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合浦山歌 精彩俏丽(下)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合浦山歌的表现形式
    合浦山歌,除了思想内容贴近生活,来自民间,取材民间,最直接地反映和代表群众心声等因素外,在表现形式方面大量采用了修辞手法去增强山歌的渲染力和夸张感,从而,增强了合浦山歌的艺术特色,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大量修辞手法恰到好处地运用,在不同场合和角度衬托了合浦山歌的环境气氛,使山歌语言流畅轻快,明朗活泼,更加突出了情节主题,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艺术特色。合浦山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见诸以下四方面。清新生动的起兴手法;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谐音修辞格;精彩贴切的比喻和维妙维肖的夸张。
    一是起兴手法的运用。起兴是中国民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分以物起兴和以事起兴两种,一般都是在每节民歌的首句使用。
    对民歌的内容没有实际的影响。有如陕北民歌中“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以物起兴句。起兴是让民歌在演唱时有一个节奏调整,合浦山歌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合浦山歌的起兴句往往兼有定韵脚的作用。如“妹千金,千金生得果鲜文”中,妹千金”是起兴句,定了真韵。又如“妹亚姨,手提花篮去哪昵”中,起兴句定的是衣韵,这就是合浦山歌与其它民歌的不同之外。合浦山歌起兴的作用还体现在衬托和渲染气氛,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调动情绪等方面。由于合浦山歌起兴句式也不是固定的,因此句式的艺术特色也丰富多彩,如话本山歌《单眼仔取妻》的起兴句是“西江月,一渐低,望见单眼仔取妻”。《边连男女歌》的起兴句是:太阳明朗今日天亮,庙祝推懒离别家乡”。由此可见,合浦山歌的起兴特征是不涉及内容,定韵脚,句式一般是三字句七字句和六字句,八字句较少。
    二是谐音辞格的大量运用,使山歌充满了幽默诙谐,轻松活泼的气氛,因此产生了嬉笑怒骂皆文章的艺术效果。如“半夜界木得你照锯”中的“锯”即谐“顾”音,你是梧州猪皮鞋硬铮”中的“铮”即谐“争”音,意指人硬颈喜欢争吵又不认输。《妹相思》中:“妹相思,妹有真心哥都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
    这个“丝”就是“思”的谐音,寄托了相思之情。又如《疍家歌》:疍船起离三江口,只为无风浪来迟。月明今网船头撒,情人水面结相思”中今年内网的“今”即谐“金”,意即和情人在海面上把金色的渔网散开。衬托出情人同舟捕鱼的欢乐。合浦山歌中的谐音辞格运用娴熟无间,随手拈来皆可谐之,教人忍俊不禁。外沙抛船知无使讲”中的“使讲”即谐“驶港”。搭船问价挨我讲”中的“讲”出谐“港”,指迁就。象棋走子见姑行动”的“姑”即谐“车”。挖井水浊逃落黄泉”中的“逃”是“掏”的谐音,意即一直挖到黄泉为止。掏井是合浦廉州方言。此外,廉州卖碗有次街上”中的“次”即“瓷”,杀猪洗脏在体育场”即是谐“在睇肉肠”。合浦山歌中的谐音运用,大多记录在民间抄本的《圈联男女歌》、《姑苏硬逼韵》等话本山歌中。
    三是精彩贴切的比喻,蜘蛛牵网半边丝,无挂墙根无挂篱,挂篱挂壁有人见,挂在哥心无人知”。把蜘蛛网比喻作男女之一间的万缕情丝,相见欲近却又怕人看见,挂在情哥的心头才是最可靠的,一个含情脉脉的娇羞女子在比喻中呼之欲出。在《妹又回》中又是这样比喻的:妹又回,三朝七日你要来。三朝七日来一趟,莫让大路上青苔”。三朝七日的时间里,路上是不会长出青苔的,这是用青苔盖路来比喻情人相盼下一次见面的急切心情,“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是三朝七日,这是带有夸张成分的比喻。也有暗喻的:远远看见白牡丹,无得近身也枉闲。想变蜜蜂飞去采,又怕蜘蛛结网拦”。山歌中没有具体的喻体。牡丹、蜜蜂、蜘蛛都是可以作喻的,靠听众或读者凭想像力去选择、猜想。用浅显常见的事物来比喻只可意会不可方传的内心世界,使合浦山歌更加显得情趣盎然,雅意精致,婉约动人。
    四是维妙维肖不露痕迹的夸张辞格的运用。通过丰富的想象去引出事物之间的矛盾和统一,夸张地把对事物的联想唱出来,引起会心会意的共鸣:小鸡能兼死大老鹰?光头和尚带梳干吗?这些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合浦山歌中却随手拈来。因为,这种夸张辞格的运用刚好是在合浦山歌中“大话歌”形式之一,既是“大话”,再夸张也就合理的了。又如:鸭嘴无比鸡嘴尖,妹嘴无比哥嘴甜。妹想同哥亲只嘴,三年不用买油盐”。一吻竟能留香三年,这样的夸张虽然离谱,但是在热恋情侣的心中,不就是非常贴切的吗。
    大胆和贴切的夸张,构成了合浦山歌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合浦山歌中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如:石灰画界你露白,棉胎踢烂被人看穿”。指事情败露。蛾眉月出走天半,竹根尾吊落人村”,指办事飘浮不踏实。有衬托,如“新买纸扇白又红,一边画凤一边龙。画龙画凤哥无想,单单想妹好妖容”。用龙凤去衬托心头上人的珍贵。有比拟,如:无忧心,无忧我妹另交人,槟榔棕树直直上,挨头到尾一条心”。用此表达一心无二的爱情。
    合浦山歌在长期的演绎积累中,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歌流派。沉积着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展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保存了大量的山歌作品和民间说唱形式。特别是其中也记录了一些已经湮没的名胜古迹和民间习俗,如《双英坟》、伏波铜柱》等,因此,把合浦山歌当作是一座民俗风情宝库言不为过,应该引起社会力量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合浦山歌在长期的积累流传过程中,除了极少数经典情歌被文人手抄本保存外,绝大多数都是靠民间歌手的口头流传或手抄本保存传世至今,这种口头流传和手抄本保存的山歌,大多是以方言口语抄写记录,非方言人士很难听懂、看懂。加上民间歌手为了搞笑噱头,往往也加进了一些低级趣味的语言,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浦山歌的对外交流,也妨碍了合浦山歌思想内容奋发向上的主流趋势,削弱了合浦山歌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对此,能否将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合浦山歌整理完善,使之发扬光大,雅俗共赏,是一项长期繁杂艰巨的任务,更是抢救、保存南珠文化遗产中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谱写新篇。
 
    老杨公的表演形式
    老杨公是合浦山歌中的歌舞表演形式,起源于明代,是由一个民间传说演变而成的。相传南华佛成仙前是女人,成仙后为了掩饰其女人的相貌,就经常戴着面具去渡人,即点化有缘之人成仙。南华佛戴着面具点化人的时候,以“老杨公”为名,这就是“老杨公”表演时戴着面具的缘由了。仙姑未成仙是一个普通的渔家女儿,姓蔡,名九娘在一次洪水中被冲进大海,南华佛认为九娘有仙缘,于是便化身“老杨公”去搭救,在过程中,为了试探九娘的悟性和仙缘,就用对唱问答的方式去点化蔡九娘,蔡九娘终于通过“考试合格”,得道成仙。因此,此后的民间表演人物就固定成了“老杨公”和“仙姑”。诙谐、机智、幽默、急智反应,对唱敏锐是“老杨公”的演唱风格。动作活泼、写实是“老杨公”的表演风格。表演一出完整的“老杨公”,大约需要三个小时左右,如果表演唱者即兴发挥多(也可以是根据需要),唱上半天也没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能够完整地表演“老杨公”的合浦山歌手已经不多了,能够完整地观看“老杨公”的机会也是非常有限的,“老杨公”表演艺术的传承已处于一个断层状态。一些文艺团体表演的“老杨公”,已经完全没有了“老杨公”的情节和韵味,一个有着六百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濒临消亡,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笔者近日有幸在合浦中山公园观看了一出市民自发赞助的“老杨公”表演,真正领略到了原汁原味的“老杨公”风采,现特借《北海日报》一角,与读者诸君共享。
    “老杨公”表演中共有老杨公、仙姑和鼓师三人。先由仙姑上场且歌且舞,在鼓师的鼓点节奏下开始即兴表演。仙姑的扮演者已经七十岁了,但一上场表演就像换了另一个人似的,身手敏捷,歌声婉转,引起了观众阵阵赞叹,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开场的一个多小时里,都是由仙姑一个人表演(按表演程序,仙姑完成开场表演之后才是老杨公上场),又歌又舞中,全部歌词都是随口而出。特别是表演到开坛请老杨公的时候,仙姑把手中的纸扇和手帕舞得飞花落英,维妙维肖。正当大家都为仙姑的歌舞吸引的时候,意外出现了,已经歌舞了近两个小时的仙姑扮演者出现了中暑现象,开始眩晕呕吐。热心的观众立即买来糖水和葡萄糖给仙姑扮演者服用,有经验的观众还为之按住人中,擦药油,很快就消除了中暑现象。这时刚好是老杨公化装停当,戴上面具焚香祷告完成了“开坛”程序上场,稍为中断的表演又继续进行。
    老杨公上场和仙姑的程序是不一样的,仙姑是在设定的地方开始歌舞表演,老杨公则是从表演场地的外围,一边呼叫着“撑船咯,棹船咯喂”的号子,一边用一条扁担作棹船状“撑船”进入表演场地。如果把仙姑的舞姿称作是婀娜多姿,老杨公的舞姿则是刚健有力。仙姑的舞姿讲求腰、手、足的配合。而老杨公的动作则集中在双手作“撑船”状和头部动作。老杨公每唱完一段山歌之后,就作一次撑船的表演。这时,老杨公的头部急速地摆动,双手用手作摇状,腰部也配合晃动着,而双脚是有力地叉开站稳。最意思的是,老杨公用一个菜篮反扣在背后装成驼子,腰间还插了一把树枝,十分生动的反映出一个在风浪中搏击的老艄公形象。据传,这是南华佛专门打扮成丑陋的样子,以此试探仙姑的心意。
    仙姑和老杨公分别先后完成了“开坛”的表演程序之后,接下来就是老杨公试探仙姑的表演,这也是一个载歌载舞的表演过程.不同的是,山歌对唱完全是即兴的,一问一答的对唱没有固定的内容,完全靠表演者平时的积累和即兴发挥。在表演中,老杨公和仙姑不时的都会和鼓师交流,或对唱几句,也用打诨的方式请求鼓师把鼓点打得更响些,以调动观众的情绪。这时,鼓师起着调节平衡的作用,表演者也会从中调整一下思路,以利于在下一轮对唱中向对手发起新的冲击。老杨公和仙姑在这一环节表演中的时间与节奏,完全是靠个人的“功底”,两人的歌舞表演配合,更是讲究默契流畅,斯时,仙姑手中的纸扇和手帕,老杨公手中的扁担(船桨)更是舞得令人眼花缭乱,群情随之激奋飞扬。
    唱功在“老杨公”表演中也十分重要,不但需要对唱时反应灵活急智,声音唱腔更要高亢低转得当。参加表演的女歌手虽然已经七十有余,但唱起山歌仍然如莺声燕语的婉转清丽。男歌手也花甲之年,但歌声嘹亮,呼喊号子时如流水行云般流畅,真是教人刮目相看:“撑船棹船棹,东江转,你妹呀,出力棹,哟嗬咳,牡丹花又红,姐妹羡”“鼓连连,鼓连连,妹是仙花蔡九娘……”倾听着两位老人的山歌,观赏着两位老人的舞姿,沉醉在原汁原味的“老杨公”神韵中的同时,也使人产生丝丝忧思,原汁原味的“老杨公”还能在这些老人的执着传承中延续下去吗……耍花楼。耍花楼是珠乡的传统曲种。又名洒花楼和耍风流。
    流行于北海和合浦县的廉州、环城、沙岗、石康、西场、党江等乡镇。演唱时载歌载舞,用“鸭屎正”和廉州话演唱。也有用廉州话、粤语和客家话混合来唱的。通常以神话的表现形式出现,富有豪华、风趣的特色和风格。耍花楼有小耍和大耍两种。小耍表演是由两个锣鼓手配合一个茅山教的道士把一本“六害科”喃完毕就算了。大耍表演则像戏剧一样,有情节、有各种角色、有唱词道白,还有歌舞等动作。
 
    公馆木鱼
    公馆木鱼流行于合浦的公馆、闸口、曲樟、白沙等乡镇说客家话的地区,用客家话演唱。相传始于明朝,起源于乞丐串村行乞时的说唱,后来吸收当地民歌曲调,逐渐演变而成。公馆木鱼反映的内容多以男女爱情为题材,歌颂男女纯真的爱情及对封建婚姻的抗争。
    此外,还有龙舟歌、西海歌、咸水歌等山歌,这些山歌通俗易懂,活泼清新,情感真挚朴实,色彩鲜艳夺目。有的含蓄双关,寓意隽永,有的借物喻情,意趣盎然,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合浦县志》所记:廉人好歌,风晨月夕互相酬答。词不必雅而文机所触,语多缠绵。如雨里蜘蛛还结网,望情惟有暗中丝;如金樽取下装红豆,里面相思人手难。若龙舟歌、若西海歌、若咸水歌皆寄托双关天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