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馆是一个纯客家的乡镇,也是北海地区有史料记载的,设置行政建制最早的乡镇之一,它与唐代曾一度作为州府治所在地的常乐、宋明之间代曾有五百年设县建制史的石康并称为珠乡三大古镇。虽然这三大古镇由于历史行政区域变迁的原因,其中的千秋史迹都不同程的在岁月的烟雨中湮没,历史的光环也在时代的洗炼中消退。但是,公馆以其独特的地理区域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依然绽放出绚丽的人文光彩,焕发出强劲的活力。
公馆古称大廉,因东汉名臣费贻在合浦太守任上清廉勤政爱民,任职期满离开合浦之日,民众挽辕送至此地的一座大山下。为纪念费贻的功德,就将此山称作大廉山,明崇祯版的《廉州府志》因此记称大廉山:“实为廉郡之镇。”山下的田垌随之称大廉垌。正是因为两千年前东汉名臣费贻在这里廉山留名,因此掀开了廉山风范的绚丽篇章。由此,珠乡的大地上有了大廉山、大廉垌、大廉县、大廉港、廉州、廉泉、廉江,历史的脚步就这样在公馆的土地上留下了震铄古今的足音……
南北朝时期,朝廷欲在今公馆一带设州县,而先就大廉山下的大廉垌择地建官舍作官员勘察办公居住之用,官员所居的官舍被称作“公馆”, 史志典籍因之记称的“大廉公馆,在大廉垌。”这就是“公馆”地名之始。
悠久的行政建制史迹最早记载公馆地区有行政建制设置的史籍是《隋书》。据《隋书》“地理志”篇记:“合浦郡旧置越州。大业初改为禄州,寻改为合州。统县十一,户二万八千六百九十。
合浦旧置合浦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郡。南昌北流大业初废陆川县入。封山大业初废廉昌县入。定川旧立定川郡。平陈,郡废。龙苏旧置龙苏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又并大廉县入。”
在《隋书》的这段记述中,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就是记载了大廉县并撤时间是大业初。大业是隋炀帝执政的年号,隋炀帝执政只有十四年,即公元605年至618年。按“大业初并大廉县入”的记述,大廉县的设置应当是在公元610年以前。但是,由于隋朝的时间短(581—618年),前后只有37年,大廉县是在大业初并撤的,如前所述,大廉县在610年前已不存在了,实际上大廉县在隋朝存续的时间有史可考者只有29年。虽然有史料记称大廉县设于南朝刘宋时期,但只是有名称而无地望与治所的记述支持,因此这个时期大廉县的政区设置是不确定的。而在此期间,合浦郡曾一度撤销改为禄州,后又改作合州,再后又复称合浦郡。在这37年间,合浦郡三度易名,无暇顾及大廉县的建制更变记载,这是免不了的。所以说,在史籍记载中,公馆地区最早的行政建制设置是大廉县,但时间、地望、治所无考。
在《旧唐书》“地理志”篇记载中,对大廉县就有了准确的记述:“廉州下,隋合浦县。武德五年,置越州,领合浦、安昌、高城、大廉、大都五县。”
《合浦县志》则进一步明确记述:“唐武德五年(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分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4县。”
元代马端临撰的《文献通考》则记述“唐置廉州(州界有瘴江),或为合浦郡。属岭南道。领县四(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宋开宝五年,废封山、蔡龙、大廉,移州治于长沙场,置石康县。大廉县在旧廉州东南一百里,唐初置,后废入石康县。”
从这些记述中可知,武德五年,即622年,大廉县成为以合浦郡地所置的越州的五个辖县之一。由此算起,大廉县自唐朝武德五年(622年)设置,到宋开宝五年(922年)撤销,大廉县存在的时间为350年,而大廉县设置的历史,至今已有1390年的历史。
那么,大廉县的地望与是公馆地区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这得从大廉山说起。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记述:“大廉山,在广东合浦县东北一百里,盘礴数十里,与博白县蟠鳞山相连。《元和志》:唐廉州,取大廉洞(垌)为名。《舆地纪胜》:“大廉县有大廉洞(垌)。《廉州府志》:东汉时费贻为合浦太守,有廉名,去之日,百姓追送至此,遂以名山。”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所说的“《元和志》”,即是唐朝宰相李吉甫(758—814年)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元和郡县图志》中原文是:“廉州,古越地也。纪胜廉州。今州即合浦县理也。同上。黄武七年更名珠官郡,少帝改珠官郡为合浦郡。同上。大业三年,又废州为合浦郡。同上。取大廉洞(垌)以为名,大廉县”
《元和郡县图志》是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其中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一个简要的叙述。在编写体例方面,对后世地理志书的编写有着重要的影响,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元、明、清各代的《一统志》都受其影响。故《元和郡县图志》有开我国总地志先河的美誉。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中所说的《舆地纪胜》,即是南宋王象之撰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被誉为宋代地志“百科全书”。
大廉山、大廉垌能够在这些权威的史志古籍中得以详述,由此可见大廉山在当时的影响。正是因为大廉山、大廉垌的历史知名度影响所及,才造就了公馆地区悠久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建制史迹。如唐武德五年(622年)朝廷设置大廉县,贞观八年(634年)朝廷改合浦郡为廉州,都是因大廉山之故。
从权威的史志古籍记述中了解到大廉山、大廉垌的由来之后,就容易从地理区域的角度去了解公馆地区与大廉山、大廉垌的关系了。这在史志古籍中也有明确的记载。
《大明一统志》:“大廉山在府东一百五十里,上有大廉垌,州以此名。(廉州府)南辕途穷,濒海而郡。凿山为城门,威服蛮夷,大廉对峙于东。”
明代崇祯版《廉州府志》:“大廉山在府治东一百里,郡因此名。”
“大廉山山形秀拔,林木葱郁,盘旋数十里,与博白县磻磷山相连,实为廉郡之镇。东汉时费贻为合浦太守,有廉名。去之日,道经山下,百姓送至此,遂以名山。大廉垌出其阳,唐置大廉县于此。陆湖垌出其阴。”
从《大明一统志》和明代崇祯版《廉州府志》对大廉山地理区域位置的记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廉山在廉州府治东一百五十里,这与今天从合浦县城廉州到大廉山下的公馆香山、陂塍的路程相符。“大廉垌出其阳”是说大廉垌的地理方位处于大廉山的南部,大廉垌范围与今公馆镇辖地相符。“陆湖垌出其阴”, 是说六湖垌的地理方位处于大廉山的北部,六湖垌范围与今曲樟乡辖地相符,1961年以前,曲樟乡属公馆镇辖地。由此可知,从地理区域来看,以大廉山、大廉垌为标志的大廉地区,就是公馆的古称。
如果说大廉山下的大廉垌是公馆历史地理人文的摇篮,那么大廉山下的大廉港就是引领公馆地区走进时代潮流前列的大动脉。
明代崇祯版的《廉州府志》记称“大廉港一日至永安,一日至凌禄日半到雷州。”“溯江而上,帆船可达白沙塘之河头,水涨时则直达博白。”
大廉港即今所称的北海铁山港,因港口边有铁矿蕴藏,古代有村民到此挖矿炼铁,岁月久远,铁渣堆积如山而名铁山。后来客家移民相继聚居于此,形成村落,取名为铁山村,铁山村位于公馆镇所在地东2公里。古大廉港后来因此也称铁山港。铁山港的通称则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间,国家有关部门普查勘察港口时多以铁山港称之。开放改革后,铁山港以其特殊的地理区域优势和丰富的港口泊位资源存量成大廉港为新的开发热点。大廉港(铁山港)地理区域优势和丰富的港口泊位资源存量与其所具备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原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内陆黄金水道的南流江,古时候流经合浦的入海分支共有四处,一是在今石湾江段分三条江流入海其中之一经廉州府城入海,石湾的州江地名因此而来;而在今石康江段分二条支流,一是经闸口新寮闸江(源自母鸡山)流入大廉港入海,二是流入六湖垌转经铁山江入大廉港。由于石康在宋代就是朝廷重要的盐务基地,大廉港由此成为主要的盐运通道,为了配合盐务运输管理的需要,自宋代以来,朝廷加强了大廉港的开发建设,在公馆修建了盐田,还修筑了大廉港至石康盐仓运盐驿道,在这里设置了大廉驿站、开辟了雷(州)廉(州)古道。公馆因此兼有水路和陆路的交通优势,又得大廉驿路北接郁(林)梧(州)之利,当然也是朝廷设置行政区域建制的重要地区。
根据现有的史志资料查证,在公馆地区先后设置行政区域建制有:南朝时曾设有大廉县,但具体的时间、地望、治所无考。
唐武德五年(622年)设大廉县。
唐宋之际,据明代崇祯版的《廉州府志》记载,朝廷在大廉村建有“白石驿”,在牛角田村设有公馆,作为官府传递文书、管理盐运物资的中转站及办事机构。
宋初大廉县撤销并入石康县。
明代石康县并入合浦后,全县编户30里,公馆地区设新兴里(今闸口乡东部、公馆镇中南部、白沙乡北部)、兴忠里(今曲樟乡及公馆镇北部)。
清康熙年间,公馆地区设新兴里、兴忠里。新兴里在大廉山南。辖地包括今香山、东山、龙骨、扫管、山角、香草江、平鸭诸村。兴忠里在大廉山北,辖地包括今六湖、六厄、风门岭、樟木山、王屋、地东、樟嘉。
清乾隆年间,设公馆圩、设义仓。
清道光年间,县以下划为团局。合浦县分为16团48局:公馆地区设大廉团、六湖团。
民国初,公馆地区分设六湖区(3局):东城、西城、上廉;大廉区(1局):大廉(公馆);公馆圩为二区公署驻地。
民国29年10月改设4区,50乡镇。公馆设镇,属二区,二区公署驻公馆镇。
民国35年,全县共设5个区,48乡镇。公馆地区设上廉乡、东城乡,公馆镇为二区驻地。
1950年6月,全县分9个区、2个区级镇、274个乡(镇),公馆设镇。
1951年6月,分署北海市后,全县设21个区,一个区级镇,区下设274个乡(镇)。公馆镇为八区公署驻,公馆地区设公馆镇、陈屋乡、蛇地乡、盐田乡、铁山乡、廖屋乡、石均乡、六山乡、新秀乡、陂创乡、南长乡、堂排乡、璋东乡、高豪乡、曲樟乡。
1957年9月合浦县撤区并乡, 全县共设23个乡。公馆地区分设公馆乡、石湖乡、堂排乡。
1958年,设11个公社,公馆设公社。
1959年—1980年,公馆均为建制公社。1981年6月,划出公馆、常乐两个公社交界地区增设曲樟公社。
1984年9月改公社为镇,公馆设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