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北海“抗战文化”探析(下)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两个策源地:合浦一中(北海中学)、廉州中学是北海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策源地。
    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廉州中学、合浦一中就成立了自治会、组织宣传队向广大民众宣传抗日救国,1933年学生会推动成立了“北海各界民众抗日救国会”,1935年成立了“中山大学学生返乡抗日救国宣传队”。
    1936年组织“北海民众抗日救国会”、随军学生队”等,在“中野顺三事件”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廉州中学和合浦一中(北海中学)先后成立了“抗日救亡工作团”、抗日救亡宣传队”、烽火剧团”、海燕剧团”。
    “廉中党支部”、北海特支”分别设在廉州中学和合浦一中(北海中学),还成立了“北海学生队支部”,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廉中和合浦一中(北海中学)的革命师生还组织抗日先锋队、青年抗敌同志会、抗日武装自队等组织,直接参加白石水敌后抗日武装游击战。1938年4月,廉州中学、合浦一中(北海中学)共有11名同学奔赴延安三次学生运动: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北海的革命学生为了反对“媚日奴化”教育,先后发动了三次抗日教育学生运动。
    一是1936年“倒范运动”。时任廉中校长的范公镇,在廉中推行“读经会考”,严禁学生阅读抗日救国的宣传刊物,查封进步书刊,不准学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对学生设立“黑名单”。1936年春,廉中学生发起了“倒范”活动,提出“要读书自由,要爱国自由”的口号,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和支持,范公镇被撤换,张进煊等也在这时到廉中任教。
    二是反对叶天一的运动。1938年,叶天一到合浦一中(北海中学)任校长。在此之前,他在合浦五中(公馆中学)任校长时,就因为散布反共言论,打击进步学生,限制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而被合浦五中师生抵制。叶天一到合浦一中(北海中学)任校长的消息传出后,合浦一中的革命师生发起了“反对叶天一到一中当校长”的运动,还联合廉州中学的同学到县政府请愿,迫使县政府收回任命。反对叶天一当校长胜利后,陈任生、韩瑶初、庞达等此时到合浦一中任教,赵世尧到合浦一中任图书馆主任。
    三是反对汪派分子杨超兰的运动。1940年,廉州中学、合浦一中的学生积极参加和推动“反对汉奸运米资敌”运动。但身为合浦一中训育主任的杨超兰却以监视学生活动,搜查学生宿舍,逼学生退学开除学生等手段来破坏、阻挠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为了反对和抵制杨超兰的恶行,合浦一中革命学生掀起了驱逐杨超兰运动。这次斗争坚持了近5个月,虽然遭到了镇压,但在北海抗战史中仍不失为光辉的一页。
    四次反扫荡:1940年5月下旬,中共合浦中心县委为了扩大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根据地,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决定在白石水举行武装自卫大誓师。参加这次武装自卫大誓师有1000多人,其中武装人员有数百人。由于这次武装自卫大誓师是以“团练”名义举行的,因此又称“团练誓师”。这次大誓师是对合浦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检阅,但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武装围剿,先后对白石水抗日武装力量发动了四次军事进攻:第一次是1940年6月8日,1000多人的保联队分5路进攻,张世聪的弟弟张世柏在战斗中牺牲,这是六万山抗日武装斗争中牺牲的第一个共产党员。第一次扫荡以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撤退而结束。
    第二次是1940年10月初,这次是国民党顽固派的自卫大队为主力,后来还有一个营的正规军参加扫荡,兵力比第一次扫荡更加强大,这次扫荡进行了半个多月,先后打了十余仗,也是以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撤退告终。
    第三次是1941年2月间,这次是由八区保安副司令指挥,兵力有1000多乡保队和一个营的正规军及保安团队。这次扫荡的形势相当严峻,对地下党抗日力量相当不利,此时敌方提出谈判,想以在政府中做官的条件诱降,我方也与之应付周旋,以争取突围时间,3月初,日军在广东发动新攻势,占领了北海(三三事件),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匆匆撤回廉州。
    第四次是1941年10月,这次扫荡为时一年多,被拘捕的群众1000多人,40多人被押送廉州坐牢,20多人死于牢中。
    这次反扫荡失利是因为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为政治斗争,把武装队伍解散了,敌人乘虚而入,白石水抗日根据地几乎毁于一旦。
 
    五支抗先队:
    一是合浦县抗日先锋总队,全县队员发展到1800人,总队部设在廉州中学,大部分队员都是青年学生,抗先总队中的骨干也是由青年学生担任。总队下有廉州抗先队300人,均安乡(总江口一带)抗先队150人,韩江乡抗先队,约50人,抗先大刀队,约三四十人。
    二是东三团抗先队,共有100多人,由公馆、白沙等地进步青年学生组成,范汝超为支队长,东三团抗先队下设公馆、白沙、上廉、六湖等抗先区队。
    三是长塘山抗先队,由合浦一中(北海中学)小江长塘山分校的革命师生组成,全称“合浦一中分校抗日先锋队支队”,约100人。
    四是龙门抗先队,由廉中和合浦一中(北海中学)的学生发起龙门青年学生组成,约100人,下设两个中队和一个“抗先队”。
    五是合浦简师抗先队,由合浦县立简易师范的师生共130多人组成,全称是“合浦县立简师青年抗日先锋队”。由于合浦县立简师是设在今浦北寨圩,因此又称“寨圩抗先队”。此外,还有石康、石湾的抗先队,但人数较少。
 
    六大事件:
    (一)九三事件”。1936年8月28日,新编十九路军翁照垣部进驻北海。查实在“丸一药房”开药房的日本中野顺三是老牌的日本间谍,因此组织七人行动小组将其杀死在药房内。
    是为震动朝野的“九三事件”,蒋介石亲自过问此事。
    (二)合浦一中学生被捕事件”。1937年1月7日,国民党驻军159师950团的士兵突然逮捕了正在上课一中学生共11人,同时被捕的还有北海三小教师冯德,廉州中学学生张文纲。合浦一中被捕学生是:吴世光、庞自、陈广才、王廷钦、利培源、伍朝汉、吕剑平、黄裕起、张家保、傅善熙、岑嘉毅,这些学生被捕的“罪名”是宣传抗日救国与共产党有联系。被捕的学生被关押十余天分别由家长保释出狱。冯德被关押的时间最早,整整三个月后才由得以保释于4月7日出狱。
    (三)“儒家巷事件”。1939年6月16日中共合浦中心县委机关所在地合浦廉州儒家巷被广西军175师便衣队包围,县委书记李士洋、委员陈任生及党员张九匡、利培源、叶慧清5人被捕。中共地下党的工作重点由此转向山区、农村,建立白石水山区敌后抗日根据地。
    (四)永信烟庄事件”。1944年9月22日,位于合浦廉州阜民北路“永信烟庄”的中共钦廉上属联络机关被国民党破坏。地下党员伍朝汉、邓荣存、陈普坤3人被捕。中共南路特委为此停止了四属党组织关系,另派阮明为四属党组织联络员,此后,合浦党组织实行联络员制。
    (五)“合浦抗日先锋总队部查封事件”。1939年6月16日,中共合浦中心县委机关被破坏后,国民党驻军从搜查的文件中获悉,合浦抗先队是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第八区专署派人强行将合浦抗先总队部(设在廉中)查封。中共合浦地下党组织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决定停用抗先队名称,改用其它形式继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六)阮明夫妇遇难事件”。阮明是中共合浦中心县委负责人之一,永信烟庄事件”后,合浦党组织实行联络员制,阮明是第一任钦廉四属党组织联络员。阮明的妻子杜振蓉也是中共地下党员,1945年2月13日,阮明夫妇在灵山发动武装起义后回合浦途中,经过白石水陈依村时,被当时反动保长拘捕押解到灵山县城监狱关押,2月19日被秘密杀害于灵山县城仙龙亭附近,时杜振蓉已身怀重孕,也惨遭杀害。这是中共钦廉四属党组织在抗日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幕。
 
    八支起义队伍:
    1945年1月,阮明传达了中共南路特委关于举行武装起义的指示后,中共合浦地下党发动了全面武装起义。
    (一)2月3日南康起义。南康起义的队伍共有40多人,晚上8时,起义队伍攻入驻守南康圩的国民党军机炮中队,毙敌10多名,缴获步枪9支,重机枪一挺,弹药一批。起义队伍五名战士牺牲,起义队伍命名为南康中队。
    (二)2月3日公馆、白沙起义。公馆、白沙起义队伍共有60多人,各种步枪20多支,手枪十余支,子弹、手榴弹一大批。由于南康起义提前,公馆、白沙起义队伍取消原定攻打国民党后务大队和八区专员张国元住处的计划,赶往白石水参加起义。
    (三)2月7日白石水起义。2月6日午夜,南康起义队伍和公馆、白沙的起义队伍聚集到白石水后,与白石水武装队伍70多人会师,组成南路人民抗日游击合浦大队,2月7日、2月8日合浦大队连续攻克白石水乡公所,张黄西乡公所和张黄马栏。
    (四)2月7日小江龙门起义。起义队伍共400多人,先后攻克国民党三十五集团军后方办事处,小江镇自卫中队队部后,又连续攻打小江镇公所、龙门乡公所,小江、龙门起义队伍整编为小江人民抗日游击中队。
    (五)3月12日西场起义。西场起义队伍的攻击目标是西场镇国民党自卫中队和警察所、镇公所等处,共有100多名驻军,实力是比较强大的。3月12日下午4时许,起义队伍采取分头突袭的战术,顺利地攻克了预定的目标。西场武装起义共缴获敌军枪支80多支,俘敌70余人,起义队伍无一伤亡,战绩显著。
起义队伍共70多人整编后成立西场大队,下设三个中队。
    (六)维安、党江乡兵起义。1945年3月中旬,在中共合浦地下党组织的争取教育下,灵(山)南文利乡的苏显枢(曾任十九路军班长)率领维安乡自卫队30多人,携机枪一挺,步枪30多支举行起义,起义部队整编为灵南中队。4月中旬,党江乡自卫班士兵3人携枪3支,子弹1000多发起义后加入西场大队。
    (七)灵山、钦县和防城起义。灵山起义队伍400多人于2月9日凌晨集结在六峰山时,被敌发现,由陈铭金率领转移。2月17日,与2000多名国民学激战十多天后撤出战斗,转移到白石水,与合浦起义队伍会合。钦县起义队伍130多人于2月17日在钦州小董镇起义,遭到国民党军队围攻后撤出战斗,进入十万山区。防城起义队伍150多人于6月14日在北仑河畔起义后编入钦防华侨大队(八)涠洲岛起义。1945年6月19日深夜,涠洲起义队伍60多人编成5个战斗小组同时发起攻击,摧毁了日军司令部,拔掉了9个据点,共歼灭日军19名,俘虏1名,缴获汽车2辆,重机枪3挺,轻机枪4挺,步枪20多支,电报机等物资一批。起义胜利后,组建了“涠洲人民抗日守岛自卫队。”钦廉四属的起义部队整编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三支队,张世聪任支队长兼政委,第三支队下辖合浦大队、黄河大队、小江大队、西场大队、灵山大队、灵南中队和钦县人民抗日解放军。
 
    北海抗战史中的“七大惨案”
    一、飞机场大点名惨案”1939年5月,日寇发现一民间货船在涠洲岛靠岸,认为是抗日游击队登陆上岸,便疯狂地搜查全岛村庄。在一户渔民家中查出3名运货渔民,当即拉往横岭枪杀,接着又把所有村民驱赶到坑仔村,逐村逐户按籍册核点人口,未入册者均被枪杀。因点名杀人地点在日寇飞机场附近,故称“飞机场大点名惨案”。
    二、安铺船惨案”1939年,一艘由安铺开往北海的渔船在途中被日寇劫持。
随后,渔船被拖到北海海滩登陆。上岸后,日寇强迫船上的31名船工和乘客挖掘沙坑。挖好沙坑后,日寇用军刀和勾刀将31名船工和乘客全部斩杀,随即埋入沙坑中。
    三、疍家船惨案”1939年,日寇军舰掠夺了一艘疍家船,然后将船上20多名渔民拉到横岭斩首坑埋,最后留下一个小孩,用来作刺刀劈杀取乐。
    四、三三事件惨案”1941年3月3日,1000多名日寇从高德登陆,开始了为期7天的疯狂掠抢奸杀暴行,史称“三三事件”。在“三三事件”中,日寇在北海市区破坏楼房3200间,烧毁民房48间,船只156艘,掳走和杀害市民207人,强奸妇女156人,掠走大米3200包,生油70桶,花生2500包,生猪1700头,家禽5000只。
    五、机场工程惨案”1939年11月,日寇侵入涠洲岛后,在岛上建基地,修机场,抓来大批渔民为其无偿劳动。为了强迫渔民日夜赶工,日寇牵来狼狗监工,动作慢者就命令狼狗扑咬,重伤而丧失劳动力者则抛入大海喂鱼。在整个修建机场过程中,共有110人被折磨而死,伤残者不计其数。
    六、大水沟惨案”1939年8月8,是日农历立秋,四处逃亡避难的市民都从郊外赶回市区准备过节。突然,四架日机从南面上空呼啸而来,随即投下一颗颗罪恶的炸弹,疯狂轰炸。大水沟一带(今中山西通往文明市场牛皮巷)挤满了“走飞机”的人群,成了日寇飞机扫射和投弹的目标。瞬时间,大水沟便成了血海火巷。不到半小时,大水沟被瓦砾和尸首填满,血水横流,尸体残骸沾满了周边墙壁,惨不忍睹。后据《粤南日报》报道“死伤百多人”。
    七、抢船钩头惨案”抗战期间,日寇经常派出军舰到北海市区一带海面抢劫掠杀,手段残忍至极!一是用麻绳将渔民捆绑后推入海里淹死,二是用特制的弯刀将人头钩断,然后扔进海里。据有关史料记录,仅1938年一年间,被日寇抢夺的渔船有34艘,被“钩头”杀害的渔民、船民有2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