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古城桥文化 风雅存千秋(上)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廉州古城自唐宋以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整治,不但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备,而且,城市地位特色也越来越突出,地灵人杰,为历代所称颂。正如清代乾隆年间知府康基田在记述修建廉州城池的《廉州纪事》一文中所称:廉州府城的地理位置是“扼塞海北,远镇交南,岭外诸郡之莞枢也。山自大廉左旋,水由郁林右折,大海涌其前,山平土沃。农桑鱼盐之利,甲於他郡。唐宋以来,夙称繁富,前明永乐间,甲科尤盛。”除此之外,廉州古城还有一个城建特色,就是流水环绕,桥梁遍布,这从《廉州纪事》中也可略见一斑:寻龙江故道,引源头水自龙津桥西流城南,入於廉江。江之南有海门书院,学舍为江水所啮,移置北岸,延名师训课。廉濒海,阳燠之气常汇,阴湿之气常盛,晨夕雾昏,春夏雨淫,人多中湿。城内水道闭塞,民间池塘围筑断流,一遇淋雨,水无所出,居民土屋即圮,瓦砾弥望,相视。城东旧有洞,埋塞已久,亟为疏之,宣泄城内池塘,并入於河。
    先由城西隙地凿沟,自北而南引水,环绕东注,开城北水塘,转东南下,合西来之水池流,由水洞出口。沟东西立桥,水潆学宫如带,随桥立坊,又建重楼五桶於城城东南,祀奎宿以应文明。规制略定,乃制公廨。边疆要地,观瞻宜肃,於是廓新中堂,建谯楼五楹,用符体制,增高后堂使与楼称。东西加筑吏舍。”在这段短短的记述中,康基田多次提到了引导江流和建桥,由此可见,桥在廉州城建中的重要作用。
    就现有的史料来查证,廉州古城中曾经建有的桥,以建设年限来分,主要有明代和清代。属于明代建的桥有十五座,属于清代建的桥有二十七座。这些桥的造型及建筑风格各不相同,但建筑材料而言,无非就是三种:石桥、木桥和石木混合建筑。而就作用和方位而言,则可分为城门桥,护城河桥,西门江桥,渡口桥,府城路桥,专用桥,标志性的桥等六种。由于这些桥大都有各自不同建设经历,其间又有各自有不同故事和人文史迹,因此也随之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廉州古城桥文化。
 
    廉州古城的“四门五桥”
    廉州古城的门桥,因护城河之故,城门都建有桥与外交通,这就是“四门五桥”。为什么四个城门会建有五座呢?原来,廉州古城除了东南西北四个大门之外,因风水之说的影响,还建了一个小南门,又称作文明门。于是有门就建桥,也就有了“四门五桥”之称,即东门的朝阳桥;大南门的定海桥;小南门的文明桥;西门的永济桥;北门的北河桥。这“四门五桥”都建于明代,或更早。
    廉州古城的护城河桥有:建于明代的青云桥,因其在小南门外,与府学相近,取平步青云,蟾宫折桂之意而名。
    建于明代的玉带桥,因建于南门外护城河上,取护城河如玉带绕城而过如海而名。
    建于明代的龙津桥,位于府城东护城河上,河边有东岳庙,因桥建在引龙门江水入护城河的河段上而名。清康熙六十年、乾隆三十九重修,知府康基田在《廉州纪事》中所述:寻龙江故道,引源头水自龙津桥西流”即指此桥。
    建于明代的冠带桥,以此桥建于护城河上,造型状如冠带而称,嘉庆十九年由商人捐款重修。
    重建于明代天顺六年的武成桥,位于南门外,因由守备指挥徐宁所建,故名。
    建于明代成化六年的化龙桥,因知府林锦开通龙门江水至府学(今孔庙)而建此桥,故名。
    建于明代的演武桥,位于东门外,因为通往演武场而建,故名。
    建于清代的云龙桥,因其建在在护城河入海口处(今合浦还珠戏院南侧水沟),此处原有一取泥建城墙时形成的湖,桥建于湖旁故又称望湖桥,道光四年建。
    建于清代的攀龙桥(沙窝街口),因其与县学宫相近,寓意科举得近水楼台之先,一朝成名,攀龙附凤,故名。
    建于清代的老人桥,位于东较场路口,据传深夜常见一老人坐于桥上纳凉,为人指路,故名。
    建于清代的接龙桥,为于府城南门护城河段,因桥在接龙庵旁而名。 建于清代的龙门桥,位于府城东龙门江绕城河段上,故称。建于道光八年,由知府张春堉发起民众捐建。
    建于清代的云塘口桥,位于廉州府城西北龙江支流入护城河的入西门江口,因其流水湍急,流入西门江时冲起层层浪花如白云,故名。
    建于西门江上的桥有:明代的西门桥,又称金肃门桥、永济桥,明成化年间建。清宣统元年重建后称惠爱桥。
    明代的登龙桥,又称上新桥,因永济桥一度移建于此,而此为永济桥上游,意为建于上游的新桥,故名。
    明代的卖鱼桥,因建于卖鱼街而名,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其探访廉州珠市时,于此桥头下船。址在今还珠桥一带。
    明代的西新桥,因建于府署西边而名,址在廉州中心市场原便桥处。
    清代的文蔚桥,乾隆二年建,又称下新桥,因永济桥一度移建于此,而此为永济桥下游,意为建于下游的新桥,故名。
    清代的登龙桥,因建于府城西龙江入西门江河段上,故称。嘉庆二年由知府常格发起民众捐建建。
    府城路桥有:明代的东新桥,因建于府署东边而名。
    清代的奎文桥,清乾隆建,位于府城东门内,因近奎星(又称魁星)阁而名。
    清代的三支塘桥,因建于府城南门外三支塘上而名。
    清代鸭儿桥,因建于府城南门外的鸭儿塘而名。
    清代的洗鱼桥,因建与府城南门廉乾官道洗鱼河而名。
    渡口桥:有明代在第一渡,第二渡,第三渡建的第一渡桥,第二渡桥,第三渡桥。这是简易便桥,存在时间不长。
    装茤桥(船闸渡口桥),嘉庆初重修;专用桥:朝阳桥,因建于府城朝阳门(即钟鼓楼,明代府城东门,又称朝阳门)外而名,是知府巡城出入专用。
    标志性的桥:明代的泮池状元桥。位于府学孔庙内泮池之上,据传,只有科举中进士者才能经此桥上过。
    这就是廉州古城的桥,五花八门名堂多,坊间流传的精彩事典也多。由于廉州古城的桥在民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也成为官府施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地方史料中也多有关于桥的记载,一些桥还成为古城一景,列为“廉阳八景”候选。如:因西门桥(惠爱桥)而名的“西门观涛”、天涯古渡”;因朝阳桥(钟鼓楼)而名的“朝阳钟鼓”;因泮池状元桥而名的“泮池夜月”;因南门(定海门)而名的“定海潮音”,因云塘口桥而名的“云塘惊涛”等。
    此外,一些重要的桥梁因其作为历朝历代的重点工程,因此随之而建的亭台碑刻也蔚为大观,从这些亭台碑刻的记述中,后人不但能够认识了前人建桥的艰辛,建桥的风俗,建桥的技艺,还可以从中体会到时代变迁在桥的身上所留下的痕迹。这些因桥而成的亭台碑刻,也成为廉州古桥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而精彩存世。
    今录其三于下以为证。
    建修登龙桥记清 廉州知府张春堉古之建都立邑,必因其山川,相其险要,以备守御,以固疆围。凡事关民间病利,以成筑凿之丕基者,即江河谷壑,设桥梁以受纳源流。胥视诸此,岂区区为利涉计云尔哉。
    矧廉三面距水,水之大者曰廉江,发源于大容山,郁林诸水东北注之;搏白之水北注之;石城西境之水东注之;至黄丙江而流始大。由东北逶迤而西,近郊三十里支分为五,附廓环绕而南入于海,是廉郡提纲握要之区。西鄙尤重,故陆路由上洋尽厥。钦州之西北,越十万大山,外为安南之境,水路由西场尽达。钦州之西南渡古森河外为交趾旧界,前代建置郡城时,于水分处设第一渡、第二渡、第三渡。其西曰大桥江。想当年,此江盖有桥也,若桥在城西门者,旧有之。
    国初以来。仍其旧制,盖古昔早寓设喻以守之义矣。乃者,登龙桥之建也,在城西北江中,易昔人支木伐石之基,更张而巩固之。
    两岸圪立,势若长虹,凿石冲冲垒成,悬壁列为堆者,七分其流者五。许慎说文云:石矼石桥也,俗作杠,从木,所以整其徒步之石,即此徒杠也。江流宽广,堆以约之。设板其上,辟为通衢,石直上者,以丈计,板横枕者以寻计。孙爽孟子疏云:与梁桥上横架之板,若车舆者,此亦即舆梁也,创而为因制符乎古。白浪滔滔,分流萦爝,比踞上游,统南下诸桥,有高屋建瓴之势,中流砥柱,轰立若门户,然实江州第一形胜也。落成日欢呼利济者,家毅千计,人以万计,出里闾,入城市居商行货,冠盖负戴于往来者,自旦达暮,百十成群。晋大夫叔向有言曰:十月而津梁成。今于波涛腾沸中,鞭石束木。造此在津之桥梁,消千百年众生病涉之虞,厥功伟矣。
    是役也,康茂园河帅守是邦,有志未逮,继成其事者,复圯于水,越今二十余年矣。辛卯之岁,余巡视南韶,观察任启行,时以成议,今秋旋守廉州,而桥适成,鼋负鲸撑,石齿斑斓,山川锁匙,卓燃壮观,因思礼记,孟冬之月。谨关梁郑康成注云:梁桥横也。孔颖达正义则曰:关梁禁御奸非。古曰:谨是桥梁之设,审端经术之义重焉。故与坯城郭,戒门闾,修键闭,审竽固,封疆备边境,完要塞,诸大事同垂诸月,今而笔之于书。有心吏治者,安可忽诸已,捐俸以佽,因与诸好义之士,乐其事之成也,爰记文丽牲之碑。
    重建西门旧桥记清 廉州廪生刘润纲郡志载西门桥一名金肃门桥,即第一渡。易渡而桥自明正德始。知府沈纶以渡不如桥便,乃修桥以利民,民为立爱民亭志德。
    日久桥圯,崇祯八年知府郑抱素修复之。
    国朝乾隆二年,知府张玿美允士民请,移前粤海关下,桥遂废。旋以行人不便复其旧,考乾隆十五年文蔚坊桥碑记称:昔人建桥于斯,以锁水束气。崇祯九年,迁在西门河之第一渡,即指郑守所修复者,而纪年徵后耳。嘉庆二年,知府常格用形家之言,移于上游兴仁里,桥又废。仍以行人不便复其旧,此旧桥由名。桥略分三段,东西段列肆对宇,板壁支木,面居空中,段护以棚,可瞭望上下流。光绪初,曾加缮治,逮十三年八月,居者失火,店与桥并烬。邑人捐筑码头,慈善家施渡以济者,垂二十三年,此旧桥兴废之大概也。
    顾地当冲衢,往来如织,舟狭人众,阻滞良多。而西潦有岁数四涨,水深流急,篙桨无以施其力,。行者绕道登龙、文蔚两桥,咸苦之。今上御极例,颁恩诏条文中,著各省地方官修道路,箿桥梁。商会诸君子乘时议规复旧观,商总入白郡县有司,皆报可,于是设册广募,解囊者络绎。巨金既集,购桥材于香江,得坤甸柱大小凡八。坤甸板修短凡一十一。邑匠蒋邑雍曰:水噬柱易朽,非经久计,去柱而架悬之雍斯寿矣。绘图而进,勾心斗角,俭服其巧,捄筑如式,向永闻桥悬而固者,讵意发明,新制既坚且好,乃出匠石手。
    桥成,即架之和尖处,复以土瓦,题曰:惠爱桥,而易桥名肇于此。东西两岸各建闸门,分题东安街、西安街,而定街名基于此。东安闸内,略作亭形,题曰爱民亭,而存亭迹系于此。夫此桥因风水之说废者屡矣。而利民所在,旋废旋兴。迩者,民智渐开,破除迷信,然则此桥终复其旧,又可断言也。工竣,举桥东旷地建桥,岁八租息,储为养桥费,由商会管理之。经此于宣统元年,落成于宣统二年,费制钱一万贯有奇。
    从此,长虹卧波,交通无阻,熙攮之众利济斯安矣。
    宣统三年辛亥二月。
    重修文蔚桥碑记清 王传缃程子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所济大哉。言乎圣贤,济事豪杰,济时善信,绅商济人,所济不同,用心一耳。
    吾邑文蔚桥,原委备于孝廉黄公讳奇图笔记。咸同以后,板凡三易,皆捐签缔造,用限于财,故今倍形朽坏。灵邑花翎同知陈君文敬,广丰而好义,乃谋于众曰:是不可久,吾竭吾力,吾尽吾心,工期于固,木维其皂,虽价相千百,无所吝惜。众韪之,禀郭宪购坤甸板于重洋,择光绪辛丑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八日酉时,拆卸石之倾陷者筑之,剥蚀者易之,椿摧残者去之,疏散者增之,二十八年春,海轮航板至,遂于二月初七日末时告成,共费白金三千五百有奇,皆陈君任也。时则北海夜潮,帆樯林立,西江春涨,车笠环循,跨峰临流,不只履道坦坦焉,夫子产来舆之惠,人犹颂之,况与梁哉。此为存心利物于人,有济一乡之善士矣,一国之善士矣。用拜手而为之记,并重勒黄记于碑阴,以志乘之阙云。
这些建桥碑记不但记述了古城建桥修桥的历史沿革,同时也记载了相应的人文史迹和风俗,对研究廉州古城的历史有着拾遗补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