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冠岭雄风卷海门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题照:俯瞰冠头岭
 
    唐代,广州司马刘恂写了一本专门研究广东民俗的书,书名叫《岭表录异》。书中有一段关于在交趾商人来往中原贸易时,途经广州至交州海路中,见到“海怪”经历的描写:海鳟,即海上最伟者也,其小者,亦千余尺。吞舟之说,固非谬也。每岁,广州常发铜船过安南,货易路经调黎(原注:地名。
    海心有山,阻东海涛险而急,亦黄河之西门也)深阔处,或见十余山,或出或没,篙工曰:非山岛,鳟鱼背也。’双目闪烁,鬐鬛若簸朱旗,日中忽雨霡霂。舟子曰:此鳟鱼喷气,水散于空,风势吹来,若雨耳。’近鱼即鼓船而噪,倏尔而没。交趾回,乃舍舟取雷州,缘岸而归。不惮苦辛,盖避海鳟之难也。”刘恂在书中描述舟客见“海怪”海鳟的海域,即海南岛至冠头岭之间的海域。由于当时的航海设施尚不完备,航船多缘岸而行,琼州海峡是必经之航线。但为了避开“海怪”的侵扰,交趾的商人宁愿辛苦些,也要从雷州取陆路返程,到了冠头岭港口后,才乘船而回,这就是“廉州海路”。因为“廉州海道自廉州冠头岭发舟,北风利二三日可抵安南海东府。”明崇祯版《廉州府志》)此后,刘恂关于海南岛至冠头岭的“海怪”之说,被后世的许多经典史籍引述,广泛流传了上千年。
    到了清代初期,时任工部尚书的杜臻,在其所著的《粤闽巡视纪略》中,更是惊叹:冠头岭,蛟龙水怪之所窟!”其实,令刘司马或杜尚书大惊失色的冠头岭“海怪”,就是我们今天视为珍稀动物的鲸鱼。
    这就是本色的冠头岭,历史的冠头岭。
 
    风水学说,南龙回头之地
    冠头岭海拔120米,位于北海市西,全长3公里,由望楼岭、风门岭、丫髻岭、天马岭等组成山脉,东北延伸入海。因其山形“穹窿如冠”而得名冠头岭。
    冠头岭本是岭南名山大廉山的余脉。大廉山东西走向,一脉向东入十万大山接东来紫气;一脉向西伸入北部湾纳万顷波涛。但是,由于冠头岭位于南流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入海口,突兀耸立在宽阔平坦的海岸边,使人的视觉特别感受到意外的冲击。这种对比鲜明的地理环境现象,难免引起了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和认识,产生了种种猜想、联想、奇想。于是有风水研究者从风水龙脉的角度去论证,认为中国的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泰山入海。
    最长的一条则是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逶迤转辗的五岭向南入海。在中国的风水学中,把龙势分为五种,南北走向称为正势,冠头岭正是这条正势南龙的“龙回头”。山是龙的势,水是龙的血,因而,龙脉离不开山与水。自古以来,山环水抱之地都是风水宝地。冠头岭得山、水、海三合一之势,有势而有形,有形而得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冠头岭因此成了北海人津津乐道的风水宝地。
    于是,便有了冠头岭下的寺庙群景观,便有了千百年间的冠岭传奇……
 
    交趾黎王薨于此
    据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版的《廉州府志》中记称“冠头岭穹窟如冠,西南临海,南北皆澳,海船艤焉,潮长撼石如雷。相传交趾黎王薨此,交趾人每南望海祭之。”明代的《廉州府志》不止一处提及冠头岭“交趾黎王薨此”的事件,该书的“地里志”“里”字原文如此)中是这样记述的:冠头岭形势穹窿,山色青黑如冠,故名。相传交趾黎王塟于此,夷人每年望海一祭。”因此,冠头岭“交趾黎王薨此”的人文史迹是可信的,值得挖掘。
    这段记述先说冠头岭的形状像一顶官帽,一把罗伞。接着在说冠头岭的方位,西南临海,再说地理环境:南北皆澳”,澳是指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方,也就是可以避风的港湾。在这个港湾里“海船艤焉”,有许多舟船停泊。再后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秘密:相传交趾黎王薨此,交趾人每南望海祭之。”交趾是今越南,黎王即交趾的国王。古代称诸侯之死为“薨”。唐代朝廷在交趾设安南都护府,因而又有安南之称,到了清嘉庆七年(1802年),阮福映击败阮光纘而登上国王宝座,遂遣使清朝,请求以“南越”为国名。嘉庆皇帝指令军机处:断不可以“南越”二字册封。后来,嘉庆皇帝以安南在南越之南,而下旨以“越南”称之,这就是“越南”的由来。由于越南在中法战争后,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十五日与法国签订了《越法媾和条约》,法国成为越南的保护国,否定中国对越南宗主权,越南由此脱离同中国的关系。因而,在此之前,交趾黎王的死也称“薨”交趾黎王为什么会“薨”于冠头岭呢?这得从史料线索考证说起。
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而合浦与交趾相邻。古时中原入交趾,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多以合浦为中转站,特别是历代中原各政权对交州的争夺战争,都是以合浦为据点,如: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以扶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军至合浦……(《后汉书·马援传》卷24)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吕岱征交趾)自广州将兵,昼夜驰入,过合浦。(《三国志·吴书·士燮传》卷49)宝鼎三年(公元268年),遣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修则等入击交趾,为晋将毛炅等所破,皆死,兵散还合浦。(《三国志·吴书·孙皓传》卷48)建衡元年(公元269年),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由荆州,监军李朂、督军徐存从建安海道,皆就合浦击交趾(《三国志·吴书·孙皓传》卷48)。璜败,退保合浦。(《晋书·陶璜传》卷57)泰始七年春(公元271年),吴主孙皓遣大都督薛珝、交州刺史陶璜帅二十万军,兴扶严恶夷合十万伐交趾。(杨稷)稷遣炅及将军建宁孟岳等御之……得稷等,皆囚之……稷至合浦,发病呕血死。(《华阳国志·南中志》卷4)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卢循)循乃袭合浦,克之,进攻交州。(《晋书·卢循传》卷100)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交州土豪李贲反……遣子雄与高州刺史孙冏讨贲……至合浦。
(《陈书·杜僧明传》卷8)由此可见合浦在古代交趾与中原交通中的枢纽地位是非常明确的。以西门江为起航点,不论东行西去或南出,冠头岭是必经之所。
到了唐宋之间发生了几件重大的历史事件,更能体现出合浦通交趾的枢纽地位。
    一是唐咸通三年(862年),安南被南诏国攻陷,唐朝廷把安南都护府撤销,在廉州设安南都护府行营,又派高骈率军救援,高骈在冠头岭至乾江一带训练水师,以五千精兵突进敌军后方,收复了安南,重设安南都护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骈海门屯兵”。
    二是高骈还帮助重建安南城,修建水利航道,对交广海路加以浚治,使得海路通畅。史书记称“初交趾以北,距南海有水路,多覆巨舟。骈往视之,乃有横石隐隐然在水中,因奏请开凿,以通南海之利”,使得“交广之利,民至今赖之以济焉”。
    三是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太宗征交趾,其中刘澄等人带兵即是自廉州而入。端拱初(988年),李度作为副使出使交趾,未至交州,卒于太平军传舍”。淳化元年(990年),宋镐、王世则出使交趾,黎桓“遣牙内都指挥使丁承正等以船九艘、卒三百人至太平军来迎。
    四是乾道九年(1173年),安南中卫大夫尹子思等入贡,自临安(今浙江杭州)经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回,广西经略司押办官梁衎建议走廉州水路,利用返空运盐牛车、盐船节省人力、物力。“安南入贡,所过州县,差夫数多。窃见自静江水路可至容州北流县,兼有回脚盐船,若量支水脚和雇,无不乐从;又自北流遵陆一百二十里至郁林州(今广西玉林),自有车户运盐牛羊可以装载;自郁林州水路可至廉州,其处亦有回脚盐船。自廉航海一日之程即达交趾。若由此途,则从静江而南二千余里,可以不役一夫而办。”以上提到的淳化元年(990年),宋镐、王世则出使交趾,黎桓“遣牙内都指挥使丁承正等以船九艘、卒三百人至太平军来迎。其中的“黎桓”就是安南国王。“太平军”就是廉州。宋代是安南使臣通过廉州进如中原“朝贡”最频繁的时期,如元丰元年(1078年),安南使臣陶宗元等朝贡。四年六月(1081年),礼宾副使梁用律、著作郎阮文倍如宋进贡等。朝廷还专门为之在廉州设“太平军传舍”作为接待。
 
    关于交趾黎王
    公元968年,宋王朝建立刚九年,交趾丁部领乘机建立了大瞿越国,即丁朝。丁朝为维持与宋朝的友好关系,积极遣使入贡,以丁部领之子丁琏的名义遣使贡方物,上表请封。宋太祖接受了丁朝的入贡,封丁琏为检校太师、充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公元975年,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
    丁朝虽然建立了,但当时政权不稳,动乱频发。公元979年,丁部领及丁琏先后被弑,丁部领的幼子丁璿嗣立,大权操控在十道将军黎桓的手中。黎桓以丁璿为名,遣使贡方物。公元983年,黎桓自称“权交州三使留后”,宣称“丁璿及其母率军民以印绶与桓,桓即摄领府事”。黎桓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同宋朝进行交涉,希望宋朝承认其合法性。
    宋太宗不予承认,只是给黎桓“璿为统帅之名,卿居副二之任。”但当时黎桓已成为越南的实际统治者,因而对宋太宗的建议并不接受。
    公元982年和公元983年黎桓出兵两次侵略占城,以攻占占城的胜利来宣扬自己的实力“通好于宋,告占捷也”。宋王朝认识到短期之内无望收复越南,同时也无力再维持与丁朝的宗藩关系,因此默认了黎朝代替丁朝的事实,开始逐步加封黎桓,也就废黜了丁氏。于公元993年,宋朝才封黎桓为“交阯郡王”,正式承认黎氏政权。这就是后来的交趾黎朝。
    黎桓卒后,其诸子争立,国内混乱。宋真宗于公元1007年封黎桓的继承者黎龙铤为交趾郡王。
    黎龙铤统治时期,苛虐不法,荒淫无度。公元1010年,其手下大校李公蕴篡夺黎朝王位,并同样“自称留后,遗使贡奉”。李氏政权很快便得到了宋王朝的承认,史称李朝。
    从上述史述中可知,公元983年至公元1010年的二十八年间,黎氏政权为了争取宋王朝的承认和支持,对宋王朝的进贡是密切频繁的。
    宋太平兴国八年(982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于海门镇。查《宋史·地理志》得知:太平兴国八年,改太平军移治海门镇”。这是说,廉州改为太平军后,把衙门移到了海门镇。太平兴国八年,是北宋王朝建立的第23个年头。传舍是供驿长,驿夫,以及往来官吏,休息食宿之地。太平军传舍是宋王朝为接待安南使者而设的机构,其级别很高,相当于外交部的接待处。由此可见当安南与宋王朝交往之密切。
    明代《廉州府志》中记称的“相传交趾黎王薨此,交趾人每南望海祭之。”交趾人每南望海祭之的交趾黎王是谁?纵观安南黎朝,前后知有28年,历二代而亡,其间称黎王者只有黎桓黎龙铤,二者或居其一。
    又据明代弘治年间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丘浚所撰《平定交南录》中所记,明代永乐初平定安南之事,也因黎氏杀安南国王篡位而起:“太宗文皇帝入正大统之初,安南国王陈日焜为其臣黎季牦所弑。季牦诡姓名为胡一元,子苍为胡夼。矫称陈氏绝嗣,夼其甥,请权署国事。上不逆其诈,从其请。未几,求袭王爵,许之。
    踰年,陈氏孙天平始从老挝遁至京,愬其实。
    季牦闻之惧,遣使上表,请迎天平,还以国。永乐四年春,遣使者以兵五千人送天平归。达其境,季牦伏兵杀之,及使者。上闻之震怒,谕群臣曰:朕为万国主。蠢尔蛮夷乃敢为不道,以戕其主,夺其国。
    朕不正其罪,如天道何?’既而占城亦告其侵轶疆界,强授以印服,又闻其僭号大虞,纪年号,苍伪称尊号,季牦称太上皇。毁中国儒教,谓孟子为盗儒,程朱为剽窃。乃议兴兵问其罪,群臣咸赞成之。乃遣大臣告于郊庙,分遣近侍遍告天下山川……乙亥,升所领军士王柴胡等七人擒贼伪上皇黎季牦,黄中所领军士李保保等十人获伪卫国大王黎澄。丙子,莫邃下土人武如卿五人获伪国主黎苍及其伪太子芮于高望山。凡黎氏亲属俘获无遗,安南地悉平。所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六,户三百十二万五百,象、马、牛、羊、舟、粮、器械无算。
    遣都督柳升等献俘阙下,露布以闻。”以上所提及的黎季牦及其子黎苍因篡位称王,而被明永乐帝派兵平叛,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平定了此乱。黎季牦父子虽也曾称安南黎王,但失道寡助,时间短促,被俘后解往北京城“献俘阙下”。交趾人是不会每南望海祭之的。
    交趾黎王薨于冠头岭这个深藏于冠头岭的历史烟云中的历史谜团,有待深挖细究。
 
    冠岭珠池犹有迹
    据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版的《廉州府志》中记:万历二十八年,涠洲游击移永安,巡道张经国以距离廉州府城太远,难以呼应之故,提出移驻冠头岭,理由是“冠头岭俯看六池,为廉州门户。”《廉州府志》中所说的六池,就是指六个珠池。
    合浦古有七大珠池,除乐民池在雷州,其余六池均在廉州,按明代崇祯本《廉州府志》的记述,这六个珠池的分布状况是:乌泥池,至海猪沙一里,海猪沙至平江池五里,平江池至独揽沙洲八里,独揽沙洲至杨梅池五十里,杨梅池至青婴池十五里,青婴池至断望池五十里,断望池至乌泥池总计一百八十三里。”也就是说,冠头岭下的海域共有乌泥珠池、海猪沙珠池、平江珠池、独揽沙珠池、杨梅珠池、青婴珠池、断望珠池。其实,除此之外,合浦的古珠池还有永安、白龙、海诸、对达、手巾、竹林、白沙、乐民等。这些珠池除了乐民池在广东廉江(古属合浦)外,其它都是在今北海合浦境内的海域。
    而在这些珠池所在海岸边,海拔最高的就是冠头岭,因此说“冠头岭俯看六池”,是最形象不过的了。
    明代中期以后,为了加强对珠珠池的管理,把原为海防抗倭而设的海寨也与珠场管理连在一起。明代崇祯版的《廉州府志》海寨”篇中记述:“此营堡类也,当入武经志,乃附于此者,为珠池而设也。乌兔寨至凌禄寨五十里里,至乌泥池二十里,守军五名;凌禄寨至英罗一十五里,至乌泥池十五里,守军五名;英罗寨至萧村五里,至乌泥池十五里,守军五名;萧村寨至井村五里,至海猪沙十三里,守军五名;井村寨对达五里,至海猪沙十里,守军五名;英罗至对达俱近海……龙潭寨至古里寨十里,至青婴池十五里,守军十一名;古里寨近冠头岭,至青婴池二十里,守军十一名。”从以上的记述中可知,冠头岭下的古里寨是北海的古称之一,古里寨至青婴珠池仅二十里,以一海里相等于国际单位制1852米换算,青婴珠池离冠头岭只有约五海里,青婴珠池至杨梅珠池是十五里。可见,青婴珠池、杨梅珠池都是在冠头岭附近。
 
    通商海路,备倭要塞
    在明代,冠头岭还是廉州至交趾海路的中转点。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廉州官府开辟从冠头岭至安南海东府、海阳府、新兴府的不定期直达航线。
    明代《廉州府志》“海路”篇中是这样记的:交趾的商船“自廉郡西桥下舟,沿海而东至永安千户所,则历乾体、高德港、冠头岭……”而往广东。
    这就是唐宋之间形成的广州至交州海路(简称“交广海路”)中的廉州海路,史称交趾商客往返“交广海路”,都要经过雷州南面的冠头岭。因此才有了刘恂在书中描述舟客见到“海怪”海鳟的遭遇;杜臻在其所著的《粤闽巡视纪略》中,惊叹的“冠头岭,蛟龙水怪之所窟!”在此期间,既中原使臣往安南者有客死廉州的,也有安南朝贡者命丧异域的,而且安南经南诏国攻陷之乱,安南都护府被撤销后在廉州设行营,能居行营者当然是高官王侯,这就是冠头岭“交趾黎王薨此”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
    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31—1692年)辑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记:冠头岭,在府南八十里,形势穹窿,山石皆黑如冠,亦曰冠山。自此涉海,北风顺利,一二日可抵交之海东府。”其中还记,冠头岭下有古洞。据史籍记载,明代洪武八年在冠头岭下建有一座镇海庙。镇海庙与王龙岩相邻,王龙岩位于冠头岭主峰的西南麓峭壁之下,岩下有洞,称“廉阳古洞”。
    早在明代,虽然张经国将涠洲游击营所迁至冠头岭的提议不为朝廷采用,但冠头岭的地位与作用,在明代是日益引起关注的了。朝廷不采用张经国的提议,原原因有二。一是廉州府城设有备倭都指挥,节制永安和龙门防御千户军船多艘巡海,而冠头岭就在二所之间。二是冠头岭一带已经设了白虎墩、武刀墩、高德墩、安宁墩、独江墩。这个“墩”,就是报警台。而且在明代的海防寨营的设置上,冠头岭下还设有古里寨。寨是驻兵的营垒,有守军驻扎。由此可见,冠头岭在明代的“备倭”中是有作为的。
    到了清代,冠头岭列入合浦内外洋巡海水师的据点之一,担负起白龙城汛和永安城汛与廉州府之间联络的作用(清代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四月,广东沿海巡防分为三路,廉州府为两路。是年广东省沿海建炮台116座,廉州府内建冠头岭、八字山、大观港、香炉、墩牙山、石龟岭等炮台。其中冠头岭炮台和乾体的八字山炮台、大观港炮台一起合称为“合浦南路三炮台”。 冠头岭炮台置兵一十三名,并筑炮台高一丈,周围八丈,门楼一座,兵防五间,火药局一间,安放一千斤大炮一位,七百斤大炮一位,五百斤大炮三位。冠头岭炮台的军事辖区为四个村庄。
    嘉庆十年(1806年)六月,海盗进犯冠头岭,朝廷从三汊港调兵围剿,全歼海盗。嘉庆十一年(1807年)五月,海盗乌鸦二又率众进攻冠头岭网埠,大肆掠夺渔民的财物,合浦知县闻报即与千总带兵救援。由此可见当时冠头岭防务系统之状况。
    道光十三年(1833年)三月,廉州府出动水师生擒越南国巨盗陈加海(阮保)及海盗共70余名,斩杀多名。其中有在廉州冠头岭外洋面游弋窥何的海盗主谋林致云等。又在钦州竹山洋而捕获10余名,洋面肃清。
    光绪九年(1883年)六月两广总督张之洞以越南事急,派兵驻防北海,并修筑冠头岭等炮台。炮台共三座,用天然石块、三合土构筑。主峰炮台呈“ 匙羹”形,三炮台分别位于地角岭主峰及其左右两翼,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俯控北海航道。
    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法国军舰泊冠头岭下的南氵万向北海岸上开炮。廉州府城戒严,朝廷令总兵梁正源率军进驻北海,并自冠头岭起,修筑至乾江的战垒。还在乾江圩建红坭城、白坭城两座与战垒相连御敌。
    清代,廉州的盐业管理一度达到了由朝廷直接经营专卖的状况,加强了对私盐的管制,这时,又在冠头岭设置了水哨,专门盘查来往船只,以禁止偷运私盐。
 
    诗情词韵里的冠头岭
    冠头岭由于其独具特色地理地貌环境,大海奔于前而卓然挺立,地角曲回处而巍巍海天,自古便是诗家词客泼洒笔墨,抒怀寄情之处 ,并以“冠岭秋霁”之景观列入“廉阳八景”之中。
    明代的廉州府推官刘子麒写有一首《冠岭秋霁》诗:巉岩壁立镇鲸涛,独战商炎爽气高。
    多少艨艟冲巨浪,凭虚一览尽秋毫。
    读着刘推官的诗,不禁教人顿然想起了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描述的“双目闪烁,鬐鬛若簸朱旗”的海怪,看到为了备倭抗倭而操练的水师军威。
    在明代名士王一鹗的《冠头秋霁》中,冠头岭又是另外一番景观:独冠诸峰障怒涛,云霞飞尽海天高。
    目空千里浑如练,谁写清光入紫毫。
    登上了冠头岭,但见脚下峰峦叠翠,如波山浪谷般奔涌而来。举目望处,正是落日霞飞,海天相连,五光十色,就像是一幅出自名家之手的精美图画,使人目空千里间,更感受到冠头岭的雄奇峻秀。
    清代乾隆年间曾任天津知县、开州知州的廉州人士李符清,写了两首有关冠头岭的诗,其一曰《登炮台观海》:我官北海家南海,居海今初上海门。
    大壑有时跳日月,洪波终古荡乾坤。
    炮訇天半蛟龙舞,网集沙滩鸟雀喧。
    安得仙槎浮我去,直穷牛斗问仙源。
    李符清是乾隆四十八年举人。史称其“选直隶满城县知县,寻宰天津,两宰获鹿,皆有治声。迁开州知州,卒于官。”李符清著有《海门诗钞》,清史列传》传世。这两首冠头岭诗是其回乡时所作。这首《登炮台观海》中,李符清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壑(大海),联想到日月升沉间的岁月流逝;虽然海面上是蛟龙翻滚般的冲天巨浪发出炮声般的巨响,但沙洲上晒网的渔家和成群喧戏的海鸟却是如此的悠闲。冠头岭下的“大壑有时跳日月”,霞光里的“炮訇天半蛟龙舞”,波光浪影中的“网集沙滩鸟雀喧”,在诗人的笔下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风情画,不禁使人产生了像古人那样乘舟出海,上到九天银河求仙的想象。
其二曰《登冠头岭呈李幼文总戎》:中原南徼尽廉州,南到冠头更尽头。
    明月五池疑甓社,青天一发是涠洲。
    渔人网晒高沙树,卤户家栘判港舟。
    万里氛元波浪静,始初边帅是权谋。
    在这首诗里,李符清首先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中原南徼尽廉州,南到冠头更尽头”中,一句一个“尽”字,真却的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宦情怀。不写自己离家乡远,而是一再强调家乡离中原远,这正是史称李符清“诗思竣逸”之处。李符清登上冠头岭,看见“明月五池疑甓社”,五个古珠池像明月般环绕着冠头岭,这只能是诗人的想象。想象中,诗人联想起“甓社珠光”的传说。
    “甓社珠光”的传说记载在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说的是北宋嘉祐中,扬州有一颗很大的珠子,后转入高邮甓社湖。这颗珠子在天色晦暗时就会出来放光。开始放光时,它微开蚌房,从吻中放出光来,如横一条金线。俄而,忽张开壳,身大如半张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烂得不可近视,周围十余里的林木皆有影,犹如旭日所照,远处看天的红色如野火。尔后,忽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明亮如日。由于有了这颗珠子在黑暗中放光,使当地的民众都非常受益,因此称之为“甓社珠光”。
    “青天一发是涠洲”句,是说诗人站在冠头岭上,眺望涠洲岛就像是青天边的一条发丝。冠头岭下,渔人网晒高沙树,”高沙,是海中的沙洲,疍家正在沙洲上把渔网晒到树上。“卤户家栘判港舟”晒盐的卤户们正在盐田的栘(盐槽)里收盐装上小舟。诗人面对着这种“万里氛元波浪静,”的国泰民安景象,不由得称赞“始初边帅是权谋。”这和诗人所引“甓社珠光”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他是在抒发“珠还合浦”的寄意。读了李符清的这两首冠头岭诗,更加使人感悟到,为什么冠头岭早在明代就被评为“廉阳八景”。
    拨开历史的烟云,这就是了承载千秋沧桑,蕴涵百代风采的冠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