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北海乾体学堂(合浦五中)110周年纪事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合浦之有学堂,始于乾体学堂,乾体学堂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乡贤发起,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成至今,一百一十周年矣。廉郡开现代教育之先河,亦此之属也。
    乾江,亦称乾体,古圩市也,为廉州府城海防拱卫。《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为之记曰:乾江市,在广东合浦县东南二十九里乾体海口,亦曰乾体营,为海防重地,清康熙时于此建水师营,设游击驻防后改置千总。”昔,乾体先民自中原转辗南下,于宋初迁居至此,而后繁衍钦廉四属,声名蔚然,饮水思源,故以祖地陕西之乾县、礼泉二县各取首字,合“乾礼”而作地名。后因字形书写之异,以“礼”(禮 )作“体”(體),又以方言口音之别,称“乾”为“勤”,相传引援,故有“乾体”“勤礼”之说。
    由是,乾体血脉世泽来自中原,乾体文运传承起于中原。
    乾体的乡风民俗古有“俗美风淳”之德。德在教化,教化在于兴学。乾体乡间兴学之风,古已盛焉。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朝廷为了表彰乾体的兴学教化之功德,特奖“俗美风淳”四字,着令廉州府拨款建立牌坊以纪之,故有“乾德大生”牌坊(址在乾体学堂东侧路口)之标榜。由是,乾体乡中教化之礼肃然,谦和之风形成,敬老爱幼,相规相戒,雍雍穆穆,风尚蔚然。乾体子弟,笃学品优,修身立世,地灵人杰。同治、光绪年间,乾体乡间所出科举人士(其中进士2名)就有一百一十之众,成为廉郡教化楷模。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0日,清廷令即将各省所有书院改为高、中、初等学校,社学、义学亦已律中西兼习,改办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8月29日,清廷命自明年始,乡会试及岁科试策论,以中国政治史事及各国政治艺学命题,不准用八股程式,并停止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
    同年,9月14日,清政府下兴学诏,谓: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杭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是时,乾体学堂乘时代潮流之前驱,开珠乡教育之先河,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树帜于海上丝路始发港口,立百年书香之基。乾江所属,四乡八邻,弟子因此得以负笈乾江。
    乾体学堂之创建,得赖于众乡贤群策鼎力。发起创立者有:州同知、光禄寺署正、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守备、县丞、县主簿、中书、训导、拔贡等职衔及科举功名者五十余众。
    众乡贤领衔成立筹建团队,组成了以总理四人、协理二人、襄理十人的执行机构及十多个劝捐组,分别负责乾体、廉州城、北海街、高德、总江、南康、福成、山口、白沙、闸口及四邻各乡的劝捐募款。
    乾体学堂开办之经费,取于各户捐助,捐赠数额到一定数量者,予在学堂内设神位以纪功德。故学堂两庑神位众多,既有本乡贤良,也有外乡人士,彰显地方各界捐资助建乾体学堂之热情慷慨。神位除为捐资者设立之外,对地方上热心公益的知名乡贤也设位供奉。神位牌上记有捐资者简介和捐款数目,由此可见乾体乡人的感恩情怀。学堂日常的开支费用,一赖地方人士之捐助;二则在开办费中提取适当数额学堂学田,委派专人管理,收取租谷以赡学。乾体学堂购置之学田,多在本乡境地,亦有购置于邻乡者,其中以党江小燕子学田为大,租谷收入最多。
    乾体学堂学风,以“文体大旺,博古通今”为要旨。学堂的课程设除经学外,还添开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称地舆学)及数、理、化、动、植物学科。学科讲义多用石印,也有学生抄本。图书方面,除经史子集外,还购有外国书籍,如严复译的赫胥黎作品等。
    学堂大门雕刻有一联云:乾兴文武;体会中西”。为乡人苏汝森(拔丛)撰。苏汝森生于1886年,时为附生,后投笔从戎,报读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后进广州陆军学堂深造。期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任广东陆军第二师第6团团长,独立旅少将旅长兼两阳东路指挥使。“乾兴文武;体会中西”一联体现出了乾体学堂培养学贯中西的文武全之士的开放意识。惜,1975年校门拆除后该联不知去向。
    乾体学堂建成后,负笈来校求学者,除本乡子弟外,还有廉城、党江、西场、沙岗、闸口、公馆、白沙、南康、石康、张黄、小江等地学子。学生数量增多,教舍规模也随之扩大,学生宿舍分为八个室,以“文体大旺,博古通今”作编号。“文体大旺,博古通今”正是乾体学堂当年办学盛况之写照,优良学风之传承。
    时,林翼中、沈载和、邓世增、莫丰绪、卜汉池等后来成为民国知名将领者,均是斯时学子。
    乾体学堂之创立,带动乾体乡的教育事业如春花欣欣竞发。仅三年时间,乾体乡间便新增设了秩序学堂、海汇学堂、峙山学堂。海汇学堂和秩序学堂则专为乾体学堂提供后备生源而设。其后,又建养正学舍、基督教德华女子小学。此外,乡间多设私塾,延请名师授课。乾江方圆不过一华里之地,却拥有学堂六所,私塾近十家之多,文化教育事业之发达,实为地方之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乾体学堂被列为县属学校,命名为合浦县第一区第一小学。内设两班,学制三年。时,郭李亮(明东)先生在乾体学堂推行注音字母教学,当时全县还未试行,实为开合浦教育界推行注音字母教学之先河。秩序、海汇、峙山等学堂也随之改为初小。
    抗战爆发,县城各中学奉令疏散,乡中学生,绝大多数不能随校搬迁,被迫停学。也有部分学生因中学远离,未及升学。乾江乡贤为解决乾体学子继续读书计,经集议商定,在乡中筹办乾体中学。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秋,由乾体乡贤成立筹委会,稍后改为校董会。校董会的成员有:董事长苏健今,董事有苏健今、苏匡元、林仲涟、陈濯涟、陈普耀、顾澄洲、苏则中、苏立民、洪豫麟等九人,洪豫麟任董事理财经理。
    乾体中学的办学经费,以乾体学堂原有之校产为基础,又经筹划、整理,得以神堂庙产、神会基金,各姓祠产提取作为补充。其中最大收入,还赖于党江小燕子学产田租及十五户网门租金提成。此外,收缴学生学费也可作少量补充。由是,筹建经费得以落实。
    乾体中学成立之初,与一区一小(乾体学堂)共用校舍,学生也只招两班,仅及百人。后经乡贤商决,将接龙观、八角亭、猪屎坡一带划归乾体中学,以作建筑校舍之地,中学的校舍规模是以得成。
    乾体中学的教材图书方面,除原有历年存书外,由各校董和地方人士捐赠。有“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抄》、《东莱博议》等和一些零星经史子集等。乡人林朱赞所著的《字山草堂文稿》也被收录其中。
    此外,学校还购置《万有文库》一套。各科用书,由学校和学生分头借用,不足的由学校翻印,翻印的计有英语、数学两科,由教师义务油印。至于教学用具之类,除几个篮排球需出资购买外,理化仪器及标本挂图都是以自制为主。为节省经费,乾体中学在教师聘用方面,以属地方事业,低薪付酬,故多以本乡人士为主,以减少开支。办学之艰辛,由此可证。
    乾体中学得以迅速办成,还有赖于在外谋事的乡贤,特别是在广州的乡贤先辈,四出募捐,多方奔走,找寻关系,从而争取广东省教育厅特许,一面筹备,一面招生开课,一面备案立案。乾江由是完成中小学教育体系,不但解决了本乡学子的升学深造问题,也为四邻各乡学子求学深造提供方便。因此,乾体中学在为地方培养人才,提高教育素质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乾体中学校董会原商定聘请合浦一中(今北海中学 )教务主任杨超兰来任乾中首任校长。杨超兰以推荐时在北海圣三一中学任教导主任的乾体人士苏立柽来乾体中学任教导主任为条件方允(圣三一中学是在抗战期间由广州疏散来北海的,一应筹办事务均由苏立柽办理)。乾体中学校董会也以苏立柽是本乡人士,且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之资历而应允。苏立柽到校后,杨超兰爽约,校董会改聘党江人陈文源任校长。而陈也绝少到校,筹办立案事宜及校长一切职责均由苏立柽承担,兼语文、外语教学,直到聘郭李润民到任。其后继任者有苏用五(乾初)、包国修、庞文溥、谭启元、严福远等。他们均毕业于中山大学等广东省城高校。
    当时共招学生两班,共100人,学生除本乡子弟外,其他为西场、沙岗、上洋、党江、石康、南康各地,都有学生考入乾中读书。可见当时乾体中学对附近各乡镇颇具影响。
    抗战期间,一批毕业于中大、西南联大和湘大的教师纷纷到乾中执教,对提高乾体中学的教学质量注入了有生力量,乾体中学首届初中毕业生考上廉中的成绩公榜后,比当年廉中初中毕业生考上本校高中的成绩还胜一筹,成为珠乡教育界盛传的佳话。
    乾体中学开学时,正值抗日战争紧张的相持阶段,乾体中学的读书不忘救国,先后成立了抗日宣传队、抗日歌咏队、晨呼队、戏剧队等,不仅在乾江圩活动,还深入各自然村,演出抗日近代话剧和古装剧,宣传抵制日货,呼吁停止买卖日本商品,销毁日货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在乾体中学毕业的青年学子,除考升高中和大学者,其余几乎百分之百参加革命队伍,不少后来成为革命骨干。这正是乾体学堂爱国爱乡、乾兴文武、体会中西”、文体大旺,博古通今”优良传统学风的传承、发扬。
    自乾体学堂创立至乾体中学建成,及乾江中学、合浦县第五中学的沿革发展,其间,文人学者群体崛起。据不完全统计,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从乾江走出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专家、学者就超过220人。这些乾江学子分布在北京、成都、重庆、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及珠江三角洲城市供职,或为教授、博导、研究员,或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这些学有成就,术有专长的乾江学子,时时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发展,积极为家乡建设出谋献策。合浦县第五中学(乾体中学)因之有“教授摇篮”之誉,名副其实。
    千秋海丝始发港,百年书香古学堂。教授摇篮,文昌灿烂。
    珠乡典范,后学景仰。辛卯之岁,值乾体学堂一百一十华诞,校友乡贤相聚为贺,倡立碑而记之。校长颜君昌泉嘱余为之作记,谨遵拜撰。
    附录一:筹建乾体学堂主要乡贤名录:苏秀本 清光禄寺署正(从六品)周烔祥 清布政司经历(从六品)郭李镇 清掣签分省府试用府经历林朱赞 民国粤军第二师司令部典军苏汝森 民国独立旅少将旅长兼两阳东路指挥使苏乾初 辛亥廉州军政府都督,乾体中学校长洪毓万 清宜州同知(正五品)梁锡荣 清布政司经历(从六品)郑善彪 清布政司经历(从六品)苏子惠 清布政司理问(从六品)李郁香授清布政司职衔郭李犀 县丞(八品)郭李炎 补用县主簿附录二:乾体学堂历史名人名录:苏慎初 辛亥将领,民国时任军长,广东临时都督兼民政长,上将。
    林朱梁黄埔一期少将,民国时曾任合浦县县长,纵队司令。
    林翼中乾体学堂肄业,民国时任广东省参议会会长。
    邓世增乾体学堂肄业,民国时任十九路军参谋长、广东省第八行政区专员。
    沈载和乾体学堂肄业,民国时任十九路军广州办事处主任,广东银行行长。
    陈濯涟乾体学堂教师,民国时任任阳春、阳江、吴川等县县长。
    冼伟智乾体学堂肄业 民国时任中国远征军少将参谋主任。
    卜汉池乾体学堂肄业,民国时任副师长、少将。广东省政协委员。
    莫丰绪乾体学堂肄业,民国时少将。
    钟继业乾体学堂肄业,民国旅长,抗战时任广东第11区游击指挥部参谋。
    钟显澄黄埔七期。
    洪士祥乾体学堂肄业,民国时任海南保亭县县长、广东第八专员公署视察。
    附录三:合浦县第五(乾江中学)沿革:1901年创办乾体学堂。
    1906年改为乾体高等小学堂。
    1933年改为合浦第一区第一小学。
    1942年兼建乾体中学。
    1951年为合浦县第五中学(时属合浦14所公办初中之一)。
    1959年为乾江中学(时属合浦6所公办初中之一)。
    1978年为乾江中学(时属合浦13所公办初中之一)。
    1990年为乾江中学(时属合浦13所公办初中之一)。
    2002年为合浦县第五中学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