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述北海的历史文化现象时,南流江文化是一个不容忽略的话题。因为,南流江承载了一个王朝开疆辟土完成一统,走向大海的辉煌;承载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流融合;承载了珠还合浦的千秋传奇……南流江古称合浦水。南流江发源自北流大容山,从北流六洋河进入玉林盆地,流经博白江口出玉林市境后,流入浦北县再自北而南贯穿合浦县境汇入北部湾,全长287公里,流域面积97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6立方米/秒,是广西南部独自流入大海诸河中,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奔腾南流入海的南流江,以其一往无前的气概,形成了面积128万亩的广西第二大平原——南流江冲积平原;形成了纵三十多公里,横五至十公里,河口地段宽二十多公里,面积550平方公里的广西最大的三角洲,南流江三角洲。因此,南流江流有“合浦母亲河”之称。
合浦处于江海之交,以南流江为干流,境内河流水网交织,舟楫可行,水上交通甚为便利。从合浦溯南流江而上,经桂门关,进入北流河,接西江,溯桂江而上,过灵渠,便可沿湘江进入长江流域,这是一条沟通岭南与西南、岭南与中原的重要交通线。南流江至合浦石康镇多葛村分出一支流经县城西面称西门江,两支分别人海。
南流江与西门江之间的平坦地带是南流江沿岸平原的主要部分,其中县城西南侧沙岗镇的白沙江至廉州镇的望州岭一线以北属河流冲积平原;以南为南流江三角洲,与两侧台地接界处均有高20米左右的古海蚀崖。资料表明,南流江三角洲地区海岸7000年来向海推进了l0—12公里,平均每年约l.6米,属缓慢进积。每年进积1.6米只是历年的平均约数,早期茂盛的植被和良好的水土保持使得推进的速度无疑大大低于这个平均数。
由此可知南流江冲积平原及南流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貌结构状况。
合浦县境内南流江河段边的石康水库的二埠水山岗遗址、清水江水库的西岸和南岸的山岗上的清水江山岗遗址出土的残石锛、石网坠、砺石、石锛和夹砂陶片,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由此可证7000—5000年前,合浦地区南流江流域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
合浦母亲河南流江在史料中有很详细、精彩的记述。
《旧唐书·地理》篇中记称:唐置廉州,州界有瘴江,名合浦江也”。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因合浦有廉山而改合浦为廉州,而合浦江因廉州之名也改称为廉江。合浦江改名为廉江,寄寓了更多的政治含义与吏治期待,成为文学作品中,吟物寄志的标志景物。
宋代周去非在《岭南代剳》称廉州江“官以牛车自廉州石康仓运盐之,庶一水可散诸州”(十九个州),是说借助廉州江(西门江)以上286公里长的水运输功能,可以覆盖了今两广和湖南大部地区的海盐供应。
《明史·地理志》中记:东南滨海,亦曰珠母海,以海中有珠池也。又城北有廉江,亦曰合浦江,自广西容县流入迳州江口分为五。西南注于海”。是说,发源自广西容县的合浦江,也即是南流江,流到合浦(廉州)境地后,分为五条支流流入大海。
《清史稿·地理志》中记述:廉江在北,一名西门江。江自广西博白入,迤西流右,纳小江水,又西含张黄江,屈西南为罗成江。武利江自东北注入至府治,西北合洪潮江,又西南分流入海。
又东北漆铜江自广西兴业入,左合六碾江,又西北入广西贵县,是为武恩江也”。这里不但正式记录了西门江的名称,还详细地叙述了西门江的分支状况,从中可以大致看出古代西门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黄金水道,在当时的漕运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合浦江,亦名南流江,又名晏江。源出广西容县大容山,南流入府界,地名州江口,分为五江:曰州江,曰王屋屯江,曰白沙塘江,曰大桥江,曰新村江,环流至府城西南入海。
又府北二十里有石湾江,府北十里有猛水江,皆廉江支流也。
“零洞水在废零绿县西三十里。源出县西境零洞山,下流入海,一名零绿水。《通志》:零绿水,在县西百二十里,一名零烈水,源出廉州府境,东南流入海。
官寨港,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源出廉州府废石康县之六牛山,南流二十里入永安大海,近官寨盐场,因名。”《宋会要辑稿》中记“自郁林州水路可至廉州,其处亦有回脚盐船。自廉航海一日之程即达交趾。
若由此途,则从静江而南二千余里,可以不役一夫而办”。
以合浦境地的南流江为主干道的黄金水道形成了以合浦乾体港出海口连接东南亚、印度洋航线的海上航线,和南流江北上联通郁林连接漓江、珠江、湘江进入中原的内陆腹地水运网络。于是,自秦汉以来,南下百越,北上中原的楼船战舰,征夫商旅,在南流江两岸留下了百代精彩,千古绝唱。
史 禄:开凿灵渠通粮道
史禄是开发南流江的第一功臣。明代欧大任在其所著的《百越先贤志》是这样记述的:史禄,其先越人,赘婿咸阳。禄仕秦以史监郡,时始皇帝伐百越,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遣禄转饷凿渠而通粮道。禄乃自阳山道水源以湘水北流入于楚瀜江为牂牁,下流南入于海转饷为劳,乃量为矶以激水于沙磕中,叠石作铧沠湘之流而注之瀜,激行六十里。置陡然三十有六,舟入一陡则闸一陡,使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通舟楫又利灌田,号为灵渠。于是杀西瓯君译吁宋,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夜攻杀睢秦,乃发适戍以备之。禄留掲岭,长子孙掲阳令,定其后也。”这里记述的是秦始皇南取百越的“秦瓯战争”或称“秦瓯之战”。
秦始皇平定六国后,为开拓疆土,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命尉屠睢率50万大军,分兵5路,从东面和北面夹击,对岭南越人发起凌厉的攻击。当时,岭南地区为百越族群的分支—— — 西瓯、骆越和南越等土著居民的聚居地。在交战之初,由于西瓯人缺乏抗击秦军大举进攻的足够准备且力量分散,当秦军浩浩荡荡挺进其领地之时,他们只是仓促应战,结果被秦军的凌厉攻势打得四处溃逃,其部落首领译吁宋也在混战中遇害身亡。西瓯、骆越和南越等土著居民“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以为将”,充分发挥自己熟悉地形继续抗击秦军。使人生地不熟的秦军大兵团处于被动挨打、疲于奔命的困境,连其主帅尉屠睢也被西瓯人斩杀,造成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的严重损失。秦军不得不收缩兵力,反攻为守,筑城固守待援,秦瓯之战进入了“三年不解甲驰弩”的相持阶段。
为扭转孤立无援、被动挨打和给养匮乏的不利局面,早日完成对岭南的统一,秦始皇于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今监御史史禄“以卒凿渠,而通粮道”。史禄率领秦军和广大民工在广西兴安县开凿了沟通漓江和湘江水运的秦凿渠(后来称为灵渠)。秦凿渠修好后,保证了给养和援兵从湘江源源不断地运抵岭南,于是,秦始皇重新部署了统一岭南的战争,征调大批的中原人民充当士卒前来岭南与西瓯人作战,丁男被甲,丁女转输”,以支援前线;原固守在西瓯地区各据点的秦军,由于得到从湘江经灵渠不断运送来的兵员和给养的增援补充,实力大为增强,到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终于统一了整个岭南地区。
从此以后,岭南的越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岭南地区亦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处于中央王朝的统一治辖之下,有利于岭南与内地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使其地的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史禄在统一岭南地区的“秦瓯战争”中是立了大功的。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史禄后来留在了岭南,他的大儿子史孙还做了掲阳县令。后人为他作传,称之为“百越先贤第一人”。
赵 佗:南流江边留行宫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发动的南征百越之战,派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攻击百越。西瓯人充分发挥自己熟悉地形、善于爬山越岭和击水荡舟的特长,利用当地山高林密和河沟深险的地形,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和夜战的方法,从各个地点伺机对秦军的营地及供应线频频进行袭击,使人生地不熟的秦军大兵团处于被动挨打、疲于奔命的困境,不仅无法正面攻击西瓯人,反而使自己不断地损兵折将,就连其主帅尉屠睢也被西瓯人斩杀,造成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的严重损失,陷入孤立无援,给养匮乏,被动挨打,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的被动局面。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任嚣、赵佗率军增援。由于有了史禄的凿渠通粮道,很快就统一了岭南。
秦始皇平定岭南后,设岭南三郡(南海、桂林、象郡)时,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南海郡尉任嚣死后,赵佗继任,他趁秦末农民大起义之机,割据了岭南三郡,建立了南越王国。时间约在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间,共历93年,传五世而亡。
在此期间,农民大起义的烽烟弥漫全国,引来群雄逐鹿中原,问鼎社稷,时蜀国王子也趁机兴兵东进,抢占了时属南越王国的象郡一带。赵佗敢于从秦王朝手中割据岭南三郡立国。又岂容他人在自身眼皮下放肆?于是他就领兵讨伐,驻军合浦,设置了行宫作大本营。为了筹备军粮,就令士兵役夫日夜舂谷取米,时间长了,剩下的谷糠堆积山,后人就将此地称为糠头山。糠头山在今合浦石湾境内。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蜀国王子乘机攻占了南越国土。南越王赵佗领兵讨伐,曾驻军此地,因缺乏粮食,以糠头分士兵食用。《太平环宇记》记述:舂谷取米供食将士,糠头堆积如山,因而得此名糠头山。
关于赵佗征蜀国王子的记载,还见于南北朝时沈怀远所著的《南越志》一书中,该记述:交趾之地,最为膏腴。旧有君长曰雄,其佐曰雄侯。后蜀王将兵三万讨雄王,灭亡。蜀以其子为安阳王,治交趾。其国地,在今平道县东。其城九重,周九里,士庶蕃阜。尉佗在番禺,遣兵攻亡。王有神弩,一发杀越军万人。赵佗乃与之和,仍以其子始为质。安阳王以媚妻亡,子始弩毁亡。赵兵至,乃杀安阳王,兼其地。”《太平御览》卷八百五四,饮食部”二十“糠”条下记:刘欣《交州记》曰:合浦出海口有糠头山,传云:越王舂米于此,积糠而成。”
费 贻:滔滔南流传廉声
费贻四川南安人,他在乡中以操守著名,与李业、谯玄、王皓、王加并称南安“清廉节义五杰”。
时当两汉之际,公孙述据有四川割据称帝:也想借重这一批名士的声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这些名士都不愿为公孙述所用,以死明志或被逼死。只有费贻躲进深山,把漆树汁涂在身上,造成皮肤病。还装起癫狂以避开公孙述的纠缠与迫害。刘秀统一中国后是为光武帝,立即派人去寻找费贻出任合浦太守。
费贻来到合浦后,针对合浦郡民多以采珠为业,农田荒芜,粮食缺乏,珠民为了换取粮食,深受奸商欺诈,尽为黠民以升酒斗粟,一易数两”的状况,大力推广农耕,采取多种措施,奖励郡民开垦荒地,种植五谷杂粮和瓜果蔬菜。他还亲自到农村去劝农,引进中原制造竹筒水车,织麻养蚕等技术,带领农民修筑山塘、陂坝、水渠。由于修筑了水利工程,使水稻种植得以在合浦郡推广,费贻于此功不可没。
费贻在合浦太守任上,大力推行政清刑简,“政清”就是执政清廉公正,勤政有为,施德惠民。“刑简”就是各种规章制度都要符合百姓的利益,不能让不必要的规程扰民而成为老百姓的负担。他在任期上更是身体力行,为合浦的民众做了大量有益于民生的业绩,志书因此记称:民感其德”。费贻在任满离职之日,合浦郡民攀辕百里相送,一直送至县界的一座大山下方洒泪惜别。费贻离开合浦后,老百姓感念他的功德,便将洒泪惜别之处的大山称为廉山(即今合浦公馆六湖至南山一带山脉的主峰望海峰、梅嶂。此山脉下的田垌为大廉垌。《读史方舆纪要》记述,廉山又因上有廉垌而名),山下的田垌称为大廉垌,后世又将穿越合浦而过的南流江称为廉江,城中的水井称为廉泉井,到了唐代,合浦又因廉山吏风之德,而名廉州。明宋崇祯本《廉州府志》因此记述,合浦江山皆名廉者,以贻故也”。费贻故乡的民众为之作歌:节义至仁费奉君,不仕乱世,不避恶君”。合浦府学孔庙的三贤祠为之塑像祭祀,以传政德。四川荣州文庙的乡贤祠中立有费贻神位。
马 援:伏波滩前说伏波
马援,字文渊。右扶风茂陵县(今兴平县东北)人。马援以军功被任命为陇西郡(今甘肃省临洮县南)太守,后被征召回京任虎贲中郎之职。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女子征侧和她的妹妹征贰联合其他奴隶主起兵反抗汉朝,攻占了九真、日南、合浦等岭南60多座城邑自称为王。为了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汉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统兵南征。
马援带领援军来到合浦,接替了在合浦病逝的楼船将军段志的部队,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后汉书·马援传》),第二年三月,即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春 ,便深入到浪泊(今越南河北省仙山)一带。这里山高水险,毒雾弥漫。面对险境,马援指挥若定,带领军队不畏艰难困阻,英勇作战,首战告捷,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接着,马援领军一鼓作气,穷追不舍,屡获大胜,并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正月,斩杀了征侧、征贰,把首级传送到京师,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3000户。
为了巩固边境安宁、民族团结的成果,马援没有居功自傲,而是继续率领大小楼船2000多艘,作战士兵2万多人,围剿二征余部,使岭南全境得以完全平定。马援在所经过的地方,总是为郡县修筑城郭,凿通渠道,引水灌溉,指导当地的百姓学习中原的农耕技术和耕作种类,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又向皇帝分条奏明越律与汉律的相违之处,制订适合于当地民族的条律,并向当地越人申明,恢复当地以往的习惯法来约束他们,得到了越人的赞同,使之成为共同遵守的律例相沿用下去。平乱战事结束后,马援还动员自己的部下留下来,帮助当地的开发建设。因此在岭南留下了“马留人”、马留话”的佳话。至今合浦客家话中还称合浦的土著语言为“马留话”,合浦的土著居民为“马留人”。
马援征交趾归来后,人们都称赞他,但他总觉得他与过去的伏波将军路博德相比,功劳没有路将军大,而封邑却比路将军多,因之心里老感到不安。他想到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方边境,自己应该请求去攻打他们。他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的这句名言是说,男子汉应当死在边疆,用马皮包裹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手中?这就是因马援而有的又一个成语“马革裹尸”。
马援在合浦留有“伏波滩”、伏波庙”、铜鼓塘”、铜船湖”、马留人”、马留话”等典故遗迹。
合浦民众将马援列为孔庙名宦祠中第一位供奉。
历代编修的《廉州府志》均为之作传。
孟 尝:珠还合浦千古名
孟尝珠还合浦的故事见于《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到治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讼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障。宣戮法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恭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孟尝因病辞官归乡,隐居山泽之后,合浦的吏民并没有忘记这位恩德在民的还珠太守。有一次,孟尝生病的消息传到了合浦,合浦的吏民即派代表给孟尝送去合浦珍珠一升,以作养病之资。孟尝在百般推辞不得收下了这下升珍珠后,立即把之捐了出来,并发动当地的乡绅百姓修建了一条桥并在桥下建了一座水闸,使得长期以来受水患干旱侵扰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有了保障,百姓得到安居乐业,当地地老百姓就把这条桥命名为“还珠桥”。宋代诗人华镇作《还珠桥》一诗记之: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清风不共门墙改,长与寒泉起浪花。”合浦因孟尝而有“还珠故郡“之誉。郡境内因此有许多纪念孟尝的历史遗迹和典故;如:还珠亭、还珠岭、孟尝祠、孟尝衣冠塚,孟尝流风坊、孟太守庙、海角亭等。
中山王太后:千古江声叹贬徙
西汉元始年间(公元1—5年),王莽专权,把持朝政,排斥异己,一口气连贬了四位皇后、皇太后。捧出年仅九岁的刘衍登基,即是汉平帝。平帝登基后不能亲政,由太皇太后临朝,王莽以首辅自居,也就更加肆无忌惮地导演一出出篡位乱政的闹剧,汉平帝的生母中山王太后被贬徙合浦就是其中之一。
汉平帝登基后,生母卫姬本应母凭子贵,封后享福。怎奈王莽一手把持朝政,怕卫姬入宫封后会削弱自己的权势,于是想了一个歪点子,只按平帝未过继为太子时的中山王王位,册封卫姬为中山孝王后,又将卫姬的两相兄弟封为关内侯,只准在中山居留不得进京,此举动引起了朝中忠直大臣的反对,不少大臣联名上书,要求按汉例册封卫姬为皇太后,并迎进宫与平帝母子相聚,以尽孝慈。谁知,众大臣此举反而加重了王莽对卫姬的猜疑和妒忌,加剧王莽对卫姬的限制和逼害。卫姬在王莽的淫威下,也只忍气吞声,但求偏安。
王莽的长子王宇,见平帝即位后,卫姬仍被王莽排斥在外不得册封为太后,且被逼母子分离,对这些不近情理的做法,王宇也时有劝说父亲,让成帝母子团聚。何况卫姬只有平帝一个儿子,这种亲情更是无法隔绝的,对此,王宇也有顾虑,担心平帝长大后必有怨恨,到时将会留有后患。与其日后遗祸,倒不如早有筹谋,及时化解这些恩怨,也算是为王氏一族预留后路。主意打定,王宇就将想法向老师吴章、大舅吕宽提出,以期共谋良策。
吴章深知王莽不是一个可以理喻的人,却又非常迷信鬼神只有用迷信的方法,才能使王莽改变行为。于是便定出一计,叫吕宽深夜将狗血倒在王莽的门口,以天降警兆来说服王莽。谁知吕宽深夜前往王莽门口倒狗血时被发现了,当即被扭送王莽处严刑逼问谁是幕后主使,吕宽原以为王宇是王莽的长子,直说或可免一死罪,就把王宇主谋之事供了出来。岂料王莽已是权欲遮眼,六亲不认,不但把王宇、吴章、吕宽三人一并处死,就连已经怀孕了的儿媳妇吕马也不放过,关在狱中待生下小孩后也予以处死了。
王莽杀死了自己的长子,儿媳后,又以串谋造反之名,将卫姬家族人等全部诛杀,只因碍于平帝在位而不便诛杀卫姬。对此,王莽大不甘心,借机将昔日对自己有意见的文武百官员一概都以与卫氏通谋的罪名处死,自公主、王侯至太守以上官员因此丧生者十五人。甚至王莽的叔父红阳侯王立,堂弟平阿侯王仁、乐昌侯王安因平日与王莽意见不合,也在此案中遭牵连被杀。不久,王莽更是以铲除乱党,维护朝廷安定的借口,假传圣旨(时由太皇太后王氏临朝)免去卫姬中山王太后的封号,贬徙合浦。
卫姬贬徙合浦的第二年,王莽便用毒酒害死了汉平帝,自己当起了皇帝,卫姬在合浦的遭遇再也无人提起,有地方资料称卫姬最后病死在合浦,而汉书未见详细记载,卫姬在合浦的遭遇也就成了千古之谜。只有南流江的千古江声为之叹息。
常 乐:常伴南流乐桑蚕
自南北朝隋唐以后,中国州郡县治进入了大变动时代,全国郡县由汉时的十三部州一百零三郡猛增至唐朝州府三百五十八。合浦作为秦汉名郡,州县设置也大动手术。以合浦郡地分设的州府计有:越州、白州、禺州、容州、姜州、宋寿。此外还分设了封山、蔡龙、大廉、安昌、高城、大都、东罗、珠池等县。其中的越州、白州、禺州、容州、姜州、宋寿等州都是在南流江畔。
五代时期的南汉王朝虽然只有四十四年,但在合浦却做了两件影响的事。一是后主刘鋹在廉州设置媚川都,派出军队进行武装采珠。二是将合浦县部分辖地划出,设置了博白、零绿、盐场三县为常乐州辖地,州治所就在今常乐镇。常乐州存在的时间不长,却跨越了两个王朝,至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撤销,共五十五年。由于时间短,而且又是跨朝代设置,处于改朝换代急剧变化的时期,因此没有什么建树,地方志书也只是作简单的记名收录。
但是南汉刘氏王朝为什么要仓促地设置常乐州,而且还要划设三县归其管辖,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是地理环境,南流江南北贯穿古常乐州全境。古代最便捷,经济成本最低的交通途径就是水路通道。按古常乐州的辖治三个县范围内,都是处于南流江流域沿线。而南流江自秦汉时期起,就是中原与百越及至与东南亚开展商贸往来的通道,也即是今天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古常乐州的这段江流,正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水道。
其次是社会环境。在这段至合浦出海口黄金水道沿线,先后设置过汉代郡、县治、越州府治,廉州府治,常乐州府治,石康县治,永安城堡、宋城等行政、军事机构,以距离计算,平均每五公里就有一个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治所,这在古代郡县设置地理分布中是极少见的,由此说明古常乐州当年是繁荣富庶之地。今天常乐镇范围内存留着许多与历史有关的地名或遗址,如皇后、皇后铺、皇后渡等,很容易使人想起王莽篡汉时期,被贬斥来合浦的中山皇后卫氏。而江边的铜鼓坡则勾起人们对古越族群的遥想。此外,常乐多有以城冠名的地名,如西域,石城、北城、古城等,这些城是否就是当年魏吴争夺的古战场或城堡?总之,常乐有太多引人联想的地名。又再说吧,象鼓是古越族群的打击乐鼓,也是用于军事上的战鼓,这种象鼓现在只有在东南亚国家可见。但常乐以象鼓冠名的地方就有三处,其中象鼓岭是境内最高的山岭,海拔195米。这是否又象征着什么呢?再次,在常乐至合浦县城出海口西门江这段南流江河岸两边,土壤气候地貌都相同,却只有常乐是自古以来的蚕丝之乡,古时候在生产力不发达,农村经济单一的环境条件中,往往一种物产就会决定一个行政区域的设置,如合浦史称还珠古郡,就是因为地产珍珠。由此联想,南汉刘氏王朝既然能在合浦设媚川都专事采珠,在常乐设州专事丝绸生产也是就理所当然了。或许是南汉刘氏王朝存在的时间太短,只有四十四年,来不及把常乐州建成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蚕丝之州,才给后人留下了如此众多的猜想和遗憾吧。
罗 绅:南流江边说忠烈
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撤了常乐州之后设石康县,石康境内除了曾设县治之外,还设过廉州府治,有唐城、古城角、古城墙等古遗址。
在石康近500年的设县建制史中,由于史料不全,后世所知的情况不多,但有两个人是众所周知的。一个是苏东坡客居廉州时的石康知县欧阳晦夫,时在宋元符三年,即1100年,他因热情接待苏东坡而留名珠乡。一个是明成化三年,即1467年的石康知县罗绅,他为护境安民而殉国,石康民众立庙建祠,奉若神明,扬名至今。
罗绅是江西宜春人,天顺初年任石康知县。
罗绅任石康知县之时,正是多事之秋。除了倭寇侵扰之外,各种战事不断。护境安民成了首要政务。为了保境安民,罗绅一方面加紧训练县兵,一方面组织团练,由其子罗鉴统领,以保地方安宁。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一支外地武装队伍突然围攻石康县,兵多勇壮,攻城甚急,罗绅即命儿子率兵出城迎敌。由于罗鉴率领的县兵、团练平日里训练有素,出城开战便斩杀围城之敌二百余人,致使围城之敌闻风丧胆,溃不成军,仓皇撤兵败退。罗绅父子因此成了这支外地武装队伍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一个月后,这支外地武装队伍又卷土重来,罗绅又命罗鉴领兵迎战,战不数回,敌军挡不住罗鉴神勇,很快又败退了。为了把敌军赶出县境,罗鉴率军一直将这股武装追至博白县境,不幸中了敌军的埋伏,罗鉴中箭负伤,回到石康不久便身亡。惧于罗绅父子的威名。此后几年间,敌军不敢轻易侵扰石康县。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十月,这支外地武装队伍得知罗鉴已于五年前中箭负伤不治的消息后,再次纠集兵马围攻石康县。罗绅率军民守城苦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城破被俘。罗绅面对掠城敌军毫无惧色,厉声斥敌:朝廷命我封疆守土,今日城破,一死何惧,但不得残害无辜百姓”。敌军见掠城所得不多,便将罗绅及城中吏属乡绅及有功名者掳作人质索赎金。在解押途中,罗绅对敌军首领说,带这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吏属乡绅及有功名者随行无益,我一人留下足矣。不如放他们回去多筹赎金来赎我。敌军首领听了也觉得可行。于是就只留罗绅作人质,其他人等全部放回,限期筹集赎金换回罗绅。谁知石康经此次敌军掠城之后,十室九空,众人回城后虽然多方努力,也只筹集到白银三十两。敌军收到赎金后,以三十两白银换一个知县的命,赎金太少不值为由,将罗绅杀害了。罗绅被害的消息传回石康县城后,城中吏民尽出城迎其遗体,史书记称“家祭巷哭,如丧考妣。”可见罗绅深得民心。
罗绅父子护境殉国死难后,石康民众专门为其父子建了一座祠庙以作祭祀,取名为“罗公祠”。
廉州知府饶秉鉴为了表彰罗绅父子一门忠孝,特地为之作表立传。罗公祠中安放罗绅父子的神像,世代香火延绵。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合浦知县廖佑龄在石康扩建罗公祠,后世将此称为新庙,罗绅的事迹也代代相传,演化为神,屡屡显灵,保祐石康平安,流传最广的就是罗绅脚踢日寇飞机炸弹的神话。说的是抗日战争中,日寇飞机轰炸石康时,有人看见罗绅骑着高头大马,将日寇飞机扔下的炸弹一一踢到江里,使之不能伤害石康民众。为了考证此事,有人在日寇飞机走后专门去罗公祠验证时,发现罗绅的塑像还满头大汗,脚上的皮靴因踢炸弹踢歪了还未穿正。也有人称在夜间经常见罗绅骑着马出来巡逻,使土匪不敢到石康侵扰。传说虽奇,正见民心所在。崇祯本《廉州府志》把他列入“名宦志”立传,称其“清介公勤”,嘉其“一门忠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