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古井文化 传奇精彩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老街的古井
    在北海老街的雕塑景观中,有一组孩童摇井取水戏乐的作品,这是为老街的古井而建的纪念标志。因为,老街的古井从另一种侧面曾经见证了老街城区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积累。
    老街城区内的古井有两处,并且都以“双水井”称之。
    一是“观音堂双水井”。观音堂双水井位于中山路与和平路西端交汇处,因其二井并存于观音堂旁而名。该井重修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时立有碑记和龙神位,故此为后世留下了赖以考证的时间。由于井水甘甜,人们又把该井称为“甘露井”。井边砌有一道墙,上面嵌三块石碑,中间石碑刻“龙神位”,左右两边石碑分别记载捐赠者姓名和捐款数。这是至今发现的市区内有碑文记载的古井。
    二是“接龙桥双杆吊井”。接龙桥双杆吊井为于珠海路,又称的珠海路双水井。该井据说是庞姓家族专用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该井除供应附近居民用水外,还供应海上的渔民和外轮的用水。因此,在井边建有一条用砖砌成的水槽直到海边,这样,用双杆吊起来的水就可以直接经水槽流到海边的蓄水池。渔船买水便摇小艇到蓄水池旁装载,并运到船上去。
    一些停泊在北海的外国轮船缺水时也雇艇到该处买水。因该井靠近接龙桥,故人们又称之为“接龙桥双吊秤井”。
    现在,老街城区内的两处“双水井”都被确定为北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老街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
    北海地区的古井,有物证可考者,最早起于汉代,这在合浦汉墓出土文物中得到见证。
 
    汉墓里的“水井”
    走进合浦汉墓博物馆汉墓文物陈列大厅的陶瓷馆,人们可以看到其间排列着制作精致,形制各异的水井模型,这些水井模型或有亭盖,或有井台井沿,在向人们展示合浦古井文化载体的同时,也在向参观者提出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古人为什么要把水井作为陪葬品?要解释这个疑问,就得从“合浦”其名说起。“合浦”,从词义上解释,就是汇集诸多江河入海的地方。合浦地处是南流江冲积平原入海口,境内共有93条河流入海。因此,史志中称合浦是“薄江河而濒大海”,也就是说,是处于江河与大海的环绕之间。由于得水利之便,江河也就成了合浦人的生活水源,长期以来,人们都是直接饮用江河水。廉州古城内的老街之中,至今仍然保留有大量的担水巷,就是城中居民到西门江中挑水的见证。换言之,得水利之便,合浦民众无需通过劳作挖井取水,相沿成俗。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合浦先民是古越族群后代,对土地神灵崇拜是古越族群的主要信仰之一。在先民的信仰意识中,挖开土地是对土地神灵的不敬,后世又因此引援为地理风水之说,认为挖井会造成地气(风水)泄漏,因此,挖井成了一种风水禁忌。当年苏东坡居廉州时,见城中居民就江河池塘而用水,每逢雨天,水质混浊,很不卫生,因而问郡民为何不建井取水。得到的答复是,就是顾忌挖井后地气泄漏,破坏了居家风水。苏东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用自己的钱挖井,因此开了廉州居民用井的先例,后人把此井称为东坡井,也被誉为廉城第一井。由苏东坡捐资挖井其事可推想,水井在合浦地区是从中原而来的“引进项目”。正因为如此,不是一般人家所能享用,而是作为一种身份与社会地位的象征。这就容易解释为什么合浦汉墓中会有如此众多的水井模型陪葬品的出土文物,而且多是在较大型的汉墓葬中发现。
    如在2003年11月在合浦廉州罗屋村的一座成人豪华墓葬中,发现了10个柱洞,这些柱洞,分别在墓室东西两侧,基本对称,口径15—55厘米,深度5—25厘米之间。据推算,这10个柱洞是用于墓葬上面搭建亭子之类,支撑建筑物的。遗憾的是,这座古墓已被盗过,剩下很多陶片等器物,其中也有陶井。可以想象这座墓的主人随葬品是相当丰富的。
    12月13日,在合浦风门岭汉墓考古现场,文物考古专家们在清点已出土的文物时,不经意间揭开一块已破损的青铜片,发现了一口直径约20厘米的青铜井,井口是方形的,井中放置有一只直径约七八厘米的圆形青铜吊桶,吊桶外套着一个藤编镂花套子,套子编织得十分精致,网格清晰可辨,两边有两个耳朵,整个藤编完好如初。
    以上出土水井文物的汉墓都是大型墓葬,而且,这种墓葬的规格都是超常规,其中的出土文物,不论是从数量上或者档次上,都可以证实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由此可见,水井作为陪葬品,是反映了墓主人一定的身份地位和背景。
 
    汉代的水井
    水井作为陪葬品的这种特征,在合浦汉窑的挖掘现场也得到了印证。
    位于合浦县城南侧的草鞋村汉窑群遗址,是近年来中国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在已发掘的汉窑群遗址现场,也发掘出来四个汉代水井。草鞋村汉窑群遗址靠西门江出海口而建的,具有很充足的水源。很明显,水井不是为了窑场生产而建,而是为解决某部分人的生活用水而专门造的,而且这“某一部分人”是数量不少的特殊群体,可能不是本地人。因为如前所述,廉州郡城的居民习惯于就西门江水作日常生活之用,廉州老城区内有大量的担水巷就是见证之一。史料还记载苏东坡居廉州时,因为不习惯直接用河水,带领民众打井取水,改变郡城居民直接就江水饮用的习惯。
    2009年,在西门江治理工程中,发掘了大型的汉代建筑遗址中,据现场分析,如此大型的汉代建筑,在当时不可能是一般人所拥有,其中也发现了汉代水井遗址。特别是廉州府城内唯一一口汉代古井——甘露井,其所在位置也是在府衙仪门旁。所有汉代水井的所处位置,都与重要的府衙部门或官办机构相连载一起,由此可见,合浦汉代水井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某一部分人特殊的需要,这是一个是有地位,有特权的群体。从已发现的汉代水井来推论,当时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数不少,换而言之,是朝廷派来的专门官员、设置的专门机构,就像合浦历史上有过的采珠、盐政、粮库、铜矿等专业官府衙门设置一样,只有这些人才有资格享受专用水井的权利。由此也见证了合浦汉代水井特殊的文化内涵。
    据史志记载,合浦的古井多,有“府城八大古井”吸露井、庙前井、学门井、街东井、龙泉井、仓前井、永泉井、东门井),有“清代七大名泉”之称。这些井泉用途殊异,都有着各自的民间传说,有的还立有“龙神位”,如东较场井龙神位、双月井龙神位、让水井龙神位、双水井龙神位等。因为。古代合浦的民众相信,井泉是龙所居住的府地,立有“龙神位”是为了岁时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清代的七大名泉
    一曰“廉泉井”,原名甘泉井,相传是汉代遗迹。因井泉涌如潮,水质甘美,自汉至清一直为城内居民饮用。到了乾隆年间,廉州知府陈淮为了纪念汉代合浦太守孟尝施政廉明而使“珠还合浦”的功德,将甘泉井改名为廉泉井,还在井边立了块石碑以纪其事,廉泉也就成了人们期待廉政吏治的象征。如今的廉泉井虽然水质变差,但其寓意深刻,每过井旁碑前,总教人肃然起敬。
    二曰“东坡井”。在今合浦师范校园内,清代廉州游击署前,与东坡亭相邻守望,为当年苏东坡在廉州留下的雪泥鸿迹作证。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东坡获赦从海南儋州渡海北归,在廉州小住了近两个月,闲暇之余率城中民众挖了此井,珠城民众为纪念这位老夫子,便把此井命为“东坡井”。此后,由于岁月变迁,东坡井被湮没。到了清乾隆年间,廉州知府康基田率众“开疏城河,宣泄城内池积水,于城东隅得东坡井”,于是予以重建。并在东坡井、东坡亭前修建了东坡塘。自始以来,珠城的文人雅士,官吏迁客,临其井,登其亭,游其塘,思其人,树色波光里,为一郡胜景。东坡井水质甘纯,至今尚可使用。
    三曰“双月井”,井建于何时没有准确的日期记载,但从井址的位置位于清廉州府街后,万灵寺边(即城基路五金公司仓库内),应是明清之间。双月井据说是人立在井边可看见井内有两个月亮的倒影故名。双月井宽3尺,水深1.4尺、井水清冽,冬夏水位相差不大,泉涌如喷,任汲不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尚是居民常用的水井。后因自来水普及,井水少人用,逐渐被世人遗忘。只有故址存留,引起人们的怀古思情而已。
    四曰“让水井”,此井在今大北街中部。据老一辈人回忆,由于此井之水有酒度,用来酿酒出酒率特别高,因此称为“酿水井”,意即酿酒之井。后人相传图简,便写作“让水”。当时城内的居民除了用此井酿酒之外,还用作镀镜。用“让水井”的水镀出来的镜面不但光滑整洁,而且经久不变质,也许井水中含有某些特殊的化学成分元素在内吧。
    五曰“硃砂井”,此井据说有治疗疮疥之功效。井址在今廉州奎文路武圣宫前。天清气朗之时,探头向井内观望,可见殷红色的影像从井底涌起。据记载,这是因为井底有硃砂矿的缘故。但是,把井水打一来后,却又没有任何颜色和异味,反比其它井水甘纯。据传古城内居民有从井底捞取硃砂磨成浆糊状治疮疥的习惯,清代井旁立有井碑记述其事,惜井碑已无踪迹,难辨真伪。由于“硃砂井”又处于街路上,今人为防止小孩跌进井内,现已把井口封死了,只剩下一个井沿任人凭空追忆。
    六曰盈水井,因此井的水常溢盈出井面而名。盈水井位于府城东郊龙门江边,该井的奇异之处,除了井水溢盈井面之外,就是即便遇上大旱,井水水位也不会下降。据传是因为有一条小白龙居于井中,每逢天旱,到此井求雨,百验百灵。官府为此还专门在井边建了一座庙,供求雨之用,知府大人还为之作记建碑。
    七曰乾江方井。乾江方井位于乾江古圩东北约半里处,井水高出地面,水质清冽甘醇,乡人多取之酿酒、煎茶。特别是据传用此井水熬制鸦片成数高,烟味好。廉城内的官宦富商人家也不惜费功费时,专到乾江取此井水,酿酒熬鸦片。相传有某知府,每天都要指定差役到乾江取此井水供其专用,为了防止差役作假,此知府还特制了乾江方井竹水签,必须要到乾江方井取水后才得竹水签验证。因此,民间口碑中更是多有故事流传,甚至把苏东坡也拉了进来作话题。说的是苏东坡量移廉州时,廉州郡城的吏民为了更好的尽地主之谊招待他,就专门派人到乾江方井取水为之煎茶,苏东坡饮后对此称赞不已。
    遗憾的是,在“府城八大古井”清代七大名泉”中,能够列入保护名录的只有廉泉井、东坡井和双月井,其它的古井不是湮没无踪,就是被封盖隐迹,或者是处于废弃之中。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特别是对地方历史和社会发展有独特意义的文物古迹,更是难得。廉州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井泉一直使用当今,被湮没的古井泉也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而且都是人为因素所致。今天,我们更有责任去保护、挖掘、维护好这些祖宗遗产。
 
    周边乡镇的古井
    此外,在北海的各乡镇中,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古井。
    曲樟的三宝岩水井。三宝岩水井位于曲樟的中城村委渡口对面不远的三宝岩山下。从渡口搭船,大约十多分钟的航程,便可到达了三宝岩山脚下。三宝岩的得名,相传是因为岩下的洞中藏有金龟、银鹤、银蛇三宝,为此还引来无数图宝之徒,前来探险挖宝。三宝岩仙祠则建在三宝岩山半山腰的山洞口,有如悬在山崖中间。由于洞口有上下两处,祠是建在三宝岩洞口的。也就建成了三层。三宝岩仙祠是为了祭祀本土仙人吴道全而建,至于建于什么年代?向祠中老者求教,老者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爷爷那一代就建有三宝岩仙祠了。祠边原有泉水井一口,可供祠中师傅及往来人等日常用水。但因这些年砍伐森林破坏了植被,泉水已经枯竭了,祠中用水只有到山脚下的水井去挑。山脚下的这口水井依石岩而天然形成,不但水质清甜,井的水面竟然高出山脚地面近一米!守祠的老者告知,此井与三宝岩仙祠同时形成,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六甘老城古井。六甘老城古井位于大廉山下的六甘老城中。六甘老城是典型而又较具特色的客家土围城建筑格局。虽然经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老城的城墙及围城内的民居布局多遭损毁,但往日的特色神韵依然,雄风英姿尚存,给人以惊奇和震撼。老城的东城门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标志性建筑,城门全部是用大石块砌成拱圆状,显得格外庄重稳固。
    老城的东城门内耸立着一棵参天古树,粗大的树干五个大汉伸手合抱也围不过来,树高约三十米,树冠面积不算大,只有一个排球场大小。树龄有多少?树下一位九十岁高龄的李大爷告诉笔者,乾隆二三十年间,祖先们开发六甘时这棵树就存在了。李大爷还告诉笔者,这棵树名叫“顶天楠”,树的枝叶可治疗皮肤病,树的皮和根可治风湿骨痛。更神奇的是,这棵“顶天楠”还会“生儿育女”,树身上还“生”出了大叶榕、杨桃树和菠萝树。树干旁两组巨大的气根就是树顶上的大叶榕吐下来的,这种四树共生的现象实属罕见。六甘老城古井就在这株“顶天楠”下,据村中老者告知,此井是祖先们择居六甘时开挖的第一口井,屈指算来,也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这口井虽然是在山坡上,但是二百六十多年间从来没有枯竭过,至今仍然是村民们主要的饮用水水源。井水清冽甘饴,据说用来洗疮疥、皮肤瘙痒有止痒杀菌的功效。俯身细探古井时,但见井水水平面距井沿不到二十公分,测量后发现,老井的水平面竟然比井边稻田的平面约高出约一米,六甘老井的这一奇特现象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呢?仍待专家们解开谜团。
    在合浦沙田耙棚的海中,有一口奇特的古井,每当海水涨潮的时候,水井就被淹没在万顷波涛之中,而只要海水退去,水井露出海面,井里的泉水很快就会涌出井口,水质清凉甘饴,没有一丝的海水涩味。用此井水煮食物,经久不会变质。村民们如有燥气上心的热症,都习惯到井里取水直接饮用,据称有清热火的功效。
    为于合浦石湾镇的白花塘井,据称井水中含有一定酒的度数,用之酿酒不但出酒多,且有特殊的酒香,白花塘米酒因此也成了合浦的一个传统酒品牌。
    还有,廉州府城东较场井、曲樟陈铭枢故居将军井、石康罗公祠龙泉井、石康镇马栏圩的银锭井、合浦山口镇英罗田头村的明代英罗井、福成端田高水位井等,也都是有着各自传奇色彩的知名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