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南流江历史文化古迹探秘(1)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南流江,珠乡的母亲河,因其联通中原水路网络,路通中原而有海上丝路“黄金水路通道”之美称;因秦汉以来作为历代的军事出海通道而有“安边定邦之路”的称誉;因秦军戍卒、万五补衣女子、马留人等移民群体,由此历代进入岭南、开发岭南,形成了廉州“俗有四民”的社会生而有“人脉之路”的名称;岭南荔枝,合浦珍珠,黄金、白银、诸夷奇宝、无岁不至的遣使朝贡,不绝于道,因此产生了“进贡之路”;商人们带着大量异邦特产如琉璃、玛瑙、水晶来到合浦后进入中原各地换取丝绸,因此产生了“琉璃之路”;因自汉代以来官员升迁贬徙的人文现象而形成“迁徙之路”;自唐宋设置的长沙盐署,庶一水而散数州的廉盐专卖,成为朝廷买马的专经费来源之一而产生了“盐运之路”;由抗击倭寇,保卫南疆的大动脉而产生了“抗倭之路”;历朝历代的商贸举措,促成了“商贸之路”的地位;宋朝廷设置的太平军传舍、指定的对外交往廉州水路,形成了“对外交流之路”;由汉窑、唐窑、宋窑、明窑等历代陶瓷产业组成了“陶瓷之路”;因木薯、烟草等外来物种的引进传送,而成为“物种引进之路”;中国最早的海关设置地之一(元代起朝廷就在廉州设船舶提举司,即海关),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而成为“走向海洋之路”;大量与珍珠有关的人文史迹由此交流汇合而被称作“珠光之路”;自南北朝起,佛教文化从海路由此进入中原传播而成为“佛教南传之路”;唐宋三宰相、苏东坡及大量的文人骚客等由此往返中原而成为“人文荟萃之路”。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曾经倒映在南流江波光中的楼船帆樯,商旅灯影已经消失,南流江两岸也无复往昔的战鼓声急,铁骑嘶叫。只有流淌的江水还在日夜不停地奔向大海,似在追寻着曾经辉煌过千古史迹,百代遗踪。
 
    石湾汉城遗址觅史踪
    汉末三国鼎立,逐鹿纷争激烈,合浦地处孙吴政权范围,也曾一度被曹魏政权所占有,因此,合浦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孙吴与曹魏政权逐鹿的战场。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 ),据有交广地区孙权“以交趾县远,乃分合浦以此为广州”。也就是说,以合浦为界,合浦以南属于交州,合浦以北属于广州,合浦时属广州。这次以合浦为界把交州划分为交州、广州后的时间不长“俄复旧”(《三国志·吴主传》),到了永安七年(公元264年)“复分交州置广州”(《三国志·三嗣主传》)。从永安六年(公元263年 )起,由于时属孙吴政权的交趾郡将背叛了孙吴投降曹魏起,孙吴与曹魏就以合浦郡地为中心,打起了拉锯战。宝鼎三年(公元268年 ),孙皓派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修则等向叛吴投魏的交趾发起攻击,结果被司马炎的部将毛炅等击败,刘俊、修则等都战死在沙场,孙吴的军队只好退守合浦,等待收复交趾的机会。
    此间,连续发生了的几次大战事中,多提到一个交战方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名,那就是合浦“古城”。如《晋书·陶璜传》中记述,陶璜为苍梧太守时,因没能及时支援与蜀军作战的吴军,使得蜀军能够乘机“破吴军于古城,斩大都督修则。”陶璜被迫退守合浦郡城。陶璜在合浦郡城休整后,从海路出发突袭,收复了失地,因有战功而升任交州刺史(三国沿汉制,合浦属交州刺史部)。
    《资治通鉴州·晋纪》中记“交趾太守杨稷,将军毛炅,董元攻合浦,战于古城,大败吴兵,杀刘俊,修则。”而《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的宝鼎、建衡年间,曹魏与孙吴,孙吴与司马炎之间争夺合浦的一些重要战事,也是“战于古城”。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0四又云:漳平废县在府东。《宋志》临漳郡无县。《齐志》为郡治。梁、陈间,郡县俱废。漳,亦作鄣,又作瘴,以临界内瘴江为名。瘴江,即合浦江也。又合浦故县,旧《志》云:在今县西南。汉初县置于此,后移而东。三国吴孙皓末,交趾太守杨稷据交趾,遣将毛炅等攻合浦,战于古城,大败吴兵,即此城云。”合浦“古城”究何指,这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位于南流江边石湾大浪村的汉代遗址是否就是以上史料中所称的古城呢?位于合浦石湾大浪古城村的汉代遗址,自2002年3月至2003年5月间进行了挖掘考证,发现了相当于西汉早中期建筑遗址以来,就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2004年12月27—29日在合浦县城召开的汇集了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吴传钧教授等近5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的“合浦——海上丝路始发港研讨会”上,大浪汉代遗址的话题更是引起了热烈积极的响应,也引起了各种各样的论述意见和看法。这些论述意见和看法延续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共识。日前,笔者随南流江考察组,重新探访这个引发了诸多争议、经历了繁杂的喧闹之后,又重归“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寂寞中的汉代遗址。
    来到简易保护棚覆盖下的遗址,已经看不到当时挖掘出土的墙基、阶梯和柱洞,建筑石构件、陶罐残片等。据当时的考古报告,这个汉代遗址在古城遗址西边,是一个往北走的弧形平台,平台北有台阶连着船埠(供停靠船舶、装卸货物用,也称步头),船埠长约8米,为夯土筑成,东与城墙边相接处宽3米,最宽处为5米,有三级台阶下水。平台出土的陶片有水波纹、米字纹、几何纹、方格纹等10多种,木柱的柱洞20多个。
    台阶被认为是相当于西汉早中期的夯土船埠,船埠上的柱洞是木柱腐化后形成的,木柱是作为有固定船只使用的。柱洞内保存的木屑经北京大学作碳十四年代测试,其年代与古城(汉代 )年代相吻合。
    这一汉代遗址是在2002年9月4日正式开始第一阶段的考古开挖工作,于9月25日结束。第一阶段发掘面积76平方米,发掘点两处。第一处在北城墙布一条33米的探沟,跨护城河、城墙和城内,其中护城河探沟的宽度为2米,其余为1米。第二处在城内布4×4平方米的探方各一个。主要是对遗址的规模,和出土的瓦片、青花瓷片、粮坛、瓮等残件进行的考证。通过考究分析,初步认为遗址城基呈正方形,长宽均约220米。开挖后的夯土船埠遗址保护棚就在遗址城基西面。
    来到石湾汉代遗址,由于遗址损毀严重,在表面上基本看不出遗址的痕迹,因此,要了解汉代遗址的结构规模,就必须循迹探究而行。就现在的地理地貌来看,在遗址周边可作坐标的,只有被认为是相当于西汉早中期的出土船埠。出土船埠为于遗址西边,紧靠夯土基础遗址,据此被认为是一座城堡的遗址。遗址旁略约可见的台阶向西伸延,有考古人认为这是城堡的护城河。如果能够确认这是为古城配套的建筑,那么古城就有可能的坐东向西。因为在2002年的挖掘考古中,四向的城基周边范围内,只有西墙发现被认为是出土船埠的汉代遗址。结合古城所处的方位而言,这个出土船埠是作为西门的出入通道,从西门通道上船就可以直达合浦郡城。根据古城遗址的西面是与大海相通的大江,东面是南流江河流,南面南流江分支绕城北而过,古城与外界交通的直接通道只有西门了。因此,古城的建筑布局作坐东向西,大门开在西面,是通往合浦郡城的最直接、便利途径。因为要从其它三个方向出入,北面是南流江,且与郡城方向相背,到郡城不可能背道而行;南面是南流江与花江的三角洲地带,也不是往郡城的方向;北面虽可到郡城,但要沿江而行,不但路途远,而且沿途江湾河汊多,得沿着这些江湾河汊转圈走,不利车船,只能步行。这样,古城坐东向西的建筑布以西门作为对外交通的主通道就是合理的了。那么,这个出土船埠就应该是古城西门作为对外交通主通道的船埠,而不是江河、海港的码头。同样,也就符合古城作为汉代遗址的地理位置和都尉城堡的时代特征及功能布局了。
 
    大浪探秘
    站在大浪汉代遗址旁,面对着掩藏于荒草荆棘丛中难以辨认的城基和保护棚下的遗址,举目望处,但见田垌青绿,瓜菜玉米一片生机盎然,何处可寻大浪古迹?眺望间,一个老翁牵牛蹒跚而过,笔者急忙上前相问:大浪村无水为何称大浪?老翁听了,手指着远处的田垌答:前面的这一片以前都是大江,每当海水涨的时候,就会把江水顶上起,大浪白花花的翻滚着铺天盖地而来,大浪村就是这样得名的了。老翁还特别告知,这种景象是听他的爷爷说的,他的爷爷也是听上一辈说的。像他这一辈的都没有见过。
    在采访老人家得知,围绕古城而设置的护城河,其源头就来自南流江分支的花江。在老乡的带领下,经现场考察,花江是在古城遗址的西南角流经西城墙而过,然后绕北城墙入南流江。也就是说,古城护城河是利用花江流水走向,绕过北面和西面城墙而走,南面和东面的护城河则是人工开挖的。在村中老人家的带领下,笔者来到花江古河道,虽然古河道上已经全部种上了农作物,但古河道的痕迹还是明显可见。据带路的老人家说,在童年时候,还可以看见滔滔江水流淌流过古城西北角后,一股分流向西汇入古代的入海大江,一股向北流入南流江大浪段,绕过北面的河流就成为天然的护城河。
    听了老翁的述说,不禁使人想起了汉伏波大将军马援征交趾,驻军合浦训练水军时射退大浪的典故。据《马援传》、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梁绍玉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载:廉州古代的海边有九个浪口,当海潮上涨的时候,这九个浪口就奔腾而上,淹没农田,卷走六畜,人们深受其害又无可奈何,只好岁时祭祀以求平安。但这九个浪口似乎并不领情,每年总要逞凶肆虐几次。到了东汉建武年间,伏波大将军马援奉命征讨交趾平定叛乱,驻军合浦训练水军时,也同样遭到了九浪口逞凶肆虐的干扰,使士兵无法操练。马援走访民间,得知民间岁时祭祀的习俗后,也依例而行。然而,祭祀过后这九个浪口又依然我行我素,侵扰不止。马援因此大怒,当九个浪口再次奔腾而来的时候,马援迎着巨浪立于船头,拔出弓箭,对翻滚的浪花大声喝道:挡我军队者速速退下,否则当死!”九个浪口逞凶肆虐惯了,根本不听马援的话,依然是铺天盖地向马援扑过来。
    面对疯狂的九个浪口,马援坚定沉着地拉开了弓箭,连发六箭就把六个浪口射了下去。当马援正要继续射击时,当地的长者向马援求情,请手下留情,因为如果都把浪口射退了,以后海潮涨不上来,江水都流走了,就会影响农耕水利。马援听长者的请求后,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停止了射击。剩下的三个浪口也乖乖的退走了,此后再也不敢跑来逞凶肆虐,只到海岸边为止。相传乾江的三汊口港(合浦古港)也是因此形成的。马援射潮的典故也就因此传开来,后人为此作诗云:后羿射日落其九,伏波射潮减六口。海水至今不敢骄,三口连珠若雷吼。”即纪此事。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也记:廉州海中,常有浪三口连珠而起,声若雷轰,名三口浪。相传旧有九口,马伏波射減其六。予有《伏波射潮歌》云:後羿射日落其九,伏波射潮減六口。
    海水至今不敢骄,三口连珠若雷吼。”“伏波射潮减六口。海水至今不敢骄。”九浪口退走了,海水再也不敢到此在逞凶肆虐,九浪口冲腾激荡留下的河床成了万顷良田。在历史典故与现实地理地貌的交替中,不禁教人联想:莫非今天的大浪就是当年马援射潮处?
 
    话说糠头山
    南流江边的石湾镇旧有糠头山。
    据《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史籍记述中称,秦朝末年,南越王赵佗屯兵合浦时,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发动军民舂谷取米,由于需求量大,舂谷取米所剩的糠头堆积成山,合浦的糠头山就是因此得名的。糠头山就在今合浦石湾境内与灵山交界处。
    记述赵佗屯兵合浦时,舂谷取米形成糠头山的史籍很多。
    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晋代刘欣期所著的《交州记》:合浦海口有糠头山,相传越王舂米于此,积糠而成。”交州记》所记的糠头山在“合浦海口”这是符合石湾的地理区位的。《交州记》是专记交州风物的典籍,其中所记,为后世广泛引用转述,影响很大。里面还有“合浦杉”篇中记:合浦东二百里,有一杉树,叶落入风,入洛阳城内。汉时善相者云:此休征当出王者。 ’故遣千人伐树,役夫多死。三百人坐断株上食,过足相容。”糠头山”与“合浦杉”因此被后世文人骚客作寄情喻体传诵千秋。
    南北朝时期的梁·孝元帝编撰的《金楼子》一书也记:合浦有康(通糠 )头山,山上有一头鹿,额上戴科藤一枚,四条直上,各长丈许。”《金楼子》中的这一记述,也被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引用。此后,历代的经典史籍都引用转述。
    宋代王存编撰的《元丰九域志》记:廉州,合浦郡,军事。
    (太平兴国八年废为太平军,咸平元年复为州。治合浦县)上,合浦。(六乡。鹿井、三村二寨。有糠头山、廉江、合浦。)下,石康。(州东北三十五里。四乡。白石一镇。有晏水。)宋李昉《太平御览》记:糠头山在合浦海口。传云越王舂米于此,积糠所成。”明代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述:北峨山府西北百里。峰势嵯峨。又西北四十里有糠头山,一名军头山,相传秦尉陀尝驻军于此,偶乏粮,以糠头散给,因名。俗呼狼头山。”明代崇祯十年本的《廉州府志·地里(通理 )志》中记:糠头山,西北一百五十里,秦尉佗常(同曾)驻军于此。”南越王赵佗为什么要兵临合浦留下了糠头山的典故呢?公元前204年,南海郡龙川令赵佗趁秦末战乱兵祸之际,起兵兼并了秦岭南三郡(南海、象郡、桂林),建立了南越王国,自立为武王,建都于番禺(即今广州市)。而蜀国也想趁赵佗基根未稳,把把势力向岭南扩张,蜀国王子亲率军队一路打来,攻占到了合浦边界。合浦此时虽然没有独立设郡,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特别是灵渠凿通,连接了南流江(时称瘴江)出海黄金水道之后,控制了合浦就等于控制了岭南西部。赵佗当然明白这是个要害之处,而且,赵佗其自身就是割据称王的高手,他敢于从秦王朝手中割据岭南三郡立国。又岂容他人在自身眼皮下放肆?于是他亲率大军西征讨伐,驻军合浦,还在到合浦设立了行宫作指挥部。为了筹备军粮,就令士兵役夫日夜舂谷取米,时间长了,剩下的谷糠堆积成山,后人就将此地称为糠头山。当年赵佗的兵马有多少?缺乏具体的数字记录,但从舂谷取米所剩的糠头堆积成山来看,此战的规模肯定很大,这就是赵佗兵临合浦留下了糠头山典故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