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始发港口 书香飘溢(下)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8-01-01浏览:

分享到:
 
    在乾江学堂及乾江中学聚集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除了以上所述的外,曾在乾江学堂就读的珠乡杰出人士有:苏慎初(1882—1936)合浦人,广东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毕业,1908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任广东新军第二镇见习官。
    不久返高雷地区进行反清活动,为同盟会高雷主盟人。辛亥广州起义时负责新军防营与民军联络。后返高雷地区策动各县光复,任高雷民军总指挥,1912年任循军第三路司令,广东军政府第三军军长。同年秋循军改编为广东民军第二师,任师长1913年1月任广东陆军第二师师长。同年8月将陈炯明逐出广州,宣布取消广东独立,自任广东临时都督兼民政长。同年9月被北京政府授予陆军上将衔。授三等勋位(民国时期仅授69人)。曾任总司令部高等顾问,后寓居香港。
    林朱梁,1899年生,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合浦人。父从商贩,贫无地产。乾体乡高等小学、省立廉州中学毕业,广东陆军测量学校肄业,南京中央军校高级班毕业。充任广东江防司令部“广贞”巡防舰书记,西江善后督办公署上尉测量员。1924年春由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毕业后任军校军需处服务员,第四期入伍生团区队长、排长。1927年任广州卫戍司令部警备连长、少校营长,第八路军总部第二警备团中校营长、团副。1932年任第一集团军第二军上校副官处长,广东东区绥靖公署代参谋长,第四路军独立旅参谋长、副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80师九五九团上校团长,第七战区挺进第一纵队少将司令,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1946年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7年初退役,12月任合浦县长。后移居澳门。
    林翼中,1887年生,合浦人。乾体学堂肄业。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率众在廉州起义响应。后入读广东高等师范。1915年毕业后从事中学教育。曾参加讨袁驱龙(济光)运动。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兼师党部执委、秘书,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任肇庆市政局局长、广州特别市党部改组委员兼组织部长。次年随陈济棠去苏联考察。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广州特别市党部指导委员会常委、党部执委兼宣传部部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委。1932年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西南执行部委员、广东省党部执委等。1935年任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委。次年随陈济棠赴欧洲游历。1937年归国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委、三青团中央团部干事兼海外团务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训练团指导员、内政部禁烟委员会常委、农林部政务次长、监察院监察委员、广东省临时参议会第二届议长、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委。抗战胜利后,参与创办私立珠海大学,曾任广东省参议会首任会长、监察委员等。建国前夕移居香港,任珠海书院监督、崇正总会副理事长。
    1984年11月20日在香港病逝。著有《苏俄现状一瞥》、《广东地方纪要》。
    邓世增,合浦人,乾体学堂肄业。民国12年(1923年)夏,自合浦率200多人投奔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被任为炮兵营长,参加讨伐陈炯明。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原大元帅府所辖部队皆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粤军第—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邓世增先任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团长(其时蔡廷锴在其下任营长),后任副师长。民国十六年四月升第四军参谋长,并任广州卫戍司令。民国二十年任十九路军参谋长并参加上海事变。闽变时期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广东省抗日自卫队统率委员、钦廉地区游击司令、合浦县十三区抗日自卫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第八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解放后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奉派到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工作。1954年5月在广州病逝。
    苏汝森,字拔丛,合浦县乾体后背山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投笔从戎报读广东陆军小学。陆小毕业后,随进广州陆军学堂深造。后与李济深、姚雨平等学长留任陆小,投乡里苏慎初先生麾下任标统,加入同盟会,积极参与反清斗争,武昌起义后,任广东陆军第二师第6团团长,旋升为独立旅少将旅长兼两阳东路指挥使,率部驻两阳(阳江、阳春)及高州,从事地方绥靖防务,政绩甚佳,颇得当地人称举。
    沈载和,乾体学堂肄业,历任十九路军广州办事处主任,广东银行行长。
    乾德大牌坊的建立,也是乾江教育的最具标志性的见证之一,是乾江古圩中最为老一辈称颂的故事。
    清嘉庆年间,乾体有一位秀才夏朝选。少年时家贫好学,知书识礼。青年时在廉州府学读书。以后在乾体当私塾先生。
    他在教学中善于诱导。每次上课,尽管天气酷热,他仍着长袍端坐授课。认为师生读的是儒家圣贤书,上课时不能衣冠不整。同时还严格和上课纪律,若有学生犯规,夏先生必定先批评教育,后再给予严厉处罚,受责罚的学生往往感到惭愧悔恨而流泪。乡间的某些男人对妇女有不尊重的行为,必受到夏先生的责任;若是学生,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他不但治学严谨,对学生管教认真,而且乡人无论什么大小争执纠纷,他也时常亲身介入,劝导各方忍让息争。乡人既服其理,也感其诚,更怀其德,都乐意听他劝告。从此日就月将,长幼老少,相规相戒,乡中逐渐形成讲礼貌,守秩序,雍雍穆穆的良好风貌。甚至前人传说,那时“男女出没,分道而行”。由于夏先生言传身教、治学有方,久而久之,乾体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很好,所以乡里人建造私塾馆舍,争送子弟入学。一次廉州知府何天衢到乾体视察,深为乾体淳朴的民风所感动,于是给予“风淳俗美”的赞誉。朝廷为了表彰乾体乡间形成的优良的道德风尚,特令廉州府拨款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兴建建立牌坊,以纪乾体乡风民俗之德,垂戒后人,以为州郡教化楷模。
    乾德大生坊位于乾江中学路口,由于这个牌坊选址正在“戌乾”的方位,与乾体地名同占一个“乾”字,所以署牌坊的门内楣为“乾德大生”。“乾德”,指聚帝王之德、上天的恩泽,人的品德(如《三国志》薛莹传”中称薛莹“乾德博好,文雅是贵。”)“大生”,指老年人逢十的生日,这里引申为民生大众。“乾德大生”,就是用天地之德、帝王之德,人优良品德和社会公德来感化、教化民众,乾德后来更用作乾体第一街名,也是借寓此意。
    这就是乾体牌坊的建立。由此可见,乾德大生”牌坊是乾江“地灵人杰,俗美风淳”的象征。这就是乡间称作“乾德大牌坊”的由来。
    乾德大牌坊的门正楣题为“元亨利贞”,意寓四德,是为: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以“元亨利贞”四德,寄寓能创生万物,而君子效法。
    牌坊右左两旁内外门楣上,分题“地灵,人杰,俗美,风淳”八字,都是用花岗石匾刻制,乾德大生”匾为阳刻,其余为阴刻。
    “乾德大生”牌坊的建立,对于推动、促进乾体的兴学教化产生了很大鞭策激励作用。
    乾江的“进士之家”和“书香世家”也是乾江教育成就的标志之一。
    “进士之家”是指乾江钟氏的大小进士。乾江钟姓有大钟屋与小钟屋之分。因钟屋祖上分支繁衍各有差异,人口多的称为大钟屋,人口少的称为小钟屋。大小钟屋同一祠堂。在清代,一墙之隔的大钟屋与小钟屋,竟然连出两个进士,确实足以耀祖光宗,显赫乡里的了。
    至今,乾江钟氏大小进士的小钟屋第五代孙钟先生,谈起已经失落了的进士匾额,依然记忆犹新,他绘声绘色地告诉笔者,进士匾额共有两块,大小钟屋各挂一块。进士匾高2尺,长4尺,厚一寸半,红底烫金字,匾额左上方为时间款识,右下方是授匾官府款识,中间是“进士”二字,全部文字都是阳文雕刻,工艺极为精细。不同的是,两块进士匾左上方的铭文不同,一块左上方的铭文有一恩字,故称“恩进士”。另一块的铭文是一“岁”,故称“岁进士。此外,小钟屋进士匾的铭文字体宽厚凝重,大钟屋进士匾 的铭文字体清秀飘逸。他清楚记得,小钟屋进士匾成色较旧,大钟屋进士匾成色较新。提起进士匾的去向,钟先生惋惜地说,匾额失落是在“大跃进”至“文革”前的那段时间。由于匾额在当时属大件物,未见有被劈毁的传闻,或许是有人用作垫盖之用。在事后的寻访中,证实了钟先生的猜测,两块进士匾中的其中一块也有了下落,遗憾的是,这块进士匾已被两进士中的另一后人用作折椅的座板了。
    提起两进士的后人,钟先生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张2000年的4月17日《北海日报》,他指着报上的通栏标题,考虑发展不能脱离大环境——武汉大学教授钟文范访谈”说,钟文范就是他的哥哥,这是十年前《北海日报》“珠乡之子”专栏专程前往武汉大学采访时的特写。笔者细读特写,文中钟文范教授对北海的发展提出了一些颇具前瞻性的建议,包括北海要抓住旅游特色去规划,要加强与越南的经贸往来,要尽快修建环岛公路,全线展示北海之美等,六年前钟教授的这些建议与今天北海发展的重点完全吻合,读后不禁使人对这位进士后代的睿智卓识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听了钟先生兴致勃勃的叙述,使笔者对乾江进士的情况有了进一步具体认识的同时,心中也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根据钟先生是进士第五代子孙的世系年代推算,大小钟屋两进士金榜题名的年代应是清乾隆至嘉庆之间。而在史料记载中,明代合浦十三名进士中有两名是乾江进士,如此看来,明清之间乾江的进士不只是两名,而应该是四名。
    “书香之家”指的是,北海圣三一中学和乾江中学创办者之一苏立柽先生的四个子女中,有三名教授、一名药剂师。八个儿孙(女)全部都是大学生,其中五名是硕士研究生的书香家庭。
    苏立柽,字毓三,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逝于1998年。苏立柽生于乾江古圩一个普通的家庭,用他自己的回忆来说,是“历代白丁”,到了父辈才有人去读书应试科举。虽然苏立柽的二伯父考取了秀才,但科举制度已是寿终之期,他的二伯父秀才弃文学医。好在,苏立柽自小就在便勤奋好学,聪敏博记,并懂得体恤父母,在小学读书时,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父亲开办的鞋店中帮工。小学毕业后,十七岁的他便担任合浦鞋业工会委员兼文书。在鞋业工会打工期间,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干了五年之后,他考入了廉州中学甲班就读,期间,他还要兼职小学教师以解决学费,就这样勤工俭学,坚持读完了高中。高中毕业后,苏立柽以借款方式考入广州穰勤大学教育学院文史系。进入大学刚读了两年,因日寇入侵广州而被迫辍学。此后,在《粤南日报》担任记者、编辑。后来,广州的圣三一中学疏散来北海办学,来北海筹办时,聘请苏立柽担任教导主任。时正是抗战艰苦岁月,办学条件一无所有,全部都是由苏立柽经营办理。
    1942年,乾江乡贤苏健今、苏匡元、林仲涟、陈濯涟、陈普耀、顾澄洲、苏则中、苏立民、洪豫麟等发起筹建乾体中学,并于当年秋开学。当时,学校董会商定聘请合浦一中(今北海中学)教务主任杨超兰来任乾中首任校长。杨超兰向学校董会推荐时在合浦一中任教的苏立柽,以苏立柽曾筹办圣三一中学,办校和教学都比较熟悉,由他担任教导主任合作为条件,才肯一起来乾江中学。乾江中学校董会当然求之不得,但考虑到苏立柽在合浦一中的条件远比乾江中学好,不好如常聘请,而是由校董会董事以乡贤前辈的资格,邀请苏立柽早归。苏立柽接到校董会董事们的邀请后,二话不说,立即放弃了合浦一中的优越条件回到乾江中学。可是,苏立柽到校后,杨超兰却又不肯来了,校董会只好改聘党江的陈文源任校长。但陈文源虽答应来任职,却是挂了个校长的空衔,绝少到校。因此,乾江中学的一切校务、办学经费以及筹办的备案立案工作都由苏立柽负责,甚至还兼任了陈文源所负责外语教学。
    苏老先生对医药颇有研究心得,著有《针灸三字经》之外,还将自己与廉北名医交往中获得的单方记于遗稿,使之得以存诸后世。对历史上合浦、北海地区有名望的中医师、药店和诊所,遗稿中也一一详细罗列,以名医师计,名单所列竟达四十余人之多。这对后人查证合浦、北海的医药史迹,无疑具有重要的补正考据作用。
    他还著有:乾江述古》、合浦晚清科举轶闻》、合浦早期工会组织活动概况》、《合浦医药一隅》、《合浦珍珠》、《苏东坡来廉对合浦文化的影响和苏东坡故事流传》、中国东南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站——合浦乾体》、《合浦东坡亭碑文误刻》、乾江中学的创办和沿革》、日寇入侵北海见闻》等史稿。这些史稿分别被北海第一部大型史学巨著《北海史稿汇篡》、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珠光帆影丝路长》、北海文史》、《合浦与海上丝路绸之路》等重要的地方文史书刊收录,成为地方史志研究中重要的文献资料。
    苏立柽除了治学严谨,著述颇多外,对子女的教育也甚为成功:大儿子参加过援越抗美战争(任手术医疗队长)及自卫反击战争陆军158医院当外一科任副主任、主任军医、教授。
    1990年退休,退休后受聘于广东省龙门医院任外科顾问,技术级6级(师级待遇)。
    二女儿广西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现为柳州434厂医院副主任医师。
    三儿子是重庆建筑大学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四女儿因“文革”无法读书。靠自学获“药剂师”职称。
    苏立柽的孙子辈则全部都是大学毕业生:大儿子儿子是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女儿是广西医学院毕业,现为神经内科主任。二女儿的两个儿子分别获广西医学院硕士、广西师范大学硕士。三儿子的儿子四川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女儿香港理工大学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四女儿的两个儿子分别毕业于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