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祭祀文化 五寺十三庵七十二庙(下)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忠烈祭祀
    合浦古代多有忠烈祠 、昭忠祠 、名宦祠等,这些都是祭祀保国捐躯 、为民殉职忠臣烈士的,如罗仕显 、王瀚 、罗绅父子等,其中罗绅父子的事迹最为悲壮感人,民间和官府都为之建罗公祠祭祀。
    罗绅是江西宜春人,天顺初年任石康知县,他的死,有一段悲壮的故事。
    罗绅任石康知县之时,正是多事之秋。除了倭寇侵扰之外,各种战事不断。为了保境安民,罗绅一方面加紧训练县兵,一方面组织团练,由其子罗鉴统领。天顺六年(1462年),一支外地武装突然围攻石康县,这支外地武装仗着兵多勇壮,攻城甚急,罗绅即命儿子率兵出城迎敌。由于罗鉴率领的县兵 、团练平日训练有素,出城接仗便斩杀围城之敌二百余人,致使敌方闻风丧胆,溃不成军,仓皇撤兵败退。罗绅父子因此成了这支外地武装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一个月后,这支外地武装又卷土重来,罗绅又命罗鉴领兵迎战,战不数回,敌军挡不住罗鉴神勇,很快又败退了。为了把敌军赶出县境,罗鉴率军一直将这股武装追至博白县境,不幸中了敌军的埋伏,罗鉴中箭负伤,回到石康不久便身亡。惧于罗绅父子的威名。此后几年间,敌军不敢轻易侵扰石康县。
    成化三年(1467年)十月,这支外地武装得知罗鉴已于五年前中箭负伤不治的消息后,再次纠集兵马围攻石康县。罗绅率军民守城苦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城破被俘。敌军见掠城所得不多,便将罗绅及城中吏属乡绅及有功名者掳作人质以索赎金。在解押途中,罗绅对敌军首领说,带这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者随行无益,我一人留下足矣。不如放他们回去多筹赎金来赎我。敌军首领听了觉得可行。于是将其他人等全部放回,限期筹集赎金换回罗绅。谁知石康经此次敌军掠城之后,十室九空,众人回城后虽然多方努力,也只筹集到白银三十两。敌军收到赎金后,以赎金太少为由,对罗绅严刑逼索,甚至残忍地将削尖了的木桩烧红后插入罗绅的肛门,最后将罗绅杀害了。
    罗绅被害的消息传回石康县城后,城中吏民尽出城迎其遗体,史书记称“家祭巷哭,如丧考妣”。
    罗绅父子护境殉国死难后,石康民众专门为其父子建了一座祠庙以作祭祀,取名为“罗公祠”。廉州知府饶秉鉴为了表彰罗绅父子一门忠孝,特地为之作表立传。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合浦知县廖佑龄在石康扩建罗公祠,后世将之称为新庙,罗绅的事迹也代代相传,演化为神,保祐石康平安,流传最广的就是罗绅脚踢日寇飞机炸弹的神话。
    说的是抗日战争中,日寇飞机轰炸石康时,有人看见罗绅骑着高头大马,将日寇飞机扔下的炸弹一一踢到江里,使之不能伤害石康民众。为了考证此事,有人在日寇飞机走后专门去罗公祠验证时,发现罗绅的塑像还满头大汗,脚上的皮靴因踢炸弹踢歪了还未穿正。解放前石康匪患严重,人们又搬罗公显灵来吓唬土匪,使土匪不敢到石康侵扰。崇祯本《廉州府志》把他列入“死节”立传,称:清介公勤”。嘉其“一门忠孝”。
 
    客家祭祀
    珠乡客家人的崇拜(宗教)文化既保留了中原祖地崇佛道,重儒术 、信鬼神的习俗,又融合了本地的崇拜(宗教 )文化元素,自成一体,卓然而立。客家人通过岁时祭祀活动,来加强内部的团结协力,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生存 、发展的需要。
    客家人的岁时祭祀有:春节祭祀,除夕日要给祖祠上供,除了香花宝烛之外,各家各户都要把做好的年糕摆上案台与祖先共享,到过了初三行村(拜年)才取回来,带给亲友。有的甚至放到了元宵节。大年初一是各家各户全家拜祖,初二是全族或全房进行祭祖活动。
    清明祭祖,这是全宗族的头等大事。清明祭祖得从始祖墓祭起。一个姓氏有姓氏的始祖墓,一个宗支有宗支的始祖墓,一个家族有家族的始祖墓,只有拜祭了始祖墓之后,才可以拜祭各家庭祖墓。祭祀始祖墓的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必须要由辈分高,有德行的长者担任主祭,这是不可错位的。祭拜时严格按程序进行,跪拜 、叩首 、奠酒 、进馔要遵照次数顺序,年长辈分高者在前,其他人依序列排后。主祭者宣读祭文后,上香 、奠酒 、叩首 、进馔 、跪拜 、鸣鞭炮 、烧纸钱元宝,一切都有规定的套路,不可马虎。
    建祠祭祀,客家祠堂是客家人居住地最显著的特征。因为,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必定有祠堂,祠堂越大,客家人就越多。而且,祠堂也是客家人姓氏地望的标志之一,只要一看祠堂门前的对联,这家祠堂的姓氏也是基本明了,无需多费推敲猜测,客家祠堂的多功能化,由此可见一斑。
    客家人敬祖崇宗,宗庙祠堂的建筑也是一种明显文化特征。这些祠 、庙的建筑格局和规格非常分明,不能越轨。宗祠下面是祖庙,祖庙下面是各房的祠堂。里面分别供奉始祖 、世祖 、房祖的牌位,不得掺杂,这是为了认祖归宗。祠堂里飞檐画梁,诗词楹联,各彰其事。祠堂结构为三进,前面均挖有池塘,大门均雕刻或撰写固定的对联,
    此外,二月二祭土地 、端午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以及嫁娶和祖先的生 、忌日,都要祭告祖先。
 
    疍家祭祀
    北海合浦的疍家祭祀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突显海丝路始发港的影响。一是天妃庙(亦称三婆庙 、天后宫 )群现象,北海合浦的天妃庙三十多家;二是人文特色,北海合浦的疍家有四个结合板块,每个板块之间的祭祀方式虽然大同小异,但有各自内涵。
    涠洲三婆庙,涠洲三婆庙的祭祀起源于对海神或图腾的崇拜,最早记载见于晋代刘欣期所著的《交州记》。客家移民进入涠洲,由客家演变成为疍家后,成为疍家祭祀。涠洲岛三婆庙的后殿,正中祀奉有海神三婆婆。三婆婆神像的左右,分别是千里眼和顺风耳两尊小菩萨。后殿的左厢,祀奉三婆婆的哥哥三王爷爷。后殿的右厢,祀奉一方两尺多高的灵位,位上写着:三婆庙始创人黄开广大人位”。至于三婆庙内为什把黄开广作为始创人来供奉,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一是黄开广率兵来涠洲岛征剿海盗时,因见岛上的一座庙成了海盗的巢穴,一怒之下就把该庙烧毁了,许愿将海盗剿除后,再新建一座神庙。
    后来黄开广真的如愿将海盗剿除,就在涠洲岛重建了这座三婆庙;二是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一名黄开广的福建商人在涠洲附近海面遇风暴袭击,幸三婆在南湾显灵,逢凶化吉,后出资修建了此庙,庙里因此把黄开广作为始创人来供奉。
    乾江天后宫。乾江天后宫是北海合浦祭祀的天后庙宇中,规模最大的,占地面积超过400平方米,为三进式三开间两廊布局,建筑格局为木梁结构。来到大门,首先见到是门厅上的七幅彩绘壁画。壁画的内容依然清晰可见,都是些平安富贵的美好寓意及寄托。从中寄托着渔者耕夫对渔樵耕读的祈祷。乾江天后宫前是菜市场。而在古代,这里是港口码头的祭祀广场。每当疍家出海打鱼之前,或渔获丰收归来之时,疍家都会在这个广场举行祭海仪式,祈祷天后保佑。这里又是乾江疍家岁时祭祀 、春秋社戏的场所。天后宫廊壁上,保留着三处石板碑刻,详细地记录着乡人修庙 、建庙 、征地的捐资名单,从中粗略得知,早在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人们就开始维修开后宫了。
    廉中天妃庙。廉中天妃庙是清廷“禁海迁界”的见证。清初,清廷下了“禁海”令,对沿海居民强制实施搬迁。廉州理所当然就成了涠洲岛渔民们迁徙择居的第一站。当时的廉州府一带水路直接与大海相通。岛上渔民选择了最靠近大海的西门江码头(即今廉州中学魁星楼码头)修建三婆庙。择址重建的三婆庙完全依照涠洲岛“鼓形石窟”下的三婆庙原状为依据,规模是宏大的,由门楼 、前殿 、大殿组成,为三进三间式建筑,规格布局与今涠洲岛的三婆庙基本一致。涠洲的三婆庙也随之迁到廉州府城,今廉中海角亭边。不同的是,廉州史志记述中称之为天妃庙。“禁海迁界”结束后,廉中天妃庙又迁回涠洲重建。
 
    贞烈孝义祭祀
    贞节孝义是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和社会秩序维系之一。
    北海合浦贞烈孝义祭祀更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
    “双贞亭”是清朝道光年间发生在合浦的一个烈女的故事。林三姑父亲是合浦贡生,一家三口本来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但不幸的是林父早逝,剩下林三姑与母亲相依为命过日子。城中有许氏,心肠歹毒,窥林三姑美色,便蓄谋霸占后将其卖入妓院换钱。于是许氏假意托媒向林母说亲,林母不知许氏的险恶用心,答应了这门婚事。后被林三姑识破许氏的跪计,决心投江以死抗婚。是夜林三姑将全身衣服密密缝牢后,毅然投江自尽。后来,乡人在西门江入海口处发现了林三姑的尸体,身上衣裤整齐,头发一丝不乱。更奇怪的是,林三姑的身旁还躺着一具与之年龄相近的女子尸体。经查实,该女尸也是城郊一名抗婚的女子。乡人感此二女的贞烈,遂把二女葬于文昌塔下,取名为双贞坟,并立碑作记。后来,乡人又为之修亭,亭址选在三界庙东北角方向。亭建成后,取名为双贞亭。
“双英坟”是清朝嘉庆年间发生在廉州府的一个凄怨哀绝的爱情故事:廉州府小吏陈紫英爱上了廉州城名妓云英,两人日久生情私定终身,并准备结婚。但被陈父所不容,俩人决定自杀殉情。自杀之日,二人同穿一条裤,同梳一条辫,并用绳索捆绑在一起,然后服毒自杀。双英之死,在廉州府引起了轩然大波,官府中人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之事,有辱斯文礼教,败坏吏治名声风气,不准在廉州府治之所安葬,要运出三十公里之外弃尸荒野,以儆效尤。双英殉情却得到了“卷珠帘”歌妓们的深切同情,她们捐钱为双英特别制了特大的棺材,还疏通了官府,准许为双英购地作墓,将二人同棺同穴而葬于廉城东郊十里外的鸡射岭。并为二人立了墓碑,名曰;双英坟”。珠乡的山歌手们便把此事编成山歌,传唱开来,流传至今。
    合浦孝文化的人文史迹始于汉,《百越先贤志》记:丁茂,字仲虑。合浦人,少孤贫,性孝,事母服勤,色养得其欢心。母终,负土治坟,植松栢成行,白鹿游乎左右,驯扰不去。交趾郡邑竞传以为孝感太守,察孝亷,终身衰绖不就,吏民皆敬重之。”《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孝义”篇中记有“郑韺,石康人。父赐,举人,兄頀,进士。天顺中,母为瑶贼所掠。韺年十六,挺身入贼垒,绐之曰:吾欲丐吾母,岂惜金,第金皆母所瘗,愿代母归取之。”贼遂拘韺而释母,然其家实无金也,韺遂被杀。
    廉州知府张岳建祠祀之。”张岳为之作《孝子祠记》,详述其事迹。孝子祠遗址位于合浦县山口镇中堂西屯村。
 
    神灵祭祀
    北海合浦的神灵祭祀林林总总,除了佛教 、道教诸神之外,还有本土神灵,这些本土神灵都来自民间传说,如:普云庵。普云庵是位于镇东观音山上,建于明,兴于清,是珠乡知名古刹之一。庵中供奉观音大士 、文昌公 、三佛三帝各路仙家神圣,当年香火鼎盛时,乡人还在观音山下建一香纸作坛专供普云庵使用。几百年间,普云庵屡有兴废,几经更替。而近百年间仅轮换两任主持,前任主持十姑九十岁仙游后,现任主持钟喜英接管庵堂事务。钟喜姑十四岁皈依普云庵,至今已80多岁,主持庵堂近七十年,是修行有德,珠乡名尼。
    三宝岩仙祠。位于曲樟乡三宝岩山脚下,仰头望时,但见三宝岩仙祠有如悬在山崖中间。三宝岩仙祠是为了纪念成仙的吴道全而建的。昊道全是曲樟人,未成仙前,经常钻进到三宝岩内与洞中的仙人下棋,每次下棋的时间长则十天半月,短时也有三五天,时间长了,也就修炼成仙。他在三宝岩洞中成仙后,直接从洞里进入大海,渡海游方去了。曲樟的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位土生土长的仙家,就在三宝岩洞口建了这座仙祠来供奉他,还在祠中为吴道全塑了一尊仙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