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龙年珠乡寻龙迹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龙年来了,这是一个令人充满期待的生肖年。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权威 、吉祥的象征。与龙有关的许多事物,也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珠乡北海更有着许多与龙的传说有关的事典,到处都有“龙迹”可寻。
    提起北海的“龙迹”,最令人引以为傲的就是白龙珠池和白龙城。位于营盘镇的白龙珠池和白龙城的得名,都是起源于一条白龙的传奇。据民间传说,古时候,营盘一带海域是主要的珠池分布区之一,珠民们在茫茫大海中寻找珠池,很容易迷失方向,还经常遭到狂风恶浪的危害。有一天,当珠民们像往常一样在海面上寻觅珠池的时候,突然看见一条白龙在海面上多次升腾,好像是向珠民示意着什么。后来,珠民们就到白龙升腾的海域去采珠,均有好的珠获。此后,珠民就把这里称作白龙珠池。到了明代,朝廷在白龙珠池的海岸边建了守御千户所,以防御倭寇及海盗的侵袭,因白龙珠池之名,称作白龙守御千户所。之后,因为加强盐政管理和征收珠税的需要,在白龙守御千户所内增设了盐署大使公馆和采珠太监公馆。由于在其间的官衙职级中,以采珠太监的品级最高,且又有钦差之衔,因此白龙守御千户所就被称作白龙珍珠城了。
    在一些经典史籍的记载中,北海、合浦也多有关于“龙迹”的事典。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龙门岭,府东八里。下为龙门村,有龙门水,分二支:曰源头,曰龙门,环城北入于廉江。又冠头岭,在府南八十里,形势穹窿,山石皆黑如冠,亦曰冠山。自此涉海,北风顺利,一二日可抵交之海东府。蔡龙洞,在府东百余里。唐以此名县。”《广东新语》中记:凡夜光之珠皆龙珠也。交广昔时人少而物多,故《南齐地理志》称:民户不多,俚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卷握之资,必龙珠之类也。合浦人向有得一龙珠者,不知其为宝也,以之易粟。其人纳之口中误吞之,腹遂胀满不能食。数数入水,未几遍体龙鳞,遂化为龙,所居室陷成深渊,故今谓之龙村。”《岭南杂记》中记:康熙十三年六月,廉州海滨风雨昼晦,有龙在海面往来斗触,海水顿涌数丈。守兵以炮击之,一物从空而坠,少顷水退,沙际得一钟,高三尺余,圆径二尺余,钟钮龙首为炮击碎。取悬寺中,击之地方辄有事,遂不敢击,置之府学中。遍身小龙雷纹,精工异常,朱绿斑驳,不知何代之物而出于海滨,钟亦无铭识可考。”《广东新语》一书中记有合浦东山寺灵钟斗龙而有“钟湾”的典故。
    有一天,东山寺的小和尚释觉道清晨打扫寺院时,发现寺院里悬挂的铜钟全身湿淋淋的。释觉道每天起床最早,打扫完庭院后,又去抹擦钟身。开始他以为有行善之人来抹钟积福,也不大在意。可是,随后几天都是如此,释觉道心中好生奇怪,为此专门起了个大早想看个明白。来到悬钟处,钟已经不见行迹。惊异间抬头搜寻,只见铜钟悬于半空,钟身上的水珠尚滴个不停。眨眼间,钟已经回到原处,恢复原状。释觉道急忙将此奇异之象告诉寺中主持。主持决定率众跟踪此钟了解情况。
    入夜此钟又如往常般向西南方向飞去。主持等急忙循影追去,来到江湾渡口时,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来东山寺的铜钟正和江湾的五爪金龙激烈地搏斗,龙角与铜钟发出的震响和惊涛翻腾的波浪吼声混在一起,有如雷声滚过。铜钟与金龙相斗百余回合仍然难分胜负,至天边初见曙色,钟、龙便停止争斗,各归其位。主持见状后,知此钟有灵性,便广寻化解钟、龙相斗之法。
    有一高僧到寺中投宿,主持便把钟、龙相斗之事告之。高僧到钟前一看,当即指示主持把钟顶上所铸的双龙上的角去掉,即可化解钟、龙之斗。主持遵高僧的指示去掉了钟顶龙角之后,此钟果然不复夜飞江湾与金龙相斗了。主持问高僧此是何故,高僧答说:这是因为钟顶所铸的双龙长期以来得东山寺香火熏孕已有灵性,可化龙身,因此有钟、龙之斗。高僧还告诉主持,寺中的铜钟属金,江湾的金龙属木,这金木相斗,是因战乱之象频生所致。高僧临别前还给主持一卷经书,嘱多诵佛经护佑一方平安。此后,东山寺因铜钟金龙之斗名声远播,香火鼎盛,千秋佛缘宏开。后人因此把钟龙相斗的江湾称为钟湾,今廉州有钟湾地名即是。明代王一鹗赋《古寺灵钟》一诗赞曰:“战罢蛟潭月色老,晓随海日上金盘。浦牢忽吼千峰动,唤醒当年竺法兰。”提起廉州古城内的“龙迹”,最容易使人想起的就是廉州府学孔庙里的两条蟠龙石柱。这两条蟠龙石柱立于孔庙崇圣祠前,工艺之精良堪称一绝。“文革”中,这两条雕龙的石檐柱曾被红卫兵当作“四旧”的封建遗物而砸损,致使现在龙柱的顶端残缺。
    廉州府城依西门而建,且又有多条江河绕城而过。为了加强府城的防卫,官府引江河水筑护城河,因此由多建桥梁。位于府城东的护城河段上,于明代就建有龙津桥,就是因桥建在引龙门江水入护城河的河段上而名。龙津桥于清康熙六十年,乾隆三十九重修,知府康基田在《廉州纪事》中所述:寻龙江故道,引源头水自龙津桥西流”即指此桥。
    明代成化六年,廉州知府林锦开通了龙门江的水,引至府学(今孔庙)前,并建了一座桥,取名为化龙桥。“化龙”意即开化龙门江之水以济民。
明永乐二十年,东山寺僧人募建龙津桥,位于东门外。
    在廉州府城内,冠以“龙”字作桥名的方物,最著名的还有明代的登龙桥。登龙桥即今上新桥。原西门永济桥(惠爱桥的旧名)曾遭损坏后,一度移建于上游建桥后,桥建成,后取名登龙桥。后来,金肃桥(永济桥)毁于火灾,而登龙桥也多年失修,官府在重建金肃桥之前,也重建登龙桥。金肃桥重建完工后,取名惠爱桥,而登龙桥在惠爱桥的上游,意为建于惠爱桥上游的新桥,故取名为“上新桥”而沿用至今。
    清代以“龙”冠名的桥还有:云龙桥,因其建在护城河入西门江口处(今合浦还珠戏院南侧水沟),护城河水冲入西门江激起云雾般的水花,如龙戏水,古名,此处原有一取泥建城墙时形成的湖,桥近湖旁,故又称望湖桥。
    攀龙桥,位于沙窝街口,即今还珠广场公寓接卫校路口,因其与县学宫相近,寓意科举得近水楼台之先,一朝成名,攀龙附凤,故名。
    龙门桥,位于府城东龙门江入护城河段上,故称。建于道光八年,由知府张春堉发起民众捐建。
    廉州府城南门外,旧有接龙庵。接龙庵建于宋代,是廉州宋代的五大名刹之一。接龙庵的年岁久远,早已湮没,现在已经很少人知道接龙庵的事典。清乾隆年间,官府在庵前建了一座官亭,也就接龙庵为取亭名称接龙亭。来往官员均在接龙亭接送,市民朋友相送也至此握别。接龙亭由当地塘兵负责置放茶水,供官员来往及路人小憩饮用。
    接龙亭原有“接龙亭碑记”一块立于亭侧,记述建亭事迹。
    亭柱上刻有柱联:歇歇松松力;谈谈饮饮茶。”从这口语的撰句中可知,这是民间人士之作。接龙亭毁于1958年,碑记、亭联无存,只在老一辈民间口碑中流传。
    廉州府城内,也多有以龙冠名的书院:1896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建龙文书院。
    1897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建龙门书院。龙门书院原为联珠书院,即今廉州中心小学。1904年(光绪三十年),廉州府改龙门书院为合浦县高等小学堂。
    攀龙书院,址在今廉州学前街,曾是廉州辛亥革命志士隐蔽开展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
    辛亥革命前,苏乾初和罗侃廷回合浦开展革命活动。以廉州城内学前街攀龙书室为秘密据点,发展革命组织,多方刺探府县和军营内情,在清军中策反。还与同县的丁守臣、卜汉池一起组织策划农民起义。
    苏乾初,乾江人,宣统元年(1909年)考取选拔贡第一名。
    但他没有留恋功名富贵,而是以以苏用五(又名陈武)的名字参加同盟会。后受命与在广州光华医科学校读书的罗侃廷(廉州府总江口人)潜回廉州府城内,在府学孔庙旁的学前街攀龙书院设立秘密据点,以教书作掩护发展革命组织,刺探清廷军情,在府城清军中开展策反活动。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七日(1911年11月27日),罗侃廷、苏乾初在府城廉州宣布起义,由罗侃廷任起义军司令。参加起义者约400人,以举攻下了府县衙门,以钦廉军政分府都督陈武(苏乾初)名义宣布反正,光复廉城,成立了革命政府——廉州都督分府。苏乾初任都督。
罗侃廷(1887—1916年),原名人炎,字绰双、侃廷(本为其妻名),以字行,广西合浦总江口人。辛亥革命前,和苏乾初回合浦开展革命活动。以廉州城内学前街攀龙书室为秘密据点,发展革命组织。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七日(1911年11月27日),宣告廉州起义,任起义军司令。几天后,罗侃廷又率武装人员到北海,促使清驻军响应反正,安抚地方。
    1913年参加讨袁护国运动,由革命组织委派到汕头发动讨袁起义。途中,运送枪支弹药的船只被官府查扣。为补充弹药,罗侃廷组织革命党人赶制弹药,不幸事发被捕。于1915年6月被杀害于汕头。1921年,国民党政府将罗侃廷的棺柩迁回合浦,安葬在廉州南郊风门岭(今合浦县炮竹厂后门附近)。当时国民党的重要官员邹鲁、范其务亲临主持安葬仪式,并颁发了烈士证书给其家属。与此同时,汕头市也为罗侃廷修建了烈士墓碑。1985年,合浦县政府还拨款对罗侃廷墓进行了重修。
    龙泉井,又称盈水井,因此井的水常溢盈出井面而名。盈水井位于府城东郊龙门江边,该井的奇异之处,除了井水溢盈井面之外,就是即便遇上大旱,井水水位也不会下降。据传是因为有一条小白龙居于井中,每逢天旱,到此井求雨,百验百灵。官府为此还专门在井边建了一座庙,供求雨之用,知府大人还为之作记建碑。明代,廉州府城周边遭大旱,农田干裂无法耕种,曾靠龙泉井水解除旱情,后人便在井旁建了一座庙,取名惠泽庙,意为龙泉井水惠泽于民。今井仍存,民间称盈水井。庙近年重建,民间称盈水庙即是。
    接龙观,位于廉州府城西南乾体圩,即今合浦第五中学(乾江中学)校园内。接龙观原名观音堂,观音堂之所以改称“接龙观”,据称是由廉州龙脉入乾江而入海所致。廉州龙脉东北而来时,到了观音堂所在地方后,现出龙形腾舞驻足,因此被方家称之为“接龙”地,所以庙名也就改作“接龙观”。后人还作庙联云“山势接飞龙”,以记其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间,接龙观”被损毁,近年移址重建。
    乾江又有龙王庙,龙王庙内的龙王蓝面六手,属于海神之列。龙王庙建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
    廉州古有蔡龙垌。唐代,朝廷曾在廉州府城西南设有蔡龙县。
    廉州府城东有龙门江,龙门江是廉州古城护城河的主要水源。因其源出城东老鹤江,江两边山如龙门状,故称。
    府城东北又有龙江,为南流江分支流,流经东山寺入西门江,因其转辗如龙形而称。
    龙亭,是官府安放仪仗的库房。位于廉州府衙门内,即今廉州中山路体育场内的廉泉井东北方向。
    攀龙坊,位于海门书院前,廉州知府朱楏建,是以激励学子勤奋读书攀龙门而名。
    龙王庙,建于清代,位于府城西门江边。
    蛟龙塘,位于廉州府城东。
    此外,北海老街旧有接龙桥,冠头岭下海崖旧有黄龙洞,石康镇有龙泉井等等。
    北海、合浦以“龙”冠名的地名有:龙潭、插龙、上勤龙、塘过龙、硬骨龙、酒富龙、高沙龙、扫管龙、苏龙田、石龙、双龙村、上低龙、上龙颈、龙颈、龙一村、龙九坝、龙门井、龙门仔、龙口窝、龙田村、龙头坪、龙坝尾、龙狗江、龙狗冲、龙狗亢、龙胆水、龙秋井、龙须沟、龙屋塘、龙骨墩、龙眼山、龙眼岭、龙颈墩、龙湾江、龙湾坝、龙额村、龙窖塘、老龙田、老龙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