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廉州古城街道积沉的岁月沧桑(上)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廉州古城建于唐宋之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新编《合浦县志》记称,宋元祐三年,即1088年始筑廉州土城。但在其它史籍中,早有宋皇祐四年,即1052年广西侬智高率军攻陷廉州城的史实记录)。当年的廉州古城,城墙高约12米,城墙周长超过3000米。城墙最厚处5米。古城面积包括今廉州市区内的东起城基东路连东圩街,南起解放路全段,西起上街连西华路接解放路段,北起城基西全段接东圩街的连接范围内,古城街区面积约0.8平方公里。
    廉州古城内留存有自汉以来的历史文物古迹约六十处,其中包括著名的由南越王行宫改建的东山寺 、汉甘露井 、还珠亭 、孟太守祠以及廉阳古八景 、七十二庙。但是,1973后拆除了古城的钟鼓楼之后,千年古城最后的一处建筑也就毁灭了。从此之后,廉州古城踪迹全无。
    从廉州古城范围及古城街道设置来看,位于中山路的中山公园周边界址曾有钟鼓楼,园内曾是古西湖所在,后人填平作公园。与中山公园相邻的是合浦体育场。这里原是廉州府衙门及游击署旧址所在,紧挨着体育场有一条旧街叫大北街,大北街呈半圆型围绕着体育场也就是古廉州府衙。走进大北街,幽深狭长的巷道给人以时光凝固的感觉。街两边的青砖勾缝墙体,四合式平房老屋,时时都在告诉人们,历史的脚步还在这里徘徊。
    走进大北街,触目可见居民门前堆放的青砖。这些青砖比现在人们使用的红砖大两三倍,那就是当年砌城墙专用的。1958年,廉州街区因扩建道路,拆除了残存的南 、西 、北城墙,位于大北街路附近的西门楼也被拆除了。城砖成了居民建房的好材料。与城砖一起的还有许多青石板条,这些青石板条是当年古城铺设街道路面及铺盖水沟台阶用的,至今大北街的街道台阶上,还埋藏着许多这样青石板条。走过一户人家门前,一块巨大的菱角状石桩立在屋檐下。这可能是一块拴马石或缚船桩。不远处,又见一个直径一米以上的石舂,这个大石舂是舂米用的吧,但是如此庞大的石舂所配的石臼要多少人才踏得动呢。总之,走进大北街,你会看到许多不是今人使用的物件。透过这些用途不明的古代物件,你会依稀感受到廉州古城的存在,感受到古城的生活气息。
    大北街的居民由于不了解这些廉州古城物件的用途,因此才随意堆放在屋檐下或街头巷口。但他们还是懂得保护廉州古城的遗址的,大北街内有一口明代的古井,史籍载述,当年古城的居民都用此井水酿酒或作镀镜之用,酿出的酒特别香醇,镀出的铜镜特别平滑光亮。因此就把此井称为“让水”,又称“让井”,为古城五大古井之一。大北街的居民们自发地用捡来的城砖把这口井围了起来,使之至今仍保存完好,光绪六年重修的碑记完整无缺。城墙青砖围砌起来的让井,在硃红色石碑衬托下,尤为显出古色古香的气息,为大北街平添了几分神秘幽深古老悠久。
    与大北街尾拐角相接的是城基西路。顾名思义,这里是古城西城墙的基础。确实如此,城基西路是1958年拆除了城墙之后留下的遗址。这里的地势比廉州街区高出三米左右。在这条街路上,到处都可见旧城青砖和青石板条,或堆放路边,或砌水沟,或深埋地下,或用于砌墙。杂乱之中却十分明确地告诉人们,这里是廉州古城唯一可见的痕迹。
    解放路是廉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区。这里除了曾是廉州古城大南门 、小南门所在之外,定海门以及古城护城河上的攀龙桥等四条古桥,原来曾是“廉阳八景”(明代 )之一的“五池云影”中的真君塘也在这条街道上,但2004年填了真君塘做商业步行街,这里再也看不到任何古城的痕迹了。但是,当你沿着原小南门进入小巷里转悠时,仍然可寻觅到古城的遗迹。你就会发现街道路面上埋有青砖石板条之外,居然还有大块的刻字石牌残块被埋其中。白石场是宋代朝廷指定的贡盐场衙署,这些石牌残块或许就是衙署前的门楼吧。
    在廉州古城范围内的旧街老巷当中,古城的残痕随处可见,古廉州府衙旁有一条清代小街叫经厅街,这是当年朝廷办理公文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政务中心。从经厅街到上仓街的路宽不足两米,就在这条窄街窄巷旁,就堆放着五六只石柱础座。即使是在西新桥巷,城西角这样的老巷中,不时还见有清末民初的“大屋”留存。这些“大屋”是廉州古城内的四合院式建筑,见证了当年古城的繁荣。经厅街口曾立有块府衙处理民间投诉案的告示碑,但如今也不见了。
    学前街是古书院集中的地方,除了府学孔庙之外,还设有至德书院 、天禄书院 、南洲书院 、述古书院 、攀龙书院 、随达书院 、龙门书院等。攀龙书院还是辛亥时期革命志士的秘密联络点。几经沧桑兴废之后,这些书院都湮没了,但漫步其中,仍可发现一些建筑遗址。其中有一间“大屋”至今保存依然完整,除了整体结构完整之外,雕梁窗格 、彩绘犹存的画檐依稀可见。
    特别是大门前的滴水檐板,精雕花草,细刻鸟虫,近乎完好。但这座堪称是廉州古城内唯一完整的“旧大屋”,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损毁湮没也只是弹指之间的事了。廉州古城内诸如此类的历史陈迹遗址,应当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保护措施。
    早在宋代,朝廷就把廉州作为开放口岸与交趾进行边境贸易。既有贸易往来,就有市场。可惜年代久远,廉州府志曾一度失落,缺乏明确的记述,但是,宋代廉州就有了边贸市场是史实。元代,朝廷又在廉州设市提举市舶司,就是一个专门掌管对外贸易的特派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既有边贸又有外贸,廉州当时的市场繁荣状况可想而知。
    明代是廉州市场的鼎盛时期,并由此奠定了廉州古城市场布局。上了年纪的老廉州们都知道“圩地街”这一街名。其实,圩地街”并不是现在所指的街道,而只是“圩地”。早在明代,廉州就设有阜民圩 、西门市 、卫民圩等市场。初时,这些市场并不有固定日期,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只是一种货场式的交易场所。如阜民圩 、西门市是靠近西门江而设的,既有河道航行的便利,又是钦廉古道的必经之中路,每当水陆货运到期时,这一带便成了货物集散地,货物销完了,交易场所就只剩下一块空地。有货成圩,无货便是空地一块,用“圩地”称之,正是廉州方言的特色之处。后来随着货物集散交易的定期性,便有了约定俗成的圩日,或逢三逢五,或逢单双,有了定期的商贸交易,也就有了固定的市场。此后,除了阜民圩 、西门市之外,在今阜民路一带又增设了崩坝口市场。到了民国初年,又在东较场设置了东安市场(今农垦大修厂北侧)、在大坟坡设置了西安市场,至此,廉州古城的东南西北四向都有了固定的市场。其中最大的是卫民圩,到了清中期,已发展到共有商铺二百余间。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市场分布在廉州古城的街港里,如缸瓦街专营缸瓦(今惠爱西);槟榔街专卖槟榔(今康乐街至水产琼脂厂)等。这些都是以古市场作街名流传至今的。
    在廉州的古市场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有“牛圩”。廉州的“牛圩”始设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 ),地址在今东山寺南面。初时牛圩的面积不大,只有两亩地左右,但是,随着牛圩的固定化及交易量不断增加,每个圩期牛市交易量增至500头以上。邻县耕牛交易也慕名往合浦牛圩集结,圩期也由初一 、十五缩短为七天一期,后来曾缩短为逢农历初三 、六 、九日为定期牛圩,圩期交易耕牛上市量保持在800头。为了适应牛圩交易日趋扩大化和稳定化,合浦牛圩先后作过多次迁移扩建,最大时扩至十亩地,还珠村(东山寺北侧)、云塘口(合浦二中西南角)等都曾作过牛圩市场,最后又复迁回初建牛圩时市场并一直使用至今。前后沿用了150年,这在岭南市场开发史中是不多见的。
    廉州街城自唐朝建城以来,到了宋朝开始建筑城墙,经过了明 、清历代二十多次的维修扩建,形成了雄踞南疆的坚固城池,因此古有“不怕廉州人,最怕廉州城”之说,由此可见廉州城墙的宏伟规模,当年,廉州古城西门城墙外有很具特色的两条街道,就是下街和新街。
    下街,顾名思义,就是城墙下的街道。由于廉州古城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已被拆除,后人已不知道下街的得名是来源于廉州古城墙,因此,下街”的名称也就成了今人的疑问。
    下街全长220米,面对古城墙背倚西门江,南与惠爱桥相接,北通古城护城河,别看这段220米的旧街老巷今天显得又窄又旧,其实这里曾经有过历史辉煌。
    走进下街,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那青砖老屋深宅,石板条铺垫的街道,用花岗岩作基石的商铺,还有那绘画的门墙和悠长悠长的担水巷。从这些岁月痕迹斑驳的老建筑中,人们还可以想象出当年这条街的繁荣景象。的确如此,当年的下街有廉州一寺四庵七十二庙之一的三圣宫。三圣宫不但是廉州主要的寺庙,还是廉州第一间职业实习学校的所在地。民国初期成立的廉州商业小学就设在三圣宫。
    下街处于惠爱古桥和上新桥之间,惠爱桥初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上新桥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 ),两桥之间还有过四码头作舟船停泊之用,下街依托西门江交通便利的优势,成为商业繁华的街道,甚至更兴旺过古城内的街道。广府人来廉州做生意,还专门在下街建了一个慈善机构—— —长春旅所,每年春秋两祀于此举行,与三圣宫相呼应,独具特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成立的廉州商会也设在下街。民国初年,廉州商会改名为合浦商会,会址直至解放初期都是在下街。一些民国时期的一些工会组织,如1926年成立的店员工会等,会址也都选择在下街。清末民国时期,廉州最大的典当铺也是设在下街。
    这里又是廉州商贾集中居住的街区,因此,下街保留了的老屋大宅特别集中,也特别完整。“文革”期间,下街曾一度被改名为“新风街”,直至1980年才恢复了原名。今天的下街虽然已被挤成了一条小巷,但里面的历史元素依然存在,顽强地见证廉州古城的历史和变迁。
    与下街巷口相对的是新街。新街因何得名。至今已经很少有人知其所以然了。面对着这样一条又旧又窄的只有190米长的老街巷,人们对其“新街”这名质疑是最多的。其实,新街并不“新”,早在清末就开始建街了。建成之时,适逢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人们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取辛亥的“辛”为谐音而取名新街,这就是新街得名的由来,见证了一个新纪元的变迁。新街与下街一样,都是背倚西门江,面向古城墙,新街得傍古城西门金肃门之利,当年也是繁华兴盛之地。廉州最大的寺庙之一华光庙就在新街口南侧。广府人来廉州府城做生意,建立的广州会馆也在新街口,会馆旁的码头更给新街带来了勃勃生机。每年春秋之际,广府人请来粤剧戏班在华光庙通宵达旦唱大戏,红船子弟往返于斯,热闹非凡。
    解放初,合浦文化馆 、大戏院也曾设在新街,这里颇有文化中心的气息。
    廉州古城墙下的上街和新街,这四百米的两条街道上在岁月的风烟中积沉了厚重的历史元素,存留的历史景观虽然已有一部分在沧桑变迁中湮没了,但是它们的存在价值并没有因此削弱。随着时代的发展,下街 、新街与相邻的惠爱桥组成的历史景观群一定能够重焕光彩,为已经消失而又不可能重现的廉州古城作证。
    千年古城,老街旧巷,当年“雄藩海北”的“东南一大都会”,还有多少痕迹可寻觅?事在人为。任何一个固若金汤的城池,都会有消失的那一天。但是,这个城市的历史是不应消失也应该不会被遗忘。廉州古城曾经承载过珠还合浦的浩荡吏风,承载过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波光帆影,经受过唐风宋韵的熏陶洗礼,这就是这座千年古城留给珠乡人民的宝贵财富。
    我们今天的苦心寻觅不只是为了怀旧或物质价值的取向,更是热切地期望作为南珠文化最主要的物质形态的廉州古城,不要在新时代的华章中消失,而应该在时代潮流中,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