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州郡城,自唐为街城,宋建城墙,千百年间,文物昌盛。其间,经不起岁月的冲荡,湮没者众,存于今不多。所幸,得有大量的碑记石刻或载于史籍,或散落民间,因此许多史迹史事赖以保留。至今,有址可证,有藉可查记录廉州历史事典的碑记碑刻尚有近百处(方)。这些碑记碑刻纪事存史,文字精炼,准确生动。更重要的是涉及的社会层面广,堪称“活”的历史。
廉州历史碑记碑刻主要分类
营建类。主要是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碑记,如城池亭台楼阁碑等;纪念类。主要是为了纪念先贤而建的各种建筑物,如东坡亭、海角亭碑等;教化类。如府学、县学、书院及各种助学机构的碑记;记事类。主要的记录官府文告,或重大事件的碑记;寺庙类。主要是记述各种寺庙建造经过的碑记。
由于这些碑记都是实时记录,并且都是由有身份、有名望的官绅名士撰写,因此,不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有着广泛的代表性,蕴涵着丰富精彩的人文史迹,是考察研究廉州历史事典的重要依据。今举其中鲜为人知者录于下。
廉州府衙门前的告示碑
廉州府衙仪门右存立着一块碑刻,这是一块廉州府衙判案的纪事碑。由于这块碑刻被垃圾严重污染,且受过人为损坏,经过反复辨认,该碑的基本文字记述如下:“遇缺前先补用道特授廉州府正堂兼办廉钦北海各口出示晓喻事。案掾合浦县书职包绍荣、增生包国修、包宪×、宪宥,军职包著英,武生包已才等禀称:×我等××生太学生,来廉居牛角街,卒厝村之西后山,移建郡城环×在今×。历朝历年,祭扫无异。殊自嘉庆、道光年间,×职等族人式微,××子孙者,追念及之遗憾弥天,无从告诉。××人,莅×教宣。民×及枯骨,是以据实历陈,哀叩仁皆俯准职等重修碑监,以垂不朽,存亡当戴鸿恩等。准凭此批监碑祭扫,原为不但祭扫之时,准选择一二绅耆来署拜祭,不准率×多人。×石以垂久远可也。在禀除揭之外合行。出示喻晓,为×示×,便遵照批示办理毋违,特示。
遵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四初泐石”句读碑刻上的文字之后,可以知道其中内容。
这是兼有道员(即守道、巡道、兵备道)职衔(时廉州府属海北海南道,海北海南道领治雷州、化州、高州、钦州、廉州五路和南宁、万安、吉阳三军以及乾宁安抚司,有今广东湛江地区大部、海南岛和广西钦州地区大部)的廉州知府所颁布的告示碑刻。从落款时间光绪三十三年来看,时廉州知府是李经野。
李经野(1855—1943年),字莘夫,山东曹县龚楼乡土地庙村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
李经野秉公执法,不避权贵,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山东省办理股票,当权者按田亩硬性摊派,加重百姓负担,他即以“此乃扰民之法”据情上奏,光绪皇帝当即采纳,严令禁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户部贵州司员外郎,是年升为福建司郎中兼财政处提调内仓监督。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当时国家内外多事,李悲愤国势积弱,力主博求西洋政体,举行宪政,遭当权者猜忌。袁世凯等人乘机发难,罗织罪名,参奏李经野,李被贬为廉州知府。
李经野任廉州知府时,正值廉州府多事之秋,法国人借“永州教案”之机向清廷施压,坚请”合办北海至南宁的铁路,激起廉州人民愤慨,自发组织集资修路(在廉州人民坚决抵制和各地声援下,清廷外务部拒绝了法国人的要求)运动,清廷一味忍让,海关、外贸业务具为外国殖民主义者操纵,外国殖民主义者一意专行,无视中国法律章程。有一华籍职员在法国人办的邮政局做工,因一时失误,洋人强行将此员工拘捕处以刑罚。李经野了解情况后,立即前往交涉,坚持要按外交途径由当地官府处理,在遭到法商的无理拒绝后,李经野先后三次,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坚决要回此人,凛凛正气,终令洋人低首。维护了国权、人权。在清廷一味奴洋的时代,李经野这种民族气节犹为难能可贵。
李经野在廉州府任上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如豁免苛细杂捐,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兴办学校,倡导文明,还将出资将闲置的考棚园欣尝楼改建成廉州府图书馆,这不但是廉州府第一座官办的图书馆,也是两广当时最早的官办图书馆,使得廉州府的吏风人心大变。他还捐出俸禄建味经书院、重修东坡亭、海角亭、东山寺等,最为廉州民众感其功德的就是建“惠爱桥”。当是时,廉州城内西门江上的桥梁在一次火灾中被烧毁,民众过往很不便利,为了解决这个交通难题,李经野带头集资建廉州西门江桥。
桥成后,民众因其惠政爱民之功德而将此桥命为“惠爱桥”,并请李经野为之亲书“惠爱桥”制匾悬于桥上。今廉州惠爱桥风雨亭“惠爱桥”三字和东坡亭正门上所挂额匾的“东坡亭”三字就是李经野的手迹。东山寺观音殿韦陀殿的石刻对联:身是将军心护;志归大士力降魔”也是李经野所题。
从碑记中可知,这是由包姓后人提起的诉讼,起因是廉州府衙扩建等缘故,包姓的祖墓被纳入了衙门范围,使得包姓后人无法进入祖墓祭拜,为此向廉州知府提出诉讼,请求廉州知府给予祭拜扫墓的便利,并准予立碑为凭,得以世代遵照。包姓后人幸运的遇上了李经野这样一个开明的父母官,同意了他们的诉讼请求,于是就有了这块碑刻存世至今。
从碑记的文字中又可知,包姓的祖上曾是太学生,这就是一座太学生墓。太学生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学历职称的生员。清代的太学俗称国子监。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入监就学者无论国子监生之籍贯为何地,皆可应试于顺天府(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市)。若不再考取功名,也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仕,多被任用为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从太学(国子监)毕业的太学生,其学历职称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吧。这就是在民间诸多传奇口碑的廉州府衙太学生墓的来历了。
从碑记的文字中还可知,当时廉州府是兼管廉州钦州北海各地的政务和税收。
东山寺“祖云之塔”碑
这是一块名为“四十三世圆寂比丘上丛下崖祖云之塔”的石碑,可知是立于塔前的。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石碑上有明显的人为损坏的痕迹,一些铭文已被凿坏,但依然可以从中解读出完整的意思。这块“四十三世圆寂比丘上丛下崖祖云之塔”的铭文如下—— —碑上方正中为:临济正宗”四字。碑刻文字从右至左竖排为(方格中为损坏的字迹,下同):“终于乾隆□□□……,于道光辛丑年□月二十六日午时改葬,坐丙向壬分□□□……□□□……卜□□徒孙即元四十三世圆寂比丘上丛下崖祖云之塔祀徒念来引来,徒侄云河云端云莲云竣云清云成,徒孙即元,徒侄孙即惺即悟即惠即忱,曾徒孙见和见机,曾徒侄孙见文见新见海见德,玄徒孙融光,玄徒侄孙融香融芸仝立”。
从这块“四十三世圆寂比丘上丛下崖祖云之塔”碑文中可以看出,圆寂的法师叫祖云,是在乾隆年间去世的,于道光辛丑年改葬时为之建塔。道光辛丑年是1841年,也即道光二十一年。虽然碑刻上月份数字已被人为凿损,但仍可分辨出不是“三”就是“五”的字样。从署名中可以知道,这是四代僧人共立的塔碑石刻,也就是说,祖云去世后,东山寺四代僧人为其建塔设祀,从名字上看,共有二十二名僧人。东山寺当时之盛况由此可见。
廉州府处理乾体民间纠纷告示碑
这块廉州府告示碑原废弃在乾江老圩一祠堂前的草丛中,由于年代久远,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碑面上的文字受损严重。
得一热心人士的帮助拓印,细心辨读之下,依稀可知其中大意。
根据拓印碑文句读的原文如下:告 示特授廉州府正堂加三级纪录三次张为:××陷课等事,本年七月初八日据监生张邱蔚,疍民扬文绣、×××、×××等,有祖报垦乾体安宁梁村三埠粮海东至岸,西至那隆,南至冠头岭,×××××,米一百二十余石。×箔深,则张网,历来凡有船只制造,×××向生×××,×××租,赴宪×××。乾隆六十年,有来蛋王亚仨,有成××,×××,×××,张其来,生×,麦超树等,×一件,霸捕田米事,呈叩前任杨宪,恩×××××,在案可凭。嗣后,无×××迄今。本春突有土棍吴根才勾引异路流蛋周成昌,张志彭等船只,制造拖风铁罟,粪箕流簾等网四十余张,在粮海内霸捕鱼虾捉鲎,陷箔地抛荒,粮课无赏,向依管理论,××不理,欲拉×究,奈禁不罚众,似此土地棍流蛋,自霸海利立等,苦赏××王法,××××,天垂怜输粮无依,×准出××××,任凶顽自霸××,××归,不致遗累公侯,万代为此抄制示众,呈赴××××于此,当批准示禁,××合行示禁,为此示喻:来民周成昌、张志彭,××振,×××,×××知悉,翮后等制造拖风铁罟,粪箕流簾等网船采捕鱼虾,×××于乾体,××××,粮课所四至界内恃强采捕,××××,×××示之,后倘有土棍×××勾引异路×流蛋××××,××××,许该蛋户××赴府凭报拿究办,决不××,各宜遵照母违,此示。 道光十二年八月初九日实贴乾体埠晓谕根据以上碑文记载,可解读的信息有:一、从“特授廉州府正堂加三级纪录三次张”句中可知,发布这个告示的是廉州知府张堉春。张堉春是1827年到廉州任知府的,从“特授廉州府正堂加三级纪录三次”中来看,他是一个较有作为的官员。因为,他在此五年(道光七年—— — 道光十二年)间得到了朝廷三次“三级纪录”的嘉奖,换成今天的话说是得了三次立功纪录。在清代,这是对官员考核升迁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祖报垦乾体安宁梁村三埠粮”句,这是清早期的“农业开发”措施之一,就是采取免税政策鼓励民众开荒种田。早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朝廷就注意到由于“禁海”造成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土地荒废。雍正帝“以广东高、雷、廉、琼等民不习种旱田,以致尚有未耕之处。”为此专门喻示“命山东、河南两省,选善种旱田者,前往该地教耕。”“给与印照,永为世业”就是祖产了,这也是“监生张邱蔚,疍民杨文绣、×××、×××等,有祖报垦乾体安宁梁村三埠粮(田)”的由来。监生张邱蔚,疍民扬文绣、×××、×××等的祖业粮田被土棍吴根才勾引异路流疍周成昌、张志彭等侵占了,并且毁田恃强采捕,因此报官申告。廉州知府张堉春受理了这桩官司,并作出了公正的裁决,布告示众。
三、东至岸,西至那隆,南至冠头岭”句,是指指监生张邱蔚,疍民杨文绣等人“祖报垦乾体安宁梁村三埠粮”田)的范围,从中可知古乾体行政区域的辖属范围包括今北海冠头岭至西场那隆一带。
四、呈叩前任杨宪,恩×××××,在案可凭”句,是指监生张邱蔚,疍民杨文绣等人曾向前任知府申告过,并得到了官府的支持。这个前任知府姓杨,宪”是知府的代称,知府也称“宪台”。这里提供的信息是张堉春前任知府姓杨。这对于收集廉州知府的资料是很有帮助的。由于史料的缺失,很多官吏的名字和事迹都不在史料记载而失传了,民间的碑刻中却保留有不少官吏的名字,是因为他们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老百姓为他们刻碑留名,得以因此传扬千古。
通过这块廉州府告示碑可以看出,作为汉代海上丝绸路之始发港的乾江老圩,的的确确深藏着许多历史的谜团,这其中蕴含有大量的、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探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