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盛唐珠光蔚廉州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位于合浦常乐的唐城遗址
 
    廉州立名于唐代,得名于大廉山。
    据《旧唐书·地理志》廉州下”记述:隋合浦郡。武德五年,置越州,领合浦、安昌、高城、大廉、大都五县。贞观六年,置珠池。其年,改大都属白州。八年,改越州为廉州。十年,废姜州,以封山、东罗、蔡龙三县来属。十二年,废安昌、珠池二县入合浦,废高城入蔡龙。天宝元年,改为合浦郡。乾元元年,复为廉州。旧领县五,户一千五百二十二。天宝,户三千三十二,口一万三千二十九。至京师六千五百四十七里,至东都五千八百三十六里。东至白州二百里,南至罗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安南府一千里,北至钦州七百里。”这里是说,隋代的合浦郡到了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改为越州。贞观八年,即634年改为廉州。从武德五年置越州到贞观八年改越州为廉州,时间只有十二年,但在这十二年间,合浦郡地设了珠池,又把属合浦郡的大都改属白州,即博白,博白由是从合浦郡地划出,独立成州。而珠池县则是在今北海市区范围内,这是今北海市区自南北朝设置盐田郡,兼领杜周县以后又一次设置行政区域。珠池县于贞观十二年即638年并入合浦县,虽然前后仅六年,但这是以孕育合浦珍珠的珠池为地名,其影响是深远的。
    曾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就在《岭表录异》专列“珠池”篇记: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贡,自监珠户入池采,以充贡赋。耆旧传云,太守贪则珠远去。皆采老蚌,剖而取珠。池在海上,疑其底与海通,又池水极深,莫测也。珠如豌豆大,常珠也,如弹丸者,亦时有得。径寸照室之珠,但有其说,不可遇也。又取小蚌肉,贯之以篾,曝乾,谓之珠母。容桂率将脯烧之,以荐酒也。肉中有细珠,如粱粟,乃知珠池之蚌,随其大小,悉胎中有珠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的这段关于廉珠池记述极为经典。为后世所广泛引用。记述中反映出这样的一种社会生活现状,合浦珠池盛产珍珠,每年都要向官府纳贡。每当采珠的季节里,太守都得亲到珠池,监督珠民采珠,珠民要进入深不可测的池底才能采到符合进贡的珍珠。当时合浦珠池所产的珍珠一般都有豌豆那么大。不时也能够采到弹丸大小的珍珠。由此可见,当时合浦珠池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很好的。珠民们把取珠后的珍珠螺肉制成螺肉干,远销到容桂地区。由此可见,当时合浦珠市的市场辐射已经相当广阔。
    明清之际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述:隋平陈,废郡存州。大业初,改为禄州,寻又改为合州,三年复曰合浦郡。唐武德四年,仍置越州亦曰南越州。贞观八年,改为廉州以郡有大廉洞而名。天宝初曰合浦郡,乾元初复曰廉州。
    合浦汉县,属合浦郡。秦之象郡地。吴改为珠官。宋分置临漳郡及越州,领郡三,治于此。时西江都护陈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凿山为城,以威俚、獠。隋改为禄州。及为合州,又改为合浦。唐置廉州。大海,在西南一百六十里,有珠母海,郡人采珠之所,云合浦也。州界有瘴江,名合浦江也。
    封山隋县。武德五年,置姜州,领封山、东罗、蔡龙三县。贞观十年,废州,以三县入廉州,蔡龙武德五年,分置也。大廉武德五年置。四县皆汉合浦县地。
    岩州系调露二年置,元和后于廉州大廉县置行岩州,南汉乾亨二年又改名常乐州,宋开宝五年废入廉、辩二州。”从《读史方舆纪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廉州在隋唐间的行政区域设置及其它有关信息:一是隋代合浦曾“改为禄州,寻又改为合州”。
    二是“改为廉州以郡有大廉洞而名”。
    三是“大海,在西南一百六十里,有珠母海,郡人采珠之所,云合浦也”。
    四是“州界有瘴江,名合浦江”。
    五是合浦曾“置姜州,领封山、东罗、蔡龙三县。贞观十年废”。
    六是廉州曾划设岩州,即是南汉时期的常乐州。
    合浦郡的行政区域经过南北朝的大变动之后,由郡设州,领县五:合浦、安昌、高城、大廉、珠池(先后设有大都、封山、东罗、蔡龙)区域面积大幅分解。但是廉州的知名度却因珍珠而大幅提高。
    有唐一代,关于合浦珍珠事典的记述更是精彩纷呈,蔚为大观,使得盛唐珠光独显风雅。
 
    一是朝廷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方针
    历代帝王都爱珠,《管子》中记“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下藏珠玉,诸侯藏金石。”爱珠之切,甚至“以珠玉为币。”唐王朝建立后,君主们对珍珠的使用是比较礼性节制的。如《唐书》中记述:高祖朝,曷婆那可汗献大珠。上曰:珠信为宝。朕所宝者赤心耳,何用珠为?”竟不受。高祖即唐高祖李渊,他对珍珠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由于唐高祖李渊开了个好的先例,他的子孙也有乃父之遗风,唐代鲜有珠池滥采的记录,而弛珠池之禁便民谋生。如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李治就下令停止贡珠。懿宗皇帝李漼(860—874年在位)御批的《恤民通商制》中诏令:廉州珠池,与人共利。近闻本道禁断,遂绝通商。宜令本州任百姓采取,不得止约。”宁龄先在《珠还合浦状》中则称:合浦县海内珠池,自天宝元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二十年间,阙于进奉。今年二月十五日珠还旧浦。臣按南越志云: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其地元敕封禁,臣请采进许之。”由于唐朝廷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方针,廉州珍珠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市场繁荣,民生安定。唐文宗时隐士,曾作润州丹阳县尉的项斯在其《蛮家诗》中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
    看儿调小象,打鼓放新船。
    醉后眠神树,耕时语瘴烟。
    又逢衰蹇老,相问莫知年。
珠民卖了珍珠,来到珠市出售,用卖珠所得的铜钱打来美酒,相约于汉时马援留下的镇边铜柱 下,开怀对酌。一边可以看玩耍杂的小演员在训练小象,一边还可以观看正在举行的新船下水仪式。
    高兴中酒气上头了,就斜靠着社王坛里的大树假眠,朦胧中与人交谈时把农耕的节气时令都搞错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年纪大了,记忆差了。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精彩的原生态古珠市民俗图像啊!
 
    二是合浦珍珠事典进入了科举领域
    提起合浦珍珠,人们就会想起“珠还合浦”的成语故事,总会联想出一连串奇闻轶事。诸如“割股藏珠”啦,梅岭飞珠”啦。读过“三言两拍”的还会从中找出关于合浦珍珠的精彩描述。的确,合浦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的传奇真是太多太精彩了,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商贾贩夫与合浦珍珠结缘的记载不绝于历代史籍,为后人津津乐道。但有一个与“珠还合浦”有关的状元传奇,却先为人知,这个传奇故事发生在唐朝中期。
    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也是科举的最高荣誉,更是人才的尖端。中国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到了唐朝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成为此后朝廷录取人才的主要途径。当然,科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现象之一。状元是进士中第一名,而状元又分文状元与武状元。据史料统计,中国历代文状元有约七百余名,有姓名可考者594名(不包括太平天国时期的八名状元),仅唐朝就有一百四十多名。
    由于状元是在进士之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必须先考取进士才有资格去竞争状元。进士考试的内容形式和题目都不是固定的,今年一样,明年又是另一样,有时甚至是由皇帝的随兴而定。因此,古代的科举考试不像今天高考、考研般有“参考提纲”,全部得死记硬背,博闻强记。考题的形式可能是诗词歌赋,也可能是政论问策。唐朝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的试题就是《珠还合浦赋》,获得这科状元的是阆州人(今四川阆中县)尹枢,他参加本科考试时已经七十余岁了,而尹枢获得本科状元,却是颇带传奇色彩。
    贞元七年是辛未年,因此史称之为贞元辛未科。参加本科考试的考生有五百多人,而本科取进士仅三十人。用现在的话说,是二十人去竞争一个录取进士名额,竞争之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尹枢在本科应诗所作的题目是《珠还合浦赋》(以‘不贪为宝,神物自还’为韵)全文如下:“骊龙之珠,无胫而至。骇浪浮彩,长川再媚。
    回夜光之错落,反明月之瑰异。非经汉女之怀,宁泣鲛人之泪。状征既往,莫究奚自。偶良吏兮斯来,遇贪夫兮则?。想夫旋返之仪,圆明可期。辉如电转,粲若星驰。光浦溆,窜蛟螭。映沙砾,晃涟漪。在暗而投,诚则悲路人未鉴;沈泉而隐,亦常表帝者无为。欣出处兮据德,幸浮沈兮中规。是以特表殊姿,潜怀有道。中含逸彩,上系元造。丑当时之饕餮,应为政之美好。真列郡之尤祥,实重泉之至宝。
    於是焕清濑,辉浅湾。奔璀璨,走斓斑。岂能与石前却,随流往还。泛连波之下,盈一水之间而已哉。
    兹川兮始明,老蚌兮勿剖。瓴□瓦□兮罢笑,琼瑰兮莫偶。抱圆质而胥既,扬众彩而未久。方载沈而载浮,且曷浣而曷不。玉非宝,泉戒贪。实为国之司南。诚感神,德□物。在为政之不?弗。愚是以颂其宝而悦其人,美斯政而感斯珍。想沿洄於旧渚,念涵泳於通津。则知美政不远,嘉猷入神。故中潜皎□,下沈沦□。转则无□,磨而不磷。
    诚丹泉之莫拟,谅赤水之非珍。苟或疑此为虚诞,愿徵之於水滨。”主持本次科举的官员是礼部侍郎杜黄裳。杜黄裳是首次主持贡举,他志在公平取士,因此没有事先和其他官员一起评定考生的名次,着意要考察考生们的应变反应能力,并在第三场考试结束参拜之际,当众出榜公布。他故意说“主上误听薄劣,俾为社稷,求栋梁。诸学士皆一时英俊,奈无人相救”。当时在场的五百多名考生一时间都被“奈无人相救”这句话惊呆了,不知出了什么事,只好相互观望。这时,只有尹枢一人挺身而出,上前询问原因。原来,只是虚惊一场,仅仅没有写好相当于喜报的“榜贴”。于是尹枢就自告奋勇书写榜贴,杜黄裳欣然同意尹枢所请。尹枢握笔在手,每写一个贴札就高唱一个考生的名字,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着声音洪亮,列庭闻之”。一个七十余岁的老人,还有如此精力,使大家赞叹不已。尹枢把榜贴写好后,却把第一名空缺出来。当他跪呈榜贴给杜黄裳过目时,杜黄裳请他把第一名状元名字填上去,尹枢回答说:状元非老夫不可”。说着就把自己的名字填了上去。尹枢此举更令众人惊奇。果然,尹枢真的被唐德宗李适点为状元,一时传为佳话,尹枢也被称为“自放状头”状元.唐贞元七年辛未科以《珠还合浦赋》为殿试题,不但得出了一个“自放状头”的古稀状元,还出了四个宰相,他们是令狐楚、窦楚、皇甫铸、潇免。这篇《珠还合浦赋》也真算得上是最有价值的试卷了。
    由于有了这个头名状元的科举传奇,《珠还合浦赋》被广为流传并存于史籍彰显后世。为了使读者对此有更多的了解,兹录同科的令狐楚(后任宰相)、陆复礼(宏词科第一名)的《珠还合浦赋》于下,以飨读者,也可鉴赏盛唐合浦珠光的雅韵丰采。
    令狐楚的《珠还合浦赋》(以‘不贪为宝,神物自还’为韵)全文如下:物之多兮珠为珍,通其货而济乎人。才披沙以 耀,俄错彩以玢。避无厌之心,去之他境。归克俭之政,还乎旧津。由是观德,孰云无神。相彼南州,昔无廉吏。富期润屋,贪以败类。孤汉主析圭之恩,夺苍梧易米之利。滥源既启,真质期。从子旧而不瑕,谅天视兮有自。孟君来止,惠政潜施。欲不欲之欲,为无为之为。不召其珠,珠无胫而至。不移其俗,俗如影之随。尔其状也,上掩星彩,遥迷月规。粲粲离离,与波逶迤。乍入潭心,时依浦口。惊泉客之初泣,疑冯夷之始剖。依於仁里,天亦何言;富彼贪夫,神之所不。沙下兮泥闲韬光而自闲。映石华之皎皎,杂鱼目之鳏鳏。岂比黄帝之使罔象,元珠乃得;蔺生之诡秦主,荆玉斯还。由是发润洲苹,增辉岸草。水容益媚,泽气弥好。川实效珍,地宁爱宝。
    隐见谅符乎龙跃,亏全非系乎蚌老。岂惟彰太守之深仁,所以表天子之至道。观夫杲耀外澈,英华内含。饰君之履兮岂不可,照君之车兮岂不堪。犹未遭於采拾,尚见滞於江潭。虽旧史之录,与前贤之谈。终思入掬以腾价,愿得书绅而励贪。於惟明时,不贵异物。徒饰表者招累,而握珍者难屈。是珍也,居下流而委弃,历终岁而湮郁。望高鉴兮暗投,幸馀波之洗拂。
    陆复礼珠还合浦赋(以‘不贪为宝,神物自还’为韵)全文如下:珠行藏兮,与道为邻。政善恶兮,感物生神。私以务贪,必去土而匿耀;光之崇俭,则还浦而归淳。
    我政无累,匪求而至。宛若中流,昭然明媚。对三光而分色,契一德而潜致。盈虚无关,不随月魄以哉生;往返有孚,殊异奔星之出使。徒见其表迹,罔知其奚自。睹映水之新规,谓沈泉之初弃。为人利也,且一贯以称珍;与众共之,虽十斛而不匮。然知此珠之感,惟政是随。当政至而则至,偶俗离而则离。
    人而无道兮不去何以,人而有德兮不复何为。止旧浦而可采,同暗投而在斯。质若累累,疑点缀于霄汉;色仍皎皎,终炫耀乎涟漪。且夫彼邦政悖,我则为不居之物;彼邦政闲,我则能应道而还。岂专巨蚌是剖,实惟无胫而走。将不贪以共存,非甚爱之能守。浦之不吝,任变化以往还;珠之员来,辩政理之奸不。诚可以孚,明可以久。处沙泥而有光,知进退而不苟。利用薄博,何必取之于龙颔;报德宏多,奚由得之于蛇口。其来也所以辅正,其去也所以戒贪。警循良之夕惕,俾傲很以知惭。勿以珠为蕴蓄,勿以珠为珍好。且还浦而难期,且离邦而难宝。将守之而勿失,在闲邪以存道。
 
    三是以合浦珍珠为题材的诗歌大量出现
    有唐一代,以合浦珍珠为题材的诗歌大量出现,成为盛唐诗坛上的一个亮点。以合浦珍珠为题材的诗歌,显现出“三高”现象:诗歌水平高,作者地位高,思想境界高。其中包括诗圣杜甫、诗中画圣王维、文章四友”宰相李峤,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唐代第一才女薛涛,大历十才子钱起等。其人其诗如下。
李峤《珠》:灿烂金舆侧,玲珑玉殿隈。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回。彩逐灵蛇转,形随舞凤来。甘泉宫起罢,花媚望风台。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
    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诗中的“合浦夜光回”句,是指珠还合浦传说中的夜明珠。全诗表面上描写的是用珠玉金银镶嵌的宫殿极其辉煌,却通过珠还合浦的故事,隐喻帝王们奢侈豪华的生活是建立在劳动大众的艰苦贡奉之上的。珠民们九死一生,冒死用生命换来的夜明珠,被用作宫殿的装饰,就连懒洋洋地倚在甘泉宫楼台上闲望的嫔妃们也懒得望上一眼。
    王维《送邢桂州》: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五律诗,用珠还合浦的故事,寄寓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重逢之情。
    莫宣卿《赋得水怀珠》: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素魄生蘋末,圆规照水隅。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
    莫宣卿(834-?),字仲节,号片玉。广东封开人。
    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
    这是一首描写珠池景色的诗歌。“长川含媚 色,波底孕灵珠”是描写珠池的句子。合浦因“水怀珠而川媚”而又称“媚川”,五代南汉时曾设媚川都,以军队专事采珠。“素魄生蘋末,圆规照水隅”句是对珍珠生城的描述,古人认为珍珠是在贝体内感受了月亮的精华而生成的。“合浦当还日”中的“合浦”是珠还合浦的简称。
    钱起《送韦信爱子归觐》:离舟解缆到斜晖,春水东流燕北飞。才子学诗趋露冕,棠花含笑待斑衣。稍闻江树啼猿近,转觉山林过客稀。借问还珠盈合浦,何如鲤也入庭闱。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翰林学士,与韩 雄羽、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钱起当时诗名很盛,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
    诗中的“觐”,就是朝见,古时候指诸侯秋季朝见天子或朝拜圣地。由此可知这是一首送别友人进京之作。“借问还珠盈合浦”中的“盈”上指丰满,匀称好看。寓意与友人分别之后,等待着像“珠还合浦”中的那颗夜明珠那样早日重逢。
    薛涛《咏八十一颗》: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珰。开时九九知数,见处双双颉颃。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
    这是薛涛的一首吟物诗,形如合浦圆珰”,用合浦上品珍珠做成的耳环。
    张祜《投宛陵裴尚书》(节选):碧江秋鸟聚,青漳瞑猿孤。月上连城璧,星环合浦珠。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唐诗人,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享年70岁。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
    这是寄友人的诗。“投宛陵裴尚书”中的“投”即是寄,递送的意思。诗中用“月上连城璧,星环合浦珠”来安慰友人,寄意有才华的人终会像珠还合浦一样,重新得到发挥才华的机会。
 
    四是精彩的人文史料
    说起唐代的合浦历史人文,不能不提及合浦公主。
    关于合浦公主,《新唐书·诸帝公主》中是这样记载的:合浦公主,始封高阳。下嫁房玄龄子遗爱。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主负所爱而骄。
    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主益望,帝崩无哀容。又浮屠智勖迎占祸福,惠弘能视鬼,道士李晃高医,皆私侍主。主使掖廷令陈玄运伺宫省禨祥,步星次。永徽中,与遗爱谋反,赐死。显庆时追赠。”这里记述的是,高阳公主是太宗女儿,嫁散骑常侍房遗爱为妻。高阳公主十分骄横,房玄龄死后,高阳公主教唆遗爱和他的兄长遗直分财产,过后又反过来诬陷遗直。房遗直自我申辩,太宗对高阳公主大加责备,高阳公主由此失宠后竟与僧人辩机私通,改让另两个女人侍候房遗爱。太宗得知此事大怒,下令腰斩辩机,杀死奴婢十多人;公主 更有怨言,太宗驾崩后,高宗即位,高阳公主又让遗爱与遗直相互诉讼分财产,图谋罢免遗直官职,夺掉他的封爵,让人诬告遗直对自己无礼。高阳公主还继续与僧人智勖等几个人私下苟且,又让掖庭令陈玄运窥探皇宫内祈求鬼神祸福之事,意图谋反。遗直也上书列举房遗爱与公主的罪状,并说:他们恶贯满盈,恐怕牵累到臣下的家门。”高宗令长孙无忌审问其事,得到房遗爱与公主谋反的证状。高宗诏令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处斩,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一并赐其自尽。到了显庆年间(656—660年)才追赠合浦公主的封号。这里也许是带有“珠还合浦”,亲情失而复归之喻吧。
    唐代在合浦留下事迹的还有:王勃路过合浦 王勃以诗文见称于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四杰的诗风使得当时“积年绮碎,一朝齐廓”,可以说是划时代意义的革新,王勃的文学成就在四杰中最高,《滕王阁序》最为传诵。王勃少年得志,文章又写得好,人也英俊。得到了沛王的赏识,曾在沛王府内做食客或文职之类的差事。但王勃没有把文才用在教化上,而是终日与诸王斗鸡戏乐。“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见《新唐书》二O一卷),王勃被逐出王府后,又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罪案。有一个名叫曹达的官奴犯罪出逃。王勃开始将他藏在家中,后来又怕被官府发觉,就把曹达杀死了,因此被判死刑。后来幸得天下大赦,王勃才免于一死。却因此被除名,即永远开除公职。王勃的父亲在交趾做官。《唐书》的记述是“时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
    也就是说,王勃的父亲是因为王勃的牵连而被贬到交趾做县令的,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到廉州合浦后乘船往交趾,因溺水抽筋而亡,给后世留下太多的叹息。
    流放合浦的张均。张均,历官大理卿。受禄山伪命为中书令。肃宗立,免死,流放合浦。写下了《流合浦诗》一诗,感叹被贬离京的悲伤:瘴江西去火为山,炎徼南穷鬼作关。从此更投人境外,生涯应在有无间。
    “鲠正廉约”的刘瞻 刘瞻,字几之。是郴州市乌石矶人,史称其“奇伟能文,才思敏捷”,唐代咸通年间曾官至宰相。咸通十年(869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为丞相之职衔),加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时,同昌公主病死,懿宗悲伤怨恨,便归罪于太医用药无效,于是,杀医官韩宗绍、康仲殷等二十余名,株连两家宗族三百余人,全被逮捕,牢狱都塞满了。其时,朝廷奸雄当道,谏官皆视而不见,见而不语,只有刘瞻为保护无辜,挺身而出,上疏仗义执言,为两家宗族三百余人请命。
    但以京兆尹温璋为首的一部分官员却一味的迎合懿宗,要继续追查所谓的“同昌公主案”,使得朝中人心惶惶。刘瞻又与之力争,更使懿宗大怒,一些平时与政见不合的官员,如宰相韦保衡与路岩等趁机向懿宗进馋,刘瞻因此被罢去相位,贬出京城,降为荆南(治所在荆州)节度使。韦保衡与路岩又诬陷刘瞻勾通太医投毒,刘瞻再被降为廉州刺史。
    据明崇祯本的《廉州府志》记载,刘瞻被贬在廉州刺史任上,依然是保持“鲠正廉约”的本色,施政清廉严明,很得百姓的敬重。他在廉州刺史期间不但“家不留储”,还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作为周济穷困百姓的固定资费。他没有专门的住房,使得想送礼给他的人找不到门口,始终保持了清廉品格。《廉州府志》记称“瞻为人廉约,所得俸资,以周亲旧之窭困者。家不资储,无第舍,四方献馈不及门,行已始终完洁。”唐高祖褒奖的颜游秦 颜游秦是在隋末唐初出任廉州刺史的。史籍称其在廉州刺史任上“抚恤境内,敬让太行,争讼绝息,风教大治”。由于他功绩突出,还得到了唐高祖李渊亲笔玺书的慰问鼓励。
    颜游秦来廉州任刺史时,朝廷珠禁尚未开放,前任官员为了迎合朝廷权贵的喜好,以刑求逼索珠民下海采珠贡献。颜游秦到廉州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深入珠海池去直接了解珠民的生活和采珠收成的状况。当他了解到合浦珠池大多成了贪婪官吏权力范围的私产,珠民采珠所得都被掠夺干净后,立即向朝廷上书,为民请命,要求开放珠池,让珠民和其他百姓都能借珠池的资源优势解决生计问题。颜游秦的建议被唐高祖李渊采纳,不久,为此专门下旨开放廉州珠池。珠池开放后,珠民能够自由采珠,自由贸易,促进了珠市贸易的发展,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郡中吏民在赞扬颜游秦为民请命功德之余,还把他称作“颜有道”。即清廉勤政“有道”,治理地方“有道”,爱惜百姓“有道”,长此以往,也就用“颜有道”来称呼他了。唐高祖李渊听到后大为高兴,亲笔书“廉州颜有道”以作褒扬,《唐书》为之立传。廉州府志》将之列入“名宦志”。颜游秦事迹传于民间口碑。宋人孔平仲所著《续世说》一书也有记述。
    高骈海门屯兵 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朝廷派往安南都护的长官往往执法徇私,为官不正,难免引起民愤,激起民变。咸通元年(680年),当地以僚人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联合南诏将领合兵三万组成“白衣没命军”,攻陷了安南都护府。第二年春,唐王朝发兵夺回交趾。僚人与南诏军却绕过唐朝军队正面,从云南东南部一路进攻,于当年秋天攻陷了邕州(今南宁),咸通三年(862年),白衣没命军”又再度结集五万军队,一举攻陷交趾,唐朝军队几乎全军覆灭。接着,白衣没命军”又乘胜进攻,直逼邕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僚人南诏联军两陷交趾安南都护府。咸通四年(863年),为了防守邕州,阻止僚人南诏联军的进逼势头。唐王朝于六月间废除了安南都护府,将都护行营设在海门镇(今廉州)。
    咸通五年(公元864),朝廷任命骁卫将军高骈代替张茵,并任安南都护(从二品官秩),治兵于海门”。即是整编训练军队的意思。高骈到海门任职后,整顿军队,激励士气,身先士卒,领精兵五千深入僚人南诏联军腹地,与近五万敌兵激战,连战告捷,收复安南,救援邕州,斩敌三万余,招降敌兵一万七千人。不到一年时间便平定了僚人南诏联军叛乱,稳定了边境。第二年又从海门发兵围交趾,十天便攻克了交趾。“上得奏,即加骈检校工部尚书(从一品官秩)复镇安南。骈至海门而还”(《资治通鉴》)。这就是著名的高骈海门屯兵。从安南都护府行营迁设海门及高骈海门屯兵中,可以看出,合浦自古就是维护国家领土统一完整的重要军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