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北海“抗战文化”探析(上)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北海“抗战文化”是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但其产生的年限却早于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的全面抗战的1937年,而是以1932年1月28日陈铭枢 、蔡廷锴 、蒋光鼎等指挥十九路军发动“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为开始。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北海人民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支持十九路军运动,合浦一中(今北海中学)成立了自治会,组织600多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发动北海市民抵制日货,捐款捐物慰问十九路军。学生们还谱写了《抵制日货》歌曲到处传唱,歌词大意是:走私货,虽便宜,奸商人,贪小利。可是我问你,卖了一匹布,赚得几毛几。要知敌人拿了你的钱,买来枪炮和子弹,每一颗,每一粒都是瞄准你的心窝里。”这可以说是北海最早的抗日文艺作品,此外,北海各界人士和学生还成立了纠察队,采取停课罢市的方式全面抵制日货。1933年,北海人民成立了“北海各界民众抗日救国会”,在抗日救国会的统一部署下,设立“日货登记处”成立“检查日货纠察总队”,日夜到港口 、货船上巡查,发现日货立即收缴。
    1933—1934年,廉州中学,合浦五中(公馆中学) 、合浦一中(北海中学)、西场 、南康等地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读书会,如“艺宫学术研究会”廉中) 、静励斋”(合浦一中) 、未名社”合浦一中)等,这些抗日团体不但积极发起抗日救亡运动抵制日货,捐资捐款慰问抗战军队,还印发 、传播《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红军捷报》等抗日宣传资料。1935年12月9日,北京发生了“一·二九”运动,北海各界组织数千人游行声援,并印发《快报》传递信息,鼓舞斗志。廉州中学和合浦一中的学生还和回乡的大学生一起,组成“中山大学学生返乡抗日救国宣传队”,筹备成立“合浦县学生救国会”,这些活动及文化作品都鲜明地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
    因此,北海的“抗战文化”起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是有史实依据的。这也为新编十九路军进驻北海,杀死日本间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在北海设置间谍机关,派遣潜伏特务的时代背景在社会环境。因此,1936年9月3日,由新编十九路军在北海发动的“中野顺三事件”也称“北海九三事件”)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后世关于“中野顺三事件”的各种文章,记述不绝于史料。
    从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沪抗战,合浦一中(北海中学)学生成立自治会,组织600多人上街游行声援十九路军开始,北海学生运动就成为北海抗战中最活跃的力量,其中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学生运动有关,尤其是合浦一中(北海中学) 、廉州中学 、合浦五中(公馆中学)成为中共合浦地下党的活动据点。1938年9月,以学生为主体的“合浦抗日先锋队”,提出了“保卫大北海”的口号,还先后成立了合浦一中(北海中学)长塘山分校“抗先支队”、北海学生抗日武装自卫队”、廉州中学的“合浦县青年抗日先锋总队”等,后来都成为中共合浦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北海抗战时期,爱国学生在中共合浦地下党的领导下,除了深入农村 、渔港进行救国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之外,还组织成立各种类型的书社 、读书会 、剧社等文化团体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红军抗日事迹,鼓舞市民的抗日斗志。
    其中1938年8月,合浦一中(北海中学)学生“驱逐叶天一”运动;1939年5月,合浦一中(北海中学)学生“反对杨超兰”运动;1939年春,合浦五中(公馆中学)“反对林堂鸿”运动等,都是北海爱国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史中的耀眼篇章,也是北海“抗战文化”的主旋律之一,爱国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编写的许多歌谣 、文章 、书报,都是北海“抗战文化”中重要的资源。
    特别是1938年4月,廉州中学 、合浦一中(北海中学)的11位爱国学生投奔延安,后来大都成为栋梁之材,这更是北海“抗战文化”的精彩一页。
    1938年,中共合浦地下党组织重建,随即在北海全面发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各种抗日救国团体,如“青抗会”、工抗会”、“妇抗会”、抗敌后援会”、对日经济绝交会”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冬至1940年春,中共合浦地下党组织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对奸商运米资敌”斗争(史称“合浦米案”),唤起了北海全民抗日救国的意识,推动北海进入了全民抗战阶段,同时也为建立抗日敌后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打下了群众基础。1940年6月,中共合浦地下党发动了全面武装起义,建立了抗日敌后根据地,由此开展了长达六年,艰苦卓绝的敌后武装抗日斗争,其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反映出北海人民抗日救国的英雄气概。北海的“焦土抗战”、三·三事件”、儒家巷事件”、永信烟庄事件”等,反映出北海人民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日斗争的艰险与悲壮。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珠乡儿女(史册载名的阵亡将士280多名),留存在珠乡大地上大量的抗战遗址 、实物,这些都是北海“抗战文化”所要反映的主题。目前,北海 、合浦现存的抗战遗址 、实物未能得到很好的挖掘 、保护 、开发利用,如何运用文化为载体,再现北海人民抗战时期的光辉历程,这就是北海“抗战文化”,更是北海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北海文化工作者和文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沪抗战的发起人之一陈铭枢将军是合浦人,十九路军的主要将领如蔡廷锴,蒋光鼎 、翁照垣等都在合浦留有足迹。蒋光鼎还担任过南区行署(设在北海)主任,为北海航空业发展,合浦中山公园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1936年翁照垣驻军北海发动“中野顺三事件”,十九路军与北海的历史渊源及十九路军中的珠乡子弟,如周大强参与刺杀中野顺三,陈彬业参加大刀队赴上海参战等。还有十九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 、广东银行行长沈载和,1932年任十九路军466团团长 、一·二八”抗战后任156旅旅长的张君嵩,1932年“福建事变”中任福建人民政府革命参谋长的邓世增等,都是在合浦产生过影响的历史人物,十九路军与北海的历史人文现象,是北海“抗战文化”中的浓墨色彩的一笔。
    精彩的民间传奇,也是北海“抗战文化”中的闪亮篇章,因为这些民间传说体现了北海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精神。
    1937年9月25日,日寇飞机侵入合浦。27日寇军舰炮轰冠头岭,造成守军一人阵亡。10月20日,日寇军舰炮轰涠洲岛,22日 、25日日寇飞机连续轰炸合浦 、北海,此后,日寇飞机 、军舰三十多次侵入 、轰炸合浦 、北海,廉州中学 、合浦县政府 、合浦女子学校及一批民房均遭到严重炸毁,伤亡二十余人。日寇猖狂轰炸激起了珠乡人民对侵略者的极大愤慨和仇恨。广大群众在自发组织起来用各种方式去抗击日寇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传奇佳话。
    1938年12月中旬,一架入侵的日寇战机在合浦福成降落,机上的五名日军开枪扫射当地农民,被农民围攻击毙。
    1943年春,一架日军飞机在合浦南康降落后,飞行员被当地军民俘获,这两件事在当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合浦群众讽刺日本兵脚短踩不住“刹车”,致使飞机降落田中成了“老鸦晒翼”。
    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不但用枪炮来残杀中国人民,还用鸦片来毒害广大群众,一些奸商与日军勾结干起公开卖鸦片的勾当,合浦县城廉州镇阜民北(今廉州四小附近)就有一间专卖“戒烟膏”的店铺,其实这就是卖鸦片的黑店,而这间黑店与日军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因此才能公开贩卖鸦片。群众编歌谣指斥:日本仔卖“戒烟膏”,是杀人的毒药。
    1944年12月30日,2000多日本兵从钦州方向进犯合浦,这些日本兵看到山坡上的白坟时,竟以为是中国军队的碉堡,吓得集中火力向白坟猛烈扫射之后,才敢通过。被日军扫射的白坟至今犹在,白坟上的弹孔见证了这次“二千日军围攻白坟的战绩”。这些民间故事和民间传奇,表达了珠乡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义愤,鞭挞日寇丑恶已是人神共愤的。这是北海“抗战文化”中,最生动准确地反映珠乡人民抗日情景的素材。
    抗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所产生的区域影响,是北海“抗战文化”的鲜明主题,北海抗战虽然不是主战场,但北海在抗日战争中曾经是日寇封锁东南亚海路的重要门户,在区域性战场上产生重要影响。北海又是十万大山 、六万大山与桂东南抗日根据地连接广东抗日战场的指挥中心,是连接两广抗日战场的主要据点。北海还是盟军东南亚战场空中走廊的中转站,美国空军飞行大队曾在北海设置飞机场。
    国民党远征军由缅甸返北海驻防,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此外,在抗战中具有影响的北海一批重要人物的活动,除了陈铭枢 、林翼中 、香翰屏 、张君嵩 、邓世增之外,张发奎 、翁照垣等也在珠乡留下重要的影响。还有中共地下党英烈的可歌可泣的悲壮英勇事迹等等,因此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北海抗战史现象。
 
    北海抗战史上的“数字”资料
    北海抗战史上的“数字”资料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策源地,三次学生运动,四次反扫荡,五支抗先队,六大事件,八支起义队伍。
    一个中心:1938年4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决定,中共合浦县特别支部成立,地址在廉州阜民南路“有生号”。张进煊任书记,赵世尧任组委,何世权任宣委。这是1932年北海的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 、中断了活动后,重新建立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共合浦地下党组织领导机构重建后,成为钦廉四属抗日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中共合浦特支成立后,分别建立了廉州 、北海 、西场 、白石水 、公馆 、寨圩 、廉州中学 、合浦一中(北海中学)等八个支部,发展党员96人,还派出党员前往白石水,开辟农村抗日游击根据地。
    同年11月,中共合浦县工作委员会在北海朝阳里桂园成立,工委机关设在廉州阜民南路“有生号”。党员发展至130多人,大部分党员都转移到县北部山区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2月,中共合浦中心县委在廉州石桥街李屋成立,县委机关设在廉州儒家巷蔡屋,同年6月16日,中心县委机关遭破坏。8月成立合浦工委 、工委机关设在白石水。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并发展了五个区委:廉(州)北(海)、公馆 、西场 、白石水(浦北) 、小江(今浦北)和一个特支寨圩特支(今浦北),党员395人。
    1940年5月,中共合浦中心县委重新在白石水成立,党员发展到500人。此间,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大队,发动群众掀起大规模的万人请愿“禁止运米资敌”示威游行。同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在合浦成立粤桂边工委,领导钦廉四属和桂东南地区工作。粤桂边工委机关设在合浦白沙宏德小学。1943年初,根据广东省委指示,合浦中心县委及下属区委机构撤销改为特派员制。南路地下党委常委兼任钦廉四属特派员。是年,党员发展至559人。
    1944年9月22日,中共钦廉四属党组织机关廉州永信烟庄被破坏。合浦党组织实行联络员制,阮明 、张世聪 、谭俊先后担任钦廉四属党组织联络员。1945年初,合浦党组织组织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共有900多人参加,组建了合浦武装大队,西场武装大队,灵(山)南武装中队。党员发展至619人,在抗日战争的限期岁月里,中共合浦地下党组织始终都是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