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北海籍黄埔军校军人探踪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闻名的一所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6月亲手创办,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军校的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后再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还先后在武汉、南京、潮州、洛阳、湖南、湖北、江西、广州、成都、昆明、南宁、西安、新疆等地办了多所分校。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成了培养抗日官兵的大本营,各期毕业生都一律开赴抗日前线参战。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台续办至今。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1955年授衔时,在黄埔军校学习过的解放军将领共计36名,其中元帅2人 、大将3人、上将9人、中将9人、少将13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黄埔军校学习过的解放军将领有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敌参谋长左权、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刘志丹、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中央苏区独立师师长毛泽覃等25名。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曾任政治部秘书,陈毅、毛泽覃、萧楚女、恽代英等曾任教官。
    1927年4月,南京成立国民政府,38岁的陈铭枢兼任北伐军总政部副主任(负总责)、南京政府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4月27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政治训练部,以吴稚晖为主任,以陈铭枢为副主任兼江苏省政府委员;6月24日,吴稚晖辞政治训练部主任职,陈铭枢继任主任。此时,蒋介石准备将黄埔军校迁至南京,成立南京中央军校,为此专门成立了南京军校筹备委员会,任命陈铭枢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9月黄埔军校本校迁往南京。
    除了陈铭枢将军之外,黄埔军校中还有一批北海合浦籍的学员。他们之中,成为知名的将领者有:张君嵩,合浦人,陆军少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
1920年由陈铭枢介绍加入国民党。1924年春由李济深保荐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在学期间任第一队分队长。
    毕业后历任排长、营副兼连长,少校副官、上校团长、少将旅长。参加过北伐、1932年的“1.28”淞沪抗战,率所部向入侵的日寇打响了第一枪。1933年的“福建事变”中,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六师师长。“福建事变”后,被蒋介石指定入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校尉班受训,肄业后任军委会参议,财政部缉私署巡缉督察官。1937年8月毕业于陆大特别班。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三团团长。1940年任第十二集团军暂编第八师师长,1942年1月授陆军少将。1946年任中央训练团上海分团军官总队长、中将主任。1948年6月,任广东第十“清剿”区司令。 同年11月准备率部起义,但在视察部队时,被在遂溪被举行起义的保安第十团陈一林部误杀。
    林朱梁,合浦乾江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历任广东江防司令部“广贞”巡防舰书记,西江善后督办公署上尉测量员。
    1924年春由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毕业后历任军校军需处服务员,第四期入伍生团区队长,排长、广州卫戍司令部警备连长、少校营长,第八路军总部第二警备团中校营长、团副。1932年任第一集团军第二军上校副官处长,广东东区绥靖公署代参谋长,第四路军独立旅参谋长、副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80师959团上校团长,第七战区挺进第一纵队少将司令、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1946年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7年初退役,12月任合浦县长。后移居澳门。
    林翼中,合浦白沙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响应廉州起义。曾参加讨袁驱龙(济光 )运动。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兼师党部执委、秘书,参加第二次东征。
    1926年任肇庆市政局局长、广州特别市党部组织部长。1927年起历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广州特别市党部执委兼宣传部部长,广东省民政厅厅长,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委。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西南执行部委员等。1935年任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委。1937年起历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委、农林部政务次长、监察院监察委员、广东省临时参议会第二届议长、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委。抗战胜利后,曾任广东省参议会首任会长。
    1984年11月20日在香港病逝。
    苏冠英(1900—1975),广东合浦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及南京陆军大学第八期毕业。历任军校教导团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排、连长,营副,团指导员。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63师363团团长,第183师366旅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65军187师561团团长,漳汀师管区少将副司令。1947年任广东第四“清剿”区副司令,海陆丰警备指挥所主任。1949年初任增城县长,后辞职迁居香港。
    张国元,合浦人。北京陆军大学毕业。1927年初任第八路军总指挥中将高级参谋,兼黄埔军校高级班主任教官。1927年4月任武汉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务处长。1928年1月,任第八路军西路军代理总指挥。同年11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中将总务厅长。1931年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主任。1932年4月,任军事委员会第一厅二处处长。1936年1月,授陆军中将。同年底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2年5月,任广东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退役,同年12月任合浦县长。1956后因病辞职。
    卜懋民,合浦常乐人。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五期高级班毕业。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第一战区第8军48团中校团副。1937年10月4日,日军分兵数路进攻上海陈家街,他率部迎击于朱家牌楼一带与敌激战半日,毙伤日军百余人,收复了朱家牌楼等阵地。翌晨,又攻克了蕰藻浜北岸的突角阵地,此时全团伤亡过半,他奉命重整队伍,并代理团长,扼守姚家街、曾家祠、王家边一带阵地。6日,日军再度发动强大攻势,他指挥所部苦战3昼夜,于冲锋时中弹,壮烈牺牲。
张绍勋,合浦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2期毕业。抗战爆发后任第78军36师108旅216团上校团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在淞沪会战和滇西反攻两次负伤。1939年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学生总队总队长,1942年任第71军87师少将师长,参加远征军滇缅抗战,一举攻克战略要地龙陵。1946年任第42军副军长,1949年4月任第122军军长,10月16日在湖南大庸被俘。1952年被判刑在宁夏关押,1964年获特赦,1971年1月6日宁夏石嘴山被错误处决。
    劳冠英,合浦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历任排、连、营、团长,1938年升任58师174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中参加了两次上海保卫战和南浔路、马回岭、万家岭、湘北战役。1940年任浙江保安第一纵队司令,旋改任暂35师师长兼钱塘江北岸指挥官。抗战胜利后,1946年出任中国长春铁路警察局局长。
    1949年重建74军,出任74军第六任军长。到台湾后,被控告面对解放军的进攻“不战先退”而被逮捕。后又无罪释放,办理了退役手续,1977年在台北病逝。
    陈克强,合浦人。中央军校第七期步科。曾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期、陆军大学第十期毕业。历任第19路军排长、参谋,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少校参谋,中央军校广州分校学生总队大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第12集团军独立第九旅参谋长、团长,第62军158师副师长、少将师长,广肇师管区少将司令。1945年后历任陆军总部第三补给区司令部少将参谋长,粤桂南第二“清剿”区少将副指挥官。1949年到台湾,递补为国民大会代表。1981年5月22日在台北逝世。
冼伟智,合浦乾江人。1931考入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第二期。后入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第十二期炮科。学习结束后,被推荐到昆明参加美国开办的军事学校,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是杜聿明)荣誉一师任上校作战参谋处长。1939年参加著名的“昆仑关战役”。1942年冼伟智随第五军進入昆明,在干海子“中美联合炮兵学校”当教官、并任乌家坝飞机场任翻译。后又在中国远征军卫立煌上将长官率領20集团军和11集团军的阵营中,任第8军荣誉一师炮兵上校兼中美炮兵联络官。抗战胜利后,冼伟智任国民党第八炮兵副指挥官十三兵团特种兵纵队中将指挥官,于1949年的徐蚌会战中,冼伟智在莱芜被解放军俘虏。被俘后他曾担任过解放军特种兵的教练,可是后来又被作为战犯投入了抚顺监狱。1975年获特赦后在广西区政协任职。2010年逝世。
    欧孝全,北海人。1927年8月南京中央军校第七期,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兵团第13军第297师师长。
    黄耀羽,合浦常乐人。黄埔(台湾)二十四期。历任排、连、营长,联参副处长,战争学院教授。1969年陆军指挥参谋大学结业,1972年三军大学战争学院正规班结业。1975年任驻新加坡国防情报顾问组组长,1981年任装甲独立旅旅长,1982年升陆军步兵师师长,1984年为装甲兵司令部司令兼训练指挥部指挥官。1985年革命实践研究院研究班十六期毕业,同年7月受命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任校长。1987年6月接台湾安全局主任秘书,1988年9月升为副局长,军阶中将。1993年4月21日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大陆工作会主任,8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5年3月任国统会研究委员。黄埔军校(台湾)第十六任校长。
根据现有资料的不完全统计,黄埔军校中北海合浦籍的学员名单如下:第一期:张君嵩、林朱梁;第二期:苏冠英;第三期:黄德兴;第四期:彭孟济、丘秋星、王葆儒、莫擎亚、陈治戎;第五期:张绍坤、郑兆璋、张绍勋、卜懋民、冯赤夫、王良儒、彭武、林泽寰、韩劲初、劳冠英、王益儒;第六期:范汉屏、陈俊才、廖灼材、邹任远、陈优才;第七期:苏秉辉、廖家田、莫卓材、林寿廷、林驹、庞达群、陈贤文、容寿山、宋德沧、詹立业、宋以浪、廖广云、岑嘉遂、韩濯、宋德尧、凌棠、黄德兴、陈中坚、王孙延、李幹菁、王冠英、钟显澄、余业建、庞禹庭、谭德儒、容立山、王作修、凌棠、黄德兴;第八期:钟诚彰、彭武、王宪儒、顾金甫、陈瑞华、朱润发、潘荫纲、洪元浦、黄成雄、陈广铭、卢传桥、王永元、张有和;十一期:苏陈文、符国光;十二期:冼伟智;十七期:钟逢可、钟逢乙;十八期:曾克;李宗成;十九期:王大友、唐仕豪;二十期:陈克强、易朝党、陈宗业;二十一期:吴德酬、劳志中;二十二期:罗椒烈、韩宽初、黄世俊、莫兴强、蔡怀湘;二十三期:劳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