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寺十三庵七十二庙
自魏晋以来,大批佛教徙从海上丝绸之路合浦始发港上岸,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北海合浦及周边地区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合浦的佛教寺庙一时间如春花迸发,雨后春笋般出现。因此,有“五寺十三庵七十二庙”说。至今尚能于史可查有名有址者如:东山寺,真武庙、玉皇阁、元妙观、三清观、药王庙、观音堂、三官庙、三圣庙、云霞寺、大云寺、康王庙、东岳庙、准提庵、慈云寺、保子庵、盘古庙、北山庵、三界庙、平江庙、镇海庙、武刀东庙、武刀西庙、西海庙、谭村庙、四帝庙、关帝庙、文昌庙、灵隐寺、平马三官寺、太军庙、沙场寺、永泰寺、北帝庙、满堂寺、太平寺、平隆寺、文武庙、接龙观、火神庙、龙王庙、孔庙、华光庙、地母庙、福寿庵、万灵寺、白莲寺、普云庵、三婆庙、真君庙、武圣宫、风神庙、惠泽庙、雷神庙、城隍庙、万寿宫、学府圣庙、武庙、文昌宫、马王庙、罗公祠、忠义祠、陈五公庙、节孝祠、贤良祠、昭忠祠、三宝岩祠、鳌鱼寺、觉音庵、海宁寺、接龙庵、万寿宫、清惠宫、千岁庙、新庙、地母庙、佛祖庙、丰隆寺、五谷庙等。其中天妃庙(又称天后宫 、三婆庙)就有三十多家,还有一大批道教观院如宋代的元妙观等,这些道教观院又是道佛合一的了。因此,五寺十三庵七十二庙”只是指其中主要佛教寺庙而言。
“五寺十三庵”:东山寺是广西最早的两大佛寺之一,原为南越王行宫,后改为灵觉寺,时间约在汉末晋初之间。唐代建造的有大云寺,宋代建造的有万灵寺、慈云寺(清初改为保子庵),明代建早造的有灵隐寺,并称五寺。十三庵有接龙庵、准提庵、北山庵、普云庵、慈云庵、觉音庵、潮音庵、福寿庵、观音庵、紫云庵、三圣庵、永慈庵、永福庵,这就是“五寺十三庵”了。
其实,还有一些建在乡镇的寺庵,规模不小,历史也也不短,但由于缺乏管理或传承,使之处于自生自灭当中,历史传承中断了,失去文化载体的作用。
“七十二庙”是统称,其中包括一些宋代的观院,如宋元祐四年(1089年)建的元妙观,稍后建成三清观,清惠宫、三圣宫、文思宫等也是较古老的观院,但也都湮没无名了。其它叫得上名,但也无址可查的,如福寿庵、潮音庵、惠泽庙、三清庙,文昌庙、凤神庙、雷神庙、关帝庙、北帝庙、地母庙、三婆庙、真武庙、龙王庙、三皇庙、土地庙、盘古庙、刘将军庙、陈王公庙、观音堂、三观庙等也只剩名字列于“七十二庙”当中,流传后世。
社 祭
社祭是我国自古以来土地崇拜的表达方式,古代中国称土地神为“社神”,古人认为,大地孕育万物,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安身立命之所,因此,民众虔诚地祭祀社神,是为了对土地表示崇敬。合浦社祭的社坊遍布城乡,府、州、县、乡、团、局、村均有社坊。社坊的祭祀有春秋两祭。祭社的祭品有严格规定,以县社为例,祭品有:帛一匹,要黑色,因为黑色属土。猪、羊各一,这是供品。还要有祭具、祭具也是有定例的,不能随便摆设,县社的祭具有铏一只,簋、簠各两只,笾豆各四只,这都是青铜制作的。还要有三只白瓷樽。由此可见县社祭祀规格之高。
县社祭祀还有专门的祭词,也称祝文,祝文里是全国统一的。也就是由礼部统一领发到各州县的,其文曰:维神,奠安九土,粒食万邦,分五色以表封圻,育三农而藩稼穑。恭承守土,肃屐明烟,时届仲春(秋),敬修祀典,芃芃松柏,鞏馨石于无疆,翼翼黍苗,佑神仓于不匮,尚饗。”这段祝文虽然短小,却精悍涵阔,说出了祭社的内容和目的,确实有很强的教化功效。其中,育三农而藩稼穑,”是以农为本的社会形态的具体表现,藩”就是繁育繁荣。“恭承守土,肃屐明烟,”更是重农思想的表现。
县社祭祀之曰,各位官员都必须穿上朝服,由承祭官引导完成各项仪式,三拜九跪的去完成“三献”程序才能离开,由此可见仪式之隆重。
县社祭祀发展到后来集六祀为一体,即把风云雷雨、山川和城隍诸神都集中在一坊,风云雷雨之神居中,山川之神居左,城隍之神居右。
这种六祀一体的祭祀规格升高了,祭品随之增加,以帛为例,风云雷雨之神帛四匹,山川之神帛二匹,城隍之神帛一匹,都是白色的。
社坊的规格也有明确的规定:坛高二尺二寸,宽二尺五寸;牌高二尺四寸,宽九寸;座高五寸,宽九寸五分。
座坛后面建有祠堂,一般是正房三间两进,正中间供先农神位,东正房是用来放祭器农具的,西正房用来放五谷,社坛祠宇有固定的产田,产田的收入用作祭祀之资。合浦县社坛祠宇的产田是一亩九分。
廉州老街内现在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的社坊碑刻多处,由此可见当时社祭之盛况。
隆重的孔庙祭祀
廉州府学孔庙的岁时祭祀中,最蔚为大观的就是春秋二祭的祭孔大典。府学孔庙祭孔大典定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祭孔大典集乐、歌、舞、礼为一体,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
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因此,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所谓三献,就是分初献、亚献和终献。
献礼时,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
根据《廉州府志》的记载,廉州府学孔庙祭孔大典时,文武百官都要参加,其仪式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是要选定承祭官和陪祭官,由承祭官领头,陪祭官们得先到孔庙阶下行一跪三叩礼。然后由府学的教官将祭品上供,祭品有:一白一色的帛,牛、羊、猪各一只;祭器则有:镫一个、铏二个、礷二只、簋二只、笾十只、豆十只、鐏十只、白瓷爵三只。这些都是为祭孔子而必备的。
除了孔子之外,还要按礼数依次分别为四陪东二位的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四陪西二位的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上供品,四陪的供品中,没有了牛,也少了三种祭器。
接着就是给十二哲上供,这十二哲是:东六位的闵子、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仆子商、有子若;西六位的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朱子熹。十二哲的供品中,没有了牛羊,也少了三种祭器。
接下来是东庑的三十九先贤,二十六先儒;西庑的三十八先贤,二十六先儒。这些先贤先儒的供品中,没有了牛羊,也少了五种祭器。
按规格上齐供品祭器之后,负责各个分献的陪祭官就要引导参祭者到专设的洗手间“净手”,然后立于阶下,开始祭孔的第一个仪式“立典”。这时,执事官各司其事,歌舞礼乐齐动,唱诵祭文,献乐作舞,还有文武百官,士吏乡绅的三拜九叩,热闹非常。
“立典”结束之后,就是拜孔圣,首先是承祭引官员们行一跪一叩,进祭礼,诵祭文,又一跪三叩首,上供品,又三叩首退乐,再三次一跪一叩首,依次上供品。接下来是四陪十二哲、东西庑的先贤先儒,当然礼仪和供品就简单多了。在这个仪式过程中,还分有舞蹈相伴和没有舞蹈相伴两种规格。
就这样,经过有舞和无舞的“迎神咸平之章”、初献宁平之章”、亚献安平之章”、三献景平之章”,热热闹闹地完成了初献、亚献和终献整个程序。
在整个祭典中,得配有歌生六名、舞生三十六名、乐工五十二名、纠仪官二名、礼生五十名共一百四十六名,抵得上一个大型歌舞团了。由此可见廉州府学孔庙祭孔大典阵势之盛。
到了清代。祭孔大典的仪式又不断的修改、增加内容,阵势更大,程序更繁琐。尽管如此,还是人们一年一度期待着的教化盛事。
先贤祭祀
为了纪念先贤的道德风范,政绩功勋,珠乡民众多有建祠祭祀,自汉以来,列入名宦记载的合浦(廉州)贤守按时间顺序计有:东汉的费贻。光武帝时征为合浦太守。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清官。两汉之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公孙述据蜀为王,多次请费贻出来当官辅助其共建霸业。费贻为了避开公孙述的纠缠,干脆将漆树把自已弄得全身生漆红肿,还装起狂来。公孙述不久便失败了,汉光武帝刘秀看到了费贻的骨气和远见,就征任他为合浦太宋,费贻果然不负光武帝所望,在合浦创造了名扬千古的廉山传奇。
稍后的是马援,马援征交趾时,三次驻军合浦筹集粮草战船,其中一次是率兵二万五千人,大小战船二千艘。为了训练水师,马援在合浦打造铜船以供士兵在湖中操练。人们便把此湖称为“铜船。马援是东汉时期极其重要的人物,史称其:腾声三辅,遨游二帝。”他三次率军以合浦为基地,组织收复交趾的军事行动,其间,在合浦留下的遗迹、遗址众多,有伏波将军庙、伏波滩、铜柱山。富于传奇色彩的还有铜船湖、合浦珍珠事迹,是极有影响的人文资源。
接着是“珠还合浦”的孟尝。在孟尝之前,合浦由于“宰守多贪檅,诡人採求,珠渐徙交趾。于是行旅不至,贫者死饿于道”。孟尝到任后,革易前弊,求民病利”。使得去珠复还,商贾流通。孟尝因此受到珠乡民众的敬仰,流芳千古。
三国时期吴王朝的薛综于黄龙三年(231年)任合浦太守,史书称其颇具方略智计,为平定玉林、合浦局势作出贡献。唐代有爱民如子的颜游秦,宋代有名震南天的张夔和拒收聚珠扇危祐,明代有不持一珠的张岳和一肩一仆的徐柏,清代有职在亲民的康基田和护国恤民的李经野。从孟尝祠、还珠亭、海角亭、七贤守到三贤祠,珠乡的大地上承载着千古以来廉洁勤政吏风的期待情怀。他他们的高风亮节名列贤祠中受千古祀祭,是为了纪念和弘扬先贤的官德吏风,以警策后来,造福于民。
正如元代宰相的伯颜在《海角亭记》中所说:其为政之最者,有七贤守。孟君其先,邦人受慕立祠,岁祀到今不泯。”后人登斯亭者,有能剔垢磨光,扬清激浊,宁悉正以报国,母顾身以忘民。”元代廉访使范梈的《重建海角亭记》中所说:此固圣王忠厚意也。寓斯土而登新亭者,有能驱去流谷之态,涵养孤忠之气。”为先贤建祠立碑,岁时祭祀,传扬事迹,许多先贤祭祀的事典因此得以留保。今摘元代推官吴礼撰《七贤太守祠记》于下:
七贤太守祠记
郡以廉名,太守所致也。古有廉山廉泉,故自东汉以来,皆选廉士为郡,名实相应,遂改合浦为廉郡焉。府城东偏,立七贤太守祠,列位奉祀,曰孟曰谢曰苏曰颜曰丁曰高曰季,皆前代德泽施于民,相传祀事,而不能忘也。志书毀于兵火,无以考据。惟珠还合浦著载方册者,孟尝也。每遇水旱灾寇,郡人祷之,应如影响。岁久祠宇倾圯而水柱尚存,至正庚寅春,通守龚侯来莅是郡,首谒祠下,念前贤遗泽,惕然于怀,欲兴废而鼎新之。疑六贤不知名谥,旧无绘像,岁时典祀,无以致如。在之咨差久之。余始视事之日,侯以是告余曰:不然,前代立祠褒封,郡人事之久矣,宜神明之佑人也,如星月之在天,风雨晦冥,人莫之见而照临之德,未始不及于人者也,又何待观容光而后瞻拜哉。
昔萧敏中为建阳县令,问邑之先贤,得陈师道、陈仲修、游定夫皆以文学风节称立三贤堂而祀之。去职之后,邑民思萧令之贤,足以配三君子者,遂更其榜为四贤堂。为令侯追慕七贤之遗风,重建祠宇。使郡人得专祀之美,他日必有思侯之德,陈而榜为八贤,报侯之德于无穷也。侯文名殊奴,字仲骅,京师人,廉节易直,无愧于七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