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合浦文昌塔传奇知多少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外祖父的墓地在文昌塔下不远的小山坡上,少年时每逢扫墓时节从文昌塔经过,总听到大人们说一些有关文昌塔奇闻轶事。如:塔顶上有人头蛇啦,塔里面有骷髅怪啦,还有会吃人的飞鼠(蝙蝠)啦,等等。总之,尽是些都是恐吓小孩不去攀塔玩耍的怪灵鬼神事。因此,少年的心中,总对文昌塔存有畏惧好奇之情。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文昌塔的畏惧好奇之情渐淡,但在耳闻传说中,文昌塔又生出了许多“疑论”。如:文昌塔是破坏合浦风水的犀牛鞭啦,文昌塔又是廉州府城的旗杆啦,文昌塔还是凝聚合浦文运的镇方宝物。总之,论者各有经典所引,教人半信半疑间对文昌塔多了几分关注探究之兴趣。
    是一个乾江老者的论说,固定了我对文昌塔感受认同。
    那一年清明期间,依例又去拜祭外祖父,完成了各式礼节之后,进入了吃“生菜包”的程序。拿着现包现吃的“生菜包”举步于密密麻麻坟堆之间,寻觅那墓碑上的岁月留痕。寻觅间,一老翁照脸而来,互问后之后,原来老翁竟是外祖父的宗亲。
    攀谈起来,谈兴浓处,老翁按不住自豪之情,指不远处的文昌塔提高了声调:番塔”(文昌塔的俗称)是乾江的文笔啊,正是有了这支文笔,乾江才出了百多两百教授专家啊!老翁一边兴奋地说,一边指点着教我辨认,随着老翁的指引,细看之下,文昌塔果然像一支巨笔耸立在土岗上!老翁言之确确,不容置疑。其实,老翁的“文笔”之论,也并非言之虚妄。据《合浦县志》记载:合浦)“郡城南隅无高岗,江流斜去,形家所忌,故民无储蓄,科名也寥寥,故建塔镇之,名‘文昌塔’,取丁火之义”。也就是说寓文明昌盛之意。
    文昌塔距郡城仅3公里,由明廉州知府陈基虞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文昌塔高七层,八角形,是一座叠涩出檐平座空心砖塔。其造型从底层向上逐层收拢,一层比一层窄,一层比一层小,并在塔心设阶梯逐层回旋往上,可登至顶部。塔身结构全用青砖对缝粘砌,表层抹灰浆,每层叠涩出檐上置平座,开着东西通风门,即坤门与风门,其余是作装饰之用的假门。塔身为白色,角边和拱门边为红色,红白鲜明,既朴素又美观。底座直径8.1米,空心内径2.6米,塔尖为葫芦宝顶,从底座至塔顶共36米。文昌塔巍然独峙案山之上,地处高阜,南襟禁山,西倚望洲岭,东北临府城。登塔眺望,海天胜景尽收眼底。合浦文昌塔对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及建筑力学都有较大的价值。
    此后,乾江有了廉州府的第一间近代学堂,有了廉州府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有了十多二十家学堂私塾,有了百年书香,教授之村的美誉。于此,称文昌塔为乾江的文笔当之无愧。
    在合浦的民间传说中,曾把合浦文昌塔与苏东坡拉上了关系。据说苏东坡在廉州时,也常到学宫去看望教师学子。有一次,一位督学到廉州后,因某事而对教谕产生不满,就以现场面试学生为名,行刁难之事。这为督学出的考题是上联: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而被抽去面考的学生大都是新生,看了这一考题后,都摇手示意对答不上。督学正要以此来嘲笑教谕,这时苏东坡走了进来为之解脱,说:这些学生读答对了啊!”督学见是苏东坡开口,也不好发脾气,就问,全部考生都摇手示意答不上,怎么说是答对了呢?苏东坡笑着说,学生们摇手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了答案,但谁也都不愿说出来。怕被别人知道了,跟着答题。这些学生的答案是: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考生们听了立即恍然大悟,督学也无言以对。
    而合浦文昌塔在“风水家”的口中,又有另外一种意思,把文昌塔称为“犀牛鞭”。而且还把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任廉州知府的康基田拖下水,使之成了破坏合浦风水的魁首。
    据民间风水人士称,合浦原是一块风水宝地,名为“犀牛望月”,是可以出帝王将相的。康基田来廉州任知府时,发现了这个秘密而妒忌廉州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在犀牛藏身的地方,专门建了一条犀牛鞭来镇压犀牛潭中的犀牛,以镇住这头犀牛,使之永远不得翻身,不让它带出“贵人”,因为这条犀牛鞭的破坏,使合浦无法出帝王将相。廉州的这块风水宝地也就被“破”了,而这条犀牛鞭便是文昌塔。直至今日,珠乡的老一辈对此仍然耿耿于怀,一代又一代的口头相传。
    其实,康基田真是受了天大的冤枉。因为文晶塔修建的年代要比康基田来廉州任知府时早了整整一百六十年。而历史上真正的康基田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他不但为官清廉,政绩显著,还为修建廉州古城,修复珠城的文物古迹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东坡亭 、东坡井 、东坡湖能留存至今,也是康基田的功劳之一。
    文昌塔下还有许多景观和传说,洗鱼河便是其中之一。洗鱼河是西门江入海的一条支流。这段支流从廉州古府城内的内河码头分流后,绕了一个弯冲开了另外一个河道入海,在文昌塔下形成了一条河流,河水不深,河面也不宽阔,海水涨时可撑排筏渡河,海水退时则可涉水而过。而当时从廉州府城进入乾体水师营的唯一官道——廉乾大道就经由此过。因此,廉州府城运往乾体营的军需粮饷,或乾体港运往廉州府的海鲜都是走此官道,这个渡口也就成了交通最繁忙的“必经之路”。
    当年,廉州府城的海鲜主要是由乾体港的渔业供应,每当涨潮之时,就是渔船回港之际,斯时,乾江港天后宫前的码头广场便人声鼎沸,各地的鱼贩子都集中到这里来挑选海鲜,鱼贩子们选好了海鲜之后,当即就雇请挑夫一口气的赶回廉州府城抢“头流水”做生意,这就叫“赶海鲜”。
    虽然乾体港离廉州府城虽然只有一铺路(廉州方言,一铺路即十华里),但当时运输全靠人力肩扛人抬,而且还要撑渡过河,也算是很麻烦的事,特别是运送海鲜,讲究的是“赶鲜水”,正是这么一个“赶”字,赶出了这条洗鱼河。
    装海鲜用的都是竹织的鱼篓,这种鱼篓底和周边都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保证通风透气。鱼贩子买了海鲜之后,装进鱼篓里,上层再用树枝洒上水盖住篓口,挑夫们就这样一路小跑地往廉州府城赶。由于赶路急,脚步带起道路上的泥尘飞扬,难免沾在海鲜上面。赶到了这个渡口旁,马上就要进入廉州府城了。挑夫们就要在这里擦一把汗,洗一把脸,更重要的是要把沾在海鲜上面的泥尘洗干净,以恢复海鲜原来的鲜亮色泽,然后才进城。这也是挑夫们在十里路程挑担竞走中唯的一次歇脚。当然,这里的“歇脚”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洗净海鲜,久而久之。这段河流便被称作“洗鱼河”。至于“洗鱼河”起源于何年何月,那就无从考证了。只是今天的洗鱼河已经干涸,再也没有流水可供洗鱼,知道洗鱼河的人也寥寥无几了。
    来到文昌塔下,除了可以感受历史魅力和民间风情之外,还会深深地被一处景观而感动那就是双贞亭和贞女坟,这里有一个哀绝凄美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六月。
    清朝嘉庆年间,廉州府城中有一贡生姓林名炳章。林炳章有一女,因排行第三人皆以三姑娘称之。三姑娘自幼聪慧勤巧,深得林炳章疼爱。林炳章也不时的教三姑娘一些书艺画工,诗词曲赋。那三姑悟性高,一学即会,众人皆称她有折桂之才,可惜了女儿身。也正是应了那句“红颜薄命”,三姑娘长到二八年华,正在待嫁之际,林炳章染病身亡,撇下一门寡妇孤儿艰难度日。
    林炳章死后,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来者多是倾慕三姑娘美色和才艺,大有踏低门槛之势。三姑娘的母亲平日里很少外出应酬,根本就不知门外三尺的世态人事。在众多的提亲者当中,答应了一许姓子弟,并确定的迎娶佳期,只等吉日良辰,大红花轿临门,便把三姑嫁了出去。
    却说那三姑娘自小跟随父亲应酬于书社画坊之间,多少也闻知一些世事风情,人间炎凉。她知道母亲把自己许给许姓人家之后,就暗中打听到许姓人家根本没有儿子,派人来提亲并非为子求媳,而是贪图三姑娘的声色才艺,与青楼约定了高价将三姑娘买到青楼作妓。三姑娘得知许家的这一阴招后,悲愤万分,决定以死相抗来保持自己的女儿家的清白之身,以维护林家世代书香门第声誉。
    嘉庆十八年(1813年)年六月二十二日,三姑娘一早便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并将专门为外出求学的弟弟缝制的一套赴考的衣服叠好,又为母亲洗干净了被褥,还一直陪母亲做针线活到深夜,直到母亲入睡之后,三姑娘才换上事先准备的衣服,自已将衣服上所有的袖口裤脚密缝结实,不留半点缝隙。
    之后,又将发髻梳起,结结实实地扎紧,一丝不乱。做完了这些之后,三姑娘平静地来到父亲的灵位前上了三炷香,然后趁着夜色跳进了西门江。
    第二天,人们在西门江出口海口沙洲上发现了三姑娘的遗体。令人惊讶的是,三姑娘面色如生,身上的衣服整齐紧密,头发丝毫不乱。更令人惊奇的是,与三姑娘遗体并排列在一起的,还有一个与之年龄相仿的女子,更奇巧的是,经寻访得知,该女子也姓林,是党江倒流村人,也是为了逃避盲婚哑嫁而投河自杀。乡人感念三姑娘及此林女的贞烈,于是将二人遗体运至文昌塔下,合葬在一处,取名“贞女坟”,并在墓旁建一亭,亭中竖贞女碑,记二女殉节之事,并取名为“双贞亭”。
    清嘉庆年间合浦知县马倚元曾为之赋《挽林贞女》一首记其事:林家有女清无比,从容甘向水中死。在昔贫闺待字年,渍渍贤名震梓里。
    母也惛不辨莠良,恶姻缘久被人指。盟不可背势难全,誓将一死酬天只。
    更深月出悄无人,密密手自缝衣履。慷慨堕楼赴清流,夏日炎蒸容不毀。
    有亲在堂岂轻生,女子之道当如是。幽光暨德不终磨,歌思祗今遍遐迩。
    名节不亡赖有此,嗟夫此真奇女子。
    双贞亭占地面积约一亩,背靠文昌塔面向廉乾大道(清代廉州府城进入乾体军营的专用官道)。双贞亭三面墙体建成大拱门形,外建回廊曲栏,与文昌塔成为一时之胜景,可惜至今亭也湮没,碑又失踪,只有古塔孤坟掩于荒草古墓之中,诉说着当年的故事……文昌塔下曾有粤剧名伶墓一座。这是珠乡粤剧界同仁为一名十七岁的少女名伶金山桃修筑的。
    金山桃,合浦县老虎塘村人,姓黄,真名不详,合浦著名的曲艺和粤剧两用女演员,金山桃是她的艺名。
    金山桃5岁时,被人收养学习吹、打、弹、唱等演奏技艺。
    金山桃学艺聪慧,声情并茂,并能较快地学会各色人物的唱腔技巧和表演技艺,八九岁时,便随“樱桃松柏女童曲艺班”到茶楼酒馆设坛演唱曲艺。后来,该女童曲艺班师从梁梦觉等粤剧艺人学习演粤剧,以“会嫦娥女童粤剧班”之名,先后在北海、海口、安铺、湛江、南宁、武鸣等地进行营业性的演出,深受群众的欢迎。金山桃是其中的佼佼者,深为广达粤剧观众所推崇,观众还给她赠送了一幅横彩,上书“南国神童金山桃”。
    金山桃因此挑起了戏班的大梁,既饰小武,又演花旦。在演艺实践中,金山桃练就了两手绝招:一是使面色,二是跳突椅。金山桃表演使面色时,不用化妆搽粉,却能用气功力使脸部泛不同颜色,来表现人物的各种心态及情绪。在《李环卖箭》一戏中,她饰演李环,李环三次卖箭被人欺负的不同内心感受,她都能通过使面色这技艺,淋漓尽致地从面部表现出来。表演时,她深吸一口气,继而闭气,再用丹田力一运气,脸上即泛绯红,强烈时面如猪肝色。收红时只要一抹脸,呼气即敛红。她表演跳突椅(又名莲花座)时,身段敏捷,落椅身轻,寸度准确。在演《七状纸》、方世玉打擂台》、武松打虎》时,给观众留下的印象颇深。表演时,她穿一对高靴,在戏台上从一张高台飞跃过另一张高台,并转身一百八十度,收双足交于臀部之下,稳当地飞落到另一张高台的椅子上,仿如观音坐莲状。
    可惜,1943年,金山桃因患霍乱合浦病逝,时年仅十七岁。
    粤剧界同仁莫不为之痛惜,集资将之葬于廉州文昌塔下,筑墓以纪。每逢清明,粤剧界同仁均到墓前拜祭缅怀,至1950年代初,今墓已湮没。
    这就是合浦的文昌塔,有说不完的传奇,有说不完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