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白龙珍珠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及旅游开发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提起白龙珍珠城,这是北海市民最熟悉不过的一个历史文化景点,也是北海市民最希望能早日开发成功的一个景点。多年来,围绕着白龙珍珠城旅游开发的话题不绝于坊间:如整体搬迁、建影视城、搞南珠文化基地等等。然而,热闹过后,白龙珍珠城依然是归于“方城有址堆残贝,古寺无踪剩断龟”的长期寂寞冷落之中。白龙珍珠城的旅游开发之所以“难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对白龙珍珠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及资源认识不足,因而影响了对白龙珍珠城旅游开发准确的定位判断。
    认识不足的表现之一:把白龙珍珠城的历史文化遗存等同于“珠还合浦”历史的内涵,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误识及误导,因此严重影响了白龙珍珠城在旅游开发中的准确定位,同时也湮没了白龙珍珠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特色。因为,珠还合浦”历史的内涵与白龙珍珠城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完全不同的时代产物,在旅游开发中的定位当然也是完全不同的。珠还合浦”产生的年代是在东汉中期;白龙珍珠城产生的年代是明代前期。
    而且,二者之间的历史文化的物质特征和文化传承也大不相同,珠还合浦”的物质特征是珠去珠返,其文化传承则拓展成为对良好吏治的期待;白龙珍珠城的物质特征是城堡遗存,其文化传承是与白龙珍珠城历史有关的事典及人文特色。如果硬要把二者混合在一起去搞旅游开发,就很容易给人造成张冠李戴、无所适从的感觉。
    认识不足的表现之二:对白龙珍珠城的叙述混乱,模糊了白龙珍珠城历史的精彩本相,影响了其自身的特色价值。如,在很多场合中,介绍白龙珍珠城的开场白时,往往是不加思考就称之为“珠还合浦的发源地”。可是当介绍白龙珍珠城的建成年代时,又以建于明代作说明。这样就给了人们一个非常不认真、不专业的印象,直接影响了白龙珍珠城的开发投资信任度和吸引力。
    再如,在对白龙珍珠城的历史人文知识方面更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介绍、解说混乱,存在着缺乏考证,随意猜测的现象。以“李爷德政碑”为例,在白龙珍珠城碑亭里的解说词中,把“李爷德政碑”的主人公说作是李逊。李逊是景泰五年(1454年)前后在任廉州太守的,而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朝廷对合浦珠池实行“中官监守”是在宣宗和明宗时期,也即是在宣德、正统年间(1426—1449年)开始实行太监管理珠池。到了明神宗时代(1573—1620年),派李敬、李凤监守珠池采珠,得珠五千一百馀两。由此可知,李逊是处于这个时间段的中间,在李敬、李凤之前,而李逊在廉州任上,因采珠事为民请命而与中官(太监)发生激烈的冲突,后被押京入狱候审。如果李 爷德政碑的主人是李逊,而作为与宦官势如水火的李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官场环境中,他怎么可能在白龙珍珠城内树碑立传?其实,李爷德政碑”是当时官府为讨好采珠太监的做作行为,因为当时的采珠太监一般都兼有监管税收的权力,官府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这恰好是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白龙珍珠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官场文化。当年到合浦监采珍珠的太监,有姓名可考者不少。太监坟有二,一在城内,一在城南三十米处,即今碑亭位置。白龙珍珠城内的太监坟的主人姓郑,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城南三十米处的太监坟主人姓甚名谁,则待考。因此,在介绍白龙珍珠城的历史人文时,不应随意的解说。
    因此,要把白龙珍珠城的旅游开发搞起来,当务之急不在于景区景观建设上提多少种大手笔、大方案,而是要切切实实的弄清楚白龙珍珠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存量,准确地把握好旅游开发的价值定位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首先的要基本弄清白龙珍珠城的历史建制。
    据明崇祯版的《廉州府志》海防篇”中记“白龙墩,府南七十里,前内监采珠衙门居八寨之中,珠场巡司衙门、东西八寨俱属管。东盐场巡司前衙门亦在此,今迁东寨。川江村系管盐丁。”清道光《廉州府志》“政经志·沿海古墩台”中记述:白龙城,县南七十里,城内为珠场巡检司及东盐场大使衙署。”“协防篇”中记:冠头岭三汊口汛,千总一员,兵八十八名,原设拖风船二艘,快马船一艘,奉裁。
    东至白龙城汛,水路一百里。”“白龙城汛,把总一名,兵二十五名,原设拖风船一艘,奉裁。东至珠场司汛,水路三十里,西至冠头岭、三汊口汛,水路一百里。南系大洋,北至上下窑,陆路十里,至府城水路一百六十五里。分管村庄二处,宁村距汛四里,疍户村距汛一里。”白龙城汛把总管辖的各汛有:白龙汛、珠场汛(今铁山港南康境)、调埠汛(今铁山港营盘境)、陇村汛(今铁山港营盘境)、川江汛(今合浦白沙境)、沙尾汛(今合浦白沙境)、对达汛(今合浦沙田境)、砍马汛(今山口境)、英罗汛(今山口境)、山口汛 (今山口境 )、西山汛(今广东廉江境)。
    白龙城汛同时又是廉州水师右营龙门营的协防要塞。
    民国版的《合浦县志》中有一段记述,对此作了注解:白龙城在县南八十里,周三百五十丈有奇,高一丈八尺,东西南三门并城楼。明洪武初创建,内有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巡检及盐场大使衙门。旧有水师汛地。自永安抵龙门沿海五六百里,中间呼应鲜灵应。修复白龙旧城移驻水师都守,为水陆中枢,俾声援联络兼可策应郡城,存其说,以备采择。”从以上的记载中,不但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白龙城的历史建制及功用,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目的,而军事防御的主要对象就是“备倭”,也就是说防御日本倭寇的侵扰。而且还可以了解到许多历史文化知识,如:珠场八寨、珠场巡司、盐场大使、水师汛地、沿海古墩台等,并能从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白龙城在当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这对于白龙珍珠城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设置景观景点来说,能否准确、鲜明的体现出历史文化特色,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要基本弄清白龙珍珠城内的建筑布局。
    据现代考古发掘测算,白龙珍珠城为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南北长321米,东西宽233米,面积约75000平方米。白龙城的城墙在夯制时,每夯一层黄土就加一层珠贝,用以代替石子,层层夯实,因此也为后世留下了白龙城城墙的独特现象,见证了当年盛产珍珠的状况。
    至于白龙之名的由来,据说古时有一条白龙在该地上空飞旋,落于地面瞬间不见踪迹,人们认为白龙降临乃舆地之福,故将该地命名为白龙村。廉州七大古珠池之一的白龙池也因此得名。
    建城时,也就以地名命名为白龙城。
    白龙城建成后,原是为了抗倭而设的防御千户所,又称防御白龙千户所。后来,在城中增设了采珠太监公馆、盐署办公衙门,而在这些官员中,采珠太监是有钦命在身,专事采珠的,享有特权,当然见官高一级。因此采珠优先,白龙城原先最基本的功能被渐渐淡忘了,为抗倭而设的防御千户所城堡就被“白龙珍珠城”的称呼代替了。经过了600多年烟雨风云的侵蚀,当年傲视海北的抗倭雄藩、珍珠名城已无复存在,只剩下残存的城 墙遗址,封闭在新建的南门下,鲜为人知。
    古城内的街道布局设置,以东南西“三行”为主,三行”是指鱼行、鸡行、米行三条主要南北走向的街道。如今还剩下与南门相对的中街海基本完整,尚可从中依稀看到当年的格局。南门东侧,依次是防御千户所衙门、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巡司衙门、盐场大使署、水师都守署等。由此可见当年古城规制之宏大,设施功能之齐备。了解了这些,才能对白龙珍珠城的旅游开发做到心中有景,策划有序。
    再次是要基本弄清白龙珍珠城现有的物质遗存。
    白龙珍珠城现有的物质遗存主要有:古城墙。
    白龙珍珠城的古城墙除了南城门所保护的一段之外,还有大部分的古城墙被长期荒弃,有的人家在古城墙遗址搭猪舍鸡栏,有的在上面种速生桉树,还有的为了通行,就把古城墙挖开。处于荒弃的古城墙,不论是规模还是珠贝残迹,都要比南城门内保护的一段还要大得多,好得多。
    古城内的三行老街是古城布局的重要见证,老街三行的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卷棚顶结构屋顶,商号依稀可见的民国骑楼,深嵌在民房夯墙里的层层珠贝,青砖铺成的街道路面,都是不可复制、不可增量的历史证物。此外,老街三行的老房子里,还有大量至今仍不被重视的民俗器物,这都是将来白龙珍珠城旅游开发时难得的资源。
    还有古城内的碑刻和古城周边的古珠贝,也都是极具保护开发价值的物质遗存,应当及时加以有效的保护。如“宁海寺记碑”,原在白龙城内,宁海寺湮没已久,但从碑文上还能基本考查出宁海寺的建成年代,创建者的姓名。这对于考证白龙珍珠城的建制历史,都是非常宝贵的直接物证。
    再其次是要整合、完善、神话粤剧《珠还合浦》中所体现的白龙珍珠城的文艺元素。
    因为这是最早、最完整、最明确地把“珠还合浦”的故事与白龙珍珠城结合在一起的文艺作品。
    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神话粤剧《珠还合浦》的创作、演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白龙珍珠城的知名度,确立了白龙城成为白龙珍珠城的定位。正是因为粤剧《珠还合浦》的广泛传播,白龙珍珠城才增添了“珠池夜光”、海生闯海”、珠女化身”、割股藏珠”、珠飞梅岭”、钦差吞金”等精彩的传奇情景。这无疑是白龙珍珠城旅游开发中最绚丽、浪漫的元素。
    结合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及资金投入的实际状况,白龙珍珠城旅游开发应把握好适当的度量 原则,那就是突出特色,量力而行。
    突出特色,就是突出白龙珍珠城的历史文化特色。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产特色,二是民俗特色。
    物产特色就是要紧紧的围绕着珠池、珍珠做文章。在这方面,已有先贤为我们描绘出了白龙珍珠城旅游开发的景观蓝图。
    明清之际,岭南三大才子之一屈大均在《合浦珠诗》中描述白龙珠池的采珠情景:暮春争赛白龙池,挂席乘潮采不迟。
    千尺蠃筐垂海底,翻波不使巨鱼知。
    清代钦州教授冯敏昌在《合浦采珠歌》中展现的珠池景色:白龙城外暮云行,珠母海南秋月明。
    明月渐圆珠渐好,好听船上蛋歌声。
    曾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的作者田汉,在《访合浦白龙珍珠城旧址二首》中所抒发的南珠情怀:   
    (一)...........
    ....南来初看还珠记,当日珠民重可悲。
    碧浪曾翻千斛泪,夜光能换几餐炊。
    方城有址堆残贝,古寺无踪剩断龟。
    访古喜逢歌剧队,布帷丝幕白龙湄。
    (二)...双鲨闻说守杨梅,贯月奇光去得回。
    北海开池初结果,南康剖蚌半含胎。
    看来子好因娘好,毕竟他培赛自培。
    玉润星圆千百斛,南珠应夺亚洲杯。
    民俗特色就是要紧紧围绕着与珠池、采珠、珠市、珠艺等有关的民生情节去展示白龙珍珠城独有的民俗风情。最简单有效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古城现有的“三行”老街,建立一个白龙珍珠城历史民俗陈列馆或历史民俗风情街。把老街古铺里曾经发生的喜怒哀乐;千古岁月在老城留下的沧桑痕迹;以珍珠为主线下串了起来,鲜活生动的“复活”白龙珍珠城的历史民俗风情画卷,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量力而行,就是要充分利用白龙珍珠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依托现有的物质遗存和文化资源,着手推出一批紧扣珍珠生态的观光体验项目。
    如运用粤剧《珠还合浦》的神话元素,在白龙珍珠城内将戏剧情节改编展现成为生活体验情景,让游客零距离接触或直接参与珠民采珠、开蚌取珠、夜明珠化身村姑、珍珠公主与海生的婚礼、钦差割肉藏珠、梅岭飞珠等模拟的生活情节情景。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古城老街、南门城楼,设置珠市交易、珍珠美食、珍珠巧艺(珠贝雕刻、寻找古珠贝)等项目,通过以点带项目联动,以精品整合资源开发,让游客更多的体验白龙珍珠城的历史民俗风情的同时,也利于拉长旅游观光链,扩展白龙珍珠城开发投资的吸引力,增强白龙珍珠城的市场知名度和辐射力,从而产生强势的招商引资的效益认同感和凝聚力,实现白龙珍珠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