由族中长者主持。族谱详尽记载姓氏宗族的起源支派,族中大事、人物均入谱记。
    因此,客家人的修谱过程,保存了大量的史实与典故,是地方文化史料的一个重要补充,修谱除了记载宗支衍生发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训示,客家人把祖训当作修谱的开篇,如××家训等,这些家训都是教导子孙做人立世的道理。
    修续谱牒是客家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谱牒记录着客家人千年迁徙,万里流离的衍生发展经历,记录着家系排序,记录着祖先的功德业绩和道德规范,是子孙后代行为的准则。
    客家人明文规定,修续家谱,族谱是子孙尽孝的行为。五年一续,十年一修,凡子孙后代不按此例者,小则视为不孝,大则被指为背叛行为,要受惩罚。
    客家谱牒有固定的格式,不可错乱次序。每姓的谱牒循例依次是先贤名言、概述、人物志、家训格言,续谱序言、历代修谱纪事、大事纪要及谱例、世次编等。当然,与时俱进当中,也有某些体例更新,但主体不能动,动了就不得通过评定。因此,无非只能在序言和后记中推陈出新。
    主持修续谱牒者,一定要由宗族中德高望重者,或辈分高者主持。参加修续谱牒者,要品行端正,道德良好,且有一定成就者。有前科或者名声不好的人是不能参加与修续谱牒的。在旧时代,没有儿子后代的人也不能参与修续谱牒,由此可见,修续谱牒在客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除了序言之外,先贤名言是谱牒的开篇。这里,各姓氏都会找出姓氏中最显赫的人物语录来作先贤名言。虽然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但确实有警世劝谕,振聋发聩的作用,对激励子孙后代奋发图强是有现实教育意义的。
    名言之后是概述。在一般情况下是由辈分高的长辈执笔,详细本支系当地世绪繁衍的经过,教育子孙尊祖敬宗,弘扬族风。概述之后是人物志,每世次的杰出人物详列其中,洋洋大观,显示宗支人才辈出,耀祖光宗。宗支人才排列,要以辈分为序,而不是以地位高低为序,由此可见客家人的宗法族权意识。家训格言则是搬出姓氏中最具名望者语录,如张姓的张良,孔姓的孔子,朱姓的朱熹,苏姓的苏东坡等,总之,是各路圣贤大显神通。
    在一般的谱牒中,最有社会价值的就是“续修家谱源流序”。这里详细地记录着一个客家世族在社会变革和时代潮流中的浮沉作为,其中往往保存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地方民俗,风情人文,是地方史志重要的补充来源。许多地方史志漏记的史料,都可以从其中得到修正勘误。客家人的许多风俗习惯,支系源流得以保存完整,家谱源流序”功不可没。
    客家谱牒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事记要及谱例。大事记类似流水账之类,宗支规例不论大小尽到列其中。包括除籍入籍,风水择课、地理日子,婚嫁习俗,耕读礼仪。村场之间,姓氏之间如有争执,谱牒为证,争执各方也无话可说。大事纪要中,特色最鲜明的内容是办学。客家人尊师重教,在谱牒中专列细项,立下规定。有的谱牒甚至规定,子女不读书者,要追做父母的责任。同时也立下规定,族中子弟能读书者,如因家庭困难缀学时,可由祠堂租田中支付学费。
    谱例是确定宗支姓氏取名字辈顺序的图谱。谱例一经确定就不能修改,字辈世次的长短,各姓氏可根据各自的人丁状况而定,有的姓氏支系字辈长达三十多世次。世次用字非常讲究,既要结合宗支的世系,也要体现出文化要素,上下关联,承先启后,能体现教化内容。因此,客家谱例也是一门综合艺术,读起来富于诗韵词格,又有哲理情趣,极具艺术效果。世次字辈一般传男不传女。近年来,随着时代前进,女孩子也可以按世次字辈取名了。由于严格的按世次字辈取名,客家人的称呼也就非常严格分明,按辈分称谓不可乱了亲情。因此,多有七十岁老翁也称呼二十岁小伙为“叔公”的现象,这就是按辈分称呼。
    由于谱牒在客家社会生活中众多的功能作用,几乎在每个姓氏中都有保护族谱,家谱的动人事迹。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谱牒不被销毁,有人甘愿放弃官位前途,有人为之付出生命,也有人因此遭受各种劫难。为了表彰这些人士的自我牺牲精神,在修谱牒时,这些人士保护谱牒的事迹就会登录在“大事纪要”或“序言”之中,成为后人诵的佳话。
    渡身习俗 客家人“渡身”的习俗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经历。“渡身”类似宗教的洗礼,也与道教中流传“得道”相似。但是,客家人的“渡身”,并不是要得道成仙,或者是“神仙附身”,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客家人看来,渡身”者必须是有德长者,行善之人,德行有损,心术不正的人是不能渡身的。“渡身”的仪式场面激烈。先由主持人念经礼佛,被渡之人沐浴净身,穿上头盔行当,在主持人引导下,过火海刀山,铁针穿脸。在此过程中。如有出血痛感,即渡身失败,反之,则大功告成。一经“渡身”仪式之后,就有了“渡身佬”的名号,在族中仍然是长老身份,有相当的权威和声望。
    猪牙佬习俗 “猪牙佬”是一种靠“磨牙花”、练嘴皮谋生的“嘴皮劳动”。这名称听起来还有点“邪”,但在客家地区,却是少数人掌握的有智慧又有一技专长的职业。
    “猪牙佬”是客家圩上专门做猪花中介生意的把式,类似今天的经纪人。一个好的“猪牙佬”,不但要具备天生的口才,还要有丰富的养猪、相猪知识。一头普通的猪花崽,经过“猪牙佬”的口头包装推介之后,就会形象突出,身价倍增了。这个口头包装推介的过程叫“相猪”。
    一些道行高的“猪牙佬”,在圩场上没有专用的猪局(客家人称猪栏为猪局),每逢圩日,出名的猪局经常爆满,有些村民赶不上预约,宁愿推迟圩期也要等,由此可见,客家“猪牙佬”在猪花交易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一个名牌“猪牙佬”,往往要经过几代师授和长期实践积累。
    可惜,“文革”时“猪牙佬”被当作是“寄生虫”被横扫掉了。时至今日,师传者稀,求学者少,“猪牙佬”已难成热门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