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北海报业史迹钩沉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北海占有海关开埠之先,许多近现代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走在周边地区的前头,报纸发行就是其中之一。据《北海市志》记述,早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海就有了报纸发行,报名叫“东西新闻”,发行量1800份。“东西新闻”是一张什么样的报纸,它的发行者是谁,发行的对象是谁,内容是什么呢?
    通过查证史料得知,这份报纸,是在1903年3月创办的,是德国教会主办的。由于是外国人在北海老街办的报纸,取名为“东西新闻”确实是名副其实。这张“东西新闻”的编辑只有一个人,也是德国人,名叫chBa,属于德国教会的神职人员。“东西新闻”没有自己的专栏版面,只是与香港的一份地方报纸联系,复印这家香港报纸的主要新闻和文章,每周发行一期。“东西新闻”以北海的上层人士和商人为主要读者,因此用中文印制。负责印刷这份“东西新闻”的是德国教会印刷厂。除了发行的收入之外,大部分的办报经费是由社会各界赞助,报价每月10先,每份35钱,这个报价格对当时的北海市民来说确实是昂贵的,一般市民根本就无法承受。但是,也许是新生事物的缘故吧,订报人数最多时竟达1800多人。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发行数量越来越少,而赞助单位又有减无增,“东西新闻”支撑了三年之后,于1906年3月宣布停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北海的第一份报纸“东西新闻”能够坚持三年整,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中国海关北海关十年报告(1902—1921)》中,也有关于“东西新闻”的记述:“1903年3月创办了一份中文报纸,叫做‘东西新闻’。该报与香港的一份地方报纸相联系,并复印它们的指导性文章,编辑是德国教会的chBa先生,该报也是由德国教会的印刷厂印刷。本地上流社会给予该报刊相当的赞助,在最好的时候,订阅者多达1800人。该刊每周发行一次,每份价格为35钱或每月10先。然这个价格都对于一般的街民实在太贵了,因而零售数量有限,而募款又难于征集,该报无法支付,三年后,在1906年3月宣告停办。”
    “东西新闻”可以说是开创了北海报业的先河。而印刷《东西新闻》的德国信义会印刷厂是北海最早采用的活字版印刷的,因此也算是开创了北海印刷业的先例。
    “东西新闻”停办了九年之后,北海又有一张新的报纸问世。这就是由德国教会于1915年印制发行的“觉民报”。“觉民报”是周报,这份周报主要是转载德国媒体关于战争的报道,采取免费赠阅的方式。由于是免费赠阅的,发行量比较稳定,每周发行1500份左右,依然是由德国教会印刷厂印刷。由于该报宣传倾向太明显,又是以战争消息为主,在当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波澜不惊地办到1919年,也就悄然退场了。“觉民报”停办后,通过邮递的方式,北海老街也曾代理发行过一些粤港报纸,但数量极少,也不是一般市民所能订阅的。
    1928年,《廉州日报》在合浦创刊,但没有史料中留下具体的记载。
    1928年底,合浦籍的大学生发起创办《钦廉日报》,得到了广东省主席陈铭枢的大力赞助,1929年元旦在北海成立筹办机构,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广州民国日报》于1929年1月15日以《北海筹办钦廉日报之情形》为题刊发了专稿:
“钦廉地居百越之南,距省鸾远,交通不便,为南粤西南门户。民国以后,每次政变,钦廉首受殃及。近数十年来,多出宿将及革命健儿:如刘永福(即黑旗军领袖)之大败法人于谅山。辛亥革命的之镇南关及河口二役。均在党国历史上有莫大光荣。近如陈主席铭枢,邓参谋长世增、陈军长济棠等,均钦廉革命健儿。商务方面,虽有东兴、北海二商埠,惜皆仰香港之鼻息,航行每月多至二三次,民众憾感不足。对于宣传刊物,复如凤毛麟角,遂至民智未开,教育不普及。近来钦廉留学同人日益增加,知非组织日报,传达消息,宣传党义,使民众明瞭本党主义之不可。故由留京同学庞安民君,留省同学罗光繁蔡振玮等,发起筹办以钦廉日报于北海,暂定资本一万元。章程及各部任员均筹备妥当,已向在省要人陈主席铭枢,邓参谋长世增、陈军长济棠、香师长翰屏劝助。闻各要人异常踊跃认股,想该报不日当可出世云。”《钦廉日报》于1929年4月创刊,每日印出4开一张。主编为庞安民。因报纸内容贫乏,销路少,到7月后便停刊。
    1930年3月27日,广东第八路军进驻北海,在北海设置了一个无线电台,第二年夏天以摘录电台接收的海内外新闻为内容编印了《特电日刊》,这个《特电日刊》虽然算不上是正规的报纸,但是因为有军方背景,新闻时效及时,销售量倒还可以,第八路军撤出北海后,《特电日刊》也随之停办了。
    1930年6月《世界日报》在北海创刊,该报内容较丰富,并在第四版设副刊,但因稿源短缺,仅办了十个月,于1931年年4月停刊。
    1934年5月,《合浦半周报》创刊,编辑为罗光蒲。
    1936年的《北海日报》、《战声》(三日刊)等创刊。《北海日报》由陈冠枢、郑孤独等知识分子集资创办。版面为4开分印四版。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军入侵北海等原因,该报因疏散而停刊。
    1937年7月,《合浦日报》创刊,最初发行人为潘荫玑,还有知名人士蔡振玮、罗守一、韩朗周等。韩朗周主编副刊,当时该报发动进步青年写稿,发表抗日救亡文艺作品。后因纸张短缺,不久被迫停刊。1938年4月,《粤南日报》创刊,由当时驻军一七五师政治部主办,不久转为商办,由地方绅商接办,至民国1945年停刊。这是民国时期,北海地区办得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946年1月26日,《合浦民国日报》创刊。
    1946年8月,《青年日报》创刊,为合浦县三青团机关报。不久,该报迁往北海,1949年11月停刊。
    1947年3月,《合浦民报》创刊,这是中国国民党合浦县党部机关报。于同年8月停刊。
    1947年6月,由国民党钦廉党务督导主办的《钦廉民国日报》创刊。
    1948年《青年日报》创刊,至1949年10月停办。
    1949年春,由中共六万山地委及粤桂边纵四支队政治部联合主办的《大众导报》创刊,至1950年初停刊。
    1949年12月1日《南天日报》创刊,但只出了3期,1949年12月4日解放军攻入北海,宣告北海解放,《南天日报》也就停办了。这是北海报业史上办报时间最短的报纸。
    民国时期北海陆续创办的报纸计有:《钦廉日报》、《特电日刊》、《世界日报》、《粤南日报》、《合浦半周报》、《合浦日报》、《北海日报》、《晨光报》、《战声》、《青年日报》、《合浦民报》、《前进报》、《戡建导报》、《钦廉民国日报》、《南天日报》等。
    北海解放后,北海军政委员会接管了《南天日报》。随后军政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时事简报》,主要刊登新华社电讯稿,以国内外新闻为主,新闻来源为北海收音站。后《时事简报》易名《消息导报》。
    1950—1957年,北海市区无报纸发行。
    1956年3月,《合浦农民报》于创刊。后改为《还珠报》、《合浦日报》,1961年2月停刊。
    1958年6月21日中共北海市委机关报《北海报》创刊,铅印横排,对开两版,每周出二期,由市印刷厂承印,通过邮局主要在市辖区范围内发行,但合浦、钦州县以至上海、北京等地也有北海籍读者订阅。报纸每期发行数约3000份,零售价每份3分。
    20世纪50年代,在北海、合浦地区创办的报纸还有:《每日新闻报》、《钦州农民报》、《钦州大众报》、《合浦农民报》、《钦廉大众日报》、《还珠报》、《跃进报》、《北海报》、《合浦日报》、《合浦报》。
    民国时期的报纸,一是发行规模小,发行时间短,发行数量约在几百至2000份之间,如《战声》只出了10期;二是内容单薄,多是摘登外地报章消息,缺少当地新闻;三是机构设置不完备,人员、经费不足。但是,其中的一些报道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现状的真实情况,弥足珍贵。今录几则于下。
    1941年3月8日,《粤南日报》报道北海“三三事件”的情形:“北海已成人间地狱,妇女遭奸污,财物被洗劫,渔船被毁者不下百余艘。”“日兵除掠财物外,五七成群,搜索良家妇女,日本兵还到处抓人,男子则拉为服役,女子则被日本兵缚入敌营让这群野兽轮奸。”
    1941年3月11日,《粤南日报》报道:日兵在北海埠“屠杀乡村民众不下百人,焚劫地角渔艇三百余只”。“在日军的铁蹄蹂躏下,美丽的北海半岛上,死尸狼藉,店舍船只焚烟,哭声震天,令人目不忍睹。”1944年6月28 日,《粤南日报》刊登 了一篇数百字的“北海专访”,报道了海滨游泳场竣工典礼的盛况。
1944年7月《粤南日报》刊登了“怒吼音乐社以新姿态演奏名曲”的报道。
    1945年抗战胜利后,《粤南日报》以“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特刊”介绍了抗日战争中北海民众组成了女子壮丁队和救护队,为抗日募集经费,救济难民,慰问前线战士,维护治安;当日寇飞机袭击北海老街,投下数枚炸弹并开枪扫射,四周一片火海,军民伤亡20多人,制造骇人听闻的“大水沟惨案”时,救护队闻讯后,抬起担架赶赴现场,救护伤员;当龙王庙至外沙海面上出现两艘敌舰时,女壮丁队员与驻军一道奔赴海边,抵抗日军侵扰等一系列抗日救国的英勇事迹。
    1946年5月24 日《粤南日报》载:“越南德古将军到芒街视察参观各碗厂,迨巡到吴芬长先生创办的协威碗厂,产品琳琅满目,尤其是‘八仙过海大金缸’(小江人 刘耀山 作品),精妙绝伦,德古将军览毕,大加赞许,亲自执笔签名品题,褒奖刘君。经查,合浦籍侨民越南芒街瓷业者,以小江占多数,龙门次之,制瓷工艺之精巧,为邻近各地陶瓷工匠之冠,所有出品,皆为外邦人采购。”
    《粤南日报》,也曾报道过好几宗虎迹,下面列举两则报道:
    其一、1943年1月11日,刊登了一则浦北张黄专访:“张黄西镇,近来虎患堪虞,伤害人畜,时有所闻。查该镇木赖炕村前四日夜,有一乞丐,突被老虎捕尝。次日该村附近茅岭头,又有老虎追逐牛群,爪伤一牛足部,并在三伯日甬地方捕食黄牛一头。日前于该镇扶良村又捕食黄牛三头,尤其是几罗垌地方老虎伤害牲畜不下二十余头。据乡民发现者,体大如牛,脸庞披须及尺,貌若雄狮。”
    其二,1943年1月27日,该报又刊登了一篇浦北旧州快讯:“近日各地猛虎出现,迭志本报。昨日安石马坪坡,被虎咬死猪三头,22日乡民又发现虎一群,大小共七头,出没于郊野中,为做游戏状态,诚足令人谈虎色变云。”
    据1947年4月19日的《青年日报》报道:1947年4月6日,北海的物价行市,其中粮食类有:上白米每斤1080元,中自米每斤1020元,赤禾米每斤1000元,白谷每斤660元。土产类有:片糖每斤1060元,生油每斤4350元,黄豆每斤1200元。燃料类有:水火油(即煤油)53加仑(1升=0.22加仑)为566000元,电油(汽油)53加仑为43万元。海味类有:长鱿鱼每斤14000元,大墨鱼每斤4400元,沙虫每斤5200元,大红(大虾)每斤10020元。纱布类有:红棉竹纱30码(1市丈=3.6454码)19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