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廉州古城门楼旧事录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廉州古城作为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府城所在,城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景观,城中的门楼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景观。
    廉州城古有六门,东为朝天门,又称朝阳门,俗称钟鼓楼。
    古城还开有小东门。南为定海门,是廉州府城通往高雷的主要出口,古城又开小南门。北有北门,因城门上有门楼,又称北大楼。西有西门,又称金肃门。廉州古城的六个城门楼,各有各的精彩。
    廉州古城东门原为朝天门,址在今廉州中山路、奎文路、水洞口,小北街(师范路口)四条街巷交界的十字街口,与廉州府衙门(今体育场至中山公园一带)紧紧相倚,在古代城池建筑中,一般钟楼和鼓楼是分开的,廉州古城的东门门楼却是钟楼和鼓楼连在一起,因此称之为钟鼓楼,相沿俗成,钟鼓楼代称了朝天门,后人只知有钟鼓楼而不知有朝天门了。据相关资料记载,廉州古城东门鼓钟鼓楼是参照西安古城钟鼓楼设计建筑的,在全国古城钟鼓楼景观中极具价值。廉州钟鼓楼一度作为合浦县广播站,1973年才被拆除,殊为可惜。
    钟鼓楼处于廉州府衙门和合浦县衙门驻地前,因此是衙门官员办公及迎往送来的必经之地。晨钟暮鼓之间,这里上演了一幕一幕世间百象的活报剧,钟鼓楼悬靴警贪官”,便是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个故事。
    据传有一年,廉州府来了一位新知府,此知府到了廉州后,不但自己“以身作则”四出搜括民财,还指使自己的亲戚爪牙把持了廉州府的珠贡盐赋的经营,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屡次激起民变。但此知府并不以此为鉴,反而声称自己是“朝中有人”,不怕同僚告发,不怕百姓造反,反而变本加厉的我行我素。
    此知府还有一个恶习,就是每次离开衙门到城外巡游,都要城中的士农工商准备礼品夹道迎送,并且他不是从衙门出发直到钟鼓楼外出,而是舍近求远在城内绕一个圈子,名曰巡察民情,实则是借机搜括民财。每逢此时,士农工商人等都得停止一切事务去迎候这位知府大老爷,民间怨言有云:知府出巡,关门闭户。”由于此官在廉州府一手遮天,百姓们只能忍声吞气,敢怒而不敢言。
    不久,一位廉州府籍的在京中做官者告老还乡,回到廉州定居,街坊邻里纷纷向他投诉该知府的恶行。他也目睹了此知府的种种丑态,于是决定在此知府巡游之时,设计予惩戒。
    一天,府衙又通告廉州城中士农工商筹备礼品,夹道迎送知府大人出城巡游。这天,此知府又像以往一样,一路趾高气扬地鸣锣开道,一路得意洋洋地收取各家“奉送”的礼品,当他来到钟鼓楼拱门时,却见一对锦靴从门楼上吊了下来,直砸他的坐轿。此知府见状勃然大怒,下轿大声呵斥,并要随从搜捕“以下犯上”者。谁知这对锦靴并不理会此知府的官威,反而又“跳”到了他的眼前。此知府不看犹可,一看顿时跪了下来,急忙忙地不停地伏地叩首。那锦靴此时也不跳动了,只悬在此知府的头顶上方,此知府见了,也不敢乱动。只好继续伏地跪拜,就这样一直跪拜了三个时辰,直到那双锦靴“跳”走了,此知府才狼狈爬起来灰溜溜地打道回府。从此以后,此知府再也不敢巡游扰民,搜括民财了。不久,此知府又打通“关节”调任他。
    后来,人们才知道,那双让此知府跪拜了三个时辰的锦靴,竟是皇帝御赐给那位告老还乡的廉州籍京官的,正是他用这双御赐锦靴狠狠地教训了此知府。“钟鼓楼悬靴警贪官”的故事也就这样在珠城廉州流传开来了,成为老一辈廉州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南门楼称定海门,又称南大门,址在今定海北路、解放路交叉处,即还珠宾馆北侧,取名定海,寓意海不扬波,国泰民安。定海门楼前是护城河入海河段,又是高雷的主要出口通道,门前有定海桥、攀龙桥、龙门桥、云龙桥。南门楼西去一箭之地,又另开了一个小南门,小南门址在廉州孔庙路口。这是当时清朝乾隆年间重修廉州城墙时,知府以风水之故,增设此小南门,时称文明门。这就是为什么廉州城墙会开两个南门的原因。风水之说虽然滑稽,但小南门的开辟却方便了交通,有利于城郊的发展。后来,随着廉州水师营在乾江的建立,朝廷就小南门开辟了廉乾官道,作为府城通往乾体水师的专用要道。廉乾官道上建有“急公好学”牌坊。这个牌坊是因廉州乡绅捐资办学的成果显著,而得到了廉州府衙的表彰,并为之上报到朝廷,皇帝下旨由廉州府建牌坊以褒扬。因此,牌坊上又有“奉旨建坊”的字样。此坊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拆除。而定海门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便于疏散城中民众而遭拆除。
    西门楼位于中山路与西华路交界,古称金肃门。金肃门倚西门城墙而筑,雄据钦廉古道之天涯驿路,镇扼西门入海之江流波涛。明朱勤《西门古渡》中称:门启西城瞰碧流,渡当门外几经秋。水通海角潮声急,路接天涯地理修。堤畔驻鞍人倚马,柳边系缆客停舟。晚来吏散黄堂静。犹听渔歌起岸头”。站在金肃门楼上,举目眺望,但见门楼下的入海江水碧波荡漾,直泻海际。渡口已见秋意正浓,在滚滚的江流之中,远天帆影,驿站酒旗,尽收眼底。江岸堤上,绿柳树下,远客归来,客贾乍到,或正信步蹓马,或正停船系缆。而古城内正是暮鼓鸣响,衙门吏散。这时,西门江上传来了渔家的桨声号子,一派渔歌唱晚的景象。这不是古人刻意渲染的结果,而是金肃门所处环境的真实写照。
    金肃门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此时正是廉州古城成为抗倭军事塞之际,同时又是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各种专业市场(街道)开始形成发展的时期。与金肃门一江相隔的陶瓷市场(缸瓦街)、卖鱼街、盐街、珠市、竹器市场沿江设置,特别是珠市、盐街是朝廷重点专管的市场,陶瓷又取代了丝绸产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打商品,各路商贸贾云集,南北货殖交流,这一带成了一个专业市场集中区,因而被称为“圩地街”。站在金肃门楼之上,眺望之中,但见“埠市东来接海涯,市中烟火起楼台。几家竣宇相高下。无数征商自去来”(明饶秉鉴《阜市人烟》)。商贸往来之间“来人络绎无虚日。行旅充盈有裹粮”。“市廛杂逐物交陈,更喜居民庶且殷。扑地阁闾相上下,连城烟火自朝昏。饭饮山稻无饥士,酒酌村醪有醉人”明朱勤《廉州八景》)。而金肃门内则有槟榔街(西华路)、篓行街、广州会馆、考棚街(科举考试的地方,中山路)、华光庙(中心市场)、天妃庙(中心市场附近)等,更是热闹非常。由于金肃门一带有了如此的景物民风,因此也就成为廉州古城六门之中入选“廉阳八景”的标志性景点。
    金肃门门洞宽2丈5尺,高一丈有余。城门由两扇大门组成,为铁木制作,内外包铁皮,鼓钉。城外门楼上有一匾,上刻“金肃门”三字,匾上方又有一匾,上刻四字“观涛西门”。城内门楼上有一匾,上刻“西门”二字。西门上筑有月城作拱卫,还设置有敌楼、串楼、窝铺、墩台、望墩、垛碟等军事建筑。战时便是壁垒雄关,平时就是观光览胜的好去处。
    金肃门的景致虽好,名字却不好听,取名金肃门,是因为古代秋天斩决犯人,谓之秋决。因秋天气氛肃杀故名为金肃门。
    金肃门金肃门靠近西门江,是海防的重点,为了防御海盗及外敌侵扰,西门楼外建月城作拱卫,城楼上又设置敌台、望墩和串楼。到了清代康熙22年(1683年)重修廉州古城墙时,又把西门楼增高3尺,添置窝铺。金肃门因此成为古城四门中最高的门楼。西门楼于1958年扩建西华路时被拆除,西门古渡”,由此只成了史料中的文字供人凭吊。
    西门楼的另一景观就是门外的惠爱桥。廉州古城未建桥之前,这里是廉州府城西出的第一渡。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知府沈纶见到船渡不方便,妨碍了商贸的发展,于是就从府库中拨出银两,修了这座木桥。桥建成后,取其在廉州古城西门而称西门桥。因廉州古城西门又称金肃门,因此,惠爱古桥又称金肃桥。西门桥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商旅民众的往来,郡民为此在桥头建了一座“爱民亭”以纪其功徳。
    此后,西门桥又经过了崇祯八年(1635年)廉州知府郑抱素、乾隆二年(1737年)知府张春堉、嘉庆二年(1798年)廉州知府常格的多次重建重修,期间又曾一度移至兴仁里(今廉州三甲社址)重建,今上新桥则因此得名。后因新桥不利于交通,又迁回旧址重建,西门桥由此又称旧桥。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一场大火把旧桥及桥两边的二十多间全部焚毁。郡民在旧桥故址捐款建了一个码头成为西门渡口。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经野到廉州任知府后,豁免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大力兴办学校,倡导文明。为便利交通,他还亲自发动集资一万多贯钱,重建廉州西门桥,于宣统元年(1909年)动工建设,于宣统二年(1911年)端午节完工。桥修好后,由李经野命名为“惠爱桥”,意即惠泽珠乡进而遗爱百姓,并亲书“惠爱桥”三字,由郡民制匾额嵌于桥上的风雨亭。这就是“惠爱桥”得名的由来。抗日战争时期,惠爱桥一度更名为“民族桥”,以张扬万众一心,团结抗日的民族气节。
    站在西门楼上,临流俯览,可餐西门江两岸秀色,可听江涛细语的沧桑传奇,可发思古之幽情,可抒奋发之雄心。惠爱桥有如一具瑶琴,任人弹奏心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北门楼古称北大楼,位于体育场北面,今城基路西路东头。北大楼面对雁湖(今北河塘),又有龙江故道河水灌入护城河。与北大楼隔护城河相望有孟尝祠、还珠亭和孟太守风流坊、孟尝衣冠墓,东北侧即是千年古刹东山寺,别有一番风景。
    北大楼在抗日战争时期部分拆除,1958年修建城基西路时完全拆除,踪迹无处觅了。
    廉州古城的门楼雄伟壮观,体现了廉州城的气势和地位,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而廉州城内还有许多小门楼,却是精致小巧,别有一番景致。这些小门楼或是建于街巷口,作为某条街巷口,作为某条街巷的分界牌楼,或是建于私家宅院的大门口,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庭院标志。这些小门楼造型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寸,似乎是随心所欲的设计,却体现出一种时代特征,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兼容吸纳性。正是这些风格不同的小门楼,为后世见证了合浦“俗有四民”中的客户居城郭,业商贾,从四面八方进入廉州古城谋生创业的历史及人文特色。在这些小门楼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三重结构式的门楼,这种门楼的结构体现出主人的做人世态。第一层门楼是当街建筑的,门扇对着街道,门楼不大只有普通对开门扇般大小,非常不显眼,人们经过不会引起注意。进了这个门楼之后,转侧是第二层门楼,这个层门楼要比第一层高大,建筑格局也复杂,有了绘画、瓦当、斗拱之类的装饰。走过二层门楼,转侧就是第三层门楼,这第三层门楼实际上才是整座宅院的大门,除了绘画、瓦当、斗拱之外,还有栅格帘板、花托,甚至是雕花石柱。进入了第三层门楼,才能真正了解这座宅院的规模和布局。设置这种门楼的主家,非富则贵,非商则官,属于藏富不露,显贵不扬的深谋远虑之人。
    此外,还有书院的门楼、商铺的门楼、祠堂的门楼、戏院的门楼、会馆的门楼。总之,走在廉州古城老街,细心寻觅之间,你就会从这些门楼之中感受到历史的凝重和永恒,也能从中了解到廉州古城的千年神韵、百家世相,万缕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