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廉州古城街道积沉的岁月沧桑(下)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廉州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又是古代岭南四大古市场珍珠集市所在,商贸市场自古发达。早在南北朝及唐代,就有诗人作诗描述当时盛况。到了宋明期间,阜市人烟,天涯驿路等街市胜景常见于文人骚客的歌咏描述中。时至今日,廉州城区内还存留不少古市场的痕迹,在人们的日常称谓中,古市场的名称还时而听到,一些新建的市场仍选择古市场旧址,由此可见廉州古市场在对后世的影响。
    宋以前,廉州城内有市无街。为什么这样说呢?据史料记载,廉州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所在地,来往货物漕运转连接中原与海外靠的是漕运。沿西门江码头货物集散装卸处,既是货场仓储,又是商贾市民串换货物或聚集互市的地方,有货即有市,没有固定房屋和日期。唐朝诗人项斯描写廉州珠市的《蛮家诗》中,就有具体生动的展示:领得买珠钱,还归铜柱边。看儿调小象,打鼓试新船。醉后眠神树,耕明时语童瘴烟……”全诗写出了珠市交易的活跃和热闹。却不见有一字提到街道商铺瓦舍酒楼茶坊,这就是典型的有市无街。
    廉州自唐改州名,宋建土城,至明代已成规模。土城扩为砖城,面积增大了一倍,城区范围西至今西华路,东至今城基东路(汽车总站西 ),南至解放路,北至城基西路(北河塘以南)。古廉州古城内有多少条街道?经历了近千年岁月烟雨之后,这些街道踪迹何在?廉州府城在明朝就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据史料记载,当时城内外共有主要街道22条,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近十条街道。
    这些街道按不同的功能命名或根据区位特征命名,如承宣街、还珠街、武安街、文会街、武营街、圩地街、卫民街、十字街等,一看便知其大概。也有一些街道经过了多次变更,或者为了纪念某一重大事件而改名,其原来的名字特征也就难以从表面上理解,据史料记载,明代廉州城内共有22条街巷,而称为街的只有三条,一是承宣街(因宋代在此设承宣布政司衙门而名,即今今中山路),清以后的府县衙门、科举试院都设在这一带。二是还珠街(旧址不详),三是武安街(旧址不详),其余的都是以巷、里、坊称之,都是曲巷深道。
    到了清代,在老城区外建有玑屯街(今仍用)、卫民街(今东圩)、十字街、头甲社、钦州巷,使廉州的街道伸延西门江西岸,形成了西起阜民街至惠爱东,接承宣街(中山路)的商业街道布局,这些街巷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形成古城的主要商贸街区,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商贸流通作用,由此可见古人设置街道的讲究和前瞩性。
    特别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到廉州任知府的康基田,更注重廉州街道建设,他主持修建的卫民街(今东圩)共有商铺二百多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中,这也算是超大规模的街道了。
    廉州古城街道多,每一条街道都有自己的故事,北河街因古城护城河而名;上仓街、下仓街是因为清代这里建有上下两处谷仓,又是高廉粮署衙们所在地而得名;沙街尾(今康乐街)是清代建街时这里是海岸沙滩故以沙街尾取名;横街建于清代,因其横向向西伸延故称;西安街原叫大坟坡,是因为这里曾有一座大坟,清末民初建了西安市场,也就随之称为西安街了。
    虽然廉州这座千年古城已在岁月的风烟中湮没了,但这些老街道却没有随之消失,时代的更替会使街道的名称有所改变,然而,老街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并没有消退,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永恒的浪花。中山路就是其中之一。
    中山路在明代称为承宣街,到了清代称为考棚街(也称随考街),民国年间改为中山路,是为了纪念孔中山先生而命名的。自廉州古城建成以来,中山路都是最热闹的商业区,因为廉州府衙门、府学宫、钟鼓楼、粮仓署衙门、经厅衙门、万寿宫、宾兴馆等重要机构都设在这段街道。中山路在清代被称为考棚街,是因为清代廉州府乡试考场就设在这里。清代考试的地方叫贡院。由于考试是短时的,每到开考的时候,都得临时搭建考棚。考棚的结构与今天电话营业厅里的电话格房差不多,每个考生一间格房,格房中以石板来代替桌椅,考试期间考生是不能离开这个小格房的,只有考完试后才能离开。县试是一天考完,问题不大,乡试则要五天才能结束,这时考生吃拉都在这个格房里,是很辛苦的。由于古时候科举考试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因此每逢考试之期,考场一带便人头攒动,群情激昂,万众期待,热闹非常。由于要搭考棚,考棚的位置就选在府学宫和贡院之间,相当于今合浦法院到中山公园一带。这段街道也就因此被称为“考棚街”或“随考街”了。
    考棚街因科举考试搭棚而得名,考棚街上有过多少学子考生的悲欢离合在这里上演,又有过多少民间传说,在考百姓的口碑中流传千古,个人荣辱得失都会随着光阴流逝而冲淡。
    然而,考棚街“教案”事件却因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不但成了廉州古城永恒的伤痛,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采取“炮舰外交”强行施加于中华民族的一次屈辱。
    那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合浦城乡开设教堂的时代背景下,德国传教士巴顾德也来到廉州城。巴顾德来到廉州后,不顾当地的风俗习惯,在考棚街买下民房后强行建筑教堂,因此而激起了民愤,被民众怒而拆除,这本来是一件简单的民事纠纷,只要双方把事情讲清楚就可妥善解决,但是德国政府却无视中国民众的民情风俗,悍然派出军舰开进北海港,以炮轰北海为威胁,逼迫廉州知府前往北海“讲和”。廉州知府富纯到了北海后,被逼签订了屈辱的“和解协议”,除了以考棚街的同善堂作为赔偿之外兑换之外,还要赔偿军费6000银元。这种简直荒谬至极的强盗逻辑,等于是强盗来抢了你之后,还要你支付巨额的抢劫劳务费。这种强盗逻辑就这样荒谬地发生在廉州考棚街,成为典型的弱国无外交案例。
    廉州考棚街贡院在民国期间作为合浦县立女子小学的校址(今中山路基督教堂西)。民国时期考棚街改名为中山路,陈铭枢捐资在钟鼓楼旁建中山公园,还在公园内捐资建了一座民众教育馆。民国时期的合浦银行、农民银行合浦办事处、廉州最大的当铺“大生当”也都设在中山路,中山路作为廉州府城的商业、文化、经济中心带一直伸延至今。
    虽然,千年的岁月烟雨已把廉州城洗刷得面目全非了,已经没有人辨认得古城的旧时模样,但是,当你沿着旧街老巷寻觅时,仍然可以感受到千年珠城的沧桑风云在涌动,感受唐宋风韵的幽雅,明清格调的凝重,从中体验着秦汉古郡的越俗吏风,海上丝路的波光帆影,珠还合浦”的美妙意境。
    触摸着“钦州巷”墙壁上的勾缝青砖,脑海里蓦然间出现了一个宋代战将的身影,他就是宋廉州团练使陶弼。当年,他从邕 州团练使任上奉调廉州团练使,骑着战马从这条钦廉古道上一路走来,面对着天海一色的海角亭,想起了珠还合浦的故事,概然命笔写下了《海角亭》七绝一首:骑马客来惊路断,泛舟民去喜帆轻。虽然地远今无益,怎奈珠还古有名。”古人有多少惊喜洒落在这条名为“钦州巷”的钦廉古道中?或许每一块青砖,每一条砖缝中,都隐藏着一个又一个久远的往事,粘贴着一段又一段深幽曲折的情怀。
    与“钦州巷”相隔有条“缸瓦街”。顾名思义,这里是卖缸瓦的市场。缸瓦街起于何时,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但是,古廉州的陶瓷业发达是有史料可查的,早在宋代,朝廷就在廉州府设置了专门的官用窑场(即今福成的上窑、下窑遗址),到了明代,钦州巷与缸瓦街一带己建成了官定的圩场。卖陶瓷缸瓦的专业市场(即缸瓦街,廉州方言通称陶瓷为“缸瓦”)与其它市场连接在一起,依西门江而设。中国的陶瓷随着江流入海,转运东南亚一带,延续着海上丝路的繁荣和梦想。今天的缸瓦街,虽然已被新建的居民楼房挤得似乎“无处藏身”了,置身“缸瓦街”中,再也听不到敲着缸盖的叫卖声了,但是走在这条窄窄幽深的街巷里,至今还可以清楚地听到当年的珠城廉州走向世界,开展对外贸易的脚步声。
    学宫街和学前街是古廉州文化教育兴旺发达的见证。这里不但有宋代的府学孔庙,县学明伦堂(今合浦报社院内)。而且还设置有了大大小小近二十家民办书院,街道取甚名为“学宫”、学前”,真是名副其实。遥想当年,这里想必是书院接踵,学子如云,钟鼓呼应书声阵阵书香飘溢。遗憾的是,如今的孔庙却成了卖彩票之所。县学宫也成了杂物库。红墙院落犹存,诗书经卷却无处寻觅。
    廉州古城内有许多有趣的街名。寻觅这些各有含义的街名,可以从中窥见古城的历史痕迹。如,卖竹器编织物的叫“篓行街”;当年举行乡试的地方叫“考棚街”;学府书院集中的地方叫“学前街”、学宫街”;通往钦廉古道的是“钦州巷”;卖柴火木料的是“上柴栏”。每一个街名都记录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但是,也有的街名被改变了,既不是城建或街道增改的原因,也不是为了纪念性的更改,而是因为政治运动的需要,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廉州街道大规模的改名。
    “文化大革命”中,廉州城内被改名的街巷共计有七十条,主要原因是要“破四旧立四新”。廉州古城建于宋、扩展于明清,街道的命名当然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文革”开始后,造反的红卫兵认为这些街名是“封资修”(即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流毒,必须彻底铲除,要改成革命化的街名。因此,就发出“革命通告”,在一夜之间把绝大部分的街名改了名,并且还在各个街道巷口钉上了新街名,规定人们在日常活动中要用新街名,不准用老街名,否则就是“复辟”思想,走回头。
    在这次改名“大革命”中,定海路被改成反帝路,定海南路被改为文革路,青云路则称反封街,阜民南被改作反修街,北河街被改红卫街,学前街被改为抗美路,惠爱东则称援越路,文蔚坊被改作反修路等。此外,还有革新、向阳、朝阳、红文、红光、七一、三八、五四、四新、东风、防修,保卫等充满了时代政治色彩的街名,由于要改的街名太多,一下子又找不出合适的新街名,一些街巷也就在新街名之后用顺序数字来代替,造成了街名重复,连老街坊也不知道自己住的街道是什么名称了,如改作“反修”的街道有五条、反帝”的街道有三条,前进路有五条,东风路有四条,工农、八一、三八各三条,一时间,廉州城内“战火纷飞”,东风浩荡”,工农兵”齐上街,甚至连“清洁”(猪屎巷改名清洁巷)也作了街名。
    这次“大革街名命”从1969年开始,到1980年恢复使用原来街名。前后十年,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给社会秩序造成了影响,很多人的通信往来受到严重干扰,这真是一场笑话。
    古城的旧街老巷,既存历史的风韵雅迹,也激荡过时代的风云硝烟。石桥街中,儒家巷里,惠爱桥边,中共地下党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支部、中心县委、工委机关和地下交通站,带领珠乡民众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新纪元。从此,珠城廉州像一只再生的火凤凰,把新时代的祥光洒满了千年的旧街老巷。
    古城的旧街啊,时时掀撩人们无边的怀古幽思。那一串串凝固了千秋烟云的街名,那一条条载负着百年沧桑的深巷,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延续着珠城的荣耀,记录着时代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