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海角一亭千古风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元王朝统治时间虽然短,只有九十七年(1271—— —1368年),但对廉州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是撤销了疍家不得上岸居住的禁令。二是派出官员巡视合浦,重建了湮没已久的海角亭。三是在合浦设置了市舶提举司。市舶提举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部门职能,始设于唐,时仅在广州设衙门。宋时扩大到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密州(今山东胶县)。元朝设泉州、宁波、上海、澉浦(今浙江海盐)四处,后增设温州、廉州,时为六大市舶提举司,官秩正五品,相当现在部直辖的厅局级了。其中重建合浦海角亭,对后世的影响尤大。
 
    海角亭的始建年代
    首先是海角亭的始建年代。新编《合浦县志》记述:亭约建于宋初建隆至景德年间(960—— —1004年)”。这只是一个概说,并不准确。因为,建隆是宋太祖建元年号,即是建立宋朝的第一年。建隆年号仅存在四年。景德是宋真宗的年号,宋真宗是宋朝第三个皇帝,中间隔了个宋太宗。前后时间跨度长达四十七年。海角亭是为纪念孟尝而建的,不可能成为拖了四十多年未能完工的“烂尾楼”。海角亭是珠城最重要的名胜景观,宋、明以后一直列为“廉阳八景”之首。历代均注重维修、重建。可是,在新编《合浦县志》的“大事记”中,出现了断代疏漏,没有海角亭始建的记录,这是需要继续挖掘考证的。
    有史料考证重建海角亭的时间是元朝延祐四年,即公元1317年。事见元朝海南海北肃正廉访使范梈的《重建海角亭记》。范梈的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特使。他在亭记中说:延祐三年秋,余始过郡,访址。得于荒芜乱水之间,欲复之未能也。属之郡吏,曰:诺。明年来告成,请记之”。这是说,范大人责成郡吏重建海角亭,郡吏不敢怠慢:第二年范梈再过廉州,亭已建成,郡吏请范大人为之作记。可见海角亭重建落成的时间是明确的,即延祐四年,1317年。元代重建海角亭仅用了一年时间,宋代不可能在47年时间里都没能把海角亭建起来。
    元朝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时任廉州路总管,后任宰相的伯颜,也曾为元朝重建海角亭作证。
    海角亭竣工的当年,即延祐四年(1317年),时任同知枢密院(正二品官秩)兼统领河南诸行中书省并任廉州路总管的伯颜来到了廉州。伯颜虽然是蒙古人,但他长期在江南征战,深受汉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颇有研究。来到珠城廉州,当然要探访孟尝故事,游览珠城胜景。
    逢此海角亭修复之际,伯颜登亭抒怀,还欣然命笔写下了《海角亭记》。
    伯颜在游览了重建的海角亭之后,还“访郡耆老,讲求还珠故事”。就是说深入到民间去,探访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请老人家细说珠还合浦的故事和有关合浦珠事的传奇。他还了解珠城历史上的吏治廉风,推崇孟尝为珠城贤守之首,并且以孟尝的故事,鼓励珠城吏属“剔垢磨光,扬清激浊,宁悉正以报国,毋顾身以忘民”,要发扬孟尝精神,光大珠还美德。
    海角亭因为有了伯颜的亭记,在珠城的名胜古迹中,海角亭也就成了得到最高职别官员光临,题词作记的景点。伯颜是正二品。伯颜后来还当了元朝的宰相。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朝廷大员,能够如此重视地方的风范礼仪及道德教化,在珠城历史上可算是独一无二。如果以伯颜最后的任职而言,以宰相为州郡一亭作记,更属罕见,由此可见,珠城及海角亭在伯颜心中的位置。
    这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就是海角亭能修复,与伯颜有着必然的关系。因为以范梈廉访使的身份,他只是在执行监察地方政绩及肃贪事务公干来到廉州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专门去查访一个“岁远代易,废也久矣”的废亭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伯颜“分治兹土”。这里有没有伯颜的意思在内,在建亭的时间和速度来看,答案应该是明确的。这从伯颜为海角亭作记的时序和内容中,可以印记。
    伯颜虽然一生征战戎马,早年便权高位重,以中书左丞相统领各行省的身份,仅率二十万兵力便攻打南宋,席卷江南。但他又是一个宽容待人,廉洁勤政的好官。据史籍记载,伯颜平宋班师回京之日,元世祖诏令百官到郊外去迎候,以示慰劳。
    当时有一宗室王爷为了表示对伯颜的亲近,骑马到十里外迎接伯颜,伯颜头重脚轻为此非常感动,就把身上唯一值钱的一块玉珮送给了这位王爷,谁知这位王爷竟误会伯颜送给自己如此低档的礼物是看不起自己。由此可见,伯颜确是能够以孟尝的高风亮节自律,确实不虚海角亭此行,真正做到“宁悉正以报国,毋顾身以忘民”,得以与海角亭共享千古美名,罔俾有邦专美孟尝”。
    正因为有了元代的这次修复海角亭,才有了此后的明清两朝六次的修复迁建,才有了今天的海角亭。
    亭名可久 汉孟宋苏
    接纳南流江的千里碧波入海,承续北部湾万顷浪花拍岸,于万水折归之处,海角之端,筑亭以纪珠还合浦传奇,以纪孟尝高风亮节,海角亭由是传千秋之名,立万世之义。
    自有此亭,登临者情怀各异,触景处梦回沧桑兴废之间。忠贞孤臣,寄情托意,飘零文士,追昔抚今。“临眺赋诗,对月把酒”之时,几多壮怀激烈黯然随波而逝,几多旅愁伤感尽入青灯梦境。古人之看重海角亭,是因为“寓斯土而登斯亭者,有能驱去流俗之态,涵养孤忠之气”,能剔垢磨光,扬清激浊,宁悉正以报国,母顾身以忘民”。小小海角亭,倾注了珠乡人一千年来的清官情结,寄托了老百姓期待珠还合浦的吏治之梦。
    海角亭重建于北宋后的百余年间,这里只是作为赏海观潮,迎客饯别之所,徙迁官吏,浪迹骚 客,面对着云霞卷染,银浪堆雪,竹林倦鸟,感叹人生,也只是娱情销魂,消磨光阴。正如宋代廉州团练使陶弼在其作的《海角亭》一诗中所叹:骑马客来惊路断,渔舟民去喜帆轻。
    虽然地远今无益,怎奈珠还古有名。
    天涯海角,孤忠情怀,路断之处,海角亭听惯了笙歌钟鼓,见惯了王朝更迭,南柯惊梦。到了公元1100年,海角亭迎来了一位惊世骇俗人物,他就是曾经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主宰宋代词坛的苏东坡。
    宋元符三年,1100年)1月,宋哲宗驾崩,宋徽宗继位,诏令大赦天下。苏东坡时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任琼州别驾(州长官的佐吏,也称通判,正六品),当他接到大赦令量移廉州(移是古代官员调任的一种程序,即到××地方去等候任用,量移廉州”即到廉州等候任用)时,已是五月底六月初了。“使命远临,初闻丧胆,诏词温厚,顿返惊魂”苏东坡《移廉州谢表》)。苏东坡为什么听到了使臣来到的消息,会“初闻丧胆”呢?原来,苏东坡在海南谪居,正是他宦途生捱中的第六次贬斥,每一次贬斥都会将他驱向更偏僻的地方。此时是身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儋耳,再有皇命无处可避,只能是杀身之祸,这就是苏东坡“初闻丧胆”的原因了。
    幸而,诏词温厚”。这次不是再度被贬斥,即是要“量移廉州”。终于结束了风波万里,烟瘴五年“投彼遐荒,暂逃鼎镌”的贬斥流放生涯。对一个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来说,确是值得庆幸的。据史籍记载,苏东坡贬斥海南时,仍然受到严厉苛刻的迫害,当地长官不准他住官屋,要他搬到槟榔树下栖身,幸得当地百姓同情帮助,在树下搭建草棚居住。“食有并日,衣无御冬,凄凉万端,颠踬万状,恍如酸梦,已无意于生还。”叹衰病以何堪,幸喘息之犹在。”(苏东坡《移廉州谢表》)一代英才,孤忠寡援之际,言之也哀。
    大赦诏书的来到,使“已无意生还”的苏东坡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光辉,他似乎又看到了“大江东去”人生高潮正在涌起。他“渡海面北,遥瞻日月之光,没齿敢更求荣,余生但知安命”(苏东坡《移廉州谢表》)。但字里行间,仍然强烈透露出“遥瞻日月之光”的迫切愿望,这个“日月之光”何指?即是皇帝天子之指也。
    苏东坡是五月二十四日渡海取道琼海峡,经廉江六月十九日才到廉州的。在廉州的日子里,是苏东坡人生最后的快乐时光,他在珠乡人民热情好客的氛围中度过了两个多月,还和珠乡士民一起欢度中秋节,写下了称赞廉州龙眼,合浦月饼等多篇诗文,此外,应地方官绅之邀,登临海角亭,极目北望,在惊涛拍岸声中,挥笔写下了“万里瞻天”四字。才华惊世的苏东坡大学士,居海角胜景之中,仅以四字尽表心迹,其中寄托了他“九死蛮荒终不悔”的忠君报国之梦破灭后,独自“一叶虚舟寄渺茫”,发誓“芒鞋不踏名利场”的悲愤失望。
    也许,海角亭卓立蛮荒海隅给了他某些启示吧,千言万语之间,万里瞻天”正是最能表达他对皇帝这个“天”的失望与期待的心态。后人多以为这是苏东坡盛赞海角亭的海天一色景象,其实苏东坡“万里瞻天”的情怀,就是“遥瞻日月之光”中的“天子”皇帝,这才是对“万里瞻天”真实注解。
    从此,海角亭便有了“万里瞻天”这一深邃和意境,有了一块绝世珍贵的镇亭之宝,也收藏了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世界。从此,海角亭自珠还合浦的律贪之义以外,又多了一层“万里瞻天”的遗憾。从此海角亭便成了人凭吊前贤的寻梦胜景。
    孟尝之风范,苏轼之文采,敌不过改朝换代的惊风急雨。人们执着的“珠还合浦”的吏治之梦,“万里瞻天”的恩泽之梦,都在龙椅更替中化为泡影,海角亭也在岁月的烟尘中“废也久矣”,于荒芜乱水之间,欲复之未能”。海角亭重建于宋也废于宋,海角亭承载着太多的遗憾和失落,背负着太多的希望与伤痛。
 
    海天一亭 还珠风范
    但是,珠乡百姓没有忘记孟尝,没有忘记苏东坡。宋王朝灭亡了,元朝的异族统治者被却汉文化同化了。延祐三年即1316年,也就是宋亡后的四十七年,海角亭又得以重建。因此才有了后世的海天一亭,还珠风范传古今。
    海角亭紧靠西门江畔,面临浩瀚的大海,每当潮汐,劂声轰然”,江上帆樯林立,百舸争流。
    亭东北三十米处有砥柱亭,它像中流砥柱,屹立在奔腾湍急的江畔,亭南约四十米处有望海楼,亭的东南面三十米处为海门书院,为古代学生求学之所。亭的东南四十米处有魁星楼,亭南有湖水晶莹的金波湖,横架湖面的金波桥沟通海角亭与魁星楼。
    海角亭四周修篁万竿,榕荫复盖,每当夜幕降临,水光月色,上下辉映,古亭倒映在金波湖中,景致很是优美。数百年来,骚人迁客,登亭远眺,怡神开怀,候海角潮声,听江流涛,对语欢歌,临流赋诗,风流文采,辉映海隅。
    海角亭为亭阁式结构、重檐、歇山顶。亭分前后两进,第一进为海角亭门楼,门楼正中为大园拱门,两旁为园拱身门。红墙绿瓦,飞檐凌空。屋檐为两层砖砌叠涩莲花托构成,既美观又实用。
    门楼内壁上,镶嵌有三方石刻,是清乾隆年间 廉州知府康基田所书《海角亭远眺》七律,碑字体为行书、笔势如箭、一气呵成。特别吸引人的是门楼左侧的一方“鹅”字碑,碑高约九十公分,宽约五十公分,整块碑只一个“鹅”字,是一笔书成,鹅”字写得潇洒飘逸,为清代陶洽所书,爱好书法者到此摹拓甚多。
    第二进为海角亭的主体建筑,垂檐、歇山顶、硃红墙壁、琉璃碧瓦,檐牙高啄、螭吻镇角、直凌霄汉。屋脊上双龙戏珠,维妙维肖,形态逼真。亭为正方形,高台基,四面为回廊,前后石级上迭。
    亭内前后敞开,左右为两大园窗相对,造型古朴雅致。亭的上下檐之间,全是回字形图案的雕花窗棂。檐下封檐板,雕着各种动植物图案及历史故事的高浮雕,刀法精细,形象生动,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海角亭的正面两条水柱上镌清道光年间陈同耀题写的对联:海角虽偏山辉川媚,亭名可久汉孟宋苏。”汉孟,是孟尝。宋苏,是苏东坡。
    海角亭正圆门上方有石刻“海天胜境”四字,书体端庄秀逸,为清康熙年间,廉州知府徐成栋所书。正门有石刻门联为:不到此亭那知象郡朱崖关山万里;试观于海才见龙门冠岭云水千重。”此联为钦差大臣工部尚书杜臻所书。笔力沉雄、苍劲古朴。两旁耳门上方均有石刻“濑月”、澈云”四字。
    亭内古碑镶满四壁,亭的前面两侧各有一碑,高约二米,宽约八十公分,两碑碑面和碑背各有题刻。左侧一碑正面为《重修海角亭记》,该碑记述了修建海角亭的情况,亭的左侧一碑为《海角亭记》是元人陶正中所撰,记载历代修建海角亭的经过,亭内右侧的一方碑是《廉州府复建海角亭记》。亭内尚有一方碑刻为清雍正年间,廉州知府张绍美写的七律《登海角亭》,诗人描写了当时海角亭四周的风光,书体脱胎于褚遂良,隽逸秀媚。亭的两面空地正中处,有一方古碑高约一米三十公分,宽约七十公分。上刻“古海角亭”四个大字,书体气势沉稳,不知何时何人所书。
    岁月烟雨中,任凭朝代变迁,无论蒙、汉、满,海角亭屡经兴废,规模却一次比一次扩展。明成化年间(1465—— —1467年)佥事林锦福于城西(即今泮塘处)重建时改为重檐、歇山结构。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夏又重建。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又再复修。
    明清之间八次修葺迁移扩建之后,于“海角潮声”中自成一景。触景生情,寄托幽思,梦境萦绕的岂止是亭名可久的海角胜景。自宋以来,海角亭与汉孟宋苏并称,这就是民心所系的人格力量,这也是海角亭得以延续千年的维系所在。“孟尝事业谁能继,马援功名独见称”。古人为之“梦回三秋”的海角亭啊,永系“万里瞻天”的梦魂!
    含义深远的《海角亭记》
    角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除了历朝历代的诗词题字之外,精华所在者,要数主持重建者范梈和伯颜分别所作的《海角亭记》。由于岁月悠久,风雨侵蚀,范梈和伯颜所作的《海角亭记》曾一度湮失,文字难免缺失,因此流传至今的《海角亭记》有多种版本,就目前而言,范梈的《海角亭记》有四种版本,伯颜的《海角亭记》有三种版本,虽然文字上有所差异,但并不影响其魅力所在。
    崇祯《廉州府志》中的范梈《海角亭记》全文如下:“钦、廉僻在百粤,距中国万里而远,郡南皆岸大洋,而廉又居其折,故曰海角也。有亭在于西南隅,昔人以是名之,岁远代易,废已久矣。延祐三年秋,余使过郡,访其址,得于荒烟乱水之间,欲复之未能也。属之郡吏,曰诺。明年,来告成,请记之。夫土木之靡,工人之用,虽未获谂,至于云霞之映带,岛渚之出没,梦寐所历,犹见其处,亦殊方之胜槩也。然廉为侯邦,亭有地胜,居是者虽拥高爵厚禄,亦往往有悲愤无聊之感者。何也?盖常因是而忆之,地里僻远,复加瘴疠,自古以来,非谪徙流离之士鲜至焉。以吾无所为而得之,宜其人之戚戚尔也。抑尝推昔朝廷之于士大夫,茍非显过极恶,未尝不欲曲受而优容之,万不得已,则又非深放远屏,无以启其摧痛自反之忠,古之人臣,思尧君而心魏阙者,每惓惓于畎亩之间,江海之上。彼萧墙之内,固有负不扶不持之忧者多矣。然则甚疏之者,乃所以甚亲之也。于此,固见圣王忠厚之至意也,而居者从未思也,思而或未之求也。寓斯土而登斯亭者,有能驱去流俗之态,涵养孤忠之气,把酒赋诗,临高瞰远,反而求之,何往而不得其所适,又岂独夸结构之华,从临眺之乐而已哉?于是记之,俾刻亭上,后之览者,其不参有所感发矣乎?前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今授将仕佐郎、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管勾、承发架阁库兼照磨高平范梈文。承直郎、佥海北海南道肃政亷访司事燕山大都题额。”《廉州府志》本中的范梈《海角亭记》与《水东日记》本中的《海角亭记》相差不大,只是“钦、廉僻在百粤”句中,水东日记》本多了一个“雷”字,成了“钦、廉、雷僻在百粤”。而《广东通志》中的《海角亭记》用“钦、廉僻在百粤”句,则比《廉州府志》本和《水东日记》本少了“古之人臣,思尧君而心魏阙者,每惓惓于畎畆之间,江海之上。彼萧墙之内,固有负不扶不持之忧者多矣。然则甚疏之者,乃所以 甚亲之也”。于此……而居者从未思也,思而或未之求也”。于是记之,俾刻亭上,后之览者,其不参有所感发矣乎”等句。但并不影响叙述和思想内容的完整,只是文辞上的差别而已。
    范梈的《海角亭记》文辞优美,立意高远。文章以“寓斯土而登斯亭者,有能驱去流俗之态,涵养孤忠之气,把酒赋诗,临高瞰远,反而求之,何往而不得其所适,又岂独夸结构之华,从临眺之乐而已哉?于是记之,俾刻亭上,后之览者,其不参有所感发矣乎”作结,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确能收到文如其人之功。
    范梈的落款署名中有一大串拗口的职衔:前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今授将仕佐郎、海北海南道肃政亷访司管勾、承发架阁库兼照磨。使人难懂。其实这都是范梈曾担任过的职务,这些职务相当于:架阁库兼照磨:架阁库是中国古代的国家档案库,后分各部架阁库,相当于今机要部门。照磨是文书管理官员,当于今机要秘书。
    翰林院国史院编修官: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主要是作为皇帝的顾问,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管理史册、文翰、考议制度、详正文书等。
    将仕佐郎:文散官名。
    肃政廉访司管勾:肃政廉访司是掌管地方监察兼劝农的机构,职级很高,廉访使为正三品。管勾是掌管肃政廉访司四方文书的官员。
    据史籍记载,范梈出身贫寒,父亲早逝,母亲熊氏为培养范梈不另嫁。范梈幼时即聪明伶俐,识文辨字,过目不忘。入学后,发奋攻研诗文,以文词修美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他36岁北游京城,以诗文会友,声名大噪。当时在朝廷任要职的董士选请他做家庭教师,后又把他推荐给朝廷,在翰林院任编修官,负责编纂文件,修理国史,记录政绩,书写会要。其后任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纪检官)。在任时,不畏风寒瘴疠,巡历偏远地区,兴学教民,审理冤错积案,颇有政声。旋迁江西湖东道。不久被选任翰林应奉,很快又被提拔任福建闽海道知事,湖南岭北道廉访司经历。由于范梈自身有着如此的经历,《海角亭记》中所流露的“驱去流俗之态,涵养孤忠之气”,也是范梈的为官为官准则,才有此文如其人的《海角亭记》。
    与范梈的《海角亭记》相比,伯颜的《海角亭记》不同版本之间相差甚大。今举二例如下。
    其一:古合浦汉名郡也,地属南海,乃百粤之分。韶广以西,朱崖以东,水万折而归之。故以海角名。其涯,未易量也。唐改郡为廉州,何也?尝谓汉有孟尝守,政善弊革,珠徙复还,因易廉名以取律贪之义焉。自是牧是邦者,多京师人物,或以名节着,或以德行称。其为政之最者,有七贤守。孟君其先,邦人爱慕立祠,岁祀到今不泯。延祐丁已秋,予分治兹土,访郡耆老,讲求还珠故事。佥曰:海角有亭为此设也。夫亭以地胜,古人之取共水光月色,上下辉映,足以临眺赋诗,对月把酒,一时之乐耳。仕宦而家于万里之外,宅千里之寄,不思为国计,不思为民忧,而希一时之乐,兴尽悲来,曾无憾乎!后之登斯亭者,有能易垢磨光,扬清激浊,宁悉心以报国,毋顾身以忘民,胡功不立,罔俾有帮专美孟尝。
    其二:古合浦,汉名郡也。地属南海,乃百粤之分。韶广以西,朱崖以东,水万折而归之,故以海角名,其涯涘未易量也。唐改郡为廉州,何哉?盖谓汉有孟尝守,政善革弊,珠徙复还,因易廉名以取律贪之义焉。自是,牧是邦者多京师人物,或以名节着,或以德行称。其为政之最者,有七贤守,孟居其先。邦人爱慕,立祠岁祀,到今不忘。宋改州治放海门镇,复为廉州,领廉州合浦军事,为中州,隶广南西路。
    夫如是,概不可以僻远论。考之图志:廉之境土称善,民俗称淳。询人才,当时则有水部侍郎 、王宫教授,继而掇巍科,陟上庠者,代不乏人。采土物,则有盐生于潮,可以充国用之须;珠产于池,可以广土贡之入。至若有城壁为之藩屏,有官府为之纪纲,虽临而交趾,交人俯首不敢窥,濒而大海,海寇垂尾不敢犯。其为海角也,假曰:去天万里,孰得而眇之欤!”昔人以是名亭于城之西南隅。陶弼有诗云:骑焉客来惊路断,泛舟民去喜帆轻。虽然地远今无益,争奈珠还古有名。”诵其诗则知名存而不没者系乎人,势穷而有通者系乎地。惜乎亭址芜而铭石缺矣。谁其与之,谁其废之,有以作之,无以述之,悲夫!.逮至元朝启运,四海混一,别广西暨海之六州三军,析而隶海北南道,改本州岛岛为路,总管府亦属焉,而廉之名如故。向匪天相地灵,何以流芳与千百余载之下而不坠耶?延祐丁巳秋,本道分宪按治,访郡耆老,讲求还珠故事,佥曰:“海角有亭,为此设也,今废也。”久乃勉之,仍旧贯。亭成,请志,以俟来者。延祐七年庚申夏,予钦承宣命,来从京师,任居牧长。莅事之始,稽古因革,询民利病,见可舆除者,次第举行。一日公暇,临斯亭,览风土,慨然激思古伤今之叹。视亭虽兴,口陋弗称,非所以光前显示后也。或□□□亭之北,疏导州江,绿云水绕。亭之西南,旧有金波桥,岁远亦废,民每病涉。于是谋诸僚属,相协经理,与亭并增广之。乃率先捐己用,不费官工,不妨农口。
    毕成功千里之奇,观夫亭以地胜,古人之取其水光月色,上下辉映,足以临流赋诗,对月把酒,一时之乐耳。仕宦而家于万里之外,宅千里之寄,不思为国计,不思为民忧,而希一时之乐?兴尽悲来,曾无感乎?噫!汉一孟守,奚为而得名声于南粤之简哉?
    后之登斯亭者,有能剔垢磨光,扬清激浊,宁忠心以报国,毋顾身以忘民,胡功不成,胡名不立,罔俾有邦专美孟尝,予于是乎记。时至治壬戌孟秋吉日,奉议大夫、廉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管内劝农事伯颜重建。
    两个版本的伯颜《海角亭记》,相差的内容如下:“宋改州治放海门镇,复为廉州,领廉州合浦军事,为中州,隶广南西路。夫如是,概不可以僻远论。考之图志:廉之境土称善,民俗称淳。询人才,当时则有水部侍郎、王宫教授,继而掇巍科,陟上庠者,代不乏人。采土物,则有盐生于潮,可以充国用之须;珠产于池,可以广土贡之入。至若有城壁为之藩屏,有官府为之纪纲,虽临而交趾,交人俯首不敢窥,濒而大海,海寇垂尾不敢犯。其为海角也,假曰:去天万里,孰得而眇之欤!’昔人以是名亭于城之西南隅。陶弼有诗云:骑焉客来惊路断,泛舟民去喜帆轻。虽然地远今无益,争奈珠还古有名。 ’诵其诗则知名存而不没者系乎人,势穷而有通者系乎地。惜乎亭址芜而铭石缺矣。谁其与之,谁其废之,有以作之,无以述之,悲夫!逮至元朝启运,四海混一,别广西暨海之六州三军,析而隶海北南道,改本州为路,总管府亦属焉,而廉之名如故。向匪天相地灵,何以流芳与千百余载之下而不坠耶?”“久乃勉之,仍旧贯。亭成,请志,以俟来者。
    延祐七年庚申夏,予钦承宣命,来从京师,任居牧长。莅事之始,稽古因革,询民利病,见可舆除者,次第举行。一日公暇,临斯亭,览风土,慨然激思古伤今之叹。视亭虽兴,口陋弗称,非所以光前显示后也。或亭之北,疏导州江,绿云水绕。亭之西南,旧有金波桥,岁远亦废,民每病涉。于是谋诸僚属,相协经理,与亭并增广之。乃率先捐己用,不费官工,不妨农口。毕成功千里之奇观。”从以上补漏的文字来看,当年伯颜为重建海角亭是立了大功的。同时,也可以从这两段文字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元代廉州府的信息:“询人才,当时则有水部侍郎、王宫教授,继而掇巍科,陟上庠者,代不乏人。”“采土物,则有盐生于潮,可以充国用之须。”“珠产于池,可以广土贡之入。”“至若有城壁为之藩屏。”这些信息是很重要的,为考究宋元之交的廉州府社会经济乃至人文状况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此外,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还了解到,元代海角亭周边的环境景观:亭之北,疏导州江,绿云水绕。
    亭之西南,旧有金波桥。”由于金波桥已经损外,民众行走不便,伯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于是谋诸僚属,相协经理,与亭并增广之。乃率先捐己用,不费官工,不妨农口。毕成功千里之奇观。”也就是说,伯颜发动幕僚为重建金波桥捐款,并带头把自己的俸禄捐了出来,不要政府拨款,不要民众集资,完成了扩建金波桥工程。这与他在《海角亭记》中倡导的“剔垢磨光,扬清激浊,宁忠心以报国,毋顾身以忘民,胡功不成,胡名不立。”为官品格是相一致的。这正是重建海角亭所必须大力倡导的,伯颜是率先以身作则行之了。
    为海角亭作记传世的还有:明代:左喻德谢一夔、府徐九皋、驿道陶正中。但他们所作与范梈、伯颜的《海角亭记》,不论在文辞意境方面都相差甚远,难以望其项背。
 
    海角亭的诗联书法
    海角亭自元代重建后,亭中积存有大量的诗词对联,表达了对清廉吏治的期待和赞颂。除了上述举例之外,还有大量的海角亭诗联在广泛传颂,如:明代朱勤《海角潮声》:孤亭近海海门隈,时听潮声海上来。
    万水有波俱喷雪,九天无雨自鸣雷。
    沙头震动鸥群散,枕上惊残客梦残。
    消长古今同一理,险夷优自在灵台。
    明代饶秉鉴《海角亭》:昔年曾到天涯驿,此日重登海角亭。
    共喜遐方多胜概,谩论边郡得廉名。
    孟尝事业谁能继,马援功名独见称。
    天关遥瞻浑咫尺,夕阳回首寸心倾。
    明代陈庆崇《古海角亭》:习闻海角共天涯,此日登临望转赊。
    青草寒潮迷极浦,苍山斜日拥晴沙。
    梦回江上三秋雁,笑对樽前二月花。
    愧我南冠归计拙,逢人空自说还家。
    明代陈瀚《海角亭》:极目尘沙际,苍茫海瑟浮。
    珠光明远浦,辰气结层楼。
    去国孤臣泪,思家逆旅愁。
    乾坤余感慨,何处是丹丘。
    清代帐伟《宴海角亭》:海峰环胜锁云间,此日渐平落照间。
    野鸟避人鸣树吵,照梅展画挂溪旁。
    楼头鼓静筹头短,寺里杯艮大曙还。
    莫道故乡风景异,月明一樽满湖山。
    清代游名柱《海角亭记咏》:苍烟迷树此中摇,对面孤城瘴气骄。
    野寺疏钟潜梵语,浅沙流水听春潮。
    海月一角酹灵地,宦邸多年在隔桥。
    谁识重新还古迹,独尊元宿生云霄。
    清代吴兴祚《题海角亭》:未经海角处,何以识天涯。
    夜汞潮推月,稿高浪卷花。
    名心争似水,诗思蔚如霞。
    极目空亭外,经华望转赊。
    清代鲍俊《海角亭晚眺》:天南地尽海溟蒙,海角亭高锁远空树色连云围郭绿,波光浴日射桥红清歌渔叟惊沙鹭,终古人才感雪鸿安得坡仙瞻万里,同敲铁板唱江东辛亥革命的钦廉起义,由于道台郭人漳出尔反尔,致使起义遭到失败。辛亥广州起义时人为起义军总指挥的赵声满腔愤懑,于海角亭设宴款待将佐,即席赋《海角亭口占二首》,抒发情怀:晓风吹角九天闻,万里旌旗拂海云。
    八百健儿多踊跃,自惭不是岳家军。
    决战由来堪习胆,杀人未必便开怀。
    宝刀持向灯前看,无限凄凉感慨来。
    海角亭的这些诗联,已成为激励后人“驱去流俗之态,涵养孤忠之气”、剔垢磨光,扬清激浊,宁忠心以报国,毋顾身以忘民”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