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廉山吏风清廉格言的警世意义及人格力量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合浦是秦汉名郡,在丰富的汉文化遗产中,廉吏文化是其中最光彩的篇章,费贻留名廉山,孟尝珠还合浦,陶璜为民请命及至唐太宗贞观八年以廉立州名,清廉勤政的官德吏治思想贯穿其间,除了涌现出大量的廉吏名臣之外,也积淀了丰富深厚的廉政文化精华,这就是廉吏清廉格言。这些廉吏清廉格言不但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产生了强劲的警世意义,还对后世的官德吏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廉州廉吏清廉格言因此也成为独其廉山吏风特色历史文化现象。
    费贻是廉山吏风的旗手。崇祯本的《廉州府志》称:合浦江山皆名廉者,以贻故也”。费贻的做官节气考量是“不避乱世避恶君”。他宁愿在乱世中自食其力,也不愿为昏君出仕。因此,当他接受汉光武帝邀请出任合浦太守期间,能够以“莅政清简”为执政之道。“清”,就是清廉公正,简”就是勤政有为不扰民,这就是一种人格力量。因为有了这种人格力量,他才能够在合浦太守任上有所作为,才能够使“民怀其德”,而名留廉山。此后,莅政清简”、民怀其德”也就成了检验官德业绩的一条标准。这一标准包含有两个方面:清廉公正,勤政有为。具备了这两个方面,才会有“民怀其德”的官德业绩。
    孟尝来到合浦任太守时,正是“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之际。孟尝到任后以“革易前弊,求民病利”为施政切入点,也就是说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执政前提,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就保留,损害人民群众的就革除。因此才有了“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而被“称为神明”,因此成就了孟尝“珠还合浦”的官德业绩,树起了官德吏治文化的里程碑,也体现了孟尝施政的风格。首先是敢于“革易前弊”,这是勤政有为的表现。二是善于“求民病利”,这是清廉爱民的表现。勤政有为与清廉爱民,是廉山吏风的官德精神和人格力量的统一。
    费贻和孟尝能够在合浦太守任上,为中国的官德文化、吏治文化树起一面旗帜,他们所取得清廉勤政之业绩,都有着共同的基础和支撑点,那就是他们的人格力量。费贻被史籍称为:少好学有志,操为乡党所敬重”。孟尝则是因为“少修操行”,而得“州郡表其能”。由此可见他们二人的人格力量和官德业绩,都是因非常注重道德操守修为而形成的。在这里,清廉勤政中的清廉格言和道德操守是互为一体的。
    身处三国吴与晋之际的交州刺史陶璜在离任之时,请留璜以千数”。他去世时交州全境(合浦时属交州)举州号哭,如丧慈亲”。就是因为他在任上“周穷好施,能得人心”,这就是一种人格力量,而这种人格力量就来自他的清廉勤政,为民请命。当是时,吴被晋灭,晋武帝司马炎大规模裁减军事兵员,陶璜作为吴国旧臣,他没有为自己的去留得失而筹谋,而是直言上书司马炎,据理力争,为合浦珠民请命,提出“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旅往来如旧”,使得司马炎“并从之”。也就是说陶璜为珠民请命的意见都被接受了。这与陶璜“周穷好施”的人格力量是分不开的。
    唐初廉州刺史颜游泰被称为“有道刺史”,即清廉勤政“有道”,治理地方“有道”,爱惜百姓“有道”,长此以往,也就用“颜有道”来称他了。这也是人格力量的体现。他的为官格言是“礼让大行”、廉而严”、廉而勤”。按照惯例,每一个新朝廷建立之后,都要铸造各自年号的货币,唐朝也不例外。因此,寻找铸造通宝的原料——铜,也就成了各地官员的一个重要任务,往往也成了官员谋取不正当私利的渠道。颜游泰在廉州刺史任上,亲自带领属员勘查之后,发现了廉州境内不但有铜矿,还有金银矿,于是上报朝廷,请求朝廷支持开发,引起了重视。唐宋之间,廉州府成为朝廷指定的贡金、银、铜矿的州府之一,颜游泰功不可没。
    颜游泰办案公正磊落,他到廉州府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复查狱讼之事,在复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被当作刁民、恶徒而被判入狱的人都是些家境贫穷的珠民或农民,这些人都是因为交不出珍珠或田赋而入狱的。颜游泰逐一核实后,下令全部释放。乌泥珠池有一疍民因为采得一颗上好珍珠后,一时不舍得上交,前任太守逼索不得,就诬他密谋造反,要捕杀诛族,这个疍民被逼聚众造反,在珠池之间收取珠民“色水”(即收取保护费)。而官府对其奈何不得,却苦了珠民,深受其苦。颜游泰了解情况后,亲自带领人员乘船出海,与这个疍民对话,劝其解散队伍,回家重新做人。并表示只要他放下屠刀,官府就不再追究此前的罪责。
    经过反复劝说后,这个疍民同意解散队伍,回家继续以采珠为业。颜游泰不发一兵一卒,不伤一人就消除这了这个危害珠民多时的祸害,一时传为美谈。民间还为之作歌赞之:廉州颜有道,性行同庄老。爱人如赤子,不杀非时草。”唐高祖还为之亲赐玺书褒奖。人格力量和清廉勤政的官德结合在一起,就能产生为民造福的执政环境和条件。
    宋代廉州通判张夔以“持已清严”的廉名著称,他在廉州通判任上负责沉香、生金(金矿 )的开采经营。史称“官此者皆囊括以归”,而张夔却能做到“一毫无取”。他提出为官要“持身守节,重礼好义”。这里的“持身守节”就是自我的道德操守修养,重礼好义”就是遵循法律制度,遵守社会公德。这种道德操守和为官政绩而形成的人格力量,成为评价官绩吏治的评判,也是老百姓口碑传诵的标准。张夔在廉州担任通判数载,每当开采沉香和生金的时候,他都要带领吏属在公堂上专门设置的神案前宣誓,表明不取分毫的决心。在张夔身体力行的模范作用带动下,廉州沉香和生金的开采和经营风清气正,张夔因此以忠介清操著名于天下,宋高宗皇帝为之赐“名著南天”匾额,还于屏风上写着“南有张夔,北有周昕”八个字。
    以清廉为立身之节,以勤政为做官之德,以爱民为施政之本,这就是廉山吏风的主旋律,因此在形成廉州廉吏群体的同时,也积淀了大量的廉吏清廉格言。这些清廉格言随着民间口碑世代传颂,成为一种无形的道德规范力量,有利于民众有效地监督,检验为官者的执政行为,也有利于为官者的自我约束、警示鞭策。危祐的“无槐州名”就是最好的范例。
    危祐是宋元祐元年(1086年)来廉州任知府的。史称其“为官清廉素有正声”。廉州盛产珍珠,来往的朝廷使臣多有借机索取合浦珍珠以为进献之物。危祐到任后,坚决刹住这股歪风,因此引起了权臣们的反感。有人为此劝危祐,多和这些朝廷的权臣们往来,以有利于巩固自己官职地位,也容易得到升迁的机会。危祐听了把朝笏放在办公案台上,正色回答:某不敢扰民以固位也!”正因为有了这种“不敢扰民以固位”的人格力量,危祐在廉州任上时刻以“无槐州名”警醒鞭策自己。有一次,下属们凑钱买了一把扇柄上镶有珍珠的聚珠扇送给他,他拿着这把扇感叹地对下属们说:为廉州守而执此扇以对吏民,独不愧州名乎”。说完立即他叫下属把扇拿走。危祐的“不敢扰民以固位”与“不愧州名”,体现了廉山吏风对清廉勤政官德的影响与规范,也是对为官者人格力量的警示。“不敢扰民以固位”体现了为官者要以民为本,勤政有为;不愧州名”体现了为官者要自我制约、奉公清廉,二者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就能够勤政奋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明朝嘉靖年间的廉州知府张岳,被史书称为“不持一珠知府”。他在廉州知府任上的贡献不亚于费贻、孟尝。张岳任廉州知府期间,正是朝廷在合浦采珠最为严酷的时期,朝廷为垄断采珠业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因此助长了官吏的贪秽作风,珠民无以为生,只有冒险“偷采”珍珠,甚至加入到海匪队伍之中谋生。张岳到任后深入民间考察后,了解到珠民为盗是因为长期以珠禁过严,而农田已荒废、水利不修,无田可种,珠民只好铤而走险。了解实情后,张岳身体力行带领民众兴修水利,广开商贸,大施教化,取得了卓著成效。史籍记载因此记述,廉州府的水利农耕“于公者十常八九”。也就是说廉州府水利农耕的基础设施,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张岳所建。
    他在廉州知府任上四年,严禁家人过问或参与珍珠经营。他因升迁离开廉州时,他的夫人请求见一见合浦珍珠,张岳为此专门向府库借出珍珠给夫人看,看完后当即归还府库。张岳能够保持高风亮节,勤政清廉,造福百姓,他的人格力量就是直接的动力。他有一句为后世广泛传颂的名言:用民一钱,如针刺体血,吾不忍也”。由于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并在执政过程中时刻的自我警策,张岳在廉州知府任的功德成就可想而知。
    无怪他离开廉州后,廉州郡民不但建了两座“张岳公生祠”纪念他,还建了惠田碑来传扬他的高风亮节。张岳在治政方面提出:必使吏常劳而民常逸”。也就是说要通过执政者的勤政有为,去为老百姓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同时,他又指出:必先去所以痛民者,而讲求利术以休养”。这和费贻的“莅政清简”、孟尝的“求民利病,革易前弊”是相互传承的。
    徐柏,福建莆城人,明朝嘉靖进士,赴廉州知府任时,身边只带着一个小书僮。当地乡绅为了欢迎新官到任,早早列队到城外迎候。当徐柏一行二人经过时,大家都不知道这就是新任知府,任二人冷落在旁。徐柏到任后,深入沿海一带布置防务,率领民众构筑工事,防止倭寇和海侵扰,使沿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徐柏施行政清刑简之治,大力兴办书院,提倡文章教化。鼓励农耕为本,奖励垦田开荒,发展农业商贸。开设商阜珠市,发展农业商贸,使廉州府出现了“阜市东来接海涯,市中烟火起楼台,几家峻宇相高下,无数征商处去来”的繁荣景象,徐柏因此深得珠乡民众敬重。据史籍记载。徐柏离任之时,珠乡士民送珍珠给他以作纪念,他婉言谢绝说:我来廉州任职的时候,是带着一双肩膀和一个仆从而来的,当我离开廉州的时候,也只能带走一双肩膀和一个仆从,决不能带走多余的物品。在廉州当太守,就是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廉吏啊!”“吾一肩来也,一肩去也,别无余物,来守是邦,应与廉州名相符也”)后人因此把徐柏称为“一肩一仆太守”以传诵他的高洁品行。
    此外,廉州府籍官至总兵的张锡卿,自幼家贫,投效湘军,随之转战川甘楚黔,累积军功获记名提督,赏巴图鲁称号并赏穿黄马褂。先后担任过游击、副将、官至贵阳镇总兵,官秩一品。史称其御后临民,恒得法,人多颂之。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母亲年老,申请求回乡养亲获准。张锡卿不以显贵而恃乡里。在乡间居住十多年间,都是土屋竹篱,躬耕田亩,种田养畜,自食其力,一般人都不知他就是功在朝廷,赏穿黄马褂的一品大员。张锡卿乡居期间,痛感自己年少家贫无得读书,于是就专门聘请了位老师来辅导自己的学业。他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人生经历,写下了“人生十务”作座右铭:一是处困务求穷泰;二是临财务求戒贪污;三是练兵务济恩威;四是御敌务防怠懈;五是治民务施慈惠;六是待士务重谦恭;七是事上务饬礼仪;八是对下务除骄慢;九是交际务推诚挚;十是检身务守简约。人们见之,都为之感动敬叹。
    历史上廉州廉吏团队及其积淀的清廉格言,是廉山吏风中廉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其中所体现的官德诉求具有以民为本的民主思想光芒,既是千百年间,珠乡人民对清廉吏风的期待所在,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需要继承、传扬、发挥光大的优良的民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