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北海古代的婚嫁礼俗趣话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朝廷专门给廉州府下了一道禁令,严禁合浦歌圩上进行“互歌婚配”,违禁者将以“伤风化”处理,重者甚至被处以充军流放及至处死。
    当年合浦歌圩上“互歌婚配”是什么样的情形,朝廷为什么要如此高调地禁止呢?虽然目前对此没有可视性的图片资料可参考,但从史籍中保存的合浦民间的传情歌谣中,可窥见歌圩的一瞥。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些“以歌传情”者的心声表白吧!新买纸扇白又红,一边画凤一边龙。
    画龙画凤哥无想,单单想妹好姿容。
    歌圩上的青年男子买了一把描凤画龙的纸扇。他在歌圩上寻寻觅觅,就是为了见到日思夜想的情人妹妹,要与情人妹妹“龙凤配”。而情人妹妹“互歌对答”更有意思:鸭嘴无比鸡嘴尖。妹嘴无比哥嘴甜。
    妹想同哥亲只嘴,三年无用买油盐。
    一边是“单单想妹好姿容”的急切心情,一边是“妹嘴无比哥嘴甜”的考虑犹豫。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歌圩上相恋男女的心态。
    歌圩上的情感表达如此的热烈,是这种情感表达最容易点燃青年男女心中的激情火花。因此,歌圩上的“互歌婚配”成功率也不会低。
    蜘蛛牵网半边丝,无挂壁根无挂篱。
    挂篱挂壁有人见,挂在哥心无人知。
    这是女主角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相思诉说。她对歌圩上结识的情郎的万般思念,就像蜘蛛网上的丝(思),千丝万缕缠绕心头,却又怕人知晓。而男主角的表述则是毫无遮拦的了:妹阿姨,阿哥相思你无知。月大思妹三十日,月小思妹了无期。”他直截了当呼唤着与情人相见:妹又回,三朝七日你要来。三朝七日来一趟,莫让大路上青苔”。这是多么急切的期待啊,三天七日的圩期,对这些热恋中的情人来说就是“了无期”的漫长。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下,敢于冲破传统的盲婚哑嫁,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很明显,这种歌圩上自由婚恋的“互配婚姻”,与封建礼教是格格不入,难以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所接受的,官府下令禁止也就在所必然的了。事实上,官府的严禁措施就是有了广泛的家庭基础。
    通过合浦歌圩上的“互歌婚配”现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北海古代婚嫁礼俗的某一个侧面。由此也见证了北海古代婚嫁礼俗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的婚嫁礼俗的存在,是与廉州“俗有四民”包括珠疍、渔疍、柴疍、蚝疍在内的疍民,从中原迁居而来的客家人,由全国各地来到廉州府城经商、聚居的商人,包括壮、瑶、苗等少数民族在内的俚人)的生活形态相依存的。这“四民”的婚嫁礼俗在长期的包融兼生中,产生了约定俗成、大同小异的礼制,也各自保留了独具特色的习俗,这就是形成北海古代多元化婚嫁礼俗的社会基础。
    根据《廉州府志》及《合浦县志》的记载,北海民间婚嫁的礼制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一、定亲旧习由媒妁说合。父母作主;也有亲朋说合者;自由订婚者则极少。议成,取女方年度(即女子的出生年月日)于男家,三日后如男方家中无异兆,议乃定,于是择日行纳彩礼,即所谓“下定”。男方以金银首饰、鸡、鹅、猪肉、烟、茶、饼食及定金送女家作为聘礼。女家酌领后也回送以种种饼果。男方则制备圆形银牌一个,名曰年庚牌,其径大约五寸,周围镌以龙风花草,中刻男女双方之出生年月日及时辰,送至女家。聘礼送过后,男方另行择定迎亲合卺日通知女家。
    二、迎亲迎亲时由男家备办烧猪饼食、酒、米、爆竹、鸡、鹅等物,并为新娘备四人花轿一乘,为接亲人及送亲人备黑色大轿两乘,另备食格若干为接送嫁妆之用。来往具用高灯、头锣、罗伞、八音,以示热闹。新郎到女家时,须谒祖,拜见岳父岳母及长辈,女家设筵款待。送嫁人到男家时,男家也设筵款待。新娘未到家前,男家先备婚筵,卺酒、设于祖堂。俟新娘到家停轿于门前,请道上禳之,日“剪白虎”。然后由妇人之中所谓福命佳者二人,扶新娘下轿并撑阳伞遮护。新娘戴凤冠,着红色百褶裙,十指均套银质指甲,用红帕覆首,以纸扇掩面,下轿足不履地,步步接稻草席,扶至祖堂,偕新郎拜祖。然后将花烛点燃,行合卺礼,俗称“交欢”,于是新郎揭下新娘覆首红帕跨而过之。
是日大宴宾客,应酬频繁。酒阑客散,新娘捧甜茶敬亲友。
    三、回门新娘到男家第二天,下厨,捧水给亲属洗面,复敬甜茶,接受者回赠“封包”。是日新娘归宁(回门),新郎须随往。六朝、十二朝、满月新娘均须归宁,朝去暮返,例不越宿,满月后方可小住。婚后第一个年,新郎须亲住岳家拜年,并预备“大笼糕”分送岳家亲属。岳家设宴款待,并赠红包,名日“拜年钱”。
    此外,古代的再婚、纳妾、童养媳、入赘等婚嫁旧俗,则不在此礼制之中。
由于存在着“俗有四民”的形态,北海的民间婚嫁礼俗在遵循约定俗成的婚嫁礼制的同时,却也保留着有这各自不同的精彩。
    以客家人的古代婚嫁礼俗为例。客家是一个十分注重恪守传统礼俗的民系。在婚姻大事方面尤其如此。
    在旧时,北海客家青年男女之婚事,必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客家俗话讲:天上没云不下雨,地下没媒不成双。”青年男女无父母之允许,不可自行决定婚事,婚前亦不可私自见面。规矩十分严格。
    当男子长到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向媒人说明婚娶要求,媒人带上男方家所备之礼(有猪肉、阉鸡等,亦有少量现金),至适当之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家愿意,即将女子八字交给媒人。男方家或请算命先生合男女两人八字,合即成。若八字不合,则不成。
    然亦可采取一定方法化解。此相当于古礼之纳采、问名。
    婚之后,男女双方可互派人到对方“看屋”和人。一般是男方去女方家为多。看时可以进屋明看,亦可不让对方发觉,偷偷观察。
    一切了解清楚,基本满意,双方父母再见面商谈婚嫁条件,包括礼钱、礼品、宾客规模等事项。男方依约准备,择日将礼钱礼金诸物送至女方家,称为“过礼”。实即古礼之“纳征”。
    并请先生选择良辰吉日,报予女方家。是为古礼之“请期”。最后依礼举行迎亲大典,将新娘迎娶进屋。
    按北海客家婚姻习俗,在女方,有“哭嫁”之俗。女子出嫁前三日,要与家人尤其是母亲相拥而泣,母亲教女儿“三从四德”诸妇德,做好媳妇;女儿则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与家人姊妹的难舍之情。出嫁之当日,需请有福、命好、家里“四眼齐全”夫妻双全、有子有女)的妇女帮助新娘梳妆打扮,诸如拈汁毛、扎发髻、插花、戴花冠、盖头巾等。出门前,要由家人陪同,携带三牲祭品到祖公厅祭拜列祖列宗,向之辞行,并祝其保佑一切顺利,婚姻大吉。最后,由八至十位陪嫁女,送至男家。
    在男方,要写“迎亲贴”敬请亲友,准备喜宴。择吉日请福命好之人帮助安床,每个床脚垫一个新红火砖(用红纸包 )或是放一枚铜钱,床上铺好席子、被子、双枕,挂上蚊帐,床上撒花生、红枣、糖果等。一些地方还会将一箩谷放在床上。铺床时要口诵吉言。
    迎亲当日,男方派出接亲队伍,用四人抬的红花大轿,敲锣打鼓,高举伞旗,抬着礼架,到女方家接亲。
    迎亲队伍回到家门,先鸣炮恭迎,继而由两位全福人扶新娘下轿,轿前以两席铺地,轮流递进,直至家门。以寓传宗接代之意。
    新娘入门之后,即行拜堂之仪。在房屋正堂准备一谷斗,内装大米,上置红枣、榄子、两枚红鸡蛋、两块糖果、一枝呈“丫”状的柏树叶等,插上香。斗旁两支红烛,两盏火油灯。新郎新娘在礼生的引导下,行合婚之仪。然后新人牵手至祠堂祭祖,向列祖列宗报喜(一些客地是新娘到家后,先向祖宗报喜,再行合婚之仪)。然后,两位新人手捧槟榔,拜认男方诸亲人。
    而北海疍家的古代婚嫁礼俗却又另有一番景象。
    关于古代疍家婚姻的情况,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有岭南三大家之称的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是这样描述的:“诸蛋以艇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约。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这里是说,疍家男女青年在相亲时,并不是以媒介为主,而是以船头的信物为介。未婚男子会在船尾摆放一盘草,而未婚的女子则在船尾摆放一盘花。疍家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轮,就会以花草的摆放位置为标志去却定对象。确定了对象之后,才去请媒人为之说合。但是,在很多时候。疍家男女双方的相亲,是借助对歌来进行的,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这里显然有更多的婚姻自主的色彩了,而在封建礼制之下,则往往被当作有伤风化之举。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本文开头所提及的朝廷专门行文廉州府禁止歌圩婚配的原因。
    在老一辈疍家人的口述中,疍家结婚的时候,男方是划着篷船来迎亲的。疍家婚礼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求聘;二是过礼;三是哭嫁;四是迎亲;五是唱婚;六是拜堂;七是婚宴;八是洞房。
    尽管北海古代的婚嫁礼俗各有所异,但哭嫁这一环节的必需的。这为了表达女儿对父母、家庭的感恩依恋,因此“哭嫁歌”也就成了出嫁女儿的一项必修婚嫁礼仪。而“俗有四民”中的“哭嫁歌”也各有特色。今列二种如下,以飨读者:北海客家人古代婚嫁礼俗中流传的《十二哭嫁歌》:第一辞堂辞祖上,祖宗安位在厅堂。第二辞堂辞祖婆,祖婆抱捱系女样。
    第三辞堂辞捱爷,捱爷辛苦几凄凉,第四辞堂辞捱母,捱母功劳系相当。
    第五辞堂辞捱哥,捱哥情义长又长。第六辞堂辞捱嫂,一条家务还你当。
    第七辞堂辞捱弟,捱弟读书进学堂。第八辞堂辞捱妹,捱妹生来像捱样。
    第九辞堂辞捱婶,从细娇揽好心肠。第十辞堂辞六亲,六亲百客各回乡。
    第十一辞堂辞祖地,辞开祖地过别方。第十二辞堂随身去,过了别处长长久。
    过年过节捱归转,探望父母好应当。人家生男防身老,捱母生女过别乡。
    万望爷娘寿千岁,抱孙揽细在家堂。
    在廉州民间古代婚嫁礼俗中流传的《新人辞祖歌》(节选):“叹爷娘”:爷娘生温(我)有拱(这么)大, 生是女命在世间。
    怎得生温(我)是男命,同哥共弟在家堂。
    若是生温(我)同哥样,传香接祖点神灯。
    十月怀胎娘辛苦,三年喂养几艰难。
    涅(小)时搬尿又抱屎,搬尿又抱屎几糠脏。
    十二月天洗屎布,冷得爷娘十指雪。
    有天又放日来晒,落雨又发火来烆。
    我睡干床娘睡湿,几多功劳在一番。
    爷娘抚育溫(我)拱(这么)大,深情义重如泰山。
    温(我)无推闲共躲懒,缸中无水快去担。
    等温(我)收头共拾尾,朝间夜晚无时闲。
    今日分别回家去,爷娘情分记心间。
    双手近前来作礼,辞别父母回家堂。
    “叹弟弟”:第九辞来我弟弟,辞别弟弟做人妻。
    希望弟弟听娘讲,莫把学业来荒废。
    学好本事敬爷娘,忠孝做人耀门第。
    “叹妹妹”:第九辞来我妹妹,妹妹今日又分开。
    希望妹妹听教训,规规矩矩莫雷堆(不懂规矩)。
    雷雷堆堆(不懂规矩)被人笑,父母伤心无人爱。
    千言万语讲无尽,坐过花艇跟哥回。
    北海古代婚嫁礼俗中流传的“哭嫁歌”,反映了民间婚嫁的礼俗和道德观念。歌调是平淡的,感情是真挚的,是对亲情最真切的自然流露。“哭嫁歌”唱的不只是一个出嫁女的心声,而且是珠乡百姓的家庭道德观念和婚俗礼仪,展示的千秋古礼中的乡音乡情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