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将军故里 山水人文(中)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廉湖书院多传奇
    曲樟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主要得益于重教兴学。早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就建立了廉州府最早的乡间书院——廉湖社学,知府何天衢还专门为之撰文记事。
    何天衢的《新建廉湖社学碑》大意是:嘉庆十九年(1814年),我来到廉州当太守,第二年的六月,合浦诸生彭汉光等向我请求说:廉州府城以东一百二十里的大廉 、六湖两垌,虽有万户人家聚居,但子弟们求学却找不到老师教导,希望能在这两垌交界的红岭建立社学,以使不能到府学读书的子弟能就近求学。
    我听了他们的请求后非常高兴,很快就向抚司汇报,得到批准后,告诉了乡中平时乐施行善的人,大家都非常乐于出资相助,在二十二年正月开始动工,第二年六月落成。共有门厅二间,讲堂三间,房七间,合十二间。后来,我又拨出一定的学田用于收租,所得的费用全部用作书院的开支和扶助困难学生的费用,到了道光元年(1821年),全部落实,我为之刻石铭文。我鼓励这些学生们,求书首先是要立身,不要只是为了利禄而读书,要相互激励 、博览群书,形成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这就是廉湖书院建立的历史背景。从《新建廉湖社学碑》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廉湖书院的办学经过,时间和规模,以及官府对其的期望所在,也从中看出了珠乡客家人兴学重教的精神所在。的确,在史料记述中,廉湖书院的学子在此后科举中也是颇有成绩。
 
    仗义助学陈卿钦
    陈卿钦字兰亭,六湖人。史籍称其“性颖悟,文字为乡先辈所重”。陈卿钦的生活极为俭约却轻财好施,他在乡间开设课馆教育子弟,为了让子弟能就近读书深造,他与族中的乡贤一起,发起集资筹建廉湖书院和太邱祠。鉴于陈卿钦的学识和人品,投在他门下求学的学生很多,史称他“授徒传业从之游者多所成就”。而他在廉湖书院执教期间,发生了一起童生闹县学的事件,尤见他的高义品格。
    廉湖书院童生闹县学的事件发生在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至于为什么要闹县学,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述,只是记述几十名闹县学的童生因此被官府逮捕关进了监狱。陈卿钦知道自己的学生被关进监狱的消息后,立即赶到县衙,以自己的全家性命保释这些童生回书院继续学习。县衙基于陈卿钦的品格和声望,同意了他的保释请求。陈卿钦把学生领回廉湖书院期间,这些童生没有一人脱逃,至保释期满后全部重回监狱。在这些童生重回监狱期间,陈卿钦又挺身而出积极为这些童生向上申诉,终于得以无罪释放。后来,这批童生积极奋发,大多取得了科举功名。
    廉湖书院童生闹县学的事件,还引出了合浦客家山歌中的一段传奇“金牡丹”,因此造就了客家木鱼中的新的表演形式《公馆木鱼金牡丹》。
    以廉湖书院为标志的兴学重教风尚一直传承下来,直到1959年水库建设六湖大搬迁,曲樟乡贤先后捐建 、建成的书院学堂有:世雍学堂(豪沃)、六湖学堂 、堂背学堂(张枚新建)、璋嘉小学(陈铭枢建)等。因此,自古以来,曲樟的书生才子,文人学者也多佳话。
 
    祭江平患的举人陈庚镛
    陈庚镛,原名陈溥勳,子竺书,六湖人。同治庚午科第一名举人,拣选知县。拣选知县就是说,有空额时,就可补替当知县。但陈庚镛并不热衷于官场,而是长期担任教谕 、训导。史籍中记称陈庚镛“教谕 、训导致仕,登长吏之庭,不投一刺,高风亮节,郡咸重之。凡兴学办团诸义举,得其一言,趋事如响。”由此可见陈庚镛的为人品格和影响力。
    当时,南流江流经六湖地段有一古渡口名新渡,这是由陈氏家族捐建的义渡。新渡的水流湍急,雨季间,不时会有翻船溺水的伤亡事故发生。光绪五年(1979年)夏天,在一次翻船事故中,五十余人溺亡。陈庚镛悲痛之余,怒而奋笔疾书《祭江文》一篇,至江边读后烧化于江中。此后,渡口再无翻船溺水的伤亡事故发生。乡人都认为是因陈庚镛的道德品行感动了河神所致。此事因此广为流传,成为一方的传奇佳话。
 
    袁世凯家庭老师的张肇崧
    曲樟的文人学者中,曾受聘为袁世凯家庭老师的张肇崧,其成就最为世人瞩目。
    张肇崧,字景斋(1867—1950年),曲樟南城关所营村人。
    其祖辈虽世代务农,却重书礼传家,家中竟藏有各种经典古籍五千多册,因此,在当地也算是耕读相传的书香之家了。
    张肇崧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自幼张肇崧在父母祖父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生活。但他九岁那年,祖父不幸逝逝。之后的三四年间,家中迭遭人祸天灾的变故,他的两个兄长和嫂及姐姐相继因病离开人世间,张肇崧原来兄长姐弟四人,却因三人早逝,仅剩张肇崧一个。当时家中为了给哥嫂姐姐治病,不但花光了所有积储,山林田亩也变卖筹款还债糊口,连家中的书卷都贱卖了。家道也因此中落,先前的殷实之家,此时连日常生活也难以为继,物质生活极其困苦。但是张肇崧并没有因此受影响而放松了学业,而是加倍努力抓紧自修。张肇崧曾想往隔邻村某熟师处求学,但因为家道清贫交不起学费被拒之门外,只好由自己父亲开蒙授课。而张肇崧开资聪颖,发奋读书,勤勉苦学,家中所剩的经史书籍,都认真学习过。
    光绪十一年(1884年),十九岁的张肇崧,开始在邻村设学塾,自任塾师,就读的学童有四十多人。光绪廿四年(1898年)三十二岁的张肇崧,参加了科举秀才考试,以优秀的成绩被录取为第一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肇崧承提学使之命,奉派去广西边陲各府 、州 、县巡视学务,并兼任师范学堂监督。
    张肇崧善操古琴,他的《长铗归来兮》,曾被上海无线电台还专门为之录音,向太平洋 、南洋各地侨区广播,深为东南亚侨胞喜爱欢迎。在一次聚会的场合中,张肇崧兴之所至,击鼓操琴,当场为袁世凯所赏识,频频称许叫好,因此得到袁世凯的看好,不久就礼聘他为家庭教师,为其儿子袁克定 、女儿袁复祯 、袁元祯 、袁经祯及孙子袁家融 、孙女袁家锦 、袁家第等人的家庭教师,还按当时的礼俗举行了拜师礼仪。
    张肇崧当了袁世凯的家庭教师后,因了这层关系,又被推荐在北京税务学校及陆军大学讲课。从此,他在北京显要人物高层中崭露头角。
    张肇崧在袁世凯府上任教席,待遇优厚,但他看到袁氏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权后,解散国会,篡改约法,实行独裁专制,接受日本人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等行径,深感忧虑。袁世凯宣布复辟帝位,改民国为“洪宪”年号后,张肇崧顿生去意。袁氏的一个宠姬邀请张肇崧入宫为她诊脉,张肇崧为避嫌而坚决推辞。此后,更放弃袁府“西宾”优厚的待遇,不与袁府来往。
    1917年,张肇崧到河南安阳讲学,在讲学期间,先后遨游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草药岳嵩山 、北岳恒山 、南岳衡山以及长城内外和杭州西湖等地区,足迹遍及山东 、山西 、陕西 、河南 、湖南 、江苏 、河北 、湖南北各省。此后,力戒饮酒吃肉,不事交际应酬,隐居专研儒家经典《周易》,达十二年之久。
    1929年,广州为纪念原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长邓铿,在市越秀山麓镇海楼左侧筹建“仲元图书馆”(邓铿字仲元),公推张肇崧为筹建主任,张欣然由北京南下广州负责筹建工作。
    1930年,“仲元图书馆”建成开馆,张肇崧荣膺首任馆长。仲元图书馆环境雅静幽美,室内儿净窗明,座位舒适美轮美奂,藏书颇丰。张肇崧将自己所著的《鲁邹圣迹记(附登泰山诗)》 、内子黄君淑斋六秩加一诞期寿言》、《游昌平明陵记》 、《燕京纪游》 、五岳游记》等书也赠与图书馆收藏。期间,张肇嵩等撰有《仲元图书館目录》第一期.,1936年由广州仲元图书館铅印刊行。
    抗日战争爆发,张肇崧夫妇回到家乡合浦六湖垌南城关所营村老家避难,抗日胜利后,夫妇又到广州,重开仲元图书馆。至1949年,张肇崧夫妇再返六湖垌关所营村老家。1950年9月13日在家中寿终,享寿八十四岁。
    张肇崧的作品有:《鲁邹圣迹记(附登泰山诗)》,民国5年(1916年)1铅印本。
    《内子黄君淑斋六秩加一诞期寿言》,民国17年(1928年),广州越华印务局。
    《游昌平明陵记》,1961年,台湾中华书局(重版)。
    《燕京纪游》,民国3年(1914年)。
    《五岳游记》,民国10年(1921年),北京商务印字馆。
    《仲元图书馆目录》第一期,1936年,广州仲元图书馆铅印刊行。
    张肇崧的作品在当时除了单本发行之外,还被多种丛书收录重印,名重一时。
    李济深为之题曰:逸学丰姿神龙笔,夙游名胜留著述。邹鲁新又圣迹寻,洙泗尼防泮凫峄。沂雩乘风岱观日,周桧楷秦汉松柏。古碑搜採藻鉴精,撰此鸿篇寿金石。
 
    将门虎子陈广生
    陈广生(1916—2005年),陈铭枢将军的长子,原任天津冶金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 、六 、七 、八 、九届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第七届常务委员,出陈广生十九岁便离开父母,远渡重洋到英国求学,而且一去就是十二年。在英国求学期间,他以“杰出一等荣誉金质奖章”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著名的法拉第电子工程学院。抗日战争结束后,陈广生回到香港,在香港五金厂担任电路板总设计师,并被选为香港议会成员。
    新中国成立之初,陈广生就多次参加侨商观光团回国考察,积极为回国效力做准备。接着,陈广生又联系爱国富商陈祖沛,收购了香港钉厂,准备把全部设备运回天津办厂,时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从海上全面封锁中国。而陈广生 、陈祖沛收购的设备重达千吨,其中50部工作母机是港英政府特定的战略物资,属于禁运物品。而当时国内又无法提供具体的帮助,陈广生冒着被港英政府查办的危险,动员二十多对职工夫妇一起抢运,终于顺利地将全部设备运到天津建厂投产。陈广生夫妇在香港时,每月稳定的工资收入超过二千多元港币。
    回国后,陈广生看见国内处于百废待兴的创业阶段,主动提出每月只支取200元人民币,他的夫人邓漪涟女士原在九龙海关做文员,每月工资400多元,为了支持丈夫的报国志愿,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国教书,每月工资只有60元左右。由此可见陈广夫妇高尚的爱国情怀。
    陈广生在研制电镀沉积镍铭,镍镉合金箔,精密电阻元件上有卓越的成就,是我国最早研究钛合金的专家之一。“文革”期间,时在天津冶金研究所担任总工程师的陈任生,被当作“反动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揪斗,还被放到了危险的工序清洗钢丝的酸洗车间,每天都要和腐蚀性极强的氰氟酸接触,在严重的污染环境中,做沉重的体力劳动。但他仍然坚持进行科研攻关。1976年,北京要赶制安放毛泽东遗体的钛合金棺材时,所用的铆钉材料就是从陈广生领导的钛合金科研攻关组提供的。
    1976年,陈广生终于获准去香港探望母亲,两年后移居香港。在香港定居期间。1986年,陈广生以古稀之年回到南宁投资,成立了邕生线材厂,担任副董事长。在此期间,他曾多次为公馆中学捐资出力,牵头出资倡办公馆中学奖学基金会,捐资修复文治书院(即由陈铭枢捐资倡办的合浦五中——公馆中学的前身)。
    陈广生先生是由于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和突出贡献,在他的追悼会上,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他“一生爱国 、爱港 、爱乡”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