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千秋公馆客韵长(下)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精彩的地理人文风情
    创村茶。清代卜宪义有《大廉杂吟》一组,其中对公馆客家物产有生动细致,形象的描述:
    大廉山下旧为家,年去年来玩物华。
    一掬旗枪初采得,轻敲火石试新茶。
    写这组《大廉杂吟》诗的是廉州府廪生卜宪义。廪生是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清代科举中考试中,经岁、科两试考试第一名的秀才,才能取得廪生名义。廪生每年由州县发廪饩银四两,相当于现在公费保送的大学生。
    卜宪义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似乎是漫不经心地说,在大廉山下久住,已经见惯了四时山色的转换。但是后两句一转:“一掬旗枪初采得,轻敲火石试新茶。”却道出了无限的情趣:到山中的茶园或是山上野生的茶林里去,随兴采回一掬旗枪茶(因该茶经开水冲泡后,叶如旗,芽似枪故名,这里特指上等的嫩茶芽),然后会到家中“轻敲火石试新茶”。“轻敲火石”四字显出了作者的文字功夫,不愧是第一名秀才。因为是只有很悠闲的心情才会“轻敲火石”,心急了就不是“轻敲”,而是乱敲、猛敲来取火了。正是这个“轻敲火石”才体现出“试新茶”的优雅品味。这首诗除了向读者展示出作者对大廉山的情感之外,还告诉人们一个重要的信息,也就是自古以来,大廉山就是出产好茶的地方。这不禁使人联想到,至今廉山下的创村所产的“创村茶”,是否就是当年那“一掬旗枪”的品种呢!
    夫人山。明代崇祯版《廉州府志》、清代康熙《廉州府志》的记载中,大廉山周边有夫人山,刘宋陈伯绍妻葬于此。
    陈伯绍其人其事记诸于史籍的不多。他是宋明帝泰始年间颍川人,曾在广州刺史袁昙远部当裨将,因战功封为龙骧将军,后又升为西江督护 、东莞太守 、越州刺史 、交州刺史。西江督护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职务,曾经有过总督七郡诸军事的权力。泰始年间(466—471年),时任西江督护陈伯绍来到合浦北部打猎,看见两头青色的野牛钻入了草丛中,陈伯绍虽然派出了士兵去追捕,但最终也无法捉到。陈伯绍认为这两头青牛能躲过士兵的追捕,是因为有神灵保佑,于是就在当地立了标志,回去后就向朝廷报告,称此地有祥瑞出现,请求设立州郡以应吉祥。朝廷同意了陈伯绍的请求,于泰始七年,即公元471年设置了越州。斯时的大廉古县就属越州。三年后,朝廷任命陈伯绍为越州刺史。这就是史书所记的“元徽二年,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威服俚獠”。 陈伯绍也因此成了第一任越州刺史,后来还被封为越州王。廉州建有陈越王祠祀之。他的夫人葬在大廉山周边,是有可能的。
    董恭山。明代崇祯版《廉州府志》中的“黄姜岭”条下记称:“黄姜岭东六十里,汉董贤父恭徙合浦,卒,葬于岭下,今人多呼董恭山。”
    清代的府志、民国的县志在记述“黄姜岭”时,都加以说明:“大廉县有姜山,逸山居人皆姓姜。”“火通岭:由大廉山苍莽而来。南有大廉垌,武德中置大廉县。”“黄姜岭:大廉山发脉,为火通岭左辅。”按此所述,董恭山所在也是离不开大廉范围。
    董恭 ,汉哀帝时封关内侯。董恭及他的两个儿子都是皇帝的宠臣,一子董宽信, 汉哀帝时任驸马都尉;另一子董贤, 汉哀帝时封高安侯、大司马。在与王莽争斗中失败,董宽信与其父董恭同时被贬,流放合浦。董贤夫妇自杀,其家属徙合浦。据志书记述,董恭一家被抄没家产时,家财数量达四十三万两之巨。由此可见其家族家势之显赫。
    香山荔枝。据相关史料记载,明代有一位官员到石康县(石康县,宋开宝五年,即公元972年撤常乐州设石康县,至明成化八年,即1472年撤销,历500年)上任,当时正值荔枝成熟季节,此官一路吃来大饱口福。路过公馆时,将吃剩的荔枝果核弃于香山村马拉坡。后来,这些荔枝果核生根发芽,长成荔枝林。荔枝林长成的荔枝,个大皮薄,肉质厚,纤维细,色如凝脂,水分适中,甜而不腻,口感柔爽,有着一股独特的芳香。更奇特的是,鸡蛋般大小的荔枝,里面的核却只有鸡嘴般大小。由于产自香山,又具有独特的鸡嘴核特征,因此称之为“香山鸡嘴荔”。
    20世纪50年代初,公馆香山村一名的普通老人,以感恩之心给毛泽东主席寄去了200颗香山鸡嘴荔枝。因此收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信及邮寄的300元,就这样造就了蕴含着公馆人文传奇故事的香山鸡嘴荔枝新传奇。
    公馆土围楼。廉州知府黄文豪曾写有《咏土楼》赋一首:“倚山兮为城,斩木兮为兵。接空楼阁兮跨层层,奋戈兮若虎视而龙腾,视彼逆贼兮若螟蛉。吁嗟,四方俱若此兮,何至坑乎长平。奈何弃险阻于不守兮,闻虎狼而心惊。古云闽中多才俊兮,岂无人乎请?谁能销兵器为农器兮,吾将倚为藩屏。”
    廉州知府黄文豪的这首《咏土楼》,是目前为止所知道的,最早的描述客家土围楼的诗词。从诗赋中使人感受到了客家土楼战平结合的功能。公馆的客家土围楼较完整保存的现存量约有二十座。但大多数未引起重视,仍处于原生态状态,这是一座潜力巨大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宝库。
    与公馆人文史迹相关的诗歌。晋代广州太守嵇含撰《南方草木状》中记:“杉,一名披煔。合浦东二百里,有杉一树,汉安帝永初五年春,叶落,随风飘入洛阳城。其叶大常杉数十倍,术士廉盛曰:合浦东杉叶也。此休征当出王者。帝遣使验之,信然。乃以千人伐树,役夫多死者。其后三百人坐断株上食,过足相容,至今犹存。”
    晋刘欣期撰的《交州记》中也记:“合浦杉,合浦东二百里,有一杉树,叶落入风,入洛阳城内。汉时善相者云:‘此休征当出王者。’故遣千人伐树,役夫多死。三百人坐断株上食,过足相容。”
    以上此灵杉传奇所在的地方就是大廉山脉一带。
    古人以大廉山灵杉典故写的诗歌有:
    南北朝吴均:三秋合浦叶,九月洞庭枝。
    南北朝薛道衡:枫叶朝飞向京洛,文鱼夜过历吴洲。
    隋代江总: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唐代沈佺期: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
    唐代皇甫冉:心同合浦叶,命寄首阳薇。
    唐代宋之问: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明代王世贞:孤心合浦叶,逺调峄阳桐。
    在关于大廉山的诗歌中,明代布政司吴廷举的七律《大廉山》最为后人传诵,其诗曰:
    危途疲马信间关,合浦埋轮十日间。
    国有仁贤惟宝在,家无担石比珠还。
    秋声近与江声接,景色宜将曙色看。
    行李纷纷游宦子,几人不愧大廉山。
    明代海北道兵备副使甘泽的《孟太守祠》也以大廉山为喻:
    为官合浦去珠还,万古流芳天地间。
    富贵心轻犹蔽履,贞廉名重并高山。
    来时岭外神明惧,去时辕前父老攀。
    自是仁民恩到骨,至今祠屋祀天南。
    明代合浦举人刘子麒在《廉山时雨》中以廉山廉水寄情:
    层叠峰峦峙翠城,大廉还自郡侯名。
    夜来忽见月离毕,流作清泉濯我缨。
    明代的合浦贡生琼州教授王一鹗在《廉山时雨》中述怀:
    叠翠浮烟拥雉城,山名端不愧候名。
    须臾四野皆沾足,无复攘田笑绝缨。
    陈铭枢在《军抵山口》一诗中,豪气雄迈地抒发着大廉山儿女忠勇报国的英雄情怀:
    犁庭扫穴殛蚩尤,军报遥传琼崖收。
    岂必兵戈皆刃血,未辞戎马解民愁。
    廉山在望家还好,珠浦生光政待修。
    尚有中原期北定,他年重唱大刀头。
    《军抵山口》是陈铭枢参加东征、南征、平定八属(钦廉高阳罗雷琼崖)之乱时所作。
    1925年11月,时年36岁的陈铭枢,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兼第四军参谋长,统领南征军南路各军总指挥,率军打败盘踞广东南路属陈炯明势力的邓本殷的“八属联军”,收复了广东高州、廉州等地。12月,陈铭枢的第十师乘胜会同第四军各部渡海作战,将邓本殷残部歼灭,收复了海南。《军抵山口》就是陈铭枢率军到了合浦山口时所作。回到家乡,“廉山在望家还好”,首先想到的不是衣锦荣归,耀祖光宗,而是想到“北定中原”的责任,要使家乡“珠浦生光”的宏大志愿。这里,他以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自励,要“不辞戎马解民愁”
    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借此抒发自己统一祖国、北定中原的雄才大略和伟大抱负,这也是将军报国救民的心声写照,也在大廉山的历史文化画卷中留下了最绚丽的英雄主义华章。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公馆镇成为广西首个总收入超亿元的乡镇;全国农林牧副渔总收入百强镇;公馆镇文化站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公馆中学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学校”及定为“广西区田径传统项目重点学校”;公馆的客家木鱼金牡丹被公布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被指定为第二十四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幕式的表演节目,还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展示。
    公馆企业出品的烟花被指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燃放产品。
    公馆的历史名胜遗迹有: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关帝庙(县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文昌阁;
    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鳌鱼寺(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费(贻)公祠、建于同治年间文治书院(真如院,今公馆中学内,县文物保护单位)。
    公馆境内还有一大批始建于明清时期 、承载着厚重的公馆客家历史文化的古祠堂。
    公馆六甘村的顶天楠,已有300多岁,是北海的四大名木之一。
 
    战争年代的革命堡垒
    1937年1月,广东党组织派党员张进煊回合浦开展重建合浦党组织的工作。1938年冬,公馆成立东三团抗日先锋队大队,大队部设在南山,拥有队员200多名,是全县抗日先锋队大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
    1939年3月,合浦中心县委在公馆建立区委。并建立了浪坡村支部、五中(今公馆中学)支部。是年冬开始在公馆浪建立交通情报站。
    1945年中共南路特委决定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公馆共40多人参加起义,由张进煊、卢传义、谭俊负责率领,前往白石水地区,与该地的起义队伍会合编为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合浦大队。是年,参加起义的公馆武装人员回到公馆建立武工队。抗日战争中,公馆地区建立了五个的交通情报站。
    解放战争中,公馆地区建立的交通情报站有大站10个,一般站32个。总站原设在香山,后移至杨桃树,配固定交通员8名,分别负责联络各地站、点。交通情报站既负责情报的收集传送,信件的传递,又负责过往人员,队伍的食宿、向导,伤病人的安置。在武装斗争和秘密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7年10月,成立合东南区工委驻公馆。
    1949年中共合东南地委驻地合浦公馆香山学校。
    在建立共和、北伐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公馆地区更是英雄辈出,形成了辛亥志士群体、北伐将士群体、黄埔军校群体、抗日将领群体等绚丽的人文现象;公馆地区是重建中共合浦地下党组织的发祥地和据点;抗日战争时期,公馆地区是六万山抗日武装斗争根据地的门户,是六万山抗日武装斗争根据地通向中共广东南路特委领导机关的通道和堡垒;解放战争中,公馆地区还是人民武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区二十四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四支队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