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合浦郡大廉县探踪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进入大分化 、出现南北政权对峙的时期。在南方,先后有刘宋 、南齐 、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历史上把宋 、齐 、梁 、陈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在南朝存续的约170年间(420—589年),战乱不断,政权更迭混乱,州郡的设置也进入了一个大分化的阶段。自此之后,析合浦郡地设置的州郡县达数十个,主要有:越州: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析合浦郡地置。唐武德五年复置;定川县:南朝以汉合浦郡地置定川郡,隋废郡设县 、唐 、五代均因之;定川郡:同定川县条;龙苏县:南朝置,唐因之后废;封山郡:南朝·齐置,隋改为县;封山县:南朝·齐置,隋属合浦郡,唐先属姜州,后属廉州,治所在今合浦县安京县:汉合浦县地,南朝梁置安京郡,唐改安京县;大都县:南朝时置,属廉州;大廉县:南朝时置,属廉州;内亭县:南朝·梁置,以汉合浦郡地置宋广郡,隋废郡,598年改内亭县,唐因之;宋广郡:汉合浦郡地,同内亭县条;新化县:汉合浦郡地,同内宁县条;禄州:南朝·宋置之越州,隋改为禄州,唐改为廉州;廉昌县:南朝·宋置之越州,隋省入封山县,治所在今合浦县;禺州:隋合浦郡之定川县,唐武德四年置南岩州,后改为禺州;遵化县:汉合浦县地,隋开皇十二年(600年)置,唐因之,治所在今灵山县西南。
灵山县:汉合浦郡地,隋分置南宾县,唐改为灵山县,即今灵山县。
    东罗县: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属姜州,后属廉州,治所在今合浦;白州:唐武德四年(621年)以汉合浦郡之合浦县地置州,治所在今博白县;南州:唐武德四年以汉合浦郡之合浦县地置,六年改为白州,治所在今博白县。
    安昌县:汉合浦县郡地,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属廉州;姜州:唐武德五年置,贞观十年废,治所在今合浦西北;珠池县:唐贞观六年置,属廉州,治所在今合浦县南;高城县:唐武德五年置,属廉州;博白县:汉合浦县地,唐武德五年析合浦县置白州,治所在今博白县;蔡龙县:唐武德五年置,属廉州,治所在今合浦县。
    在这些曾经设置过的州郡县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存续时间很短,因此在史册中留下可供考查的资料极少,使后世难以对此作出考究,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待解的疑团,大廉县的存废也是其中之一。
    最早记载大廉县名的史籍是《隋书》。该书的“地理志”篇记:合浦旧置合浦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郡。南昌北流大业初废,陆川县入。封山大业初废廉昌县入。定川旧立定川郡。平陈,郡废。龙苏旧置龙苏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又并大廉县入”在《隋书》的这段记述中,明确记载了大廉县并撤的时间是大业初。大业是隋炀帝执政的年号,隋炀帝执政只有十四年。按“大业初并大廉县”的记述,大廉县的设置应当是在公元610年以前。至于大廉县设置的准确年代,还是缺乏史料记述。
    除了《隋书》“地理志”的记述之外,自后的史志对大廉县也多有记载。
如《旧唐书》地理志”篇中记:廉州下,隋合浦县。武德五年,置越州,领合浦 、安昌 、高城 、大廉 、大都五县。”武德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年号,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在武德五年,析合浦郡置越州,大廉县越州所辖领的五县之一。
    宋代李攸的《宋朝事实》中也记:廉州,开宝五年,省封山 、蔡龙 、大廉三县入合浦县。太平兴国八年,省合浦入石康。咸平元年复置—宝五年,废常乐州,省博电 、零渌 、盐场三县,以其地为石康县来属。”据宋太宗时乐史所编的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的“太平军”篇记:太平军,本廉州,皇朝开宝五年,自旧州理移西南四十里地名长沙置州,并封山 、蔡龙 、大廉三县为合浦一县。”北宋神宗元丰年间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综合性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廉州”条的记载中,仍是没有提及大廉县的设置年限:合浦郡,军事。开宝五年,废封山 、蔡龙 、大廉三县,移州治(常乐州)于长沙场,置石康县。”元代马端临以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沿革的文化通史《文献通考》中记:廉州秦象郡地。汉置合浦郡,后汉同。吴改为珠官。晋又为合浦郡。宋因之,兼置临瘴郡及越州(领郡三,治于此。时西江督护陈伯绍请置,遂以为刺史,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威服狸 、獠)。齐又因之。炀帝改为禄州,寻改为合州,又废州置合浦郡。唐置廉州(州界有瘴江),或为合浦郡。属岭南道。领县四(合浦 、封山 、蔡龙 、大廉)。宋开宝五年,废封山 、蔡龙 、大廉,移州治于长沙场,置石康县。”明代崇祯版的《廉州府志》山川篇”中记:大廉山山形秀拔,林木葱鬱,盘旋数十里,与博白县磻磷山相连,实为廉郡之镇。东汉时费贻为合浦太守,有廉名。去之日,道经山下,百姓送至此,遂以名山。大廉垌出其阳,唐置大廉县于此。陆湖垌出阴其。”清《续通典》“州郡典·廉州下”中记:合浦郡,军事,开宝五年废封山蔡龙大廉三县,移州治于长沙场置石康县。太平兴国八年改太平军,移治海门镇咸平元年复。”从以上的史籍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廉县的设置记录最早见于隋朝的大业初。据《宋史·地理志》 、文献通考》、读史方舆纪要》等史籍的记载,大廉县是在宋开宝五年即972年省入合浦县,那么大廉县的存在时间起码有360年以上。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这些史籍都没有记载大廉县的地望。大廉县地望究在何方?因此也就成了一个难解的谜团。
    大廉县地望的难解之谜在于,一是在大廉县存续的时间段里,行政区域设置多变,导致大廉县的所属业变化不定。虽然前后有360年的设置历史,但先后经历了隋 、唐 、五代 、北 、南宋四个王朝,特别是其中的隋朝只有38年,五代时的南汉(后汉)65年,而在《隋书》的记载中,大廉县只有撤并的年代而无设置的年代和地望记述,因此造成大廉县地望的缺失。二是在大廉县存续的年代中,历朝历代的地理志也没有记述与大廉县相关的地望资料。
    大廉县的地望究竟何在,一个有着360年行政建制史的县,怎么会在此后的史籍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呢?要探究大廉县的地望,又应该从何处入手呢?这里,首先要找出与大廉县相关的地名。
    首先是《舆地纪胜》的记述中:“大廉县有大廉洞。”《舆地纪胜》是南宋的地理总志。该书王象之在自序中称:此书“以郡之因革,见于篇首,而诸邑次之,郡之风俗又次之,其它如山川之英华,人物之奇杰,吏治之循良,方言之异闻,故老之传说,与夫诗章文翰之关于风土者,皆附见焉。”后人以其详赡分明,体例谨严,考证极其核洽,因此《舆地纪胜》誉为南宋全国性总志中最善者。也为后世史家所推崇 、借鉴。
    《舆地纪胜》中记述的“大廉县有大廉洞。”无疑是一条很重的线索,因为这是目前为止,在考察大廉县地望的资料中,是最早指出了与大廉县有关的地名。
    其次是以上提及的明代崇祯版《廉州府志》山川篇”中记述的“大廉山山形秀拔,林木葱郁,盘旋数十里,与博白县磻磷山相连,实为廉郡之镇。东汉时费贻为合浦太守,有廉名。去之日,道经山下,百姓送至此,遂以名山。大廉垌出其阳,唐置大廉县于此。”而在明末清初顾祖禹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记述:大廉山府东百里。上有大廉峒,唐以此名州。”从这些史籍记载中可以知道,大廉垌(洞)就在大廉山下。
    “出其阳”,就是在大廉山的南面。这就为大廉垌所处的位置提供了准确的地理标志。
    那么,大廉县与大廉垌又应该是何种依存关系呢?首先得了解大廉山的走向,并从“大廉垌出其阳,唐置大廉县于此”的描述中确定大廉县的大概方位。而记述最详的就是民国版的《合浦县志》,其中记:大廉山脉则自博白东南来,即句头嶂东北出之,幹山余脉绕入者,其始峰曰马子嶂。自是西行作并行,脉构成六湖垌。诸山山势崎岖,仅有秀村径 、乘马径 、陈屋径 、高村径 、牛钴径 、人头径等要道育公馆 、闸口 、石涌及博白交通皆羊肠鸟道,往来不易。北出者为白塾岭 、白头岭,止于常乐江之滨;偏南之脉为福禄岭 、天塘岭,止于闸口江之滨;偏北之脉之大陂头,折而西南行为佛子岭 、火通岭等,复折而南为青山 、大岭梯齿岭等直趋南下,则为冠头岭与涠洲之八村山隔海相望;由马子嶂东南行为白石嶂,亦作并行,脉构成箕形之香草江;其偏东之脉经羊耳峡复入博白;偏西之脉如白莲山 、望海岭等,循白沙江以抵于海;至西部若乌家之云露山 、大王岭等,则自钦州西南来,亦泗洲山之余脉绕回也。”从以上民国版的《合浦县志》对大廉山地理区位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大廉山脉的基本走向包括了博白 、常乐 、公馆 、曲樟 、闸口 、白沙周边及沿海地带。而大廉山下的“大廉垌出其阳,唐置大廉县于此。”那么,大廉县的地望就呼之欲出了。
大廉县的地望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再从与大廉山 、大廉垌相关的历史区域去进一步梳理,来探究大廉县的所在。应以今闸口 、公馆为集中点。
    闸口在历史上就是扎驻士兵的营寨 、营垒 、海寨集中之地。
    据明代版本的《廉州府志》《经武志》守备”编中得知,闸口的汛防体系较为庞大,有“五汛五营二塘”之称。从“五汛二塘”的设置中,可感受到当时闸口海防布局的气势。在当时,这“五汛二塘”是为了防御倭寇勾结海盗的侵扰而设置的。
    闸口是明代大廉港码头和榕根港码头的所在地,是朝廷主要的盐产地之一。盐务方面,明代还设立有专门的盐运中转站,公馆的白石铺 、平鸭铺 、白沙浦 、山口的海川铺及后来的对达 、沙田所产贮海盐,也是通过大廉港到闸口,再走大廉驿路送至石康长沙埠仓。
    闸口占有海陆两路的交通便利优势,从海路:郡东水路自榕根大廉港一日至永安,一日至凌禄日半到雷州。”(明《廉州府志》)“由榕树根港溯江(闸口江,史料载闸口江源出六湖之红岭西南,流受沙坝田 、大陂头诸水,南流经闸口圩旁折而东南流,由梁屋港入海)而上,帆船可达白沙塘之河头水涨时则直达博白。”从陆路则扼雷廉咽喉,又得大廉驿路北接郁(林)梧(州)。不但在商贸活动中的襟联作用明显,在军事方面更是得山海屏障之利,攻守有据。因此朝廷在闸口设置多样化了的军事设施和交通设施。
    此外,闸口古代的水利工程众多,其中大陂头江坝最为出色。这是朝廷重视农耕的标志,反映了闸口农业在当时的重要地位。而闸口所具备的这些优势,是大廉山及大廉垌周边区域内,其它地区所不具备的。就行政区域的设置布局而言,大廉垌周边西有廉州府城:北有石康县 、常乐州,东有白州(今博白)、石城(今廉江市),大廉县的地望范围包括大廉山脉基本走向的博白 、常乐 、公馆 、曲樟 、闸口 、白沙周边及沿海地带,是符合常理的。而县治应以闸口 、公馆为宜。
    这与近年来有关学者对大廉县的地望探究认识基本吻合。
    如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就把大廉县标注在今合浦县城西北。这是符合大廉山及大廉垌的历史地理区位的。
    暨南大学教授郭声波《试解岩州失踪之谜——唐五代岭南道岩州 、常乐州地理考》一文中,引《旧唐书·宪宗纪》中所记和唐会要》州县改置”篇记载:元和十三年十月,容管经略使奏:‘岩州为黄洞贼所陷,请置行岩州于安乐县。’从之。”而安乐县即原岩州首县,安史之乱后已改名常乐县,唐会要》此处仍称安乐县。据此推论,唐元和年间,黄洞蛮攻陷岩州后,岩州吏民往南迁入廉州方向大廉县的范围应包括今合浦县的闸口 、公馆 、白沙及博白 、廉江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