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将军故里 山水人文(上)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提起合浦曲樟,人们都会想起一个词组:将军故里。合浦曲樟因陈铭枢而名,这是不容置疑的。
 
    将军故里因他而名
    陈铭枢是一个跨越了三个时代的军人。他参加过孙中山总统的就职典礼,担任过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代院长,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在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两度参加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因此,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陈铭枢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人物。
    陈铭枢所经历的八个人生阶段,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时代特征。
    他在辛亥革命中是学生敢死队队长。陈铭枢十六岁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毕业后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期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担任联络员。辛亥革命爆发,受宋教仁指派率学生敢死队参战,任第一队队长,辛亥胜利后参加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受到孙中山亲切接见并握手慰问。
    他在讨袁护国中是英勇的斗士。辛亥胜利后,陈铭枢转入保定军校深造。期间,参加讨袁护国运动而被袁世凯通缉,流亡日本。在日本与反袁志士组织军事学校。袁世凯死后,回国继续在保定军校学习,毕业后任护国军第二军营长,粤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先后参加东征南征,战功卓著。
    他在北伐中是战功彪炳铁军名将。1926年3月,陈铭枢受国民政府委派,先行入湘说服唐生智投向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并率部为唐生智解围接应。在参加北伐的战斗中,率部最先攻下武昌城,连战连捷,打败不可一世的军阀吴佩孚,为北伐胜利奠定基础,被誉为“北伐铁军战将”。
    他的一生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陈铭枢任广东省主席时,反对汪精卫另立中央的分裂活动,力主军队服从国家统一,主动裁军,开展大规模的广州城建。在“宁粤分裂”期间,坚持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协调各方重建统一政府,而被各方推为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后又被任命为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京沪卫戍司令,组建十九路军。
    他是抗日救国的民族英雄。1932年1月28日,日寇在上海挑起淞沪战争,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陈铭枢毅然放弃个人的功名得失,以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第三防区(负责京沪一带兼专对日防务)副总司令、京沪卫戍司令长官的身份发起著名的“一·二八上海淞沪抗战”,拉开了中国军队正面抗日的序幕。陈铭枢却因此违背了蒋介石、汪精卫对日妥协的方针而被迫辞去一切职务,出国考察”。1933年11月,陈铭枢与蔡廷锴,蒋光鼐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在全国率先举起了反蒋抗日的旗帜。
    “福建事变”失败,陈铭枢流亡香港、欧洲等地,组织“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担任副主席,继续从事抗日救国活动。回国后组建“民族革命大同盟”,在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发展组织,还积极与中共和共产国际(苏联)联系,谋求在中国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联合阵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和支持。
    他是坚韧不屈的爱国将领。“七七事变“后,陈铭枢得以回国参加抗日活动,但蒋介石对陈铭枢发动“一·二八淞沪抗战”和“福建事变”始终耿耿于怀,只安排陈铭枢担任国民参政议员和中央军事委员高参等虚职,使陈铭枢无法领兵抗战。在周恩来代表中共的坚持提名下,陈铭枢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指导委员。期间,担任国民外交协会主席、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主席,在汉口、重庆从事抗日救国民主活动。
    他是民主运动的杰出领导。1948年在“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基础上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举为重要领导人。期间,积极策动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起义、湖南省主席程潜起义、国民党第二纵队司令陈瑞河起义、制止陈纳德飞援杜聿明兵团、争取立法院长童冠贤、上海市代市长赵祖康、保护上海铁路局物资、联系上海中央银行职员,保护金融财产、与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联系,努力勾通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联系,从中传达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的意见和文件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1949年参加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陈铭枢被定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起草委员会成员,负责起草“会议宣言”,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长,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组建“民革”武汉市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实际情况,积极在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文化教育、尊重知识分子、反对官僚主义、民主党派建设、帮助共产党整风等方面积极为民请命,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上毛主席三论佛法书》、赞成毛主席引退书”、教育万言书”、向非人士求师求友》、《机关与机关的反官僚主义》,《目前灾荒形式与领导的任务》、《从几句话联想到许多问题》等宝贵的文献。
    在1989年10月25日,民革中央召开纪念陈铭枢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称赞陈铭枢先生: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一位卓越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为之题词:中国共产党的诤友”。
    曲樟正是因为陈铭枢的盛名而有了将军故里的尊荣。曲樟的山水人文因此而增色的同时,却也使人往往忽略了另一方面的灿烂,地灵人杰的曲樟,其实并不是只出了一个陈铭枢将军,而是将才比肩,群贤荟萃。
  
    清廉总兵张锡卿
    张锡卿,字鼎臣,合浦曲樟人。自幼父亡,与母亲相依为命,张锡卿自小就帮人看牛,家景十分贫寒。张锡卿在母亲的劝导下,最后忍痛割舍母子相依之情,告别了母亲,投效湘军。
    从军后的张锡卿转战川甘楚黔,累积军功获记名提督,获清廷赏巴图鲁(满语,意为勇冠三军的勇士。清廷对作战勇猛、有战功的武官赐予的荣誉封号)称号并赏穿黄马褂。张锡卿先后担任过游击、副将、官至贵阳镇总兵,官秩一品。史称其御兵临民,恒得法,人多颂之。光绪十四年(1888年),张锡卿因母亲年老而申请退职回乡奉养老人。获准回乡养亲后。张锡卿不以显贵而恃乡里。在乡间居住十多年间,都是土屋竹篱,躬耕田亩,种田养畜,自食其力,一般人都不知他就是功在朝廷,赏穿黄马褂的一品大员。张锡卿在乡居期间,痛感自己年少家贫无得读书,于是就专门聘请了位老师来辅导自己的学业。他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人生经历,写下了“人生十务”作座右铭。
    一是处困务求亨泰;二是临财务求戒贪污;三是练兵务济恩威;四是御敌务防疏懈;五是治民务施慈惠;六是待士务重谦恭;七是奉上务饬礼仪;八是对下务除骄慢;九是交际务推诚;十是检身务守简约。人们见之,都无不为之感动敬叹。
  
    中将县长张国元
    张国元(1890—1956年),字孟新,合浦曲樟人。广东陆军中学毕业,并留校担任教官。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后担任教育长。1923年,到广东军政府任秘书,后任该部宣传委员。1926年,重返北京陆军大学任教育长半年。同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务处处长。次年转任国民军事委员会广州分会参谋处处长。1928年11月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总务厅厅长,后因反蒋被开除国民党党籍。
    1931年10月出任陈济棠的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主任。
    1936年1月授陆军中将衔。1938年任第四路军总司令办公厅主任。翌年,任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办公厅主任。1942年5月至1946年1月,任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并于1945年下半年兼任合浦县长。1952年春病故。
 
    陆军少将张枚新
    张枚新(1894—1953年),合浦曲樟人。广东黄埔陆军测量学堂毕业后,进入庐山军官训练团高级班学习。此后历任第四军第十师营长,广东编遣区第一师二团副团长、团长,独立第五旅副旅长。1930年任第一集团军第二军四师师长,1932年春调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1933年1月任湘赣边右路军第四师师长,1934年任南路军第二军四师师长,1936年1月授陆军少将,1937年任第四战区司令部高级参议,1941年9月任军事参议院参议,其后被解职返乡寓居。抗战时期,张枚新率部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外围防御。出资在家乡建堂背小学。
 
    中共杰出的领导干部陈铭炎
    陈铭炎(1911—1945年)又名陈辉、陈大英,1911年出生于合浦县曲樟豪沃村。
    1928年考入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文史系,1931年任广州合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1935年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了“一·二九”爱国运动,陈铭炎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呼吁同学们起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学生起来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还积极参与编辑进步刊物,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和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日救亡的理论和方针。1936年10月,中共广州市委正式成立,并秘密筹建“广州学生抗日联合会地下学联”,建立“中青”等进步团体,陈铭炎参加在其中。
    1936年,陈铭炎中山大学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2月,中共香港海员工作委员会书记曾生介绍陈铭炎到惠阳县任坪山小学校长,陈铭炎到坪山小学后,与同校教师、中共党员黎柏枢等组成党小组,并任小组长。并从中发展一批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以坪山小学为据点,在惠宝沿海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出版《坪潮》刊物,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月,坪山党支部建立,陈铭炎担任支部书记。8月,中共惠阳县委成立,陈铭炎任中共惠阳县委组织部长。是年冬,坪山中心区委成立,区委下辖定南、坪山、杭梓、龙岗、坝光等支部,属中共惠宝工委领导。陈铭炎任工委委员兼坪山中心区委书记。
    1939年8月,中共惠阳县委成立,陈铭炎任组织部长。
    1940年5月,中共东江特委派陈铭炎出任东宝联合县委书记。7月,陈铭炎先后任中共东莞县委书记、东莞二线县委书记、东莞特派员。8月,东莞县委改属中共东江前方特委,机关设在温塘。中共东江特委任命陈铭炎为中共东莞县委书记,主要在敌后东莞水乡一带组织抗日武装斗争。陈铭炎在远离主力部队的艰险环境中,坚持发展武装力量和壮大党员队伍两手抓,是年党员人数达510名,为转移到外线的部队重返东宝抗日前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42年7月,中共东江特委决定将东莞县党组织划分为两线县委进行领导。第二线县委采用单线联系,不与部队直接发生关系,准备坚持长期斗争。陈铭炎任中共东莞二线县委县委书记。
    1943年4月,东莞一、二线县委一并撤销,改设县特派员,隶属中共东江前线临时工委领导,机关设在温塘,陈铭炎为特派员。
    1944年秋,陈铭炎任中共东江前线特委组织部长,先后在宝安沙鱼涌、惠阳沙坑、新圩等地开办党员干部训练班,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好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45年1月,中共东江前线特委重新成立,陈铭炎任特委宣传部长,主持特委日常工作。8月15日,陈铭炎在惠阳县新圩从电台收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连夜带两个交通员前往东莞,想尽快地把这一特大的胜利喜讯传给东莞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革命老区清溪土桥村稍作休息后,便到路西去。路经清溪三峰新钟坑村与凤岗交界的十二崛时,碰上了刚起义过来的部队,交通员不知底细与对方交火,陈铭炎不幸中弹遇难。8月20日,由于当时党组织还不知陈铭炎已牺牲,中共广东区委任命陈铭炎为江南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
    陈铭炎烈士是革命战争时期,合浦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也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合浦籍烈士中,功绩最为突出、影响最为广泛,职务级别最高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