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五虎将赖成己
赖成己(1888一1955年),合浦公馆人,他与番禺黄啸侠、东莞林荫堂、惠阳林耀桂、惠州张礼泉并称为民国“南方五虎将”。
赖自幼习家传南拳,后拜张茂廷专学李家拳、双刀、棍、钯,兼习骨科,曾在广州仓边路设医务所,业余练武不停。后又在李济深的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任医官和国术教师。当时广州荟萃了不少南北武林名师,如“北方五虎将”、南方五虎将”等。赖常与南北名拳师相互切磋,博采众家精华,创编出“南蛇过洞”象形拳传世。该拳意气神合一,气得手聚,刚柔相济,重意不重力,运动中处处带弧形,并运用圆圈劲、提劲、沉劲、弹劲、崩劲等突发劲,犹如大蟒似动非动,似静非静状态。结构紧凑,浑然一体,颇具实战价值。他还将其师傅张茂廷接到广州,师徒常在中山公园、岭南大学等处表演武术。
民国27年(1938年)广州沦陷前,赖回乡在合浦县廉州镇设诊所行医,并成立了珠光国术社。开办南拳、太极拳等多种国术班,均免费传艺。该社常组织武术队伍到农村表演,所得收入,开办南拳、太极拳、剑、刀、棍等免费学习班,以推广武术。民国34年(1945年),珠光国术社受有关部门委托,连续6年举办了戴手套技击、徒手搏击和套路表演赛。赖成己强调“未学功夫先学德,德重于艺”。
1929年3月间,陈铭枢于赴香港转南京开会时,寓于香港皇后酒店。不料酒店失火,仓促跳楼逃避,足部受伤,虽在香港治疗月余,但回广州仍行走便,时作拐状,被戏称“跛老虎”。后来陈铭枢闻赖成己医术独特,专门请赖成己为之治疗。赖成己医生的疗法与其他医生有所不同。一方面把手按摩正其骨骹疏其血脉,一方面将跌打药煮热,用纱布包裹向患处反复熨贴。如是则患者甚感舒适,忘其痛苦。不久陈的双足强健如初,每晨还到东郊跑马锻炼。由此可见赖成己的医术了得。
盲人太极名家金承珍
金承珍,生于1912年,广西合浦县廉州镇金屋村人。1934年考入国立广东省法科学院。是年,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被后人称为杨式太极拳集大成者杨澄甫先生应陈济棠之邀,南下广州教拳。金承珍闻讯前往拜师学艺,因学习班名额已满未果。后来,杨澄甫在法科学院再开一个学习班,杨澄甫及其长子杨守中先生亲自到班授拳,金承珍得以如愿并任班长。金承珍十分珍视名师传艺,刻苦学拳。二年后,学拳结业,金承珍学会了杨式太极拳架、推手、器械,已学有所成。1936年,他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政治大学法律系,课余练拳不辍。此时,金承珍因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视力急剧衰退,日本和德国医生断言他可能不到40岁就会失明。他只好结束学业,1937年回国。金承珍回到广州,其时杨澄甫已逝,他再学于杨守中先生,精练太极剑和推手,功力又有新进展。三年后返故里。40岁后,金承珍双目失明了,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很大,后来,他患了颈淋巴结核,老伴又有重度神经衰弱和脉管炎,小儿子又患精神分裂症,一家三口,老弱病残,没钱治病,全靠老伴陈媛才微薄的退休金生活,正如他在诗中自嘲:一病竟如是,一贫竟如此,徘徊搔白首,叹负平生志”。
在艰难困苦中,金承珍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精研太极,功夫日益精深,凡与金承珍较量的人,搭上他的手都无法走脱而失败,不少挑战者被摔出一丈多远,爬起来还觉得莫名其妙。更多的时候,是其妻代其出手,也屡次获胜。太极拳师“金先生”的名气也渐渐大起来。金承珍不但在太极拳的实践上有成就,在理论上也有很大创新。他非常重视太极拳理论研究,双目失明后,就由弟子把最新的太极拳理论读给他听。金承珍不断总结、探索、创新。
1979年,他创作了七言一百二十句的《太极拳歌》寄给中国太极拳名家顾留馨,以诗歌的形式,把太极拳的拳理、练法、技击作用形象化地表达出来,显示了他在文学上、拳艺上的功底。顾留馨把它视为珍品收藏起来,并写文章高度评价金承珍,说他“不幸双目失明,仍坚持练习太极拳,至今垂四十年,在合浦指导太极拳,从学者众,近作《太极拳歌》,身残志坚爰利之”,“殊为难得可贵”。是年,杨澄甫著名弟子傅钟文之子、杨式太极拳名家傅声远专程从上海到合浦看望金承珍,并在合浦组建了永年太极拳社合浦分社,推举金成珍做名誉会长,这对北海、合浦的太极拳健身运动起到积的推动作用。1982年《武林》杂志发表了金承珍的《太极拳歌》,引起太极拳界普遍的关注。1983年,金承珍创作《太极拳螺旋运动》,在1983年《武林》杂志发表后,在社会上便很快流行起来,对群众健身运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他在石康镇义务教拳几十年,从学者甚众,学员遍及南宁、钦州、北海、合浦各地,人们开始认识太极拳强壮体质、平和气性、化育身心、增强智慧、卫身御侮的功能,增强了练习太极拳的兴趣。他的弟子还获得国家五段、六段拳师资格,有些弟子为市、县太极拳运动裁判员。金承珍的事迹感动了不少太极名家,太极名家顾留馨先生对他非常赞赏,常与他书信来往,交流太极拳修炼心得。1988年10月,金承珍辞世,他的弟子和学生自发捐资为他在石康镇修了一座坟墓,勒石志其生平。每到清明,他的传人以及当地群众手捧鲜花到他墓上拜祭,以纪念这位善良慈爱、身残志坚的太极名师。
国际象棋国手邓文湘
第一届全运会的国际象棋冠军邓文湘是广西合浦人,1930年出生在一个旧军人的家庭。三岁时已经学会了下中国象棋,五岁时便能和大人下棋对阵。1949年邓文湘全家迁往湛江。湛江解放的前夕,邓文湘参加了一个茶楼举办的中国象棋比赛,获得了比赛的冠军。因此被誉为“棋坛小英雄”。不久邓文湘一家和邓文湘的父亲失去了联系,他的一个弟弟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排长,跟随国民党到了台湾。后来他这位在台湾的弟弟晋升为将军,使邓文湘一家在“文革”中因此收到牵连。
解放后邓文湘的一家回到家乡合浦。邓文湘的母亲是一位手工艺者,一直依靠做鞋买鞋赚点钱。邓文湘在家乡教了一年私塾后,又摆棋摊糊口,先后辗转越南、南宁,击败了不少当地中国象棋的好手,被当地人称为棋王。因无固定职业,母子为生活所迫到广州投亲靠友。到广州后,邓文湘曾一度在广州文化公园门前摆起了棋摊为业,经过几年的闯荡江湖,邓文湘已成为羊城棋坛的风云人物。
50年代中期,因摆棋摊带有赌博成分而被广州市政府取缔,邓文湘顿时失去了生活来源。1957年,邓文湘首次参加广州市中国象棋的甲组联赛,那次比赛杨官璘获得冠军,陈洪钧获得第二名,邓文湘获得第三名。此后,他多次获得广州市甲组棋手称号,名次位居前列,曾获得广州市甲组棋手邀请赛冠军。
虽然当时的甲组棋手并没有工资,但他们每天晚上可以在广州的文化公园和人民公园应众,应众的棋手每晚能获得两三元钱的收入,邓文湘又可以凭借他的棋艺赚钱养家了。
1959年广东省为了准备第一届全运会的棋类比赛,开始选拔参赛的中国象棋,围棋和国际象棋的棋手。邓文湘顺利通过多次的选拔赛,代表广东出战第一届全运会。这期间邓文湘还获得广州市国际象棋冠军,广东省第一届运动会国际象棋冠军,并在第一届全运会比赛中获得了冠军,成为我国第三位国际象棋个人赛的冠军。第一届全运会后,广东建立了三棋的专业队,邓文湘成为了广东省国际象棋队的第一位专业棋手。
1960年,邓文湘参加了在北京进行的全国国际象棋个人比赛,第二名。1962年邓文湘参加了在合肥举行的全国个人赛,再次获得全国个人赛的第二名。1964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比赛中,邓文湘带病出战帮助队友获得冠军。1965年的全国个人赛在银川举行,邓文湘获得比赛的第二名。在五六十年代,邓文湘在他的国际象棋棋手生涯中获得一次全国冠军,三次亚军。
1963年和1965年邓文湘两次作为中国国际象棋队队员参加了中苏国际象棋友谊赛。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邓文湘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到70年代初,邓文湘全家被遣送回合浦,至80年代才到广州棋艺社任教,他的学生有后来成为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的彭肇勤,获得过中国分区赛女子冠军的吕小莎等。80年代末邓文湘退休,退休后的邓文湘曾经参加广州市“三联杯”象棋元老赛,获得冠军。1999年11月邓文湘因病在广州逝世。
少女名伶金山桃
金山桃,合浦县老虎塘村人,姓黄,真名不详,合浦著名的曲艺和粤剧两用女演员,金山桃是她的艺名。
金山桃5岁时,被人收养学习吹、打、弹、唱等演奏技艺,师从当地较有名气的黄文甫、郑德河等乐师。金山桃学艺聪慧,声情并茂,并能较快地学会各色人物的唱腔技巧和表演技艺,八、九岁时,便随“樱桃松柏女童曲艺班”到茶楼酒馆设坛演唱曲艺,轰动了当时北海和合浦的曲艺迷。茶楼酒馆的老板也纷至沓来,争先与“樱桃松柏女童曲艺班”签订演唱合约,以吸引顾客。该曲艺班曾到东兴、钦州以及越南芒街等地进行营业性的演唱。后来,女童曲艺班又师从梁梦觉等粤剧艺人学习演粤剧,使女童成为曲艺、粤剧两用演员。她们曾以“会嫦娥女童粤剧班”之名,先后在北海、海口、安铺、湛江、南宁、武鸣等地进行营业性的演出,深受群众的欢迎。金山桃这位出色的童伶,更为观众所推崇。在广东安铺演出时,观众为她的出色表演赠送了一幅横彩,上书“南国神童金山桃”。
金山桃演戏,初饰小武,后演花旦。她有两招演技最有名。
一是使面色,二是跳突椅。能谙熟这两招技艺的演员,在广东的下四府(旧称广东的高、雷、廉、琼)公认首推金山桃和金山超(李燕起)。金山桃表演使面色时,不用化妆搽粉,却能用气功力使脸部泛不同颜色,来表现人物的各种心态及情绪。在《李环卖箭》一戏中,她饰演李环,李环三次卖箭被人欺负的不同内心感受,她都能通过使面色这技艺,淋漓尽致地从面部表现出来。表演时,她深吸一口气,继而闭气,再用丹田力一运气,脸上即泛绯红,强烈时面如猪肝色。收红时只要一抹脸,呼气即敛红。她表演跳突椅(又名莲花座)时,身段敏捷,落椅身轻,寸度准确。在演《七状纸》、方世玉打擂台》、武松打虎》时,给观众留下的印象颇深。表演时,她穿一对高靴,在戏台上从一张高台飞跃过另一张高台,并转身一百八十度,收双足交于臀部之下,稳当地飞落到另一张高台的椅子上,仿如观音坐莲状。
这一精彩的技艺表演,深深得到观众的喝彩。
1943年,因患霍乱她在合浦仙逝,葬于廉州郊外文昌塔旁,时年十七岁。名伶早殒,乡民及戏剧同行皆为之痛惜,同行艺人多到其坟前拜祭和缅怀。
说书高手咸鱼包
在廉州的方言俗语中,有一句“咸鱼包、讲噻(廉州俗语,多余之意)话”之戏称。这句戏称就出自民国年间的一位说书人“咸鱼包”。“咸鱼包”因其姓包,合浦乾体人,以贩卖咸鱼而名。
由于他经常在北海,合浦两地讲故事,地点多选在在北海,他常于晚上在的三角平台讲故事。廉州上新桥头和北海老街的“东宁社坊”处摆档说书。所讲的书目都是传统的文学名著,有《三国演义》、岳飞传》、《杨家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东周列国志》、《水浒传》、《西游记》、《济公》、七剑十三侠》等。“咸鱼包”很会说书,引古论今滔滔不绝,一说就是两三个小时,听故事的一般都有一百人左右。但是,每当讲完一段“古”,惯例要求听客捐点“口水钱”时,大多听客就一哄而散,所得甚微。而“咸鱼包”也不因此放弃此好,还是坚持说书不辍。久而久之,市民们对“咸鱼包”的坚持而又所得甚微之举戏称为“咸鱼包、讲噻话”,他的原名虽然被淡忘了,却在廉州留下了一句戏称和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