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两晋传奇南朝禅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全国政协常委、文化部原党组书记、原常务副部长为北海佛教文化题词。
本焕大法师为北海佛教文化题词。
 
    西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平吴后,一度撤销了珠崖州的行政建置并入合浦郡辖治,《晋书·地理志》:晋平蜀,以蜀建宁太守霍弋遥领交州,得以便宜选用长吏。平吴后,省珠崖入合浦。合浦郡统县六,户二千。合浦、南平、荡昌、徐闻、毒质、珠官”)这对加强合浦的对外交往,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地位和功能作用,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此前由于孙吴在广州的用心经营海上丝绸之路,不但打通了扶南(今柬埔寨)至广州的航线,还于黄龙二年春(公元230年)“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欲俘其民以益众”《资治通鉴》第七十一卷)。第二年(公元231年),又派出朱应和康泰出使南海诸国,南宣国化。也就是说向东南亚各国宣传中国(吴)的国力和教化。这时,大秦国(秦罗马帝国)的商人也从海上丝路到达吴国,孙权不但热情接待,还详细询问大秦国的风土习俗,由此反映出孙权要以广州为基地,加快发展海上贸易的决策意图。这时,海南岛再度划归合浦郡,有利于合浦的偏安局面的稳定和促进对外交往的发展。
    两晋之间,除西晋初期短暂的统一和稳定之外,大部分时期都是处于战乱纷争之中,但是,合浦的偏安局面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期间,孙恩领导的以“五斗米道”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军二十余万与晋抗衡,一度占有江南。后被朝廷围剿,起义军仅乘几千人,孙恩战死。孙恩死后,卢循重整旗鼓,建广州根据地,率浩荡舰队,纵横溯洄于湘赣二水,东征西战于大江上下,给东晋皇朝以沉重打击。但最终因决策失误,义熙七年(公元411)三月,刘藩击败卢循于番禺城下,义军损失万余人。卢循向南撤退,攻克合浦据守。但大势已去,无法据守合浦,卢循只好弃合浦而撤往交州。交州刺史杜慧度领州府文武抗击卢循的军队,卢循兵败。率剩下三千余兵,与晋叛将原九真太守李逊的余部李脱汇合,又集俚獠族五千余人,与杜慧度再战。杜慧度用步军于两岸夹射,又投掷雉尾炬焚烧其舰。卢循军败。他见大势已去,鸩杀妻子十余人,又召妓妾问曰:我今将自杀,谁能伺者?”妓妾多不愿从命,只有少数人愿与同死。于是卢循先杀了那些不愿自杀者,然后投水自尽。短暂的战事没有影响到合浦的偏安局面。
    合浦在两晋的偏安阶段,朝廷都对珍珠业予以重视,珍珠业的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主要是珠池开禁,珠市开放,中外商贸往来加强。交州刺史陶璜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据《晋书·陶璜传》记载,晋平吴统一中国后,晋武帝司马炎立即要派军队参与管理珍珠,还要采取税赋制度。陶璜时任交州刺史,他上书晋武帝司马炎: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而吴时珠禁甚严,虑百姓私散好珠,禁绝来去,人以饥困。又所调猥多,限每不充。今请上珠三分输二,次珠输一,粗者蠲除。自十月讫二月,非采珠之时,听商旅往事如旧”。对此建议,司马炎“并从之”,也就是全部采纳了陶璜的意见。因此,这个阶段也是合浦珍珠业发展较快,稳定时间维持较长的时间,这个开禁珠池,开放珠市的措施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珠池开禁、珠市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外商贸文化交流,合浦的知名度又一次的到提升。这一时期内,记述合浦事典的史籍多了起来,关于合浦的记载不但大幅增加,而且又增加了许多五光十色的传奇故事,使得合浦“还珠”光环又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其中以合浦杉叶飘落洛阳,引出了合浦“当出王者”的千古神话最为传奇。
 
    流传于汉代的传奇故事
    珠城合浦东去百里,有一段连绵几十里的山脉,山脉主峰是两座并肩高耸云霄的高山,这两座高山的海拔高度相差只有一米,稍高的叫望海嶂,555米,稍低的叫雾嶂,554米。站在望海嶂上,只觉天清气爽,百里景色尽收眼底,远处可见海波不惊,千帆竞发,因此人称望海嶂。站在雾嶂顶上,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但见云遮雾绕,风寒水冷,终年多见阴雨少有阳光,故有雾嶂之称。当地人也把这两座山叫作双子嶂。
    双子嶂下是良田万顷的田垌,有鱼肥虾壮的北部湾鱼场。珠乡百姓在双子嶂下远离官府征敛,避开官差逼索,勤耕桑麻,捕海打猎,虽然清俭,却也安稳,康实知足。加上海中多产珍珠,农闲之余,去海中采得三五颗珍珠,拿到集市上去换来五铢钱,既可买酒喝,也可买只小象来回调教。兴致所归,三五好友就聚集老树下,喝酒谈天,讲珠市所见,听客家山歌,看新船下水的庆典仪式,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
    但是,这种宁静安逸,自给自足的日子,却被远在万里之外的京都,洛阳城中发生的一件奇异之事打破,珠乡因此被卷进了多年之秋。
    却说一日,正在洛阳皇宫接受众臣朝拜的汉王,忽然间看见一片深红色的云霞从眼前飘过,又悠悠的在皇宫中飘荡,最后散落在未央宫中。如此景象。
    连续数月在宫中出现,是凶是吉,众说纷然,莫衷一是。更奇怪的,从此后,京城的护城河中时常可见不知何处飘来不知名的红色树叶。一时间,朝廷上下,京城内外莫不为之震动,传闻四起,大家都在谈论着这不知名的红叶,象征的是福还是祸。
    为了解开这个飞来的谜团,汉王诏告天下,广寻能人异士,并悬重赏,能释此疑团者,许以封地加官。遗憾的是,皇榜虽然招来了众多的能人异士齐集京师,却无一人能解开谜团,甚至连红叶的名称也搞不准确。相反,使得红叶的传闻也越来越神奇。汉王也被这小小的红叶搅得心神不宁,终日里闷闷不乐。
    正当朝廷上下,大小官员都为红叶一事患得患失,却又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自称是昆仑山上修行的空灵道长揭了皇榜,声称能为汉王释疑解难。汉王闻讯大喜,即传旨召见。
    空灵道长进宫后,即在宫中搭起祭坛,四周以红布围将起来,焚香沐浴之后,空灵道长即率汉王及文武百官登坛作法。但见在空灵道长的尘拂挥舞当中,袅袅香烟里现出了一株参天巨杉,那巨杉上的红叶正一片片的飘落京都护城河之中,不时的还祥光闪闪,彩云环绕。这一绚丽景象使汉王和文武百官看得眼花缭乱,心神荡漾,如身处仙境一 般,不知所措。
    正当汉王和文武百官疑神疑鬼之际,空灵道长停止了作法,一切又恢复了原样。汉王俟空灵走出祭坛,当即宣召驾前,细问因由。
    却见空灵道长俯拜汉王驾前,说出了一段令汉王失色,教珠乡遭劫的话来,启奏汉王,方才汉王及文武百官所见的神木,乃是地处南海边陲合浦郡望海嶂上的一株灵杉。此杉吸合浦珠气而长,年龄已在千年以上。其叶能飘万里,根能通九州,叶根所到之处,吸天地灵气,聚人间精神,灵气精神所积,当化王气,此乃合浦当出王者之兆也,汉王宜及早防之!”空灵道长的一番话,说得惊天动地,把汉王听得大惊失色,只见他咬着牙对空灵道长说:空灵大师,只要你能镇住此树,断其王气,固我汉室江山万代千秋,此乃大师第一大功,本王必有重赏!”空灵道长听罢笑道:为汉王永固江山乃空灵义不容辞之责。要镇此树,断其王气又何难哉。请汉王赐尚方宝剑一柄,拨精兵三千,随贫道星夜驰赶合浦,相机行事,除此隐患。”汉王听罢大喜,即赐尚方宝剑及精兵三千,随空灵道长星夜启程,驰赴合浦,并传旨令沿途州府,接济空灵一往所需,兵马粮草听任调度。空灵接旨后,不敢怠慢,浩浩荡荡向合浦奔来。
    那空灵道长是个心思缜密的修道之人。当他带着精兵和尚方宝剑一路进逼合浦时,并不沿途宣扬镇压神树之事,而是声称奉旨征讨交趾妖道叛贼。到了合浦郡守衙门时,当即传令封镇所有的水陆通道,一切军民人等悉听调拨使用,不得私自离开城门半步,否则格杀勿论。随即调集火药兵勇,连夜赶往双子嶂,把个望海嶂围得铁桶一般,任是飞鸟也无法飞过,地方官府更是以为剿贼之名听候调度,对上望海嶂毁树之事更是事先一点也不知晓。
    空灵道长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远万里来到合浦,虽有皇命在身,又有尚方宝剑在手,但要完成毁杉的重任,还是越少人知越好,因为传了出去毕竟是犯众怒的事,稍有不慎会引起当地百姓反抗。因此,空灵道长以剿贼之名,行毁树之实,可谓瞒天过海,棋高一着。地方官吏乡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乐着捐款劳军,给空灵道长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帮助呢。
    为了毁树除根,空灵道长作了周密的部署,在杉树周围深挖地道,广埋炸药,还在通往山上的所有路口埋伏了弓箭手。一切准备妥当之后,空灵道长便起坛作法,号令弓箭手、火工同时行动,但见万支火箭射向灵杉,千斤炸药同时爆响,一时间天摇地动,望海嶂上下一片火海翻腾,到处是硝烟笼罩。别说是千年古杉,就是万年顽石也化作灰尘。
    可怜望海嶂上血水喷天,望海嶂下乱石倾泻,昔日美景毁于一旦。那空灵道长却因此毁树有功,班师回朝后被封为护国法师,后又想起合浦乃孕育珍珠宝地,故向汉王乞封为合浦太守,来合浦任太守后改了俗家姓名为“廉盛”。廉盛在合浦期间横征暴敛珠税,因此造成了珠飞交趾,苦海无光的惨况,后得孟尝任合浦太守,勤政恤民故有“珠还合浦”的故事,这是后话,按下不提。
    却说那望海嶂上的古杉被毁后,元神不散,冲天而起,回顾养育自己的珠乡山川田园,不忍离去,于是化作一道银光冲入北部湾中,炼成夜明珠之形,日夜为珠乡渔民疍家照航引路,据说这就是后来“珠还合浦”中的那颗夜明珠。而古杉的根被炸后,一股怒气直冲地府,竟然在双子嶂山脉穿出了九个巨大的山洞。据明代的《廉州府志》是记述,合浦古时确有九大奇洞,其中黄龙洞为最奇幽曲折者,在今北海冠头岭,古称“冠头秋零”为古廉阳八景之一。而古杉被炸飞起后又撞向山脚下,意欲将空灵道长撞死,但狡猾的空灵道长化身躲过了古杉的撞击,古杉在撞了六次之后经不住火箭的追射而遁入海中,被古杉撞过的地方也就成了湖坑。据说大廉山下的六湖就是因此形成的。
 
    与合浦灵杉传说有关的诗词
    合浦灵杉的故事虽然只是传奇故事,但是自 此以后均有文字记于史籍。晋代刘欣期所写的《交州记》就记述了这样的故事,书中称:合浦东一百里,有一杉树,叶落,随风入洛阳城内。汉时善相者,云此休征,当出王者.故遣人伐树,役夫多死。三百人坐株上食,过足相容。”嵇含是西晋时人,先被推荐为秀才,授职郎中、征西参军,袭爵武昌乡候;不久又被任为骠骑记室督、尚书郎、从事中郎。惠帝时,任振武将军、襄城太守、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八月,被军中将领杀害。时年44岁。嵇含撰的《南方草木状》中记:杉,一名披煔。合浦东二百里,有杉一树,汉安帝永初五年春,叶落,随风飘入洛阳城。其叶大常杉数十倍,术士廉盛曰:合浦东杉叶也。此休征当出王者。帝遣使验之,信然。乃以千人伐树,役夫多死者。其后三百人坐断株上食,过足相容,至今犹存。”到了南北朝及唐代,更有许多知名的学者、诗人都以合浦巨杉的遭遇来感怀自已被世人误解而招致的不幸和失意。
    南朝·陈诗人江总(519—594),他出身高门,早年即以文学才能被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中书侍郎,尚书令,后来他“总当权宰,不事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江总是陈代亡国宰相,他的诗也渐渐洗去浮艳之色,而时有悲凉之音。他在《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感叹: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北方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夫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北朝的大文学家庾信(513—581),是六朝诗歌艺术之集大成者,杜甫对他也十分推崇。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庾信久负盛名,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庾信曾用合浦杉叶来比喻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薛道衡(540—609),隋代诗人,历仕北齐、北周。
    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
    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薛道衡也借合浦杉叶来抒发自己被妒忌的孤单和寂寞:杉叶朝飞向京洛,文鱼夜过历吴洲。”沈佺期,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曾授协律郎、通事舍人。武周圣历年间,后转为考功员外郎,不惜背离李唐,攀附武氏,成为趋炎附势的御用文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后,授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累迁中书禽人、太府少卿、太子少詹事等职。沈佺期在《喜赦》中以合浦杉叶为喻: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宋之问(公元675)进士”,景龙二年(708),宋之问转考功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迁汴州长史,越州长史。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六月,宋之问坐附韦、武之罪,奉诏由桂江乘船前往钦州贬所,宋之问在途中写下的《桂州三月三日》中叹: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唐代神童十岁能诗文,考进士第一的皇冉甫。
    《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因叙其事》:多士从芳饵,唯君识祸机.心同合浦叶,命寄首阳薇。”后世的《艺文类聚》、太平广记》等史料也相继引录,由此可见合浦杉叶的传奇故事在当时及对后世影响之大。
    除此之外,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合浦事典的记述纷呈多姿,犹以嵇含撰的《南方草木状》和刘欣期《交州记》的记述最为精彩。
 
    精彩纷呈的合浦事典记述
    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介绍的草木分为四类80种。卷上草类29种,卷中木类28种,卷下果类17种,竹类6种。这些草木都是当时出产在交州南海、番禺、高凉、交趾、合浦、桂林、日南、九真、林邑、扶南和大秦等地。全书内容丰富、详实。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南方植物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
    嵇含撰在《南方草木状》中用了不少的篇章记录合浦的植物的同时,也记述有精彩的人文传奇。
    如其中记:“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
    交广俚俗多畜蛊毒,惟此草解之,极验。吴黄武中,江夏李俣以罪徙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奴吉利者,偶得 是草,与俣服,遂解。吉利即遁去,不知所之。俣因此济人,不知其数,遂以吉利为名。岂李俣者,徙非其罪,或俣自有隐德,神明启吉利者救之耶?”“益智子,如笔毫,长七八分,二月花,色若莲,着实,五六月熟。味辛,杂五味中,芬芳。亦可盐曝。
    出交趾、合浦。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张津,尝以益智子粽饷魏武帝。”“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交趾置桂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叶似柿叶者,为菌桂;其叶似枇杷叶者,为牡桂。《三辅黄图》曰:甘泉宫南有昆明池,池中有灵波殿,以桂为柱,风来自香。”从《南方草木状》记述中可知,合浦所产的吉利草得名的缘由;合浦是桂树的原产地;曹操曾尝过合浦棕等。
    在刘欣期所著的《交州记》中称:去合浦八十里有涠洲,周回百里。”“合浦涠洲有石室,其里一石如鼓形。见榴杖倚著石壁,采珠人常祭之。”从这些记述中可知,在晋代(公元281~420年),涠洲岛上就有采珠人聚居谋生了。涠洲岛上的这个石室就是现今的涠洲的三婆庙所在。“采珠人常祭之”,则说明采珠人的祭祀活动已是经常性的了。从记述中的祭祀情形来看,祭祀的不是鬼神仙佛,而是“其里一石如鼓形,见榴杖倚著石壁”。应该是一种图腾崇拜,这与北海沿海渔村疍家古代的图腾崇拜是相一致的。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祭礼仪式是人群聚居地区社会活动的主要表现。由此可见,当时的涠洲岛是“采珠人”也即是疍家聚居的生息地了。
    《交州记》中记有:合浦海口有糠头山,相传越王舂米于此,积糠而成”。
    “有一湖去合浦四十里,每阴雨日,百姓见有铜船出水。又有一牛在湖中,以鸡酒为祭便大获鱼;若此礼不设,惟得牛粪而已。”“鲛鱼出合浦,长三丈,背上有甲,珠(明抄本“珠”作“蛛”。)文坚强,可以饰刀口,又可以鑢物。”“合浦康头山有一鹿,额上戴科藤一枚,四条直上,各一丈许。”《交州记》中关于合浦事典的记述,为后世的许多专业书籍反复引述。
    代晋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记合浦有“蕳子藤,生缘树木。正月、二月华色,四月、五月熟。实如梨,赤如雄鸡冠,核如鱼鳞。取,生食之,淡泊无甘苦。出交止、合浦。”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之一,所著《齐民要术》一书在我国和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当时合浦及其物产的知名度极高。
 
    发生在合浦的佛教传奇故事
    进入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在此间处于长期战乱之中,又连续发生大规模的排佛灭佛的政府行为,催化了佛教南下发展的趋势,佛教徒大规模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进入中国,也就成为必然的。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统计,在两晋南北朝期间,对中国佛教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佛教人物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他们是:三国时的康僧会;两晋时的天竺僧人耆域和迦摩罗;东晋时的罽宾僧昙摩耶舍;南朝刘宋时的天竺佛教徒那伽仙、佛驮跋陀罗、求那跋陀罗;扶南的硕学沙门僧伽婆罗;萧齐时期的南名僧僧恺、曼陀罗(译名弘弱)、曼陀罗仙、伽婆罗;天竺的高僧拘那罗陀(又名真谛);萧梁时期的达摩;西域高僧求跋陀罗(出家前原是克什米尔王子)、跋摩;天竺高僧求那僧伽跋多(又名智药)等。合浦作为佛教海路南传的重要中转站,是佛教海路进入中国的必经之地。在这一时期里,许多在合浦郡地发生的佛教传奇故事也不断见诸传世史籍。
    在《南齐书·祥瑞志》中,又记载有这样二则信息:七年,越州献白珠,自然作思维佛像,长三寸,上起禅灵寺置刹下。”又记:三年,越州高凉悝人海中网渔获铜兽一头,铭曰:作宝鼎齐臣万年,子孙承宝。”越州是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刘宋以交州合浦郡及广州部分地方所设,州辖郡范围均是汉合浦郡地。书中所指的“七年”、三年”,指齐武帝萧赜永明年号。“七年”即永明七年,公元489年,三年”即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南齐永明年间在越州也即汉合浦郡发现的这两件祥瑞物都是与佛教活动有关。从当时所献白珍珠的体形来看,径长三寸,应该是特大型的珍珠了,在史料记述中,合浦所产的特大型珍珠是时有所见的。而珍珠作思惟佛像的形状,却是十分罕见的了。为此,齐武帝专门下旨在京城南京建了一座佛寺来供奉这颗珍珠佛像。这间佛寺就叫禅灵寺。永明三年,渔民在海中捞获的铜兽,也是佛教物品,这从铜兽身上的铭文:作宝鼎齐臣万年,子孙承宝”应是寺庙中以瑞兽作底座的鼎形香炉之类,这个物品在海中捞获,当是佛教徒们从海上丝绸之路运来中国时,因某种事故而沉入海底。这些都为佛教从海路经合浦传入中国内地增添了旁证。
    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排佛灭佛的同时,南朝刘宋、萧梁政权在江南大兴佛教。据南开大学编 写的《中国古代史》记载,当时萧梁朝的京城建康(南京)就有佛寺五百余,僧民十万余人,唐朝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是指此。而萧齐时江陵长沙寺僧用黄金铸金龙,重达千两埋于土中。梁武帝则在建康的钟山建造大爱敬寺,曾一次施给寺院土地八十余顷。有中国佛教禅宗祖师之称的达摩就是在这个时候应梁武帝之邀从海上丝路始发港合浦上岸后转道来到南京参禅的。当时梁武帝向达摩炫耀:朕即位以来,造寺舍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摩却回答:并无功德。”梁武帝听了很不高兴,达摩也觉得与梁武帝“语多不契”,于是作别,径自离开皇宫,扬长而去。“一苇渡江”到河南篙山五乳峰一山洞面壁九年,因此开辟了中国佛教盛世,被奉为中土佛教初祖。
    在这个时期前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著名佛教法师除了达摩之外,还有大批的佛教徒,他们改由海路从中国南部的合浦始发港登岸北上,其中的关键原因有二:一是道教势力尚未控制交州、广州一带,不会发生排佛现象;二是自三国以来,交州、广州处于相对偏安局面,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安全条件较好。特别是北方自两晋间先有五胡乱华、十六国政权纷争,后有北朝的分裂割据,加上又发生了北魏、北周的排佛事件之后,稳定和安全成了佛教徒首要考虑的因素。
    而合浦自三国以来形成的偏安局面,尤为明显,当然成为佛教徒的首选。
    《南史·夷貊传》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记载:“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行至张侯桥,见浦中五色光长数尺,不知为何怪,乃命人於光处得金像,无有光趺。悝乃下车载像还至长干巷首,牛不肯进,悝乃令驭人任牛所之,牛径牵至寺。悝因留像付寺僧。至夜中常放光明,又闻空中有金石之声。经一岁,临海渔人张系世於海口忽见有铜花趺浮出,取送县,县人以送台,乃施之像足,宛然合。会简文帝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采珠,没水底得佛光焰,交州送台,以施于像又合焉。自咸和中得像至咸安初历三十余年,光趺始具。初悝得像,后有西域有僧五人来诣悝曰,昔於天竺得阿育王造像,来至邺下逢胡乱,埋於河边,今寻觅失所,五人尝一夜俱梦见像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悝乃送此五僧至寺见像,觑欷涕泣,像便放光明照烛殿宇。又瓦官寺慧邃欲模写像形,寺主僧尚虑损金色,谓邃曰,若能令像放光回身西向乃可相许。邃便恳拜请,其夜像即转坐放光回身西向。明旦便许模之,像趺先有外国书者莫有识者,后有三那跋摩识之,云是阿育王为第四女所造也,及大同中出旧塔舍利,敕市寺侧数百家宅地以广寺域,造诸堂殿并瑞像周回阁等,穷於轮奂焉。其图诸经变并灵人张繇运手繇丹青之工,一时冠绝。”这是一个关于佛教从海路进入中国的比较完整的故事。在《梁书·诸夷传》中都有相同的记述。
    《南史》和《梁书》在记述这个故事时,都把之列入“扶南国”条下,由此可见,当时扶南国已成为佛教徒进入中国的主要驿站,他们来到中国的第一站大多是选择合浦始发港登陆上岸。
    故事所指的晋咸和中,是东晋明帝司马绍的年号之一,咸和年间为公元326年--334年共九年。在此期间,丹阳的官员高悝发现“浦中”即江河入海处发现有异光闪烁,于是派人下去打捞出一缺“趺”的佛像,趺是佛像的足部。高悝把这尊佛像用牛车运回去的时候,到了长干巷口,拉车的牛就不肯行走了。高悝只好叫驾车人让牛随意走动。结果,牛把佛像拉到了长干巷里的一座寺庙,高悝就把佛像留在这间寺庙中供奉。夜里,佛像就会放出光芒,空中还有铁器相碰的声音相伴。一年后,住在海边的一个打渔人名字叫做张系世,他下海打渔时捞得一对铜花趺,拿去送给县官送去与佛像对接,竟然非常吻合。过了三十多年之后,也就是简文帝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合浦人董宗之在下海采珠时又打捞得佛光焰(佛光焰是一种涂在佛像上能发光的原料,是用海产品制成),当把这些佛光焰送到长干寺施于佛像时,又完全相合。至此,经历了前后三十多年之后,这尊佛像的各种部件终于齐备具全。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传奇并没有因为佛像得到完满而结束。佛像的身世更是充满传奇。原来,高悝捞得佛像之后不久,有五个来自西域的佛教僧人就来找到了高悝,对高悝说:这尊佛像是天竺国阿育王所造。佛像造好后送来中国,到了邺下(南京)时,正逢战乱,于是就把佛像埋在南京附近的河边,现在他们五人是奉命前来寻觅这座佛像的。此前,在同一天晚上,五人都做了一个梦,梦见佛像已重见天日,被高悝所得,于是就找到了高悝。高悝听了五个僧人的诉说之后,就把他们带到安放佛像的长干寺。这五名西域僧人见了佛像后痛哭涕流,感动了佛像放出光芒并转身西向。后来,得到三藏那跋摩的指认,才知道这尊佛像是天竺国阿育王为他的第四个女儿专门铸造的。因这尊佛像而产生的种种传奇,虽然有太多的夸张成分,但是却准确地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起码是在西晋时期,天竺国铸造的佛像运到中国来,就是从海路南传通道经合浦中转站传入中国内地的。《南朝佛寺志》记,交州刺史曾上表晋简文帝,献合浦佛光焰,施于建业长干寺的佛像。而当时合浦已有灵觉寺(今东山寺),佛火焰先在灵觉寺试用成功后才送到建业的,说明晋时合浦的佛教活动已相当普遍,灵觉寺也具相当的规模。
    这个传奇故事后来被画进了莫高窟第323窟,以“合浦石佛浮江图”名,又称“合浦石佛浮江图”。图中画有一座城池,这就是交州城(合浦汉代属交州)。城前面的海域是合浦海域,在合浦海域发现了佛像身光和石佛,江中是人们正在把佛像装到船上,江边有僧俗礼拜。左侧画的是吴县人朱膺和东林寺僧雇船载石佛去通玄寺。
    这就是著名的“合浦石佛浮江故事全图”,这幅壁画就是根据史料记载的一段佛教传奇故事提炼而进行艺术创作传世的。画中彩船在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用胶布粘走,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
    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继对外经济交流之后,又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头堡,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之一的佛教,也以合浦作为海路通道进入中国。合浦因此成为佛教南传通道之后,自汉以来,珠乡大地上留下了以“四寺三庵七十二庙为象征”的大量见证佛教在中国流传的遗址遗迹遗物,这些遗址遗迹遗物也是合浦作为佛教南传通道发祥地的重要物证。晋代在南越王行宫旧址建起的灵觉寺,作为岭南最早的寺庙,至宋改为东山寺,至今承载了近二千年的佛教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